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硬幣的結果 展開

硬幣

貨幣

硬幣(coin;specie;hard currency;hard cash;piece),即用金屬鑄造的貨幣。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最早的金屬鑄幣是商代的寶德銅貝,距今已3000多年。

金屬幣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損,流通壽命長等優點。它除了自身所具備的貨幣職能外,還有很高藝術欣賞和收藏保值功能。

簡介


硬幣
硬幣
一般俗話說:鋼蹦,主要指一分,兩分,五分,一毛,一塊的製品,主要質地是有銅、有銀和別的合金組成。
硬幣(Hard Currency)是指西方國家或地區在通貨膨脹中相對比較穩定,匯率總的趨勢呈現上浮的貨幣.

演變歷史


(一)古代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產生的,它的出現是以商品交換的發展為前提的。
(1) 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銅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國已完成了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手工業內部又分成許多門類,各門類又分成許多專業,各專業內部又有很細的分工。這種細緻的分工,必然引起廣泛的交換活動,促進商品交換的發展。
(2) 商品交換的發展,促使古代貨幣的產生。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為了交換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種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3)在漫長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到一種商品上,這種商品就是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貨幣就興起了。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以來久遠,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班固《漢書·食貨志》也記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利通有無者也……興自神農之世。”《初學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等等。
(二)古代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意義:
1、貨幣的統一是鞏固中央集權政治,促進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措施。
2、貨幣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物資交流和貿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
3、秦始皇對貨幣的規定是中國貨幣史上第一個貨幣立法,半兩錢對以後歷代錢幣的形式有深遠影響。
4、半兩錢以重量為名稱,又是中國量名錢的開端。
漢“五銖錢”這次錢幣改革是對以前近千年錢幣形制的總結,再次肯定了銅錢外圓內方的形狀和5銖的重量,規定了錢幣的大小、成色,成為唐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鑄造錢幣的標準。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對錢幣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廢除五銖錢,鑄通寶錢。
通寶錢仿五銖錢,每枚重2銖4纍,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成色以銅為主,摻以錫和白鑞,錢面鑄“開元通寶”4字,錢文用隸書。自此,在中國歷史上行用了數百年的銖兩貨幣被廢除,進入通寶錢階段;錢幣名稱同錢幣重量完全分離,中國錢幣進入了年號錢階段。這是中國錢幣的重大變化。

介紹與分類


介紹

新中國發行的硬幣,大致可分為普通流通用的硬幣;流通用的金屬紀念幣和收藏用的貴金屬紀念幣
其中貴金屬紀念幣,即一般人俗稱金銀幣,價格昂貴,發行量極少,國家出於政治、經濟和創匯上考慮,在銷售上目前主要注意開發國際市場同時,也開始培育、立足國內市場、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普及開來。

分類

硬幣“本職”是充當流通中介。但隨著收藏和投資需要,又派生出一些其他用途硬幣。雖然對硬幣可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從集藏需要出發,按照發行目的進行分類應是最本質和最基本的方法,由此可分為:
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主權發行機構按面值投放市場,交換中按面值流通。流通幣由普通金屬或貴金屬製成;發行量不限,一般較大;發行年代可以間斷或連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硬幣有不同發行年代。按其實際使用情況,又可分為“已退出流通”和“正在流通”兩種流通幣。
①主幣與輔幣流通硬幣元幣(長城幣,牡丹幣,菊花一元)是人民幣主幣;流通硬幣中只有角幣、分幣才叫人民幣“輔幣”。
②流通幣的收藏。流通幣本意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流通幣可被收藏,當前對初涉硬幣集藏的幣友來說流通幣收藏還是主體。
當然流通幣的收藏價格通常高於甚至遠高於其流通價格,所以對這類幣來說,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在日常流通中將品相優美的。面值較小的幣“攢”起來。即以流通價格代替了收藏價格。但是這種辦法受到國別、面值、年代的限制,很難集“全”。
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它不充當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但可作為收藏品(商品)在市場流通。如我國1984年面值10元的熊貓銀幣發行價不是10元而是100多元。面值10元只不過說明它是“幣”而不是“章”。也決不會有人用此幣作為10元流通幣使用。
收藏幣一般由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必須限量發行(幾枚到上百萬枚),而且要公布發行量。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不能連續發行。
所以,收藏幣雖是硬幣中的一種,但一般只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流通”。廣大公眾從未使用過,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
紀念幣與收藏幣:長久以來,紀念幣這一名詞很流行,似乎成了收藏幣的同義語。事實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紀念幣是主權發行機構經過批准(美國需經國會通過),為了紀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殊發行的硬幣,其目的是藉助於硬幣這一“大眾傳媒”來充分發揮其宣傳功能。但是紀念幣可以是流通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就其目的而言,流通幣似乎更具有宣傳優勢。如美國1976年美國獨立200周年1/4美元流通紀念幣在實際流通中和常規1/4美元硬幣完全等同,如可用於打投幣電話。而美國1994年世界盃足球賽1/2美元收藏紀念幣發行價即為11.5美元,只有在錢幣商和收藏者手中才能看到此幣,一般美國公眾不了解,也見不到此幣。誠然,當今世界上絕大部分收藏幣為紀念幣,但收藏幣的內涵要比紀念幣寬廣。它應該包括:紀念幣、生肖幣、風光幣和各種主題幣(如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各種主題幣似乎很難 套用“紀念”這一概念,但屬於收藏幣無疑,即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面值價格出售,一般用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和精製,限量發行並公布發行量,一般每種幣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
由於收藏紀念幣發行機構所獲的利潤遠高於流通紀念幣,所以世界各國(特別是某些中小國家)收藏紀念幣的發行已有“濫發”之勢。個別國家一年發行近百種收藏紀念幣。其特點是材質多為貴金屬,大量發行精製幣,總發行量較少,甚至將一些與本國毫無關係的人物事件列為本國紀念幣內容(如賴比瑞亞發行香港、澳門回歸中國紀念幣)。這些幣在發行國基本不銷售,而是有目的地傾銷到特定地區,以獲取暴利,甚至內外勾結,坐地分利。這種現象已日益為廣大公眾和收藏者所識別,並遭到非議。顯然,如果紀念幣大都成為收藏紀念幣,它的“宣傳教育”作用本職無形中大為縮小,不過僅在收藏者中“紀念”而已。
至於本應流通的流通紀念幣實際上大量“沉澱”,並不流通,甚至高價炒賣,應被視為不正常的特殊情況(如我國新發行的各種流通紀念幣)。這一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權發行機構在發行量控制,收藏交易市場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責任與問題。
一句話,紀念幣只是收藏幣的一部分。為了充分發揮硬幣在流通中的宣傳教育作用,應該多發行流通紀念幣,少發行收藏紀念幣。為了滿足廣大收藏者的需要,應該擴大紀念幣以外的各種收藏幣發行。並建議在收藏界中逐步熟悉收藏幣這一名稱,將收藏幣與紀念幣加以區別。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有意識地將流通硬幣轉變為收藏幣的情況。這就是各造幣廠將當年該廠所生產的未流通及流通硬幣封裝為造幣廠套幣,或專門為收藏者生產精製套幣。國外常稱之為非流通法幣。至於錢幣商將未流通(或已流通)的流通硬幣自行進行各種封裝出售,當不屬此範疇。
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投資幣雖也由主權發行機構發行,但常無面值或面值是象徵性的(表示為主權發行機構認可的“幣”),發行量和發行年代並不重要,市面圖案相對固定,便於辨認(如加拿大楓葉銀幣,南非克呂格爾羚羊金幣)。重要的是制幣貴金屬成色和幣重。
投資幣價格主要根據貴金屬價格變化而漲落,一般為所含金重量或純銀重量再加以3%~10%的附加費。
所以投資幣不過是“幣”形貴金屬,便於保存和交易(較之金錠、金條、金項鏈、金戒指),並能保值和增值。這類幣按其本質似應譯為“錠”幣,但不通俗;因其成色較高,應稱為“純”金銀幣,但多加一“純”字似乎累贅。若簡稱為金銀幣,又易與金銀收藏紀念幣混淆。所以建議仍以“(貴金屬)投資幣”這個名稱為最佳選擇。事實上一般硬幣收藏者並不涉及此領域。
區分流通幣與收藏幣
準確的原始資料應是主權發行機構發行時的公告(或說明)。不少國家(地區)也定期出版收藏幣(紀念幣為主)圖冊。但在一般錢幣目錄(手冊)中並未明確加以區分,以下判據可供參考。
1.材質。收藏幣多為貴金屬。從世界範圍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金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銀幣。
2.發行年代。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發行年代,成組收藏幣(如生肖幣,保護野生動物幣,奧運會幣)常有不同發年代。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流通幣常連續多年發行。
3.發行量。發行總量在萬枚(0.01百萬枚)以下的大體不會進入流通領域。但發行量達百萬的也可能是收藏幣。
4.品相等級。精製級為收藏幣。
5.交易價格。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和精製級的大體是收藏幣。交易價格中有極美級。優美級以及更低等級的大體是流通幣。但有極美級的也可能是收藏幣,因在交易過程中幣品品級降低。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的也可能是流通幣,因為該幣剛剛發行,流通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極美級或優美級交易價格。
總之,收藏幣與流通幣的區別必須綜合判斷,而且常有例外。

圖案設計


綜述

硬幣圖案設計是造幣模具製作中的首道要素,是美術藝術在造幣生產中的體現。要在方寸大小的幣面上充分反映出藝術主題,體現出民族風格,設計者的作用極為重要。硬幣圖案的設計一般應做到:

概括性

硬幣圖案設計不僅要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而且要求在很小的幣面上能夠突出地表現硬幣的主題思想,因此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民族性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文化藝術在世界的文明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硬幣圖案設計中要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風格。

紀念性

硬幣圖案應能夠表現我國和當今世界的重大事件,或歷史名人、名勝古迹、珍稀動植物等,使硬幣具有較大的收藏價值。

單一性

硬幣的直徑(少數紀念幣、章除外)一般都不大,流通硬幣目前最大直徑僅32毫米;金銀紀念幣大多數直徑都在60毫米以下,要表現多主題的內容顯然是不合適的。在設計圖案時,只能突出單一的主題。
對於硬幣圖案設計者來說,既要充分滿足上述藝術性,還必須認真考慮硬幣模具製作、壓印工藝的可行性,以下問題不容忽視:
1、浮雕圖案布局的均勻性必須疏密合理,不能集中在某一小區域內;
2、浮雕圖案面積與空白處的比例,一般掌握在1∶1或4∶3,當然有特殊要求的題材可以突破;
3、浮雕圖案最高點的位置,儘可能在幣面直徑2/3的中心區域;
4、在造幣生產上,不可把正、背面浮雕圖案體積最多(俗稱“吃肉最多”)的部分安排在對應點上,應儘可能錯開;
5、浮雕圖案不要離清邊太近,更不要與清邊相連接。

