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澤鎮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轄鎮
震澤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位於吳江區西部,江浙交界處,北瀕太湖,東靠麻漾,南壤銅羅,西與浙江南潯接界。鎮中心處於北緯30°54′,東經120°29。
震澤鎮全鎮常住人口89952人(2017年)。震澤鎮行政區總面積95.61平方千米(2017年),市鎮面積5.3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5個社區。
震澤鎮先後被評為中國亞麻蠶絲被家紡名鎮、中國蠶絲被之鄉、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等。2015年4月,震澤鎮被列入國家建制鎮示範試點地區。2016年10月14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震澤地處吳、越兩國交界處,古稱吳頭越尾。鎮北有一村名“吳越戰”,相傳吳越兩國在此交戰而得名(今屬廟港民字浜村)。震澤初屬吳,后屬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併入楚。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屬烏程縣隸會稽郡。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改吳郡為吳興郡,領烏程縣,震澤屬之。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東鄉,置東遷縣,受吳興郡轄,震澤屬東遷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東遷縣併入烏程縣,隸蘇州。仁壽二年(602年)改隸湖州。大業二年(606年)仍隸蘇州。大業十四年復為吳興郡,震澤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吳興郡為湖州,治烏程縣,轄震澤。唐開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張景遵即其地設震法館,為震澤定名之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繆,割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震澤始屬吳江縣。南宋紹興初(1131—1145年),為皇畿近地設震澤巡檢司以鎮之,鎮之名於此始。
南宋紹興初年,震澤為皇畿近地,朝廷設巡檢一員以鎮之,震澤鎮之名始自此時。弘治《吳江志》上,震澤成為吳江首批四個建制鎮之一。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吳江偏西地置震澤縣,震澤鎮乃屬震澤縣。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佔震澤,震澤縣隸屬天朝蘇福省。同治二年(1863年),清兵復取蘇州仍屬蘇州府。宣統元年(1909年)奉令籌備自治,震澤縣設七鎮,震澤為自治鎮,至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光復。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震澤縣併入吳江縣。全縣分6市12鄉,震澤稱市,復屬吳江縣。民國7年(1918年)8月,全縣18個市鄉划並為10個區,震澤為第五區,鎮屬區轄。民國15年(1926年)7月,日軍侵華,11月17日震澤淪陷。民國18年(1929年),汪偽政權仍設震澤為第五區。民國21年(1932年)改稱第八區。民國23年(1934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接管政權,設震澤區,鎮屬區轄。
1949年5月3日震澤解放,建立震澤區人民政府,鎮屬區轄。
1952年7月震澤鎮升為縣屬鎮,直屬吳江縣。1957年11月撤震澤區,鎮仍為縣屬鎮。1958年撤鄉建社,成立震澤人民公社。1959年2月鄉鎮合一,鎮屬公社所轄。
1962年8月鄉鎮分開,震澤鎮恢復縣屬鎮。
1985年10月鎮鄉合併,實行鎮管村體制。
1992年,吳江撤縣設市,震澤鎮屬吳江市。
2012年10月29日,吳江撤市設區,震澤鎮屬吳江區。
震澤鎮位於吳江區西部,距城區30.5公里,地理座標北緯30°52′—30°57′,東經120°26′—120°33′之間,鎮中心在北緯30°54′東經120°29′,震澤位於江浙交界處,北瀕太湖,東靠麻漾,南壤銅羅,西與浙江南潯接界。2013年,震澤鎮行政區總面積95.6平方公里,其中市鎮面積5.3平方公里。
