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划連寫,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它的藝術欣賞價值超過實用價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兩種,章草是隸書簡易急就快寫的書體。字字獨立不連寫,筆劃帶有隸書的筆意。
趙構(1107-1187年),即
宋高宗,書法家。
宋徽宗趙佶之子,工正、行、草書。少即喜攪筆作字。筆法端雅淳厚、涵泳俊秀,蓋以得力於智永為多,又嘗深究本朝
黃庭堅書,亦頗能得其神髓。白謂:自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間猶存取捨。至若楔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明代
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傳本《顧愷之女史箴圃題字》、《褚遂良倪寬贊》等亦有指為構所書者。
草書洛神賦
趙構《草書〈洛神賦〉》今藏
遼寧省博物館,絹本,高27.3厘米,長277.8厘米,末署德壽殿書,確為晚年之作。寫時省略了原文所有的語氣詞"兮" 字,這樣的省略在書法作品中很少見。此件作品字法熟練,筆意圓潤,一氣呵成,流暢而能渾厚,飛動而兼沉著,可見書者當時精力彌滿,興緻清暢,是晚年筆而非衰年筆。作品屬於小草,雖氣脈連貫,而又字字獨立,筆筆清楚。趙構曾言"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草則騰蛟起鳳,振迅筆力,穎脫豪舉,終不失真","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者,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至於字亦可正讀,不渝本體,蓋隸之餘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間,自然於二法臻極,煥手妙體,了無闕軼。反是則流於塵俗,不入識者指目矣"。強調楷書的基礎作用,主張草書"使筆畫不失真為尚",故其所書無連綿苟簡之習,易於辨識。其實早在
蘇軾就經常強調楷書的重要,主張行草要有法度,所謂"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後》),黃庭堅亦謂"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妙處也"(《論書》),這當是一時的書法觀念,世雲"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當就整體而言,以楷書、行書分別為唐、宋兩朝書藝代表為前提。倘若專論草書,宋人也是尚法的。對法的崇尚,甚至限制了宋朝草書的進一步發展。《洛神賦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壽殿書”款,鈐“德壽殿御書寶”朱文印,可知是趙構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此卷草法出規入矩,運筆沉著渾厚,飛動流暢,雖是草書,但字字獨立,字與字變化很多,字法熟練生動,提按轉折無不如意,雖字與字之間無引帶,仍然呈現了一氣呵成、流暢自如,顯示其深的書法造詣。趙構《草書洛神賦卷》,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
《洛神賦》是
曹植的名篇,歷代取資書畫,出了不少佳作,僅就書法而言,就有
王獻之楷書、趙構草書、
趙孟頫行書、
祝允明草書,都是書法史上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