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專業

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中醫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中醫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五年,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培養適應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中醫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具有一定創新能力,視野寬、基礎厚、能力強的高層次研究應用型中醫學人才。

發展歷程


民國時期

民元教育系統漏列中醫事件
1912年8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將醫科類分為醫學與藥學兩門,都沒有列入中醫藥學科,這就是“民元教育系統漏列中醫事件”,引發了各地中醫藥界的首次抗爭請願活動。
1913年12月29日,時任教育部長的汪大燮發表“廢醫”的言行,引起了中醫藥界的憤慨,各地中醫藥界紛紛舉行抗議活動。
1914年1月16日,國務院回復稱並無“廢棄中醫之意……除制定中醫學校課程一節,暫從緩議外,其餘各節,准予分別籌辦。”中醫界的首次請願活動取得了勝利,由此建立了一批中醫學校,但中醫仍被拒之於國家教育系統之外。
1925年8月,中醫界向中華教育改進社提出中醫學校加入學校系統的建議,楊如侯、趙意空在《致北京中華教育改進社提議書》中,對中醫教育規範化提出初步構想。
1929年2月23—26日,南京政府衛生部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會上討論有關廢止中醫藥的提案,其中余雲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提出徹底消滅中醫的措施,在會上獲得通過。此即近代中醫史上的“廢止中醫案”,引發了全國性的中醫抗議風潮。
1929年,在全國中醫藥界的一致反對下,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以文官處的名義發出《中央衛生委員會並無廢止中醫藥等決議案》的答覆,以息事寧人。4月,中央教育部通令中醫學校改為“中醫傳習所”,不列入學校系統之內,這進一步激起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的抗議和公憤,最終迫使教育部將中醫學校改稱為“中醫學社” 。7月,中醫藥界在上海中國醫學院舉行第二次全國中醫教材編輯委員會會議。
1931年,中醫界把中醫學分為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兩大類,並確立這兩大學科下屬的各門科目標準。
中醫辦學教育形式
民國時期的中醫辦學教育形式主要有中醫專門學校(傳習所)、中醫函授(遙從)辦學、業餘教育(夜校)講習所、短訓班等。據徐江雁編《中國醫學史》統計,民國時期全國各地的中醫辦學機構約219所,其中上海地區最多,約42所。其次為廣州27所、福建22所、浙江19所、江蘇19所、四川14所、北京11所、河南10所、天津9所、山東8所、山西4所、廣西5所、湖北5所,湖南、江西、遼寧各3所,安徽、貴州、甘肅、黑龍江、吉林、陝西各1所。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為受到原衛生部副部長王斌的“中醫西化”思想的影響,中醫處於被改造的地位。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批判了王斌對中醫藥的極端非科學的態度和偏見,並由黨中央和各省委、省政府先後組織召開中醫代表大會,指示中央及各省、市成立中醫藥學術委員會,創造條件成立中醫科研、教學、醫療機構。
1962年,中國本科中醫學專業第一批畢業生出現。
1989年10月5—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在上海召開有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遼寧、陝西、山東、湖南、湖北等10所中醫學院教務處長參加的工作會議,就制定中醫學本科專業主要課程基本要求的原則、範圍、格式進行了研究,並安排分工和工作。11月24—27日,在南京召開審定會議,通過了中醫學本科專業主要課程基本要求。
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中醫學(100501)、中醫五官科學(100502)、中醫骨傷科學(100503)、中醫外科學(100504*)、中醫養生康復學(100505*)、中醫文獻學(100508*)6個專業調整為中醫學1個專業,專業代碼為100501。
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式成立,受教育部委託於4月開始起草《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這是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個本科教育標準。
截至2005年,開設中醫學本科專業的院校有66所。
2007年,《中國本科中醫學教育標準》發布,包括中醫學本科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34項)和辦學標準(11個領域47項)兩個部分。當年,全國開設本科中醫學專業的高等院校有60所。
2012年9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將中醫學專業代碼變更為100501K。當年,全國開設中醫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有61所。
2018年,《中醫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發布,包括10個領域的辦學標準,分為44項保證標準和23項發展標準。

