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區博物館
2004年竣工於上海的博物館
青浦區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青浦區崧澤廣場,原址設在青浦區城隍廟內,其前身為始建於1958年的青浦縣博物館。
青浦區博物館有建築面積約8800平方米,展廳面積3600平方米;館藏文物一萬餘件,陳列展出了千餘件文物精品。
2012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和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授予青浦區博物館“2010—2011年度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稱號。據2016年1月博物館官網顯示,自開館以來,該館共接待中外觀眾達百萬多人。
解放初期,青浦縣的文物及博物事業由青浦縣文化館管理。1958年10月1日,青浦縣博物館正式成立開館。從此。青浦縣有了專門的文物、博物機構。
1959年初,在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展出了青浦縣的革命歷史文物,作為博物館的歷史之部。
1960年,又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指導下,開闢了自然之部,展出了青浦縣自然、地理、物產的各種模型和標本。
改革開放以後,青浦縣博物館於1978年11月單獨建制,並且恢復了正常的工作,
1980年,遷入青浦縣城隍廟舊址辦公。1982年,會同上海市文管會對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的收穫,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戰國至漢代的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
1984年,陳雲同志為青浦縣博物館親筆題寫了館名。1985年1月21日,青浦縣博物館隆重舉行揭匾儀式,同時舉辦了福泉山出土文物展。
1986年,青浦縣縣博物館拆除了原展覽廳以及城隍廟後院的危房,新建了一座兩層的仿古建築,陳列廳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
2004年12月,因為文物安全存放、充分展示的需要,青浦區博物館遷址位於青浦區崧澤廣場的新館,並對外開放。
青浦區博物館
青浦區博物館現有藏品數量4111件,珍貴文物1230件。
彩繪有肩石斧 | 彩繪有肩石斧 高19.6厘米,刃寬20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生產用具,或作兵器。 斧呈梯形,器身扁薄,背部兩端有短矮窄肩,弧刃,兩端上翹成方角。斧身上部對鑽一圓孔,圓孔兩側各有朱紅彩繪斜線連向肩部。應是捆綁繩索的部位。有肩石斧裝柄方法與無肩石斧大致相同,柄卯一般不穿透,只是開挖較淺的凹槽,將斧背嵌入槽內,斧肩緊貼槽口下端兩側,以繩索加固,增加耐用性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新樣式。青銅器時代的銅鉞延續了這種形制。 |
斜柄三角形大石刀 | 斜柄三角形大石刀 長56.5厘米,鳳溪鎮果園村遺址出土。 砍伐工具。 |
灰陶竹節紋熏爐 | 灰陶竹節紋熏爐 口徑9.9厘米,高11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熏蒸香料器具。 爐為陶質,呈笠形,上部為爐蓋,在捉手四周飾鏤6組孔紋,3孔為一組,按三角形排列。器身為大口,斜直腹,矮圈足,外壁飾6周竹節形凸棱紋。古人在爐內熏蒸香料,使香味從爐蓋18個孔中散出,起到凈室驅蟲的作用。這類器具在中國新石器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 |
紅陶盆形大鼎 | 紅陶盆形大鼎 口徑45厘米,高36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炊器。 |
神像紋象牙器 | 神像紋象牙器 殘長25.4厘米,福泉山遺址出土。 |
青浦區博物館大樓東、南兩翼是青浦區博物館的陳列區域。新館打破了傳統的文物陳列模式,以現代博物館傳播學的新理念為宗旨,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將文物陳列與場景復原、精美資料圖片、多媒體輔助等手段相結合。
“申城水文化之魅”為東翼的展示主題,分上下兩層。
• 東翼一層
青浦區博物館
• 東翼二層
青浦區博物館
“上海古文明之源”是南翼的展示主題,分上下兩層。
• 南翼一層
青浦區博物館
• 南翼二層
青浦區博物館
青浦區博物館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設,在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還注意運用文物、方史資源,先後舉辦了“可愛的家鄉”、“青浦人民抗日鬥爭史”、“青浦青年運動史”、“革命烈士生平事迹”、“香港回歸展”、“澳門回歸展”、“青浦輝煌五十年”等各種專題性的小型展覽,宣傳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
1995年被青浦縣政府命名為“青浦縣先進集體”。
1995-1997年,連續三年被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文明窗口單位”。
1997-1998年、1999-2000年、2001-2002年連續三個年度被上海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及上海市農業委員會評為“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上海市農口系統先進單位”。
1990年,青浦縣博物館就被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每天9:00-16:30
• 門票信息
免費參觀(特別展覽除外)
• 交通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