人民幣


總目錄

第一套 1955 年 - 1964 年、18 枚 0.37 元
1965年至1970年間暫停發行
第一套 1971 年 - 1992 年、66 枚 1.65 元 共 2.02元
第二套 1980 年 - 1986 年、28 枚 12.6 元
第三套 1991 年 - 2001 年、31 枚 16.5 元
第四套 1999 年 - 2010 年、45 枚 29.7 元

第一套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銀行沒有發行過硬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第一套硬幣從1955年開始鑄造,於1957年12月1日正式發行,1955年版鋁鎂合金的流通金屬硬幣,作為人民幣的輔幣。
第一套1955版5分
共計有三種面值,分別為壹分、貳分、伍分。呈圓形,邊有齒,材質為鋁鎂合金。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均為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組成。1965年至1970年間,因國內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況,三種鋁分幣均停止生產和發行。有的年代只發行一種或二種:
1955年-1992年84枚共2.02元
一分有27個年份32枚0.32元
二分有26個年份30枚0.60元
五分有19個年份22枚1.10元
集全非常不易。其中1981年壹分、1980年貳分、1979年伍分、1980年伍分、1981年伍分計五種,當年只鑄造了很少一部分,作為旅遊紀念品出售給國外遊客,市面上基本沒有流通過,在國內極為難找,成為集幣者尋覓的珍品,被稱為第一套硬幣中的“五大珍品幣”。這套鋁質硬分幣,迄今為止,仍屬我國法定的現行貨幣,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幣等值混用。沒有隻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硬分幣,只是在物資豐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貨幣面額增大了,硬分幣已自動失去流通職能,只有銀行櫃檯上支付利息用鋁質分幣,市場上買賣雙方不計硬分幣了,這套鋁質硬分幣流通至今已經歷50年,在流通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硬幣目錄1955年-1964年18枚共0.37元
一分有個8年份、8枚0.08元
二分有個7年份、7枚0.14元
五分有個3年份、3枚0.15元
年號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
面值 分1·51·2·51·511·221·221·21·2
第一套硬幣目錄1971年-1992年66枚共1.65元
一分有個19年份24枚 0.24元
二分有個19年份23枚 0.46元
五分有個16年份19枚 0.95元
年號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
面值 分1111·2·51·21·2·51·21·2平1·出1、2·5平1·出1、2·5
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
平1·出1、平2出2、平5·出5平1·出1、平2出2、51、平2出2、平5出5平1出1、平2出2、平5出51·2·51·2·51·2·52·52·52·51·2·51·2·5
注:
1979年-1984年
發行的分幣有兩種
1.是在圖案背面麥穗的部分麥芒被細帶遮住
叫平芒幣
2.是在圖案背面麥芒沒有被細帶遮住
叫出芒幣
第一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分硬幣 鋁鎂合金(55)直徑 18mm
2分硬幣 鋁鎂合金(56)直徑 21mm
5分硬幣 鋁鎂合金(55)直徑 24mm

第二套

第二套硬幣於1980年4月15日發行,面值分別為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四種,呈圓形,邊有齒,材質以銅、鎳等有色金屬,壹角、貳角、伍角面值,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均為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壹元面值正面圖案為國名、國徽和發行年份,背面圖案為萬里長城和面值。
到1986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七個不同年份的硬幣,由於我國當時銅、鎳資源相當少,不能滿足大量發行需要,只能在1980年至1986年間進行了少量的鑄造,只能象徵性發行,沒有真正發揮流通作用。其中1981年版元角幣鑄量較多:1980年、1983年、1985年版元角幣鑄量較少;1982年、1984年、1986年版元角幣基本裝配於當年密封硬幣版(本)內。僅僅滿足國外旅遊觀光者購集中國硬幣紀念品需要而出售,故極為少見。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從2000年7月1日起停止1980-1986年共有七個不同年份的硬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第二套硬幣目錄
1980年-1986年28枚 共12.6元
一角有7個年份7枚 0.7元
二角有7個年份7枚 1.4元
五角有7個年份7枚 3.5元
一元有7個年份7枚 7元
年 號 面值
1980 1角.2角.5角.1元
1981 1角.2角.5角.1元
1982 1角.2角.5角.1元
1983 1角.2角.5角.1元
1984 1角.2角.5角.1元
1985 1角.2角.5角.1元
1986 1角.2角.5角.1元
第二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角硬幣 銅鋅合金(80)直徑 20mm
2角硬幣 銅鋅合金(80)直徑 23mm
5角硬幣 銅鋅合金(80)直徑 26mm
1元硬幣 銅鎳合金(80)直徑 30mm

第三套

第三套新版硬幣從1991年開始鑄造。於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國發行19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種流通金屬幣,均呈圓形,材質壹角為鋁鎂合金,取消了邊緣齒,採用內九邊形。伍角為銅鋅合金,邊形由周邊連續絲齒改為間斷絲齒。壹元為鋼芯鍍鎳,邊形由周邊連續絲齒改為無絲齒外形。
這套硬幣元角幣的圖案設計注重貨幣特徵和結構藝術的有機結合,正面圖案均以國徽為主景,國徽下邊有國名和鑄造年份,國徽上方增加漢語拼音國名。
在元角幣背面圖案突出貨幣面值的同時,分別表現了壹元幣牡丹、伍角幣梅花、壹角幣菊花。圖案以盛開的某一花卉為主,配以綠葉或少許花苞,在構圖上採用非對稱藝術手法。
這套硬幣從1991年至2000年共有十個不同年份硬幣發行。除十個年號外,僅見2001年伍角幣一種在市場上流通。
第三套硬幣目錄 1991年--2001年31枚 共16.5元
一角有10個年份、10枚 1元
五角有11個年份、11枚 5.5元
一元有10個年份、10枚 10元
年 號 面值
1991 1角.5角.1元
1992 1角.5角.1元
1993 1角.5角.1元
1994 1角.5角.1元
1995 1角.5角.1元
1996 1角.5角.1元
1997 1角.5角.1元
1998 1角.5角.1元
1999 1角.5角.1元
2000 1角.5角.1元
2001 5角
第三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角硬幣 鋁鎂合金(1991)直徑 22.5mm
5角硬幣 銅鋅合金(1991)直徑 20.5mm
1元硬幣 鋼芯鍍鎳(1991)直徑 25mm

第四套

第四套硬幣從1999年開始鑄造。從99年新版流通硬幣與前三套所發行鑄造流通硬幣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幣鑄有“中國人民銀行”行名,正式明確中國人民銀行為流通硬幣的發行銀行。於2000年10月16日先發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幣二種,2002年11月18日發行新版伍角幣,全套計三種。均呈圓形,材質壹元幣為鋼芯鍍鎳,幣外緣為圓柱面,並印有“RMB”字元標記。伍角幣為鋼芯鍍銅合金,外緣為間斷絲齒。壹角幣為鋁合金,邊無齒,自2005年8月31日起,發行05版年號壹角幣,材質由鋁合金改為不鏽鋼。該套三枚硬幣正面圖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名,下方為發行年份。背面圖案壹元幣為菊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伍角幣圖案為荷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壹角幣圖案為蘭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第四套硬幣質量標稱:6克。
據中國人民銀行通知,從2016年11月1日起,各銀行金融機構收到第四套人民幣1角硬幣只收不付,新收及庫存第四套人民幣1角硬幣一律作為殘損人民幣單獨交存人民銀行發行庫。這意味著,市民曾經熟悉的菊花圖案1角硬幣將逐步退出流通市場。
第四套硬幣目錄
1999年-2012年50枚 共34.7元
一角有12個年份、12枚 1.20元
五角有11個年份、11枚 5.5元
一元有14個年份、28枚 28元
年 號 面值
1999 1角.1元
2000 1角.1元
2001 1角.1元
2002 1角.5角.1元
2003 1角.5角.1元
2004 .5角.1元
2005 1角.5角.1元
2006 1角.5角.1元
2007 1角.5角.1元
2008 1角.5角.1元
2009 1角.5角.1元
2010 1角.5角.1元
2011 1角.5角.1元
2012 1角.5角.1元
2013 1角.5角.1元
2014 1角.5角.1元
2015 1角.5角.1元
注:
1999年-2012年
發行的1元幣有兩種
1是在1元幣外緣的縮寫文字RMB為正寫
2是在1元幣外緣的縮寫文字RMB為倒寫
第四套硬幣成分及規格
1角硬幣 鋁合金(1999) 直徑 19mm
五元硬幣
1角硬幣 不鏽鋼(2005) 直徑 19mm
5角硬幣 鋼芯鍍銅合金(2002) 直徑 20.5mm
1元硬幣 鋼芯鍍鎳 (1999) 直徑 25mm
發行單位:央行發行
2013年9月23日發行首批5元硬幣
面值:5元硬幣發行數量:5000萬枚
發行時間:2013年9月23日
硬幣簡介:紀念幣面額為5元,直徑為30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

真偽識別


由於金屬流通硬幣獨具的耐磨性,其流通壽命長達20年以上,加之其成本較紙幣低,且使用方便,適合自動售貨和自動售票服務等,因此,金屬流通硬幣一直活躍於貨幣流通領域。
人民幣流通硬幣圖案十分精細,幣質均勻,光潔亮澤。特別是國徽、麥穗等處鑄造非常清晰,而假硬幣鑄造的效果則比較模糊。以1元錢人民幣流通硬幣為例:
1)圖案:真1元硬幣的花蕊、稻穗、國徽、天安門等圖案清晰,凹凸感強,而假幣則製作粗糙,圖案模糊。另外,真1元硬幣正反面圖案朝向一致,即使有誤差也非常微小;但假幣通常正反面圖案朝向不一,顯得正反不對稱。
2)圓框邊沿:真幣厚薄均勻、平滑,而假幣則通常厚薄不均,邊沿有切割、磨損狀。
3)材質:真1元硬幣為鎳包鋼,用磁鐵可以吸起,否則肯定是假幣;另外很多假1元硬幣用鉛或鋁,將其向白紙上面畫,會出現鉛筆線一般的清晰痕迹。當然有些含鐵或不含鉛的假硬幣不一定能用該方法驗出。
4)疊放:真1元硬幣疊放在一起時非常平整,但假幣由於厚薄不一致,夾在真幣中疊放,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

