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稻作研究所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稻作研究所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稻作研究所位於瀋陽市蘇家屯區,是專門從事北方粳稻研究和產業開發的省級專業所,同時也是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瀋陽分中心、國家水稻原原種繁育基地、遼寧省農業科研重點研究所,具有較強科研和產業開發能力的科技隊伍,致力於高品質水稻種子的研究工作,不僅在雜交粳稻育種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創新,而且在育種實踐中又有新的突破。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稻作研究所始建於1965年,前身為成立於1956年的遼寧省農業科學研究所。1973年在瀋陽市蘇家屯區重新建所,定名為“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2002年,經遼寧省編委批准,更名為遼寧省稻作研究所。1992年由國家計委、農業部、遼寧省計委聯合籌建,成立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1997年,省財政廳批准為遼寧省農業科研重點研究所,2000年,經農業部批准設國家水稻原原種繁育基地、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瀋陽分中心。現任所長隋國民。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稻作研究所有研究員10人,副研究員13人,助研19人,有博士8人,碩士17人,是一支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比較合理、具有較強科研和產業開發能力的科技隊伍。遼寧省功勛科學家、著名雜交粳稻育種家楊振玉先生和遼寧省功勛科學家、著名常規稻育種家李玉福先生,分別是雜交稻育種和常規稻育種研究的傑出代表,雄厚的人才基礎為完成各項科研課題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稻作研究所是專門從事北方粳稻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的省級專業所,主要開展稻作育種基礎理論研究;水稻、旱稻育種方法、資源創新利用研究;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新組合選育和栽培配套技術研究;新成果、新技術示範、推廣應用研究;水稻種子、稻米的生產、加工與檢測研究;水稻新品種、新組合區域試驗與生產試驗研究等。
科研機構設雜種優勢利用育種研究室、常規稻育種研究室、旱稻育種研究室、特種稻育種研究室、生物技術研究室和栽培技術研究室;行政設綜合辦公室、科技科、計財科;產業開發設遼寧稻作高新技術產品開發中心。
現有辦公樓和實驗樓各一處,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現代智能溫室一處、低溫冷庫200平方米,儀器設備包括生理生化及米質分析、檢測儀器,抗病蟲接種鑒定儀器、組織培養等生物技術設備和信息網路通訊設備等;試驗田有砼灌水渠規範化試驗田300畝,抗病蟲鑒定圃3處各1畝,抗冷鑒定圃100平方米,親本繁殖隔離區4處各1畝,原種生產基地5處各200畝,南繁育種基地20畝。農機配套設施有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脫粒機、精選機、井房、水泵等一應俱全。
建所以來,共承擔總理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跨越計劃和省科技攻關等各級各類科研課題240餘項,獲得科技獎勵成果78項,其中的90%是省、部級以上獎項。
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的超級雜交粳稻育種已取得重大突破,居國際領先地位,產量優勢突出,品質優良,引起中央領導和農業部的高度重視,回良玉副總理指出:“遼寧的雜交粳稻育種有重大突破,這對滿足城市居民的口糧供應具有重大意義。”
遼寧是我國雜交粳稻育種的發源地,又是北方雜交粳稻的主栽省份和雜交粳稻制、繁種的主要生產基地。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面積應用於生產的粳稻雜交種黎優57,填補了世界雜交粳稻育種的空白,獲得了國家發明獎。八十年代又選育出秀優57,在遼寧稻區和京、津、魯、豫、新、寧、甘等北方稻區累計推廣種植2000多萬畝。
進入九十年代,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通過多年的科研攻關,不僅在雜交粳稻育種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創新,而且在育種實踐中又有新的突破,成功地解決了北方雜交粳稻過去存在的品質差、制種產量低兩大難題。在育種技術路線上,採取偏高稈偏大穗新株型和利用高產雙親的加性效應保證產量的競爭優勢;以優優配組、適當縮小雙親的遺傳距離和偏長粒型親本的利用進行品質改良;通過將大柱頭、高柱頭外露基因的導入以及矮稈多穗、短劍葉母本的培育等措施解決了雜交粳稻制種產量低的問題。經過全體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已在強優勢組合的選育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育成了以屜優418、遼優5218、遼優1518、遼優1052、遼優2006、遼優16為代表的一批優質、高產、抗病、適應性廣、制種產量高的新一代超級雜交粳稻新組合,一般畝產700公斤,高產田塊可達到900公斤左右。