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宣堂
名人故居
劉永福在中法戰爭中,率領黑旗軍與法國侵略者進行抗擊,先後取得羅池大捷、紙橋大捷等,還抗旨保台,打擊日寇,是位著名的愛國將士。三宣堂不僅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建於1891年,佔地面積22776平方米,有大小廳房119間,用料考究,造型端莊而樸實,規模宏大,布局獨特。主屋分三進,坐北朝南,為中國式圓柱瓦檐,牆上有聖賢豪傑、文武將臣、彩鳳仙鶴等一百多幅畫,金飾
三宣堂
馮子材故居名“宮保第”,始建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佔地面積64350平方米,是馮子材重組萃軍開赴抗法前線的總部。它包括三個小山丘,周圍有牆垣。屋分三進,每進三棟,每棟三式,構成富有古風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築模式。建築注重牢固實用,沒有豪華的裝飾,但是質高藝精。院內東頭建有碑林,字跡精湛清秀,筆勢勁遒,自成一景。
001
進頭門,經過30多米的龍眼飄香過道,便是一座兩層樓房的二門。門頂上原來懸掛著“建威第”的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闕、春滿南天”的對聯。二門內是開闊的的廣場。廣場南面是一個巨大的照壁,上書“卿雲麗日”,字跡圓潤秀雅。
三宣堂
過了“拒賄庭”便是中廳。廳內壁畫、木雕琳琅滿目,內容有名山大川、亭台樓閣、奇花異草、彩鳳仙鶴,還有牧童樵夫、仙翁神女、聖賢豪傑、武將文仕等,中廳左右是對稱的二層樓房,西面是劉永福的卧室。傢具中有個獨腳小茶几,腳座為品字形排列的三個狗頭狗爪。原來劉永福愛養狗的習性也反映在傢具上。
後座為祖廳,是建築群中最高的一座,叫“請纓堂”。這是當年劉永福反對“二十一條”,請纓抗日的地方。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劉永福聽到這消息后,不禁義憤填膺,立即通知全體家人並家庭教師集中祖堂,“抗電北庭,請纓與戰。”並表示,如果日本逞凶,他願以七十九歲高齡的“老朽之軀”充當先鋒,與敵決一死戰。
後座陳列《中法戰爭歷史文物展覽》,展室10個,展出面積共1000多平方米,分中法戰爭概況,黑旗軍(劉永福所部)的抗法鬥爭,萃軍(馮子材所部)的抗法鬥爭等三個部分。主要展品有:大清光緒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贈劉永福父親的誥封碑,劉永福親書的“虎”字中堂,欽賞“建威將軍”匾和馮子材手書的“天地正氣”墨跡,以及官袍等。
與主座並列的一座佔地1500平方米的穀倉,群眾叫它“濟民倉”。穀倉一排10間,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這是劉永福在災年時,以自已存糧賑濟貧苦百姓的地方。
主座西側盡頭有一列平房,是劉永福的書房。三宣堂的防衛設施最具特色,整座建築像一座巨大的碉堡,有炮樓,有圍牆。頭門至二門30多米的通道、二門與主座之間的開闊地帶,均受到炮樓和樓房的火力控制。劉永福住在主座中部,卧室頂都有活動樓門,如有意外,可迅速登樓指揮全局。萬一形勢不利,包廊和祖廳都有夾牆可以暫避,也可以從秘密通道轉移到戶外安全地帶。
這座城堡式的府第,據說是為了防備法國侵略者派來姦細的侵襲和當時官場的敵對勢力加害而精心設計的。
劉永福(1837-1917),又名劉義,字淵亭。祖居博白縣東平鎮富新村。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后,清朝政府任命劉永福為記名提督,率領黑旗軍在越南戰場的西線與馮子材所部清軍並肩戰鬥,共同抗擊法國侵略軍。取得臨洮大捷。劉永福在越南抗法10餘年,運籌幃幄,英勇殺敵,屢建奇功,威震中外。清政府賜予劉永福“依博德恩巴圖魯”和“三代一品封典”的榮譽。
作為一名武將,劉永福與歷史名將趙雲、岳飛、戚繼光等文武全才不同,他沒讀過書,不識字。“自幼孤貧,不習儒業。稍長,膂力過人。學拳棒,好擊劍,為萬人敵。”但他又沒有張飛、牛皋等人的魯莽,在戰場上頗有悟性,無往而不勝。他的赫赫戰功在清政府昏庸無能的大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是以知中國非無人也。”梁啟超《李鴻章傳》說歷史上有兩種英雄:一種是時勢所造成之英雄,一種是造時勢之英雄。“西哲有恆言曰: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雖然,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時勢所造成之英雄,尋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無時勢?故讀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鴻章其人之英雄者,車載斗量焉。若夫造時勢之英雄,則閱千載而未一遇也。”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劉永福可稱得上是造時勢之英雄。
從某個角度來說,三宣堂是悲壯的。這種悲壯還表現在,他是一名戰場上的勇士,但到了官場,卻是捉襟見肘,很難吃得開。1886年8月,時任南澳鎮總兵的劉永福與廣東水師提督方耀晉京謁光緒帝。“朝覲前一夕,宮中太監私謁永福,意在索贈遺。見永福神情凜然,知非常人,遂不敢啟口而退。”(李健兒《劉永福傳》)意在結交權貴的水師提督方耀此次晉京耗去十餘萬金,而劉永福總共花了三千金。這三千金還不是自己的錢,晉京前,劉永福借張之洞二千,借方耀二千,只有一千塊的富餘。回廣東后,把自己私有的一艘汽船出售五千金,才把債還上。
雄壯或悲壯都不去說它了,晚年辭職歸籍后的劉永福仍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雖年老家居,而種族思想甚明。故軍倫反叛,則頓足拍案。中日交涉,則怒髮衝冠。”他喜寫“虎”字,其實像畫虎頭。誰都知道,他想借虎頭表達什麼。
今天的三宣堂內,有他畫的虎字,還有一幅他的畫像。文字材料上說這位老人“體質素健。年屆八旬,步履如常。雖游山亦不需杖。生平不御藥石。”“齒完整而潔白,腰不屈曲。”他常告誡後代:“人生在世,如遇極不難之事,何妨以難視之。即遇極難之事,當以不難視之。”他以80高齡去世的時候,“即含笑而逝,並無片言及家事。”這份坦蕩,這份達觀,古今有幾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