價值


以下四個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或影響著硬幣的價值:
第一、“物以稀為貴”,硬幣的稀缺性決定了它的價值。一般而言,硬幣越稀缺,它也就越值錢。但必須注意,硬幣的稀缺與否和硬幣的年代沒有必然聯繫。舉例來說,中國許多上了年代的古幣售價往往只有幾美元,而1913年的美國自由女神頭像鎳幣卻價值一百多萬美元,其原因就在於前者存世量較大,而後者已知的存世量只有5枚。
第二、硬幣的品相和等級也會影響它的價值。硬幣的品相越好,等級就越高,相應的,它的價值也就越大。一枚全新的,未流通的硬幣可能比品相佳但已經在市面上流通的硬幣價錢要高出幾百倍。
第三、硬幣的材質價值是由它所使用的貴金屬所決定的。金銀幣,鉑金幣的價值通常不會低於原金屬。
第四、硬幣的需求量也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它的價值。一些數量較大的硬幣要比那些數量小的硬幣昂貴,那是因為它們更受到收藏者的歡迎。比如,1916年的硬幣現存量為40多萬,而1798年的硬幣現存量僅為3萬,儘管如此,前者的價格要遠遠高於後者。原因就在於比起18世紀的硬幣,許多收藏者更青睞20世紀早期的硬幣。

優點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2016年1月份發布通知:繼1角、5角券硬幣化之後,1月1日起,山東省在青島、棗莊、濟寧、臨沂、日照5個城市進行“1元券硬幣化工程”試點,停止向商業銀行投放1元券紙幣,轉由硬幣替代。目前該項工作在上述試點城市已經相繼啟動。
硬幣具有四大優點。一是流通壽命遠遠高於紙鈔。1枚現代技術條件製造的標準機制硬幣,流通次數可達3萬次,流通時間平均30年,而1張紙幣平均流通300次,僅是硬幣壽命的1/100。同為1元面額的硬幣和紙幣20年投入使用的綜合成本之比約為1:15。
另外,1元硬幣的投放有利於自動售貨機、停車場自動收費機、地鐵和公交自動售票機的推廣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眾生活。
其次,有利於凈化現金流通環境,減少病菌傳播。許多疾病是通過紙鈔為媒介傳播的,硬幣的情況就比紙鈔好得多。硬幣可以通過多種措施進行挑殘、清洗、消毒,然後重新投入市場;另一方面,有利於消除不法分子利用小面額紙幣傳播反動言論,凈化流通環境。
硬幣還有利於節約自然資源。保護了製造紙鈔所需要的木材、棉花、淡水等資源。而且幾十年後金屬仍可收回重鑄,其原有的價值損失不多。
2016年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央行副行長陳雨露透露,1元硬幣化並不是僅在山東省實施,而是全國性的統一安排,將逐步在各地推廣。

保存


在我國,集藏硬幣的歷史淵源久遠。自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的收藏世界硬幣熱方興未艾,它作為主要藏品的地位已為越來越多的集藏者所認識。由於缺乏有關知識介紹,缺乏交流和媒體宣傳,以至一些收藏者對硬幣的保存無所適從。經常可見的是,很多精製硬幣(Proof)原來是有氣密塑封包裝、光亮如鏡的,可在市場見到的卻是開了封的,並且硬幣鏡面已無蹤影,而指紋或划痕卻不少。一些硬幣在市場上交流一段時間后就傷痕纍纍、面目全非了。硬幣雖由金屬材料製成,有一定的硬度,似乎不易損壞,實際上保存硬幣不是容易的事情。硬幣的品相按美國標準劃分為70個等級,正確的保存方法應使硬幣的腐蝕過程減緩或停止,免遭硬傷,盡量保持原來的品相等級。
保存不當,往往只增加一條用放大鏡才能看見的划痕或一個針眼大小的黑點就會導致硬幣降低一個以上等級,而在克勞斯標準硬幣目錄上一個等級相差幾百甚至上千美元的硬幣決非個別。正確保存硬幣,不但是保護好你的藏品,也是保護好你的資產。從另一角度講,同時也是為社會下一代保存好歷史遺產。
為了保存硬幣,先從品相惡化談起。硬幣的腐蝕過程取決於以下因素:硬幣材質的化學穩定性(成分構成)、包裝用的與硬幣接觸的材料、存放硬幣的大氣條件和硬幣的接觸觀摩。一般而言,金比銀耐腐蝕;銀比銅耐腐蝕;鋅、鋁、鐵等金屬較易被腐蝕。對合金而言,有時取決於化學性質較活潑的金屬,比如純金穩定性較佳,而當在金中加入銅構成合金后,則硬幣易出現黑點。但黃銅(銅鋅合金),則在大氣中比純銅更耐腐蝕。包裝材料中聚氯乙烯對硬幣有害,聚氯乙烯在常溫下會逐步析出增塑劑腐蝕硬幣,這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對這一點應有足夠的注意,特別是對於銅和銅合金硬幣。在國外,80年代初已廣泛認識到使用聚氯乙烯的危害,並已在硬幣的封裝中淘汰了這一材料,改用聚乙烯。空氣中的水蒸氣、硫化物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對硬幣也是很有害的,如硫與銀反應成硫化銀,使銀幣表面變灰變黑。空氣中的潮氣也加速硬幣的氧化過程。在欣賞過程中,用手接觸裸幣,使汗跡在硬幣上留下指紋;唾液和空氣中的塵埃降落在硬幣上,這些附加物都將加速硬幣的腐蝕過程。
為了保存好硬幣,首先應選好包裝手段,既要便於觀賞,又要有利於保護硬幣,這視個人的條件而定。可選擇的包裝有不屬聚氯乙烯的塑料盒、帶聚脂薄膜圓孔的紙夾、聚脂薄膜袋、紙袋等。可選的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脂薄膜。為了便於欣賞,也可在透明包裝的基礎上放入集幣冊內,關鍵的一點是不能選用含聚氯乙烯的材料來包裝存放硬幣,它的危害絕不能低估。為了隔離空氣,一般有氣密和真空封裝兩種方法。氣密指隔離空氣,但不抽凈包裝內的空氣。真空封裝將使包裝材料與硬幣表面緊密接觸,這也可能損害硬幣。包裝採用熱塑壓或超聲熔合手段,這些手段還沒有普及,一般只在造幣廠中包裝新幣和在評級機構包裝定級后的硬幣時使用。最簡單的隔離空氣的方法是將硬幣浸泡在無水酒精中,這種方法缺點是不便於觀賞,但效果較好。硬幣應存放於通風和空氣乾淨、乾燥的地方。
一般不宜直接拿玩裸幣,特別是不應觸摸精製幣、未流通幣(UNC)或高檔幣。硬幣中手接觸過的地方,一定是首先腐蝕變黑的地方。如確要拿放硬幣,應用乾淨的軟紙或布隔開手拿硬幣的邊緣。
硬幣一般不必清洗,特別是不能用普通橡皮或市面上出售的玻璃纖維擦拭棒擦拭,這樣會划傷硬幣表面。如果硬幣表面上有有害材料包裝后產生的綠粘液,可用無水酒精清洗。對於硬幣上的污跡、指紋,也可用酒精清洗,這對於新跡有效,並可防止污跡和指紋對硬幣的進一步侵蝕。對於舊跡,必要時可用無砂粒高級繪圖橡皮適度擦試。對於粘有大塊污物和特別髒的硬幣,有條件時可用超聲波清洗機進行清洗,這時應用酒精作為清洗液。硬幣應用網袋懸吊在清洗液中,以防止硬幣直接與清洗機內壁接觸而導致損傷,因為內壁的機械振動與硬幣碰撞將損傷硬幣。用這種方法可去掉污物而又不擦傷硬幣。要注意的是,清洗不能提高硬幣的等級,只有利於觀賞(除去粘附在硬幣上的多餘物質)。硬幣的品相等級僅取決於硬幣本身的磨損程度。

其他硬幣


香港硬幣

流通的有1、2、5毫和 1、2、5、10 元。金屬成份和邊緣:1毫為鋼芯鍍黃銅,平邊;2毫為鎳黃銅,曲形凸邊;5毫為鋼芯鍍黃銅,絲齒;1元為鋼芯鍍鎳,絲齒;2元為鋼鎳合金,曲形凸邊;5元為鋼鎳合金,絲齒凸邊和文字;10元為銅鎳合金或鎳黃銅,間斷絲齒。

澳大利亞硬幣

澳大利亞流通使用的硬幣有六種面值:一分、兩分、五分、十分、二十分、五十分、一元和兩元。所有硬幣正面的圖案都是英國女王像,但硬幣背面的圖案卻都設計得十分有特色。以上幾種硬幣的成份都是百分之七十五的銅和百分之二十五的鎳。
澳大利亞流通使用的另外兩種硬幣是一澳元和兩澳元的硬幣。這兩種硬幣的成份是百分之九十二的銅,百分之六的鋁和百分之二的鎳。

斯里蘭卡硬幣

舊版硬幣是用銅或鋅製造的,而新版硬幣是鍍銅、鍍鎳製品。

美元硬幣

美元1分硬幣,1909年紀念林肯誕生100周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青銅(銅95%,鋅5%)。鑄造1美分硬幣需要黃銅、青銅和鋅,甚至不鏽鋼等原料,從1982年起,開始採用以 鋅為主的原料。
5分硬幣,1938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10分硬幣,1946年開始發行。1964年以前為銀質,1965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25 分(四分之一)硬幣,1930年開始發行。材質1964年以前是銀質,1965 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50分(半元)硬幣,材質1964年版是銀質,1965至1970年為包銀,1971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1元硬幣,1979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