這些組合具有增產潛力大(畝產可提高15%~20%)、品質優良、食味佳、抗性強、適合節本栽培等特點,成果達到國際領先,目前農業部已將優質超級雜交粳稻列入超級稻育種和推廣計劃,並將在未來實施的種子工程項目中予以支持,超級雜交粳稻新組合的推廣和應用,將為遼寧乃至北方稻區今後水稻生產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不但在雜交稻育種上處於領先地位,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的常規稻育種研究也保持國內領先優勢,同時在水稻旱作育種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在水稻常規育種研究方面,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多年來以理想株型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理論為指導,以高產、優質多抗為育種目標,創造性地提出“兩擴、兩提高(擴大與豐富遺傳背景,擴大變異範圍,提高後代的結實率,提高選擇效率)”的技術路線,並在親本利用、雜交方法、生態選擇、協調高產與優質矛盾等方面形成了多項技術發明和創新,累計育成並審定的遼粳系列水稻新品種達40多個,其中遼粳326、遼粳454、遼粳294分別榮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遼開79、遼粳326、遼粳454、遼粳294、東選2號、遼粳9號獲得國家農業科技攻關後補助,遼粳294大米連續四次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成為北方各省開發優質米的主導品種。遼粳系列水稻新品種以其株型好、產量高、米質優良、適應性廣等特點,不僅在遼寧稻區深受廣大稻農的歡迎,年種植面積超過遼寧稻區的60-70%,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寧夏、新疆等地也有一定的種植面積。
遼粳系列水稻新品種的選育成功,並在省內外地區大面積推廣和應用,對推動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成為遼寧省重點研究所、國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國家水稻原原種繁育基地、本溪市大型商品糧基地技術依託單位,起到巨大作用。
在水稻旱作研究方面,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先後開展了水分脅迫下水稻生理生化基礎及變化關係、旱作水稻需水規律與灌水量化指標、在水分脅迫下水稻品質性狀變化規律等研究工作,經過多年試驗、室內生理生化分析和各地示範,總結出旱作水稻需水規律、旱作水稻生理需水量化指標;提出了旱作水稻兩個重要生育時期與產量關係最為密切的生理指標作為抗旱性鑒定的指標與方法;確定了水稻旱作時結實率為最直觀的抗旱性鑒定指標,驗證了K值分級法數學公式為可靠的水稻抗旱性鑒定指標與方法;育成了我國第一個旱作雜交粳稻遼優14,並於2003年通過國家審定,同時還育成了旱152、旱72、旱58、旱946、旱9710等一批適於北方地區種植的旱作水稻新品種,這些新品種、新組合的豐產性、穩產性達到了近似於淹水田的水平,抗逆性強,抗旱性達到AA級,品質優良,達到國家二級優質米以上標準的水平。另外總結出了一整套適合旱作水稻品種旱直播的栽培技術,並制定出旱作水稻生產技術規程。
有了好種子並不等於就能長出好水稻,在育種取得突破后,遼寧省農科院稻作所又開展了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並取得成效。在育種研究中嘗試應用生物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根據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在栽培技術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先後開展了諸如水稻豐產規律、稻田除草技術、水稻保溫育苗、防禦低溫冷害研究、中低產田改造研究、節水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十五期間,結合承擔的科技部推廣重中之重項目“水稻節水增效技術研究”課題,將多項節水技術綜合配套、集成與組裝成為水稻節水栽培技術體系,組織農業、水利、農機、土肥、植保、育種、農氣、農經、生理、生態與生化等不同學科,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農業廳(局)及農業技術推廣系統等多部門、多層次、多學科協同合作,結合本地區不同氣候和生態條件,在全國劃為5個節水生態區,根據當地情況,確定地區主體節水技術與配套節水措施,同時開展了機械直播旱種濕管栽培試驗示範以及水田無水層稻糠覆蓋栽培試驗等節水型稻作技術研究,為水田節水高效栽培提供技術儲備,此項成果水平達到國際先進,2002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另外,結合自己選育的雜交稻新組合和常規稻新品種,重點開展了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試驗,對不同栽培模式、栽培密度對品種形態結構和產量因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為良種良法配套和新組合(品種)推廣奠定了基礎。
生物技術是一種現代高新技術,也是一種有效的育種手段,因此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把握這種現代高新技術,對於未來的農作物育種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近幾年在水稻生物技術領域開展了廣泛研究,承擔了農業部948、全球水稻分子育種、省科技基金等一批科研項目,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促進高新技術對傳統遺傳育種技術改良,提高了水稻育種的技術水平。利用基因槍轉化技術、花藥培養和常規轉育技術結合,已將抗除草劑Bar基因轉移到水稻恢復系當中,獲得一批抗除草劑Barsta的轉基因品系,並從中已選育出3個除草劑抗性穩定、恢復度高的優良品系,正在進行小區制種試驗,將促進雜交水稻育種產業化進程。開展水稻代謝基因工程研究,IRRI超級稻育種和我國的超級稻、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中,普遍存在稻穀籽粒充實度不良等困難,阻礙了一些優良品系和組合在生產上的應用。代謝基因工程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另外途徑。研究表明,農作物種子中糖和澱粉的轉換對產量至關重要,而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控制著糖和澱粉的積累。稻作所已引進編碼AGP基因的轉化質粒,通過農桿菌感染和基因槍轉化技術將