震澤地貌類型屬新四紀湖泊相沉積平原,太湖流域的湖蕩平原區。鎮郊田面高程在吳淞基面3.1—3.4米左右,鎮區高程在4.2—5.6米之間,高差1.1—2.2米。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慢傾斜,沿頔塘的西南隅部分屬低洼圩田平原類型。境內河港縱橫,漾盪較多,水面積佔23.5%。
震澤土壤以水稻土為主。5個土屬為烏黃泥、小粉土、白土、青紫泥和青泥土,耐壓力每平方米7噸至21噸。
震澤屬太湖南境,流經鎮內的主要河道,有荻塘河、西塘港等。境內主要漾盪有北麻漾、長漾、徐家漾、缽頭漾、盪白漾、迮家漾、汪鴨潭、橋下水漾等。
震澤屬北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震澤春秋兩季冷暖氣流交替支配。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冬季受北方冷空氣控制,所以春秋兩季盛行東南風,秋冬季節多偏北風,氣象要素的年際、季際變化較大。
清道光《震澤鎮志》按康熙五年(1666年)吳江縣魚鱗清冊,震澤巡檢司轄4鄉,領都13。共轄圖137,圩490。
據清乾隆《震澤縣誌》記載:震澤鄉轄都7,領圖121,圩652。震澤鎮在十都,轄圖6,領圩9。
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自治,震澤縣屬轄7鎮,震澤鎮區劃如舊。
民國元年(1912年),震澤市轄都13,領圖81。1918年8月,改划鄉鎮,全縣設10個區,震澤為第五區,轄1鎮25鄉。其中,屬現在震澤鎮範圍的有14鄉。
民國19年(1930年)改編閭鄰,第五區轄632閭,3163鄰。
民國23年(1934年)9月,全縣10個區並為8個區。划並后的第五區轄3鎮31鄉1075閭5388鄰。11月,改行保甲制,全區轄3鎮31鄉264保2769甲。其中,屬現在震澤鎮範圍的有10鄉。
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35年1月改划鄉鎮,震澤區劃為4鎮24鄉236保2301甲。鎮分南北兩鎮各15保,共30保300甲。
民國35年(1946年)10月重並鄉鎮。震澤南北兩鎮合併,吳溇、廟港兩鎮改鄉制,震澤區改並為1鎮17鄉203保2092甲。震澤鎮22保234甲。
民國37年(1948年)2月,合併鄉鎮,擴並后的震澤區轄1鎮7鄉。震澤鎮轄15保220甲。同年12月重編保甲,震澤區1鎮7鄉94保1375甲。震澤鎮12保189甲。
1949年5月3日震澤解放,建立人民政權。解放初期仍沿用舊制。
1950年2月划區分鄉,震澤鎮屬村落分併入鎮南北2鄉。劃分后的震澤區轄1鎮13鄉。同月廢保甲制,震澤鎮原12保劃出農村5保,鎮內7保建立7個街道居民委員會。
1952年7月震澤鎮上升縣屬鎮,區劃不變。
1956年3月並區並鄉。合併后的震澤區轄12鄉。
1957年10月撤區並鄉。撤銷震澤區,現在震澤鎮農村分屬震澤、蠡澤2鄉。
1958年9月,撤銷震澤、蠡澤鄉,成立震澤人民公社,下分12個工區。公社下分23個生產大隊。
1959年2月鄉鎮合一。撤銷震澤鎮建制,併入震澤人民公社,鎮設管理區。
1962年8月鄉鎮分開。恢復震澤鎮縣屬鎮建制,成立震澤鎮人民公社。1963年下放核算單位,震澤人民公社部分大隊調整,改划後計28個大隊。
1981年6月恢復震澤鎮建制,下轄7個居民委員會,復用原街名。
1983年7月恢復震澤鄉建制,下轄大隊改稱村制,並復用原名。
1985年10月實行鎮鄉合一,鎮管村新體制。市鎮設街道辦事處1個,轄7條街居民委員會。
2010年,震澤鎮市鎮設震澤、八都等2個街道辦事處,下轄砥定、石墐、鎮南、貫橋等4個社區,農村轄23個行政村。
2013年,震澤鎮農村轄23個行政村,市鎮設2個街道,下轄5個社區。
轄區詳情 | ||||
勤幸 | 朱家浜 | 蠡澤 | 新樂 | 金星 |
三扇 | 眾安橋 | 齊心 | 永樂 | 雙陽 |
新幸 | 興華 | 大船港 | 貫橋 | 桃花庄 |
曹村 | 夏家斗 | 龍降橋 | 花木橋 | 長家灣 |
前港 | 聯星 | 林港 | 震澤街道 | 八都街道 |
砥定社區 | 石墐社區 | 鎮南社區 | 金陽社區 | 貫橋社區 |
2009年末,震澤鎮全鎮戶籍人口67572人,其中:農業人口50749人,鎮區人口16823人。人口密度為703.25人/平方公里。出生率為6.15‰,死亡率為8.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3‰。其中60歲以上人口為15438人,佔總人口的22.85%,80歲以上人口為2302人,佔總人口的3.41%,90歲以上174人,百歲以上4人。
2011年,震澤鎮全鎮總戶數25743戶,常住人口78854人,暫住人口29300人,少數民族有16個民族,217人。
89952人(2017年)。