日本硬幣

五日元黃銅硬幣1949年發行,代替了原來中間沒有小孔的五日元黃銅硬幣。由於當時發行的五日元黃銅幣和一日元黃銅幣很難區分,故將五日元硬幣改為有孔硬幣。其直徑為22.0mm,重量為3.75g。材料為黃銅,即含銅60%,含鋅40%的合金。
一日元鋁硬幣於1955年行,取代了先前的一日元黃銅硬幣。一日元鋁幣是發行至今最小的貨幣單位,其直徑為20.00mm,重量為1.00g。材料是100%鋁,最大特點是份量輕。鋁的比重為2.7,水的比重是1.0,雖然鋁比水重,但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輕輕地放在水面上不會下沉。
10日元青銅幣發行於1951年,其直徑為23.5mm,重量為4.50g,材料為青銅。即含銅95%、含鋅4%、含錫1%的合金。
五十日元的白銅硬幣,於1967年發行,代替了以前的五十日元鎳幣,其直徑為21.0mm、重量為 4.0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在將一百日元硬幣從銀幣改為白銅幣時,考慮到與一百日元硬幣的價值與重量的平衡和鎳金屬的不足,決定將五十日元硬幣也改成白銅硬幣。50日元硬幣側面有120個齒輪。
一百日元的白銅硬幣,1967年發行了白銅硬幣以代替一百日元的銀幣。該硬幣直徑為22.6mm,重量為4.8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由於硬幣的需求急速增加,及工業用銀的增長,而造成銀的緊缺,故由銀幣轉換為白銅硬幣。白銅硬幣側面有103個齒輪。
1982年新發行了五百日元的白銅幣。順便提一下,在此之前日本銀行發行的是五百日元的紙幣。五百日元硬幣的直徑為26.5mm,重7.2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百元硬幣的流通量超過60%,隨著自動售貨機的飛速普及,希望發行更高額硬幣,五百元硬幣的發行也就在情理之中。
500日元新硬幣使用材料由白銅改為含鎳的黃銅,邊沿有斜紋、上設潛圖像。原來的500元硬幣停止製造。

歐元硬幣

面值直徑(毫米)重量(克)材質
1分16.252.30鋼芯鍍銅
2分18.753.60鋼芯鍍銅
5分21.253.90鋼芯鍍銅
10分19.754.10鋁黃銅
20分22.255.75鋁黃銅
50分24.257.80鋁黃銅
1元23.257.50銅鎳鋅嵌銅鎳鍍鎳芯
2元25.758.50銅鎳鍍鎳嵌銅鎳鋅芯
(1歐元硬幣的外圈為銅、鋅、鎳合金,內芯為銅鎳合金;2歐元硬幣剛好相反,外圈為銅鎳,內芯為銅鋅鎳。)

義大利硬幣

面值直徑(毫米)重量(克)背面圖案材質
2歐元25.758.5拉斐爾畫的但丁頭像銅鎳合金
1歐元23.257.5達芬奇《維特魯威人》銅鎳合金
50分24.257.8馬卡斯奧呂亞斯大帝雕像北歐金
20分22.255.74義大利未來派藝術家烏姆伯托·波丘尼的雕塑作品北歐金
10分21.254.1桑德羅·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北歐金
5分19.753.92佛拉威伍斯朝的圓形競技場銅包鋼
2分18.753.06安東內利亞那尖塔銅包鋼
1分16.252.3蒙特堡銅包鋼

