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抗日根據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葉劍英曾高度評價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作用,他指出:“沒有民主的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這樣殘酷、嚴重與廣大的敵後戰場是不可能堅持的。”東江抗日根據地是全國著名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一步研究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有助於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戰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大貢獻。

抗日初期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廣東惠陽大亞灣登陸,惠陽、廣州淪陷。國民黨軍隊潰逃,華南廣大國土被日本侵略軍佔領。中共中央立即指示廣東省委,在東江日佔區後方開拓游擊區。12月2日,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曾生任總隊長。1939年1月,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成立,王作堯任大隊長。這兩支抗日武裝分別在惠陽縣寶安縣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新局面。1939年底,兩支部隊發展到近700人。
1940年9月,部隊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由東江特委書記尹林平兼任兩個大隊的政治委員。隨後,第三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粉碎了日軍對百花洞等地的進攻,開創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了8個鄉的抗日民主政權。與此同時,第五大隊回到寶安敵後,開創了以陽台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1年6至8月,日軍先後出動1000多人,對陽台山根據地進行“掃蕩”。第五大隊連續作戰,取得了反“掃蕩”鬥爭的勝利。同年2月,中共東江特委抽調幹部、戰士組成小分隊挺進增城,與當地武裝會合,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增從番獨立大隊,以油麻山為基地開闢根據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25日香港淪陷。當時,中國一大批文化界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在香港,情況十分危急。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分別電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迅速將這批人士搶救出來,經澳門、廣州灣或東江轉入大後方。營救工作在周恩來指揮下,由八路軍駐港辦事處、中共廣東地方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具體實施。接到指示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立即派出武工隊員、交通員進入港九地區。從1942年1月開始,經過6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茅盾、鄒韜奮、戈寶權等文化界精英和民主人士及其家屬共800餘人搶救出來,安全送回大後方。此外,還搶救了國民黨官員和家眷等10餘人,國際友人近百人。這一秘密大營救,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擴大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各界人民和海外的影響,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抗日中期


1942年1月,廣東軍政委員會成立,尹林平任書記。同時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梁鴻鈞任總隊長,尹林平任政治委員,曾生、王作堯任副總隊長。並將部隊進行改編,成立主力大隊、第三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和港九大隊。1942年是東江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一年。
日、偽、頑軍對根據地進行了多次大規模進攻,使活動在陽台山的主力大隊受到嚴重損失。年底,廣東軍政委員會在九龍西貢烏膠藤村召開幹部會議,傳達周恩來關於要針鋒相對地展開鬥爭的指示,決定堅決反擊頑軍進攻,對日偽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從1943年1至1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共作戰7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1000餘人,部隊發展到4000多人,恢復和發展了惠、東、寶抗日根據地。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二、第三、第五、惠陽、寶安、港九、護航7個大隊。東江縱隊成立后,積極擴大游擊區,壯大武裝力量,部隊得到迅速發展。

