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運當頭

普洱茶膏

紅運當頭,是中國第一款“上投茶”。是普洱茶膏,選自雲南省臨滄市、普洱市喬木大葉種茶葉,採用最先進生物技術精製而成,為目前國內外唯一“上投茶”產品。“紅運當頭”的特點是,在沖泡時,先放水,後放入茶膏,切茶膏始終漂浮在水上,讓茶膏紅色的顏色呈雲霧狀向下飄散,極具動感,似天賜福運,又似獨中頭彩,是祝福,也是期盼。

品飲時,更是沉香濃郁,口感醇厚,為茶中難得的珍品。被尊稱為“茶膏三絕”之一。

正文


普洱茶膏
紅運當頭茶膏
紅運當頭茶膏
紅運當頭茶膏是中國第一款“上投茶”,因其密度小於水,沖泡時須先注水,后投茶膏。在溶解過程中,茶膏始終懸浮於水面之上,自上而下瀰漫開來,如紅綢舞動,如霞光初現,彷彿“紅運”從天而降。
清代藥學家趙學敏曾在《本草綱目拾遺》中這樣記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
紅運當頭茶膏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體中會產生大量的泛酸,以促進酒精代謝的正常進行。另外 L-半胱氨酸能與酒精反應,加速酒精的代謝,並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體對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轉化為胱氨酸,輔以牛磺酸能修復損傷的肝臟細胞、腦細胞和胃黏膜組織。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解酒的過程也是護肝的過程。
中國紅瓷瓶裝,沿襲清朝宮廷設計,喜慶而不失高貴,精緻而不失大氣,實為在饋贈親友之首選。

製作工藝


①將雲南嗮青毛茶(或加工后的曬青副產品)放入直徑約79厘米的鐵鍋內,注入開水(也可用清水),高溫充沛熬煎,直至可浸出茶汁全部熬煎出即可。
②將茶湯用細布袋過濾、壓榨茶渣,使茶渣與茶湯別離。③將經過濾后的茶湯盛入鐵鍋內復煎,熬煎中,應將湯麵浮現的淺黃色泡沫和其它雜物,用漏勺濾除,使茶汁明澈。
④茶湯熬至濃稠時,轉盛於中型銅鍋(也可將上道工序的兩鍋並為一鍋復熬),以木炭文火中溫煎熬。
⑤至液體呈煙膏時(水汽消逝),將上道工序的2-3鍋並為一鍋復熬,小鍋(銅鍋)低溫煎熬收膏。收膏階段,攪拌要快,要勻,力圖不老不嫩,老嫩平均。
⑥當煎至煙膏拉長不粘手,呈絲狀,色澤呈淺褐色,即可疾速下鍋盛入定型模具冷卻,茶膏即成。
⑦茶膏宜用筍葉包裝,置於陰涼枯燥處貯藏。
⑧每百千克曬青毛茶,可熬制20-25千克茶膏。
⑨曬青原料煎熬的茶膏,色淡黃褐色;普洱熟茶煎熬的茶膏,其色“黑如漆”。

功效與作用


清肺排毒

飲用普洱茶膏,不光能清除人體自由基,還能將血液中的煙毒,清洗吸入的煙、塵。喜歡抽煙的人,還能對吸入的煙、塵、菌及時清洗,以減輕毒害。長期飲用,以清肺、潤喉,增強免疫能力。使咽喉部清爽舒適,胸口輕鬆,並對呼吸系統疾病有奇效。

降三高

普洱茶膏有著“人體清道夫”的美譽,其茶多酚含量遠超普通茶葉,茶多酚能降低體內膽固醇,。促進總脂和膽固醇的排泄,增強血管壁和調節血管壁通透,從而對心腦血管疾病也有防治作用。

醒酒養胃

普洱茶膏有多種維生素,能保護腸胃,增強抵抗力。茶多酚還能減緩酒精引發的血管搏動,將酒精中的乙脂排出體外,保護肝臟腸胃,從而做到醒酒養胃。

抗氧化、抗衰老

普洱茶有抗氧化的功效,普洱茶膏也有,經過漫長發酵,普洱茶性情溫和不刺激,茶多酚可以減少皮膚細胞脂質過氧化的產生,增加皮膚抗氧化水平,防止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其中的營養成分維生素C與兒茶素,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從而防止衰老,滋養肌膚。所以茶被世界各國科學家公認,對人體具有廣譜、高效的保健功效。

降脂解壓

普洱茶膏中的兒茶素能夠抑制膽固醇形成、降低血脂,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還能清除自由基,緩解人的緊張和疲勞狀態,促進人體的健康。

飲用方法


煮飲法

1、在電磁壺中注入蒸餾水(礦泉水)或者是山泉水500—600ml的水量,也可以根據個人口感的濃淡調整盛水量。
2、水煮開后,放入1克御茗堂茶膏,即是一包。
3、繼續煮沸到茶膏全部融化需要一分鐘時間。
4、全部融化之後,可以分湯飲用。
5、觀賞湯色的溫度最佳是45—55℃,超過60℃度就燙,低於30℃度則低沉。隨著湯溫的下降,湯色會明顯變深。
6、飲用的溫度最佳為45—55℃,分湯的數量是4—5毫升,嘗味的時間為3—4秒。