2009年,震澤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12億元,同比增長17.1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2.84522億元,同比增長16.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1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年新登記工商戶567戶,註冊資本2347.4萬元,新登記民營企業322家,新增註冊資本12.5億元;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19.1億元,投資項目72隻,其中工業投資項目51隻,完成工作量11.1億元。2009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0元。
2012年,震澤鎮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95.6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7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2萬元。
2009年,震澤鎮實現農業總收入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0元,同比分別增長12.7%。
2012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3200畝,設施農業2000畝,重點種養設施蔬菜、特種經濟作物等。申報蘇州市現代農業建設項目3個,面積41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21156元,同比增長15%。
2009年震澤鎮實現工業增加值29.6億元,同比增長17.03%,工業開票銷售收入超84億元,同比增長0.09%,完成全社會用電量4.89億度,同比增長0.4%。全鎮規模企業增加到190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增加到25家,佔全鎮銷售總額的73%以上,其中銷售收入超5億元企業4家。
2012年,工業開票銷售收入158.95億元,內資新增註冊資本13.65億元。89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開票銷售收入141.5億元,同比增長12.3%;實繳稅金4.1億元,同比增長6.4%。
2009年震澤鎮完成進出口總額1180萬美元,其中,出口貿易1117萬美元;服務業註冊資本達到1.31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19.95億元。
2012年,震澤鎮服務業稅收1.73億元,服務業投資額23.45億元,完成進出口總額11.30億美元。
震澤方言屬吳方言體系,以往有人誤以為震澤語非吳非越,或半越半吳,其實是謬誤。《吳越春秋》卷五載大夫種之辭曰:“吳越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兩神似似,故可稱為‘同伴音’。其實蘇南浙北同屬吳語區,同音同調之處頗多,然而每一個特定的區域還有其特定的次級方言體系。
擔湯
女兒臨產前月余,母親備紅糖、雞蛋、火腿、胡桃及嬰兒衣服、尿布等物饋贈,謂之“擔湯”。女家和男家至親,產婦小姐妹、同事也前往擔湯。
三朝面
嬰兒出生第三天謂“三朝”,舊時富裕之家辦酒慶賀,稱“湯餅宴”,並辦三朝面分贈親友鄰里,以魚、肉、雞蓋面。如今,三朝面除自煮外,主家去餐館買取面票分發產科醫生、親朋好友,手續更簡便。
壽慶
即慶賀生日。嬰兒出生一個月就要辦“滿月宴”。嬰兒周歲,又要擺酒請客。孩子16歲生日稱“成人之喜”,一般均辦酒慶賀。給老人做壽,親友要送蹄子、壽麵、壽桃,酒宴時小輩要向“壽星”祝賀,“壽星”要送紅包給小輩,謂之“拜壽錢”。
震澤鎮距上海90公里、蘇州54公里,地處上海經濟輻射圈的最前沿。上海至湖州、蘇州至嘉興(杭州)、南京經湖州至上海等高速公路穿越而過。318國道、滬蘇浙高速公路(滬渝高速)和大運河支流頔塘河(長湖申運河)橫貫東西,水陸交通便利。
震澤鎮歷來重教尚文,早在宋代,已建儒學。明清兩代,書院、義塾、私塾普及全鎮及近鄉。清末、民國初年,震澤鎮開始興辦新式教育上。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周積理(苕墅)等辦私立淑群女子小學。
截至2009年,震澤鎮共有三所中學,至於小學則遍布鎮區及各村。其中,震澤中學始建於1923年,原是施肇曾、沈秩安等人創辦私立震屬初級中學,於1958年定名為震澤中學,設高中班,1979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中學。
2012年,震澤鎮建成啟用震澤實驗小學東校區,同時投入近60萬元,完成鎮西、勤幸2所村幼兒園的裝修。