AGP轉導水稻,現已獲得300多轉化再生植株,經過PCR初步檢測,表明AGP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組中。這一研究成果,為突破國內外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中籽粒充實度低的“瓶頸”,為全球稻穀產量的提高奠定了技術基礎。同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合作,將水稻抗白葉枯基因Xa21轉入到粳稻恢復系C418,已獲得具有Xa21抗性表達的轉基因植株,正進行恢復性和配合力鑒定。
將成果轉化為產業,才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有利於自身的發展。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科技產業開發效益突出,生產出的“遼星牌東北珍珠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自身的發展,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技術和成果優勢,創辦了自己的科技企業———遼寧稻作高新技術產品開發中心,開發中心是集水稻種子、優質大米、水稻專用肥等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司,不僅具有一流的開發和管理人才,而且還配備了先進的水稻種子和優質大米等生產、加工、檢測、包裝和倉儲等設備。開發中心註冊資金500萬元,固定資產已達到900多萬元,年產值可實現2000多萬元,是遼寧省種子管理局指定的種子生產和經營單位。開發中心已成為遼寧省水稻生產和種子銷售的龍頭企業,中心獨家生產經營的“遼星牌”優質稻種遍布遼寧、河北、寧夏、新疆、山西和陝西等地,享譽省內外。中心採用自己育成的優質水稻品種和無公害稻米生產技術生產加工的“遼星牌”東北珍珠米,以其先進的加工工藝和良好的商品價值而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在稻米產業開發上,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立足於自己的科研優勢,以自己選育的優質品種為原料,建立綠色、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生產系列大米產品,打出自己獨特的品牌。經過多年的運作,稻作所在科技產業開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遼星牌稻種、優質大米被評為遼寧省名牌戰略推廣品牌;遼星牌東北珍珠米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並在瀋陽市實施的“主副食放心工程”中被評為放心食品;遼寧稻作高新技術開發中心2002年成為反假維權聯合會會員,是遼寧省工商局2002-2004年度免檢企業;並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被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質量部、商業科技質量中心評為“全國十佳供貨合格誠信單位”,2004年被中國社會經濟調查所經濟調查部評為“中國社會信譽單位”。
在種子產業開發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僅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營銷網路,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遼寧農科院稻作研究所的知名度和“遼星”牌稻種的市場佔有率。“遼星”品牌和“遼粳”系列水稻品種已深入人心,成為遼寧水稻行業中一個知名的品牌。目前,稻作所的科研和產業開發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為今後全面推進和提高稻作所的科技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現在稻作所的種子已經遠銷到了國外,與西班牙的Koipeso1種子公司合作,在歐洲開展雜交水稻試驗和示範工作,進而開發歐洲水稻種子市場,今年向西班牙Koipesol公司提供屜優418、遼優5218、遼優5273等雜交稻試驗示範種子6000斤,雙方就以後合作達成了意向性協議,為我國雜交粳稻走向世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自身的發展,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稻作研究所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成果優勢,創辦了自己的科技企業----遼寧稻作高新技術產品開發中心,它是一個集水稻種子、優質大米、水稻專用肥等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開發公司。開發中心註冊資金500萬元,固定資產達到700多萬元,具有先進的水稻種子和優質大米生產、加工、檢測、包裝和倉儲等設備,是遼寧省種子管理局指定的種子生產和經營單位。多年來,開發中心生產經營的“遼星牌”遼粳系列水稻常規品種和遼優系列雜交水稻種遍布遼寧、河北、寧夏、新疆、山西和陝西等地,並以其高質量的種子而享譽省內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了有利位置。中心還採用自己育成的優質水稻品種和綠色稻米生產技術生產加工了“遼星牌”東北珍珠米,並以其先進的加工工藝和良好的商品價值而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並在瀋陽市實施的“主副食放心工程”中被評為放心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