硬幣製造過程


整個硬幣的製造過程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內容:選材和坯餅處理、設計制模、壓印。
選材和坯餅處理(一)選擇材質製造硬幣可以採用不同的金屬材質,比較常見且相對價格低廉的金屬被用來鑄造低面額硬幣,而稀有金屬如黃金、白銀、鉑則被用來鑄造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的紀念幣。
好的鑄幣材質要求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例如金屬質地要軟而易於加工成形,同時還要有相當的硬度以便能夠經受流通過程中的磨損。由於兼具上述特性的金屬極少,因此鑄幣材質通常是兩種或多種金屬熔為一體的合金。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常見使用的金屬有銅、鋅、鎳、鐵、鋁等,其中銅無論本身還是構成合金都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鑄幣材質。金銀通常與其他金屬合金來提高硬度,銅就是首選材料。平常所說的“純”普制金銀幣其實都含有微量的其他金屬成分,當然,其價值還主要是按幣中貴金屬的含量來估算。製造合金的具體過程是:(1)將所選擇的金屬放在熔爐中熔成液態合金,澆入鑄錠(槽)冷卻或被壓製成條片(較厚);(2)在液壓車間對鑄錠或較厚的條片進行數次滾壓,使之成為厚度符合坯餅要求的條片;(3)將條片衝壓成半成品的坯餅,並等待進一步加工處理。
(二)坯餅處理
硬幣是由坯餅壓印而成的,坯餅的好壞直接影響成品的質量,因此坯餅的處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從合金條片衝壓下來的坯餅很粗糙,表面不光滑且四周有毛邊,需要進一步精加工,具體步驟是:(l)將坯餅放入外形類似特製攪拌機的柱狀退火爐中,退火爐旋轉。高溫對坯餅進行軟化處理。(2)退火軟化后的坯餅被置入稀釋的酸或肥皂溶液中進行清洗。(3)用專門的機器設備對坯餅磨邊、拋光。經過以上處理后的坯餅就可以直接用來壓印硬幣了。與此同時,在另外的制模車間,設計制模工作已經開始了。
設計制模(一)模具及其工作原理對冶金學不甚了解的人很難想像硬金屬還可以像液體一樣四處流動,但這是客觀事實,回為固體金屬可以在壓力下發生內部結構移動而變形,就如同在汽車製造廠里把一塊(片)鋼板變成有著各種曲線形狀的汽車外形鋼架一樣。
使一塊金屬變成一枚有圖案的硬幣需要藉助模具,而且是正面、背面兩個模子,因為物理學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力量相等、方向相反,任何人不可能把金屬坯餅置於空中來鑄造硬幣。實際操作的方法是,把其中的一個模子固定並將坯餅放在上面,用另一個可上下移動的模子來衝壓,這樣就使坯餅的兩個面在相互力的作用下同時壓印上圖案。模子一般由特種鋼製成,其表面刻有圖案且質地堅硬,可以在鑄造過程中使硬幣表面呈現鏡面效果。原先的模子是手工製成的,雕刻師用特製工具在模子表面艱難地刻劃出文字、數字及各種圖案。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制模普遍採用了雕刻機、電鍍、電腦輔助設計等設備和工藝來代替手工,效率和精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於硬幣表面是浮雕鏡面效果,因此工作模表面圖案的每一部分都是凹進去的,即所說的“陰模”。為了便於理解,在此舉例說明,將一片鋁箔覆在一枚硬幣上,用擦子反覆刮壓,然後取下鋁箔,會發現鋁箔與硬幣接觸的那一面出現了凹進去的圖案,這是因為硬幣表面的圖案是凸出來的。同樣道理,如果硬幣表面的圖案是凹進去的,則工作模表面圖案相應是凸出來的。
(二)圖案從平面到立體的制模過程圖案設計工作開始於藝術家的平面畫稿,而使平面圖案變成硬幣上精美逼真的立體浮雕則需要一個複雜的工藝過程:(1)雕刻師用油土將畫稿上的平面圖案通過三維立體表現出來,然後翻成石膏模或樹脂模;(2)將石膏模或樹脂模放入電解液中,經過電鍍製成圖案凸出的銅質模坯,也稱銅型或母模;(3)通過雕刻機上觸針和雕刻刀的同步划動而把母模上的立體圖案按既定的比例縮刻複製到另一個金屬模坯上,這就形成了原模,也稱子模,其表面的浮雕效果與實際硬幣的完全相同;(4)把原模淬火增加硬度后,在大噸位液壓機上對另外的模坯進行反覆衝壓,形成圖案下凹、具有鏡面效果的工作模,然後再將工作模淬火提高硬度,以備壓印時用。
一個原模可以反覆使用、衝壓翻製成很多圖案完全一樣的工作模,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圖案不變的流通硬幣可以常年生產而不間斷的原因。應當說,新的制模工藝不僅更加規範,而且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使得原來熟練的雕刻師需要花費一整天才能做完的工作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
壓印硬幣以前的工作模可能只能壓印幾百枚硬幣,而現在的工作模能夠壓印上百萬枚硬幣。現代的鑄幣機器是一種精確而高效的設備系統,集壓印和自動傳送為一體,它以極快的速度連續把坯餅準確地放到壓印位置並且衝壓可以瞬間完成,因此每分鐘有多達幾百枚的硬幣噴涌而出。
在早期人們通過手工錘擊方法鑄幣的時候,曾採用了金屬墊圈技術,這一技術現在仍被利用,即在金屬板上開鑿一個與硬幣直徑相同的圓孔,將坯餅放入孔中,以防止在衝壓過程中坯餅由於受壓而延展變形。有齒邊的硬幣要求金屬墊圈內側四周要設計成齒狀,機器衝壓時,坯餅四周的齒狀和正背面圖案同時壓印出來,成為有齒邊的硬幣;周邊有字的硬幣則要使用四周刻字的工作模和分割開的金屬墊圈,然後通過液壓機將文字壓印上去。
現代鑄幣壓印機充分將機械力學原理應用到實踐中,常見的衝壓機就是採用“曲桿動力”驅使衝壓頭上下移動(如同手指關節彎曲、伸直)來完成印壓。利用原模通過衝壓製成工作模需要幾百噸的壓力,壓印硬幣的噸位雖然小一些,但也需要相當大的壓力,如一枚鎳幣需要30噸/平方英寸的壓力,而一枚銀幣則需要150噸/平方英寸的壓力,其他材質的硬幣也基本在這個範圍內。就是通過上述的機械過程,坯餅被壓印成可流通的硬幣。
早期硬幣
(Hard Currency),即金屬鑄造的貨幣。用金屬鑄造貨幣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刀幣最早的金屬鑄幣是商代的寶德銅貝,距今已3000多年。由於金屬幣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損,流通壽命長等優點。它除了自身所具備的貨幣職能外,還有很高藝術欣賞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國發行的硬幣,大致可分為普通流通用的硬幣;流通用的金屬紀念幣和收藏用的貴金屬紀念幣。
其中貴金屬紀念幣,即一般人俗稱金銀幣,價格昂貴,發行量極少,國家出於政治、經濟和創匯上考慮,在銷售上目前主要注意開發國際市場同時,也開始培育、立足國內市場、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普及開來。
硬幣分類
硬幣“本職”是充當流通中介。但隨著收藏和投資需要,又派生出一些其他用途硬幣。雖然對硬幣可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從集藏需要出發,按照發行目的進行分類應是最本質和最基本的方法,由此可分為流通幣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主權發行機構按面值投放市場,交換中按 銀元面值流通。流通幣由普通金屬或貴金屬製成;發行量不限,一般較大;發行年代可以間斷或連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硬幣有不同發行年代。按其實際使用情況,又可分為“已退出 流通”和“正在流通”兩種流通幣。①主幣與輔幣 流通硬幣元幣(長城幣,牡丹幣,菊花一元)是人民幣主幣;流通硬幣中只有角幣、分幣才叫人民幣“輔幣”。②流通幣的收藏 流通幣本意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流通幣可被收藏,當前對初涉硬幣集藏的幣友來說流通幣收藏還是主體。當然流通幣的“收藏”價格通常高於甚至遠高於其“流 通”價格,所以對這類幣來說,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在日常流通中將品相優美的。面值較小的幣“攢”起來。即以“流通”價格代替了“收藏”價格。但是這種辦法受到國別、面值、年代的限制,很難集“全”。收藏幣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它不充當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但可作為收藏品(商品)在 市場流通。如我國1984年面值10元的熊貓銀幣發行價不是10元而是100多元。面值10元只不過說明它是“幣”而不是“章”。也決不會有人用此幣作為10元流通市使用。收藏幣一般由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必須限量發行(幾枚到上百萬枚),而且要公布發行量。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不能連續發行。所以,收藏幣雖是硬幣中的一種,但一般只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流通”。廣大公眾從未使用過,從未見過,甚至從未 聽說過。長久以來,紀念幣這一名詞很流行,似乎成了收藏幣的同義語。事實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紀念幣是主權發行機構經過批准(美國需經國會通過),為了紀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殊發行的硬幣,其目的是藉助於硬幣這一“大眾傳媒”來充分發揮其宣傳功能。但是紀念幣可以是流通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就其目的而言,流通幣似乎更具有宣傳優勢。如美國1976年美國獨立200周年1/4美元流通紀念幣在實際流通中和常規1/4美元硬幣完全等同,如可用 於打投幣電話。而美國1994年世界盃足球賽1/2美元收藏紀念幣發行價即為11.5美元,只有在錢幣商和收藏者手中才能看到此幣,一般美國公眾不了解,也見不到此幣。開國紀念幣誠然,當今世界上絕大部分收藏幣為紀念幣,但收藏幣的內涵要比紀念幣寬廣。它應該包括:紀念幣、生肖幣、風光幣 和各種主題幣(如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各種主題幣似乎很難 套用“紀念”這一概念,但屬於收藏幣無疑,即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面值價格出售,一般用貴金屬或普通金屬製造和精製,限量發行並公布發行量,一般每種幣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由於收藏紀念幣發行機構所獲的利潤遠高於流通紀念幣,所以世界各國(特別是某些中小國家)收藏紀念幣的發行已有“濫發”之勢。個別國家一年發行近百種收藏紀念幣。其特點是材質多為貴金屬,大量發行精製幣,總發行量較少,甚至將 一些與本國毫無關係的人物事件列為本國紀念幣內容(如利比 里亞發行香港、澳門回歸中國紀念幣)。這些幣在發行國基本不銷售,而是有目的地傾銷到特定地區,以獲取暴利,甚至內 外勾結,坐地分利。這種現象已日益為廣大公眾和收藏者所識 別,並遭到非議。顯然,如果紀念幣大都成為收藏紀念幣,它的“宣傳教育”作用本職無形大為縮小,不過僅在收藏者中“紀念”而已。至於本應流通的流通紀念幣實際上大量“沉澱”,並不流通,甚至高價炒賣,應被視為不正常的特殊情況(如我國近期新發行的各種流通紀念幣)。這一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權發行機構在發行量控制。收藏交易市場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責任與問題。一句話,紀念幣只是收藏幣的一部分。為了充分發揮硬幣在流通中的宣傳教育作用,應該多發行流通紀念幣,少發行收藏紀念幣。為了滿足廣大收藏者的需要,應該擴大紀念幣以外的各種收藏幣發行。並建議在收藏界中逐步熟悉收藏幣這一名稱,將收藏幣與紀念幣加以區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有意識地將流通硬幣轉變為收藏幣的情況。這就是各造幣廠將當年該廠所生產的未流通級流通硬幣封裝為造市廠套市,或專門為收藏者生產精製套幣。國外常稱之為非流通法幣。至於錢幣商將未流通(或已流通)的流通硬幣自行進行各種封裝出售,當不屬此範疇。投資幣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 1988年熊貓貴金屬紀念幣資幣是用高成 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 塊。投資幣雖也由主權發行機構發行,但常無面值或面值是象徵性的(表示為主權發行機構認可的“幣”),發行量和發行年代並不重要,市面圖案相對固定,便於辨認(如加拿大楓葉銀幣,南非克呂格爾羚羊金幣)。重要的是制幣貴金屬成色和幣重。投資幣價格主要根據貴金屬價格變化而漲落,一般為所含金重量或純銀重量再加以3%~10%的附加費。所以投資幣不過是“幣”形貴金屬,便於保存和交易(較之金錠、金條、金項鏈、金戒指),並能保值和增值。這類幣按其本質似應譯為“錠”幣,但不通俗;因其成色 較高,應稱為“純”金銀幣,但多加一“純”字似乎累贅。若簡稱為金銀幣,又易與金銀收藏紀念幣混淆。所以建議仍以“(貴金屬)投資幣”這個名稱為最佳選擇。事實上一般硬幣收藏者並不涉及此領域。區分流通幣與收藏幣準確的原始資料應是主權發行機構發行時的公告(或說明)。不少國家(地區)也定期出版收藏幣(紀念幣為主)圖冊。但在一般錢幣目錄(手冊)中並未明確加以區分,以下判據可供參考。1.材質。收藏幣多為貴金屬。從世界範圍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金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沒有流通銀幣。2.發行年代。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發行年代,成組 收藏幣(如生肖幣,保護野生動物幣,奧運會幣)常有不同發年代。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流通幣常連續多年發行。3.發行量。發行總量在萬枚(0.01百萬枚)以下的大體法進入流通領域。但發行量達百萬的也可能是收藏幣。4.品相等級。精製級市為收藏幣。5.交易價格。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和精製級的大體是收藏幣。交易價格中有極美級。優美級以及更低等級的大體是流通幣。但有極美級的也可能是收藏幣,因在交易過程中幣品品級降低。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的也可能是流通幣,因為該幣剛剛發行,流通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極美級或優美級交易價格。總之,收藏幣與流通幣的區別必須綜合判斷,而且常有例外。硬幣的成分中國的:第三套人民幣硬幣1元硬幣銅鎳合金5角硬幣銅鋅合金2角硬幣銅鋅合金1角硬幣銅鋅合金
硬幣
硬幣
第四套人民幣硬幣1元硬幣鋼芯鍍鎳5角硬幣銅鋅合金1角硬幣鋁鎂合金第五套人民幣硬幣1元硬幣鋼芯鍍鎳5角硬幣鋼芯鍍銅合金1角硬幣鋁合金第五套人民幣5角硬幣色澤為金黃色,直徑20.5毫米,材質為鋼芯鍍銅合金。第五套人民幣,一角硬幣鋁合金改為不鏽鋼,色澤為鋼白色,與現行流通的一元硬幣材質相同。香港硬幣目前流通的有1、2、5毫和1、2、5、10元。金屬成份和邊緣:1毫為鋼芯鍍黃銅,平邊;2毫為鎳黃銅,曲形凸邊;5毫為鋼芯鍍黃銅,絲齒;1元為鋼芯鍍鎳,絲齒;2元為鋼鎳合金,曲形凸邊;5元為鋼鎳合金,絲齒
硬幣
硬幣
凸邊和文字;10元為銅鎳合金或鎳黃銅,間斷絲齒。新台幣新台幣「一元」及「十元」硬幣的成份。一元硬幣的成分為:銅、鎳、鋁。十元硬幣的成分為:銅、鎳。澳大利亞硬幣澳大利亞流通使用的硬幣有六種面值:五分、十分、二十分、五十分、一元和兩元。所有硬幣正面的圖案都是英國女王像,但硬幣背面的圖案卻都設計得十分有特色。以上幾種硬幣的成份都是百分之七十五的銅和百分之二十五的鎳。澳大利亞流通使用的另外兩種硬幣是一澳元和兩澳元的硬幣。這兩種硬幣的成份是百分之九十二的銅,百分之六的鋁和百分之二的鎳。斯里蘭卡硬幣斯里蘭卡舊版硬幣是用銅或鋅製造的,而新版硬幣是鍍銅、鍍鎳製品。美元硬幣美元1分硬幣,1909年紀念林肯誕生100周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青銅(銅95%,鋅5%)。鑄造1美分硬幣需要黃銅、青銅和鋅,甚至不鏽鋼等原料,從1982年起,開始採用以鋅為主的原料。5分硬幣,1938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10分硬幣,1946年開始發行。1964年以前為銀質,1965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25分(四分之一)硬幣,1930年開始發行。材質1964年以前是銀質,1965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50分(半元)硬幣,材質1964年版是銀質,1965至1970年為包銀,1971年以後改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1元硬幣,1979年開始發行。材質為銅鎳合金(銅75%,鎳25%)。日本硬幣五日元黃銅硬幣1949年發行,代替了原來中間沒有小孔的五日元黃銅硬幣。由於當時發行的五日元黃銅幣和一日元黃銅幣很難區分,故將五日元硬幣改為有孔硬幣。其直徑為22.0mm,重量為3.75g。材料為黃銅,即含銅60%,含鋅40%的合金。一日元鋁硬幣於1955年行,取代了先前的一日元黃銅硬幣。一日元鋁幣是發行至今最小的貨幣單位,其直徑為20.00mm,重量為1.00g。材料是100%鋁,最大特點是份量輕。鋁的比重為2.7,水的比重是1.0,雖然鋁比水重,但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輕輕地放在水面上不會下沉。10日元青銅幣發行於1951年,其直徑為23.5mm,重量為4.50g,材料為青銅。即含銅95%、含鋅4%、含錫1%的合金。五十日元的白銅硬幣,於1967年發行,代替了以前的五十日元鎳幣,其直徑為21.0mm、重量為4.0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在將一百日元硬幣從銀幣改為白銅幣時,考慮到與一百日元硬幣的價值與重量的平衡和鎳金屬的不足,決定將五十日元硬幣也改成白銅硬幣。50日元硬幣側面有120個齒輪。一百日元的白銅硬幣,1967年發行了白銅硬幣以代替一百日元的銀幣。該硬幣直徑為22.6mm,重量為4.8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由於硬幣的需求急速增加,及工業用銀的增長,而造成銀的緊缺,故由銀幣轉換為白銅硬幣。白銅硬幣側面有103個齒輪。1982年新發行了五百日元的白銅幣。順便提一下,在此之前日本銀行發行的是五百日元的紙幣。五百日元硬幣的直徑為26.5mm,重7.20g,材料為白銅,即含銅75%、含鎳25%的合金。百元硬幣的流通量超過60%,隨著自動售貨機的飛速普及,希望發行更高額硬幣,五百元硬幣的發行也就在情理之中。500日元新硬幣使用材料由現在的白銅改為含鎳的黃銅,邊沿有斜紋、上設潛圖像。原來的500元硬幣停止製造。歐元硬幣
硬幣
硬幣
面值直徑(毫米)重量(克)材質1分16.252.30鋼芯鍍銅2分18.753.60鋼芯鍍銅5分21.253.90鋼芯鍍銅10分19.754.10鋁黃銅20分22.255.75鋁黃銅50分24.257.80鋁黃銅1元23.257.50銅鎳鋅嵌銅鎳鍍鎳芯2元25.758.50銅鎳鍍鎳嵌銅鎳鋅芯(1歐元硬幣的外圈為銅、鋅、鎳合金,內芯為銅鎳合金;2歐元硬幣剛好相反,外圈為銅鎳,內芯為銅鋅鎳。)義大利硬幣面額直徑(毫米)重量(克)背面圖案材質2歐元25.758.5拉斐爾畫的但丁頭像銅鎳合金
硬幣
硬幣