震澤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2009年,有23個村全部推行衛生長效管理,村村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國家衛生鎮通過複審。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大,累計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15770人,農村基本養老保險18288人,土地換保障11210人,新型合作醫療參保40676人。
江蘇震澤省級濕地公園於2007年8月獲江蘇省林業局批准設立,被列入太湖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區,位於鎮北與太湖近臨的長漾自然濕地,總面積916公頃,其中水面435公頃,由三扇、勤幸、金星、眾安橋、齊心等五個村組成。園區內名勝古迹、人文傳說眾多,有張家墩、周生漾、范墓、唐家灣廟古銀杏、安慶橋、高橋等。
塔橋相映
大雄寶殿
慈雲禪寺原名廣濟寺,始建於宋度宗趙禥咸淳年間(1265-1274)。明正統年間(1436-1449)僧道澤重建。天順年間(1457-1464),御賜“慈雲禪寺”額。咸豐十年(1860)寺毀於戰亂,唯塔獨存。同治、光緒之交,里人募金修此塔。慈雲寺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於慈雲禪寺內的慈雲塔,位於震澤鎮寶塔街東端,寺塔以“慈雲”命名,故稱慈雲寺塔。該塔為六面五層,磚木結構,高38.44米,由塔壁、迴廊、塔心組成。每逢夕陽西沉,登臨第五層,北望洞庭,南瞰麻漾。《震澤八景》謂之“慈雲夕照”。
慈雲禪寺山門上懸掛趙朴初親筆題寫的“慈雲禪寺”匾額。寺前臨水,當地荻塘河中流,上有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為紀念大禹治水的拱形單孔禹跡橋。
文昌閣
倪師孟又名沈師孟,字南琛,號嶧堂,震澤鎮人。幼穎異,從何焯游,能詩古文詞。清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以歸安籍中二甲五名進士。三年後散館授翰林院編修,以雙親年老辭官歸里。乾龍元年(1736)喪服滿副職,參與修《世宗實錄》。三年主持四川鄉試,充過史館纂修官。在京師閉門可讀,非師文知己不交往。告老后在馬賦(震澤鎮西)築室植梅,堂額曰“南村梅圃”。參與乾隆《吳江縣誌》、《震澤縣誌》的編篡,擔任纂修,總攬志書全局和最終定稿。年六十二卒。著有《南村詩鈔》、《入蜀紀行》、《梅圃詩鈔》等。
王錫闡
沈義甫,字伯時,震澤鎮人。少以文名,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領鄉薦(相當於明清時的舉人)第五名,旋在南康軍(令江西星子縣)白鹿洞書院,教授朱子學,時稱良師。久而歸震澤鎮,於寶元年(1253)建義塾,立明教堂講學,以淑後進。復在堂東建祠,以王,教學不倦,卒年七十八。有《樂府指迷》、《遺世頌》、《時齋集》行世,學界因名時齋先生。
施耿元(1908-1998),字貫生,號思明,施綮基長子,1928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醫學院,實習於著名的湯瑪斯醫院。1934年返國,加入中國醫學會上海支會,1936年被選為支會行政秘書。抗日軍興,施耿元在上海公共租界內從事救亡工作。1941年訪美,國珍珠港事件爆發受阻而不能返國,遂供職於宋子文主持的中國國防供應駐美辦事處,處理中美之間租借法案事務,對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翌年任宋子文機要秘書。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宋子文的顧問,襄助中國代表團制定聯合憲章。1946年7月召開首屆國際衛生會議,決議成立聯合國下屬的專門常設機構----世界衛生組織,施耿元為組織者之一,就任該組織臨時委員長委員,並參與制訂世界衛生組織規章。1948年2月,施耿元任職於聯合國秘書處。1954年至於1968年,任聯合國秘書處醫務總監。1968年12月退休,定居美國,從事寫作及出版工作,開辦施李出版公司,著有《回憶錄》6卷。
中國亞麻蠶絲被家紡名鎮
中國麻紡集群產業基地
中國(震澤)麻紡產業科技創新示範園
中國蠶絲被之鄉
中國阿拉伯頭巾之鄉
國家衛生鎮
全國環境優美鎮
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
國家建制鎮示範試點地區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江蘇省文明鄉鎮
2021年1月,入選2020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