抗日末期


1945年初,根據廣東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精神,東江縱隊派部隊北上,開闢了博羅羅浮山為中心的江北根據地。5月,廣東臨委和東江縱隊領導機關及直屬隊進入羅浮山抗日根據地。此時,東江縱隊已發展到1萬多人,活動範圍從東江流域擴展到北江地區、廣州市郊幾十個縣市和香港、九龍地區,還先後開闢了廣九路東西兩側、惠東寶地區的路東、路西根據地,並向東發展,建立了惠東、海豐根據地。開闢、擴大根據地的同時,各地抗日民主政權也相繼成立。
至1945年六七月,東寶、惠東行政督導處,路東行政委員會和博羅、海豐縣民主政府成立。到抗戰後期,東江抗日根據地共建立了5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和游擊區人口達400萬以上。
東江抗日根據地被中共中央列為全國著名的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1944年6月,中國共產黨已在全國建立了15個以上抗日根據地。1944年6月22日,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接見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全體記者,介紹中共抗戰情況。其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在華北、華中、華南三個敵後戰場建立了15個以上抗日根據地,其中華南敵後戰場有兩處根據地,一處在海南島,一處在廣九鐵路沿線及廣州四周。顯然,這裡提到的15個以上抗日根據地,包括東江抗日根據地。
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確認當時全國大的抗日根據地有19個。毛澤東於1945年4月24日在中共七大作的《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中指出:中共領導的中國解放區,有19個大的解放區,其地域包括廣東在內的19個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1945年8月15日,朱德總司令致美英蘇三國說帖中也宣稱:經過八年的苦戰,中共在廣東等19個省建立了19個大塊的解放區。歷史上這“19個大的解放區”,當然包括東江解放區(東江抗日根據地)。
二、華南敵後抗戰的重要戰場
東江抗日根據地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南人民開展敵後抗日的重要戰場。
(一)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戰略地位
東江抗日根據地面臨大海,處於香港、廣州兩個大城市中間,橫貫廣九鐵路,靠近粵漢鐵路南段,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因而在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全國抗戰爆發后,廣州成為中國軍隊與海外聯絡的要地,在培養抗戰力量上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日軍佔據華北、華中要域及切斷海上交通線后,廣州成為中國軍隊利用廣九、粵漢兩鐵路連接香港廣州內陸的一大補給線,其補給量佔總量的80%。1938年9月19日,日軍大本營命令海軍艦隊協同陸軍,“本著攻略廣州及其附近要地之目的,切斷敵重要補給線”。10月12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21日佔領廣州。
香港不僅是一個國際性商業城市,而且是一個優良軍港。日本侵略者把它看作是“南進”的樞紐站,奪取了香港,就可以從本土經沖繩、台灣到香港,同菲律賓、新加坡、馬來群島聯成一線,使日軍的兵源調遣和物資運輸暢通無阻。它又可以與東面的台灣、西南的海南島遙相呼應,形成對中國大陸半月形包圍,封鎖中國的對外聯繫。因此,日軍在轟炸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一天,向九龍發動進攻,很快就佔領了香港。
日軍把廣九鐵路、香港和廣州作為其支持太平洋戰爭的樞紐和後方基地,派出兩個師團的兵力駐守廣九鐵路沿線以及廣州一帶,並對嚴重威脅其安全的東江抗日根據地實行不斷的“掃蕩”和“圍剿”。日軍打通粵漢鐵路南段后,又從華中、華北抽調一部分兵力加強對廣九線、粵漢線南段以及華南沿海的防守。1945年春,原駐武漢與長沙之間的日軍精銳機動部隊一二九師團(代號波雷)奉命秘密南下,在東江地區的惠陽淡水一帶和廣九鐵路沿線駐防,準備對付美軍艦隊反攻華南。
在美國《美亞雜誌》1944年7月刊登的《東江游擊縱隊與盟國在太平洋的戰略》一文中,論述了東江敵後地區在太平洋的戰略意義,並指出與在這個地區活動的東江縱隊建立密切的聯絡,並予以各種援助,對於盟軍將來在中國海岸登陸,取得“進攻日本的勝利,已具有頭等重要性了”。
(二)孕育了被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的抗日勁旅
華南敵後戰場有一支威震南疆、蜚聲中外的抗日勁旅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被中共中央軍委讚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東江抗日根據地孕育了這支英雄部隊。
東江抗日根據地是東江縱隊的發祥地。日軍於1938年10月入侵華南大陸后,中共東莞中心縣委迅速在東莞組建了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后整編為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隨後中共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也在惠陽縣組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這兩支東江人民抗日武裝,成為東江縱隊的前身。
東江抗日根據地為東江縱隊提供了主要兵源。1943年12月2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在東江地區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東江縱隊成立後半年時間,就由3000多人發展到5000多人。至抗戰勝利結束時,東江縱隊總人數達1.1萬人,兵源大部分來自東江抗日根據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成為東江縱隊可靠的後方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和香港淪陷后,華僑與港澳同胞的物質援助完全中斷,加上敵人在軍事上反覆“掃蕩”,在經濟上實行封鎖,抗日游擊隊的軍需供給十分困難。東江根據地各級民主政府領導人民群眾發展生產,實行減租減息,徵收抗日公糧,開展合理稅收,為游擊隊提供了必要的給養。根據地的中共組織和各級民主政權,把群眾廣泛動員和組織起來,成立民兵隊、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兒童團、生產救濟會等各種抗日團體,積極支援和配合部隊作戰。根據地內有1.2萬餘民兵,他們直接協助部隊作戰,並隨時參軍入伍。
(三)華南敵後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江抗日根據地與瓊崖抗日根據地,共同構成了早期的華南敵後戰場,與華北、華中一起成為中國三大敵後戰場。中共中央軍委於1944年7月15日給東江縱隊和瓊崖獨立總隊的電報明確指出:“你們全體指戰員在華南淪陷區組織和發展了敵後抗戰的人民軍隊和民主政權,至今天已成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使我黨在華南政治影響和作用日益提高,並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
東江抗日根據地是華南敵後抗戰的重要戰場。據八路軍總部1944年3月前的統計,日軍在廣九鐵路沿線駐有一個師團,東江縱隊抗擊其70%,國民黨軍隊抗擊其30%。至1945年,東江縱隊在東江地區抗擊敵偽兵力共10.4萬人,其中日軍三個師團又一個旅約7.4萬人,正規偽軍三個師連同雜牌偽軍約3萬人。在華南敵後抗戰史上,許多重要戰鬥都發生在東江抗日根據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振奮東江民心士氣的榴花阻擊戰、被日本《讀賣新聞》稱為日本進軍華南以來“首次遭遇真正對手”的黃潭戰鬥、日軍自認“進軍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的百花洞戰鬥、粉碎日軍的萬人大“掃蕩”、卡斷廣九鐵路中段的破襲戰、致使日軍大隊長敗歸后剖腹自殺的梅塘反擊戰、對日軍最後一戰的莞太線戰鬥等等。
東江抗日根據地曾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朱德代表中共中央,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的名義,命令日本侵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及其部隊向解放區軍民投降,其中規定:“在廣東的日軍,應由你指定在廣州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的命令。”朱德提到的東莞地區,是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地區,曾生將軍則是東江縱隊的司令員。由此可見,東江抗日根據地在中國敵後抗戰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