1歐元23.257.5達芬奇《維特魯威人》銅鎳合金50分24.257.8馬卡斯奧呂亞斯大帝雕像北歐金20分22.255.74義大利未來派藝術家烏姆伯托·波丘尼的雕塑作品北歐金10分19.754.1桑德羅·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北歐金5分21.253.92佛拉威伍斯朝的圓形競技場銅包鋼2分18.753.06安東內利亞那尖塔銅包鋼1分16.252.3蒙特堡銅包鋼人民幣硬幣人民幣硬幣總錄第一套 1955 年 - 1964 年、18 枚 0.37 元1965年至1970年間暫停發行第一套 1971 年 - 1992 年、66 枚 1.65 元 共 2.02元 第二套 1980 年 - 1986 年、28 枚 12.6 元 第三套 1991 年 - 2001 年、31 枚 16.5 元第四套 1999 年 - 2010 年、45 枚 29.7 元第一套硬幣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銀行沒有發行過硬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第一套1955版5分第一套硬幣從1955年開始鑄造,於 1957 年 12 月 1 日正式發行,1955 年版鋁鎂合金的流通金屬硬幣,作為人民幣的輔幣。共計有三種面值,分別為壹分、貳分、伍分。呈圓形,邊有齒,材質為鋁鎂合金。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均為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組成。1965 年至 1970 年間,因國內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況,三種鋁分幣均停止生產和發行。有的年代只發行一種或二種,到 1992 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1955 年 - 1992 年 84 枚 共 2.02 元一分 27 有個年份 32 枚 0.32 元二分 26 有個年份 30 枚 0.60元 五分 19 有個年份 22 枚 1.10元集全非常不易。其中1981年壹分、1980年貳分、1979年伍分、1980年伍分、1981年伍分計五種,當年只鑄造了很少一部分,作為旅遊紀念品出售給國外遊客,市面上基本沒有流通過,在國內極為難找,成為集幣者尋覓的珍品,被稱為第一套硬幣中的“五大珍品幣”。這套鋁質硬分幣,迄今為止,仍屬我國法定的現行貨幣,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幣等值混用。沒有隻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硬分幣,只是在物資豐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貨幣面額增大了,硬分幣已自動失去流通職能,只有銀行櫃檯上支付利息用鋁質分幣,市場上買賣雙方不計硬分幣了,這套鋁質硬分幣流通至今已經歷50年,在流通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套硬幣目錄1 1955年-1964年18枚共0.37元一分有個8年份、8枚 0.08元 二分有個7年份、7枚 0.14元五分有個3年份、3枚 0.15元 年 號 面值(分)1955 1·51956 1·2·51957 1·51958 11959 1·21960 21961 1·21962 21963 1·21964 1·2第一套硬幣目錄21971年-1992年66枚共1.65元一分有個19年份24枚 0.24元 二分有個19年份23枚 0.46元五分有個16年份19枚 0.95元年 號 面值(分)1971 11972 11973 11974 1·2·51975 1·21976 1·2·51977 1·21978 1·21979 平1·出1、2·51980 平1·出1、2·51981 平1·出1、平2出2、平5·出51982 平1·出1、平2出2、51983 1、平2出2、平5出51984 平1出1、平2出2、平5出5 1985 1·2·51985 1·2·51986 1·2·51987 1·2·51988 2·51989 2·51990 2·51991 1·2·51992 1·2·5注.1979年-1984年發行的分幣有兩種1.是在圖案背面麥穗的部分麥芒被細帶遮住叫平芒幣2.是在圖案背面麥芒沒有被細帶遮住叫出芒幣第一套硬幣成分1分硬幣 鋁鎂合金(55)2分硬幣 鋁鎂合金(56)5分硬幣 鋁鎂合金(55)第二套硬幣第二套硬幣於1980年4月15日發行,面值分別為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四種。第二套1980版1元(俗稱長城幣) 呈圓形,邊有齒,材質以銅、鎳等有色金屬,壹角、貳角、伍角面值,正面圖案均為國名和國徽,背面圖案均為麥穗、面值和發行年份。壹元面值正面圖案為國名、國徽和發行年份,背面圖案為萬里長城和面值。到1986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七個不同年份的硬幣,由於我國當時銅、鎳資源相當少,不能滿足大量發行需要,只能在1980年至1986年間進行了少量的鑄造,只能象徵性發行,沒有真正發揮流通作用。其中1981年版元角幣鑄量較多:1980年、1983年、1985年版元角幣鑄量較少;1982年、1984年、1986年版元角幣基本裝配於當年密封硬幣版(本)內。僅僅滿足國外旅遊觀光者購集中國硬幣紀念品需要而出售,故極為少見,目前已成為收藏者尋覓的珍品,集全者可謂“風毛麟角”。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從2000年7月1日起停止1980~1986年共有七個不同年份的硬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第二套硬幣目錄1980年-1986年28枚 共12.6元 一角有7個年份7枚 0.7元 二角有7個年份7枚 1.4元五角有7個年份7枚 3.5元一元有7個年份7枚 7元 年 號 面值1980 1角.2角.5角.1元1981 1角.2角.5角.1元1982 1角.2角.5角.1元1983 1角.2角.5角.1元1984 1角.2角.5角.1元1985 1角.2角.5角.1元1986 1角.2角.5角.1元第二套硬幣成分1角硬幣 銅鋅合金(80)2角硬幣 銅鋅合金(80)5角硬幣 銅鋅合金(80)1元硬幣 銅鎳合金(80)第三套硬幣第三套新版硬幣從1991年開始鑄造。於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國發行19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種流通金屬幣,均呈圓形,材質壹角為鋁鎂合金,取消了邊緣齒,採用內九邊形。伍角為黃銅合金,邊形由周邊連續絲齒改為間斷絲齒。壹元為鋼芯鍍鎳,邊形由周邊連續絲齒改為無絲齒外形。這套硬幣元角幣的圖案設計注重貨幣特徵和結構藝術的有機結合,正面圖案均以國徽為主景,國徽下邊有國名和鑄造年份,國徽上方增加漢語拼音國名。第三套1元(2000) 在元角幣背面圖案突出貨幣面值的同時,分別表現了壹元幣牡丹、伍角幣梅花、壹角幣菊花。圖案以盛開的某一花卉為主,配以綠葉或少許花苞,在構圖上採用非對稱藝術手法。這套硬幣從1991年至2000年共有十個不同年份硬幣發行。除十個年號外,僅見2001年伍角幣一種在市場上流通。這套硬幣目前很易收集得到、但其中1996年、2000年壹元幣、1991年和1998年、2000年版壹角幣較為少見。第三套硬幣目錄 1991年--2001年31枚 共16.5元一角有10個年份、10枚 1元 五角有11個年份、11枚 5.5元一元有10個年份、10枚 10元 年 號 面值1991 1角.5角.1元1992 1角.5角.1元1993 1角.5角.1元19941角.5角.1元1995 1角.5角.1元1996 1角.5角.1元1997 1角.5角.1元1998 1角.5角.1元1999 1角.5角.1元2000 1角.5角.1元2001 5角第三套硬幣成分1角硬幣 鋁鎂合金(1991)5角硬幣 鋼芯鍍銅合金(1991)1元硬幣 鋼芯鍍鎳(1991)第四套硬幣第四套硬幣從1999年開始鑄造。從99年新版流通硬幣與前三套所發行鑄造流通硬幣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幣鑄有“中國人民銀行”行名,1999版1元 正式明確中國人民銀行為流通硬幣的發行銀行。於2000年10月16日先發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幣二種,2002年11月18日發行新版伍角幣,全套計三種。均呈圓形,材質壹元幣為鋼芯鍍鎳,幣外緣為圓柱面,並印有“RMB”字元標記。伍角幣為鋼芯鍍銅合金,外緣為間斷絲齒。壹角幣為鋁合金,邊無齒,自2005年8月31日起,發行05版年號壹角幣,材質由鋁合金改為不鏽鋼。該套三枚硬幣正面圖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名,下方為發行年份。背面圖案壹元幣為菊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伍角幣圖案為荷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壹角幣圖案為蘭花及行名的漢語拼音字母。第四套硬幣質量標稱:6克。第四套硬幣目錄1999年-2011年48枚 共32.2元 一角有12個年份、12枚 1.20元 五角有10個年份、10枚 5元 一元有13個年份、26枚 26元年 號 面值1999 1角 .1元.1元2000 1角 .1元.1元2001 1角 .1元.1元2002 1角.5角.1元.1元2003 1角.5角.1元.1元2004 .5角.1元.1元2005 1角.5角.1元.1元2006 1角.5角.1元.1元2007 1角.5角.1元.1元2008 1角.5角.1元.1元2009 1角.5角.1元.1元2010 1角.5角.1元.1元2011 1角.5角.1元.1元注.1999年-2011年發行的1元幣有兩種1是在1元幣外緣的縮寫文字RMB為正寫2是在1元幣外緣的縮寫文字RMB為倒寫第四套硬幣1角硬幣 鋁鎂合金(1999)1角硬幣 不鏽鋼(2005)5角硬幣 鋼芯鍍銅合金(2002)1元硬幣 鋼芯鍍鎳 (1999) 硬幣的其它用途1.占卜占卜前先把《易經》放在面前,把自己的疑難問題簡明扼要得寫在一張紙上,與《易經》放在一起,漸漸入定后便可以起卦了。取三枚硬幣,將其扣在雙手中搖動數次,然後投放在桌面上。背面為陽,正面為陰。投擲后的三枚錢幣有四種組合——兩正一反(少陽)、兩反一正(少陰)、三反(老陽)、三正(老陰)。投一次僅得一爻,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所以要來六次,到得出六爻而成一卦時,便可以到書中相應的卦中去體悟、揣測、解讀了。
硬幣
硬幣
2.暗器將一枚硬幣夾於食指、無中指(前端),臂膀向前推,再以腕力、指力把硬幣發出。必要時,可將兩枚分別夾於食指、中指之間和中指、無名指之間發出,還可以雙手齊發。如何保存硬幣
硬幣
硬幣
在中國,集藏硬幣的歷史淵源久遠。自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的收藏世界硬幣熱方興未艾,它作為主要藏品的地位已為越來越多的集藏者所認識。由於缺乏有關知識介紹,缺乏交流和媒體宣傳,以至一些收藏者對硬幣的保存無所適從。經常可見的是,很多精製硬幣(Proof)原來是有氣密塑封包裝、光亮如鏡的,可在市場見到的卻是開了封的,並且硬幣鏡面已無蹤影,而指紋或划痕卻不少。一些硬幣在市場上交流一段時間后就傷痕纍纍、面目全非了。硬幣雖由金屬材料製成,有一定的硬度,似乎不易損壞,實際上保存硬幣不是容易的事情。硬幣的品相按美國標準劃分為70個等級,正確的保存方法應使硬幣的腐蝕過程減緩或停止,免遭硬傷,盡量保持原來的品相等級。保存不當,往往只增加一條用放大鏡才能看見的划痕或一個針眼大小的黑點就會導致硬幣降低一個以上等級,而在克勞斯標準硬幣目錄上一個等級相差幾百甚至上千美元的硬幣決非個別。正確保存硬幣,不但是保護好你的藏品,也是保護好你的資產。從另一角度講,同時也是為社會下一代保存好歷史遺產。為了保存硬幣,先從品相惡化談起。硬幣的腐蝕過程取決於以下因素:硬幣材質的化學穩定性(成分構成)、包裝用的與硬幣接觸的材料、存放硬幣的大氣條件和硬幣的接觸觀摩。一般而言,金比銀耐腐蝕;銀比銅耐腐蝕;鋅、鋁、鐵等金屬較易被腐蝕。對合金而言,有時取決於化學性質較活潑的金屬,比如純金穩定性較佳,而當在金中加入銅構成合金后,則硬幣易出現黑點。但黃銅(銅鋅合金),則在大氣中比純銅更耐腐蝕。包裝材料中聚氯乙烯對硬幣有害,聚氯乙烯在常溫下會逐步析出增塑劑腐蝕硬幣,這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對這一點應有足夠的注意,特別是對於銅和銅合金硬幣。在其它國家,80年代初已廣泛認識到使用聚氯乙烯的危害,並已在硬幣的封裝中淘汰了這一材料,改用聚乙烯。空氣中的水蒸氣、硫化物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對硬幣也是很有害的,如硫與銀反應成硫化銀,使銀幣表面變灰變黑。空氣中的潮氣也加速硬幣的氧化過程。在欣賞過程中,用手接觸裸幣,使汗跡在硬幣上留下指紋;唾液和空氣中的塵埃降落在硬幣上,這些附加物都將加速硬幣的腐蝕過程。為了保存好硬幣,首先應選好包裝手段,既要便於觀賞,又要有利於保護硬幣,這視個人的條件而定。可選擇的包裝有不屬聚氯乙烯的塑料盒、帶聚脂薄膜圓孔的紙夾、聚脂薄膜袋、紙袋等。可選的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脂薄膜。
硬幣
硬幣
為了便於欣賞,也可在透明包裝的基礎上放入集幣冊內,關鍵的一點是不能選用含聚氯乙烯的材料來包裝存放硬幣,它的危害絕不能低估。為了隔離空氣,一般有氣密和真空封裝兩種方法。氣密指隔離空氣,但不抽凈包裝內的空氣。真空封裝將使包裝材料與硬幣表面緊密接觸,這也可能損害硬幣。包裝採用熱塑壓或超聲熔合手段,這些手段還沒有普及,一般只在造幣廠中包裝新幣和在評級機構包裝定級后的硬幣時使用。最簡單的隔離空氣的方法是將硬幣浸泡在無水酒精中,這種方法缺點是不便於觀賞,但效果較好。硬幣應存放於通風和空氣乾淨、乾燥的地方。一般不宜直接拿玩裸幣,特別是不應觸摸精製幣、未流通幣(UNC)或高檔幣。硬幣中手接觸過的地方,一定是首先腐 蝕變黑的地方。如確要拿放硬幣,應用乾淨的軟紙或布隔開手拿硬幣的邊緣。硬幣一般不必清洗,特別是不能用普通橡皮或市面上出售的玻璃纖維擦拭棒擦拭,這樣會划傷硬幣表面。如果硬幣表面上有有害材料包裝后產生的綠粘液,可用無水酒精清洗。對於硬幣上的污跡、指紋,也可用酒精清洗,這對於新跡有效,並可防止污跡和指紋對硬幣的進一步侵蝕。對於舊跡,必要時可用無砂粒高級繪圖橡皮適度擦試。對於粘有大塊污物和特別髒的硬幣,有條件時可用超聲波清洗機進行清洗,這時應用酒精作為清洗液。硬幣應用網袋懸吊在清洗液中,以防止硬幣直接與清洗機內壁接觸而導致損傷,因為內壁的機械振動與硬幣碰撞將損傷硬幣。用這種方法可去掉污物而又不擦傷硬幣。要注意的是,清洗不能提高硬幣的等級,只有利於觀賞(除去粘附在硬幣上的多餘物質)。硬幣的品相等級僅取決於硬幣本身的磨損程度。中國硬幣
香港硬幣
香港硬幣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發行了四套硬幣,第一套是新中國發行的1955年版流通金屬分幣,其面額有1分、2分、5分。從1955年至1992年,我國共發行這三種面值的硬分幣75枚。1955年版硬幣其材質均為鋁鎂合金。隨著我國集幣熱潮的高漲,硬分幣漸成集幣者手中的寵兒,其價格日益見漲。目前,整套全新硬分幣的售價已從1990年的幾百元上漲為3000元以上。部分年份的硬分幣發行量非常稀少,只作為旅遊紀念品(精裝)賣給國外遊客,基本上不在國內流通,故現在已蹤跡難覓,其價格自然不斐,如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幣,號稱硬分幣“五大天王”,每枚收藏價格都在200元以上,因而成為集幣者夢寐以求、備受追捧的“珍品”,因為罕見,所以目前收藏市場上見有偽幣,收藏者應謹慎。從1955年1992年,新中國發行了75枚流通金屬分幣中,1分幣28種,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發行1分硬幣。2分幣27種,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發行2分硬幣。5分幣20種,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發行5分硬幣。由於發行數量及其流通時間長短不同,有些年份的硬幣已很難找到,其收藏價值升值潛力均不可低估。有關收藏投資人士認為,在具體操作時不必刻意追求“珍品”,宜選擇那些發行量較小,正常流通渠道中不太多見,但收集起來又比較容易的品種。如1955年、1957年、1992年的1分和1959年、1992年的2分這種較為稀罕的品種,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益。對於那些發行量較大的品種,若是全品相收集,也可有所收穫。另外,應當指出的是,從1993至2000年,國家又發行了8套精裝硬幣,內裝1、2、5分,1、5角,1元硬幣各1枚。其中的1、2、5分硬幣不參與市場流通,是專供收藏用的,應該具有較大的增值空間,並且有可能成為錢幣中的珍品。
第二套是中國人民銀行1980年4月發行的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面值的金屬硬幣,配合第三套紙幣流通。其中角幣的材質為銅鋅合金,元幣材質為銅鎳合金。這套硬幣從1980年至1986年共七種不同的版別,每年4枚,計28枚。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的硬幣最為稀少,收藏價值較高。其他年份的硬幣在市面上也已不多見,並且價格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第三套是中國人民銀行1992年6月發行的1991版1角、5角、1元三種面值的流通金屬硬幣,配合第四套紙幣流通。其材質分別為鋁鎂合金、銅鋅合金、鋼芯鍍鎳,其中1994年的1元硬幣較少,中國金融出版社
硬幣
硬幣
1995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鑄幣圖譜》把這枚1元硬幣列為兩星級。
第四套是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製版的1角、5角和1元硬幣,是配合第五套紙幣流通的輔幣。其材質分別為鋁鎂合金、銅鋅合金、鋼芯鍍鎳。綜上,比較有收藏價值的是:1、硬分幣五大天王,即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2、不參與流通的1993年至2000年1分2分5分計24枚。3、1980年至1986年各年份1角2角5角和1元(俗稱長城幣),計28枚。4、1994年1元硬幣。中國古錢幣鑒定
古幣
古幣
古錢幣鑒定,是一門細緻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注重觀察與思考,仔細比較。結合曆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1.看銅質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鍊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后錢體呈紅色。漢代至唐宋時期有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2.觀銹色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人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造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偽品放人鹽滷(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古幣
古幣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3.看鑄幣銘文中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 古錢真偽的依據。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範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複雜。唐錢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4.聽聲音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5.觀版別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后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范后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故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複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掣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6.了解鑄造方法中國古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迹。這些痕迹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7.聞氣味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硬幣價值