沖泡法

1、在御茗壺中放入1克御茗堂茶膏。
2、加入沸水200—300毫升,輕輕搖御茗壺,使茶膏在壺中得以溶解。
3、再加入300—400毫升的沸水,放置一分鐘,等待全部溶解,可以分湯飲用。
4、飲用的溫度最佳為45—55℃,分湯的數量是4—5毫升,嘗味的時間為3—4秒。

鑒別方法


茶膏外觀

正品普洱茶膏的外觀是油光面,其色澤黑亮,在光線底下呈墨綠色。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產時間不長;二是膏體表面泛出一層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產時間,而且白霜愈重,證明陳化時間愈長。

觀沖泡湯色

觀湯色鑒別和鑒賞茶膏很重要的環節。湯色通透,呈寶石紅,證明茶膏內含雜質極少,萃取的環節比較嚴謹,品質較好;反之,湯色發暗,且有懸浮物,無通透性,證明雜質較多,提取的手段相對落後(大鍋熬制的茶膏絕大部分屬於這種)。

茶膏全溶,無沉澱及雜質

茶膏屬於熬制提取工藝,其所含成分均能全溶於水,不會產生任何沉澱及雜質。但凡有沉澱者,其品質就大打折扣;湯色發暗,且有懸浮物,無通透性,這是由於這些劣質茶膏加工過程中作了凝固劑等化學物質以圖節約成本,或其茶膏雜質較多,提取的手段落後導致。

品茶膏口感

很多茶膏的湯色呈紅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種厚重感,更缺少滑潤度。這是茶膏內含物質太少,是高溫狀態下茶膏內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壞,至使茶膏缺乏后陳化的“動能”所致。較好的普洱茶膏的特點:香氣正、入口滑、層次明、回味長。入口爽滑,層次感明顯,回甘較快,回味悠長。

發展史


“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釋者曰膏”,這是《說文解字》對於膏字的解釋,中國古代稱心尖的脂肪為“膏”,“膏”又被專指物之精華。
再後來,古代的中醫們將動物或者植物提煉出的最具價值的東西稱為膏藥。
按照製作工藝及特性,普洱茶膏簡單來說就是普洱茶的精華。

唐朝

茶膏的身世之謎
茶膏最早出現有準確記載的年代是在唐朝。
唐代的制茶工藝主要以蒸青餅為主,所謂的蒸青餅就是經過“採茶、蒸茶、搗茶、拍茶、焙茶、存茶”來製作茶餅。在空氣氧化的作用下經過反覆蒸、搗、拍滲出的茶汁形成了膏化現象。
陸羽在《茶經》中多次提及這種“膏”,在唐朝茶餅含膏量的多少也是檢驗茶葉質量的重要標準。
“茶膏”一詞真正出現是在陸羽之後一百多年後的南唐時期。
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建州就曾將茶膏進貢皇室,關於這一事件清朝文人吳任臣經過詳查史料后在其所著《十國春秋》中有詳細記載,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

宋朝

文青皇帝和他的“特別實驗”
到了宋朝隨著茶文化的繁榮茶膏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宋朝人對於茶膏的探究可謂孜孜不倦。
公元960年北宋第一位茶著作者陶谷在其所撰寫的《茗荈錄》中就首次記載了兩種茶膏產品的具體名稱“玉蟬膏”和“縷金耐重兒”。
之後宋朝更是出現了一位“超級茶人”——“文青”皇帝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深研《茶經》,鑒於對《茶經》中所提及“膏”的不斷探究,經過反覆試驗,趙佶在其所著的《大觀茶論》中首次提出了茶膏的鑒別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茶餅的表面如人的面目,如果表面含的膏狀物質較多、表面紋理不明顯,這樣的茶餅才是好茶。
除了鑒別之外宋朝人也已經開始通過反覆壓榨的方式來製作茶膏。
公元1186年,宋代趙汝礪所著的《北苑別錄》中就第一次詳細的記載了茶膏的製作工藝(原文節選):“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

清朝

皇室為普洱茶膏正名
清代的茶葉發展是繼中國唐宋之後的又一個頂峰。清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雲南普洱設立普洱府,管理六大茶山等地,雲南的普洱茶膏也開始進貢朝廷。
但當時雲南普洱茶膏還採用大鍋熬制的方式製作,存在口味、營養上的各種缺陷。
為了提高茶膏品質,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開始在宮內設立“御茶房”在借鑒宋代茶膏製作工藝基礎上,以名貴的花梨木為碳,玉泉山山泉水為介質,經過186道工序72天製作茶膏。這一時期御茶房製作的茶膏也代表著歷史上茶膏製作的最高水準。
宮中御制,普洱茶膏受到貴族推崇。公元1765年,清代藥學家趙學敏將普洱茶膏的醒酒、養胃、生津等“藥用價值”納入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
清朝皇室對普洱茶膏一直都情有獨鍾。公元1793年,乾隆皇帝八十壽辰之際,其曾將普洱茶膏作為“國禮”通過馬嘎爾尼轉贈英王喬治三世。這份“國禮”至今仍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現代

科技普洱讓茶膏煥發新活力
歷史沉浮,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覆滅清宮普洱茶膏製作工藝也隨之失散民間。茶膏的發展一波三折,直到2004年魯迅收藏的三克清宮普洱茶膏在廣州獲拍,普洱茶膏才重新引起社會關注。
此時國內部分科研機構及商家開始追溯普洱茶膏歷史,對普洱茶膏的醫學養生價值和製作工藝等進行研究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