襄陽曲四首

襄陽曲四首

《襄陽曲四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而創作的組詩。這四首詩既可見其性情,又可見其詩風。第一首詩描繪了人們在江邊長堤上載歌載舞的生動場景,展示了襄陽迷人的景色;第二首詩描寫歷史人物山簡的醉態,活靈活現地塑造了一個醉態可鞠的形象;第三首詩通過寫峴山漢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墮淚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滅了的碑文等等物景,說明時間的長河能淹沒一切;第四首詩運用習家池與墮淚碑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現了作者瀟灑中的辛酸痛苦之情。

作品賞析


組詩之第一首。這裡的“白銅鞮”當指漢水在襄陽段的堤壩。這是襄陽群體娛樂的地方。江城被綠水環抱,襄陽的花,襄陽的月,真是迷人。讀著這首詩,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個場景,在月圓花好的夜晚,人們在江水邊的長堤上載歌載舞,多麼熱鬧多麼生動傳情。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和讀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說明李白寫詩並不受格律的嚴格約束。
組詩之第二首。這是描寫一個歷史人物的醉態,這個人叫山簡。山簡是晉大將,性情豪放,酒醉后常反戴帽子倒騎馬。酒醉后的人物神態生動活現,在陽光下,系著白頭巾,倒著騎馬,非常有趣。此詩活靈活現地塑造了一個醉態可鞠的人物形象。
組詩之第三首。峴山、漢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墮淚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滅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實道來,沒有雕飾,其中自有詩人對世事滄桑的感慨。山依舊,水仍綠,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滅,其寓意就是時間的長河能淹沒一切。
組詩之第四首:習家池邊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郁墓,群山環抱,蒼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清幽,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常來此飲酒,醉后自呼“高陽酒陡”,唐代孟浩然曾感嘆:“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墮淚碑是為了紀念西晉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羊祜死後,其部屬與當地百姓在峴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而稱此碑為墮淚碑。酒醉了,墮淚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馬而又上不了馬,襄陽的小孩子們看著笑了。酒醉以後,人就不會有什麼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瀟灑。
李白在襄陽所寫的這組詩,既可見其性情,又可見其詩風。在襄峴漢水的背景之下,一個懷著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游襄陽時。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時李白三十四歲,游襄陽,識韓朝宗,有《與韓荊州書》《襄陽曲四首》等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