以下四個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或影響著硬幣的價值:第一、“物以稀為貴”,硬幣的稀缺性決定了它的價值。一般而言,硬幣越稀缺,它也就越值錢。但必須注意,硬幣的稀缺與否和硬幣的年代沒有必然聯繫。舉例來說,中國許多上了年代的古幣售價往往只有幾美元,而1913年的美國自由女神頭像鎳幣卻價值一百多萬美元,其原因就在於前者存世量較大,而後者已知的存世量只有5枚。
第二、硬幣的品相和等級也會影響它的價值。硬幣的品相越好,等級就越高,相應的,它的價值也就越大。一枚全新的,未流通的硬幣可能比品相佳但已經在市面上流通的硬幣價錢要高出幾百倍。
第三、硬幣的材質價值是由它所使用的貴金屬所決定的。金銀幣,鉑金幣的價值通常不會低於原金屬。
第四、硬幣的需求量也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它的價值。一些數量較大的硬幣要比那些數量小的硬幣昂貴,那是因為它們更受到收藏者的歡迎。比如,1916年的硬幣現存量為40多萬,而1798年的硬幣現存量僅為3萬,儘管如此,前者的價格要遠遠高於後者。原因就在於比起18世紀的硬幣,許多收藏者更青睞20世紀早期的硬幣。
硬幣圖案設計
綜述
硬幣圖案設計是造幣模具製作中的首道要素,是美術藝術在造幣生產中的體現。要在方寸大小的幣面上充分反映出藝術主題,體現出民族風格,設計者的作用極為重要。硬幣圖案的設計一般應做到:
概括性
硬幣圖案設計不僅要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而且要求在很小的幣面上能夠突出地表現硬幣的主題思想,因此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民族性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文化藝術在世界的文明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硬幣圖案設計中要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風格。
紀念性
硬幣圖案應能夠表現我國和當今世界的重大事件,或歷史名人、名勝古迹、珍稀動植物等,使硬幣具有較大的收藏價值。
單一性
硬幣的直徑(少數紀念幣、章除外)一般都不大,流通硬幣目前最大直徑僅32毫米;金銀紀念幣大多數直徑都在60毫米以下,要表現多主題的內容顯然是不合適的。在設計圖案時,只能突出單一的主題。
對於硬幣圖案設計者來說,既要充分滿足上述藝術性,還必須認真考慮硬幣模具製作、壓印工藝的可行性,以下問題不容忽視:1、浮雕圖案布局的均勻性必須疏密合理,不能集中在某一小區域內;2、浮雕圖案面積與空白處的比例,一般掌握在1∶1或4∶3,當然有特殊要求的題材可以突破;3、浮雕圖案最高點的位置,儘可能在幣面直徑2/3的中心區域;4、在造幣生產上,不可把正、背面浮雕圖案體積最多(俗稱“吃肉最多”)的部分安排在對應點上,應儘可能錯開;5、浮雕圖案不要離清邊太近,更不要與清邊相連接。

硬幣品相分級


簡介
硬幣品相是指硬幣形態的優劣和幣面的完美程度。隨著各國集幣水平的提高和國際錢幣界的深入交流,廣大錢幣愛好者越來越關心硬幣的品相。品相優良的硬幣令人賞心悅目,而磨損嚴重,傷痕纍纍的硬幣則絲毫不能給人以美感。收藏者對硬幣品相向來沒有嚴格的評判準則,愛好者往往使用"全品相"、"上品"等含混的描述,既缺少科學性,也難以統一使用。儘管國際上並無公認的硬幣品相分級標準,但國際錢幣界一直在嘗試製定能適合大多數國家的標準,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大體上形成了兩種評定辦法,即描述分級法和數字分級法。
描述分級法
描述分級法在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中都有應用,容易為社會公眾了解,一般分為7級:1.未流通/未使用/新品(Uncirculated,UNC)。即在30倍放大鏡下,也觀察不到任何磨損或流通過的痕迹,但可能有包裝划痕(Bag Marks)。
2.極美(Extremely Fine,XF或EF)。幣面95%細部清晰可見,整個幣面僅有極其輕微的磨損。如果以幣面某一局部區域作為定級標準,則該區內90%細部清晰可見。
3.優美(Very fine,VF)。幣面75%細部清晰可見,整個幣面為中等程度磨損,文字和數字邊緣部分可能不夠清晰。如果以幣面某一局部區域作為定級標準,則該區內細部清晰可見。
4.美品(Fine,F)。幣面50%細部清晰可見,整個幣面已呈現嚴重磨損,文字和數字邊緣部分已不清晰。如果以幣面某一局部區域作為定級標準,則該區內只有50%細部清晰。幣面常為未清洗狀態,出現污垢,喪失光澤。
5.上佳(Very Good,VG)。幣面僅有25%細部清晰,整個幣面已嚴重磨損。
6.佳品(Good,G)。幣面已嚴重磨損,僅能辨別圖案輪廓,邊齒也有磨損,除古幣、珍稀幣外已無收藏價值。
7.劣品(Poor,PR)。幣面嚴重磨損,僅能分辨大體輪廓,邊齒磨損嚴重,一般已無收藏價值。
評定硬幣品相等級時應以磨損情況比較嚴重的一面為準。
除此,在品相等級表中還常標有“精製”(Proof, PRF)字樣,通常稱為“拋光”或“鏡面”。因為總體來說,硬幣按其加工可分為“精製”幣和“普制”幣兩大類別。“精製”幣主要用於收藏、饋贈,並不流通,體現了現代制幣方法所能達到的最佳幣面水平。“普制”幣用於流通,從而形成從“未流通”到“劣品”7種不同品相等級。
有人認為:“精製”指的是一種特定的制幣工藝,而不是原有意義上通過“流通”形成的品相等級。但在實際集藏活動中,“精製”與“普制”密切相連,所以把“精製”作為一種“特殊”品相,也未嘗不可。“精製”工藝一般包括:幣坯在沖切後進行拋光、稱量;模具要全經噴砂處理,然後把凸出部分拋光至鏡面或鍍鉻;壓印時要降低壓印機速度,有時需多次壓印;操作時注意不得損傷及污染幣面,常戴防護手套操作;運輸包裝中也不得磕碰。因此,“精製”幣外形完整無暇;圖像文字輪廓清晰;邊緣無缺損。“精製”幣幣面凸出部分(模具凹入噴砂部分)呈凝霜面(Frosted Surface),凹入部分(模具凸出拋光部分)呈鏡面(Mirror-1ike Surface),後者常是鑒別“精製”幣最明顯的標誌。
許多錢幣目錄上硬幣品相均按描述法分級,如美國克勞斯出版社《世界硬幣標準目錄》常將硬幣分為4級:1.粗製幣採用:優美(VF)、美品(F)、上佳(VG)、佳品(G)。
2.機制幣採用:極美(XF,EF)、優美(VF)、美品(F)、上佳(VG)。
3.現代幣,特別是收藏幣則採用:未流通(UNC)、極美(XF,EF)、優美(VF)、美品(F)。
數字分級法
為了適應美國硬幣交易中不斷追求高品級的需要,美國錢幣協會於20世紀70年代制定了《美國錢幣協會美國硬幣評級正式標準》(0ficial ANA Grading Stan dards for United States Coins,OAGS)。此標準由布雷塞特(Ken Bresett)及科索夫(A.Kosoff)編寫,並已多次修訂出版。目前,這一分級方法正在美國逐步推廣,但現尚未得到國際上的普通認可。這一標準的特點是首先將幣面品級分為三檔:精製品、未流通品、流通品。然後在每品後綴有一定數字(3-70)以表示其品級高低。這一標準出籠后,由於較為明確合理,且市場買賣雙方均有迫切統一標準的要求,所以很快為大家所接受。目前美國出版的書刊已全部採用該標準,其他英語國家錢幣界亦普遍引用,非英語國家則參照后制定盡量接近的品相評級系統。
1、精製品(Proof Coins)。精製品原則上並非品相分級,而是一種特殊的製造工藝。由於精製品一般都在問世時即為人們所收藏,所以都是未經流通品。最早的精製品出現於1850年左右,數量很少,到20世紀30年代后,各國造幣廠才普遍製造。
──Proof-70。又稱為完美精製(Pefect Proof),是幣面完美無疵的最高級別,沒有任何划痕、包裝划痕及缺陷。幣面可以是光澤如新,也可以是自然本色。──Proof-67。介於Proof-70與Proof-65之間。──Proof-65。即精選精製(Choice Proof),用4倍放大鏡可見輕微划痕或缺陷,一般說來已臻完美。──Proof-63。介於Proof-65與Proof-60之間。──Proof-60。用肉眼可見分散的疵點。──Proof-55。即損傷精製(Impaired Proof),精製幣雖不流通,但在交易、清洗中也有可能造成一些疵病。
2、末流通品(Uncirculated Coins,Mint State Coins,MS)。指制幣廠出廠后未投入市場流通的全新幣,所以也叫出廠幣。這些錢幣大都是在廠內就封裝的。成套封裝的稱為出廠幣套幣,系專為收藏者製作,售價略高。
──MS-70。即完美未流通(Perfect Uncirculated),屬普制幣中的最佳狀態,用4倍放大鏡可發現一些疵病。由於幣面光澤(而不是划痕、疵病)的差異又分為光亮完美未流通(MS-70,Brilliant)和本色完美未流通(MS-70, toned)。後者幣面呈自然本色,但不一定光亮。──MS-67。介於M-70與M-65之間。──MS-65。即精美未流通(Gem Uncirculated),可以是光亮或自然本色,有少量包裝划痕和一二個邊緣疵病。──MS-63。又稱精選未流通(Choice Uncirculated),介於MS-65與MS-60之間。──MS-60。即標準未流通(Typical Uncirculated),有一定的划痕疵病,邊緣也有少量磕碰,光亮或本色。

收藏需知


面對硬幣的誘惑,總是忍不住收藏的,各國的標誌性象徵,各種不同金屬的顏色,一大把硬幣叮叮噹噹的,聲音也是煞是好聽。收藏硬幣的藏家需要愛護您的硬幣,要知道它也是有忌諱的。
忌受潮。當代硬幣,不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絕大多數是金屬材料製成的,受潮后容易鏽蝕,因此,收藏時要放在乾燥處,遠離潮濕的環境。密封的紀念幣卡或樣品以及金銀幣,除萬不得已,最好不要開啟封套或密封盒,以免進入空氣。
忌手摸。新發行的硬幣或清洗過的硬幣,最好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尤其不能用濕手或汗手亂摸。因為用手直接接觸硬幣,容易留下指紋或汗漬。欣賞把玩時,可戴上較薄的手套或用質地較軟的塑料鑷子取放。
忌酸鹼。酸鹼對金屬有很強的腐蝕作用,對金屬材料硬幣亦然,輕的會使硬幣變色、氧化。所以硬幣不能與酸鹼放置在一起;即使除銹,迫不得已使用酸鹼,用后也應及時清洗乾淨。
忌磕碰。硬幣取放時,要防止相互摩擦與磕碰,尤其是金、銀幣,本身量重質軟,極易損傷,要避免破壞硬幣的品相。即使有小的磕碰痕迹,也不要隨意用鈍器處理,也不宜用牙膏等軟膏擦洗,順其自然為好。
忌火燒。金屬硬幣遇火后雖然不會化為烏有,但重的會使硬幣變形,輕的也會破壞硬幣的色澤和質地。其收藏價值必然大大降低,有條件的最好存放在鐵皮櫃或保險櫃內。
忌雜亂。各類硬幣、幣冊應存放有序,切忌雜亂無章。新購入或交換來的硬幣,應及時清理入冊,妥善保管,避免丟失;多餘備用交換的品種最好用軟塑料袋包裝存放,這樣既可避免與潮濕空氣接觸,觀賞或與人交換時,也能防止與手直接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