培養目標


培養能夠從事中醫醫療以及預防、保健、康復工作的畢業生,並為他們將來從事中醫教育、科研、對外交流、文化傳播以及中醫藥事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礎。
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素養,較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較為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較強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傳承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掌握相應的科學方法,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基本修業年限:五年,含中醫學專業長學制本科階段。
授予學位:醫學學位。
● 設置標準
各高校設置本科中醫學專業必須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前提,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具備辦學條件,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 基本原則
申報設置本科中醫學專業必須符合:
● ● 國家中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
● ● 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及醫藥衛生髮展規劃;
● ● 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
● ● 有相關學科專業依託;
● ● 進行充分的社會需求調研與專家論證,具備必要性和可行性;
● ● 獲所在地方政府批准 。
● 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
(1)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誠實守信,忠於人民,志願為人類健康而奮鬥。
(2)熱愛中醫事業,積極運用中醫藥理論、方法與手段,將預防疾病、祛除病痛、關愛患者與維護
民眾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3)尊重患者的個人信仰、人文背景與價值觀念差異。尊重患者及家屬,認識到良好的醫療實踐取決於醫生、患者及家屬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
(4)尊重生命,重視醫學倫理問題。在醫療服務中,貫徹知情同意原則,為患者的隱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患者。
(5)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識與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
(6)具有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對於自己不能勝任和安全處理的醫療問題,主動尋求其他醫師的幫助。
(7)尊重同事和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8)具備依法行醫的觀念,能夠運用法律維護患者與自身的合法權益。
(9)在應用各種可能的技術去追求準確的診斷或改變疾病的進程時,能夠充分考慮患者及家屬的利益併發揮中醫藥衛生資源的最大效益。
(10)具有科學的態度,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與創業能力。
● 知識目標
(1)掌握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本知識和科學方法,尤其是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哲學、文學、歷史學等內容,並能將之用於指導未來的學習和醫療實踐。
(2)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中藥、方劑、針炎、推拿等基本知識。
(3)掌握中醫經典理論,了解中醫學術思想發展歷史和主要學術觀點。
(4)掌握中醫藥治療各種常見、多發病的臨床診療基本知識。
(5)掌握中醫養生、保健、康復等基本知識。
(6)掌握必要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知識。
(7)掌握必要的藥理學知識與臨床合理用藥原則。
(8)熟悉必要的心理學與醫學倫理學知識,了解減緩病痛、改善病情和殘障、心身康復及生命關懷的有關知識。
(9)熟悉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知識,了解常見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傳播的基本規律和防治原則,以及中醫全科醫生的工作任務、方式。
(10)熟悉國家醫療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 臨床能力目標
(1)具有運用中醫理論和技能全面、系統、正確地進行病情診察、病史採集、病曆書寫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具有正確運用中醫理法方葯、針炎、推拿等治療方法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辨證論治的能力。
(3)具有運用臨床醫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系統體格檢查的能力。
(4)具有合理選擇現代臨床診療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初步診斷、治療的能力。
(5)具有對常見危急重症進行判斷以及初步處理的能力。
(6)具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具有與同事和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等交流溝通與團結協作的能力。
(7)具有對患者和公眾進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方面知識宣傳教育的能力。
(8)具有信息管理能力,能夠利用圖書資料和計算機資料庫、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
(9)具有閱讀中醫藥古典醫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臨床醫案和醫學相關文獻的能力。
(10)具有運用1門外語查閱醫學文獻和進行交流的能力。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保證標準:(1)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制訂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計劃,並及時根據社會需求及中醫藥事業發展、醫學科學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進行修訂與調整;(2)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制訂的課程計劃必須明確課程目標;(3)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注重課程計劃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性以及完整性,體現加強基礎、提高能力、注重素質、發展個性的原則;(4)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安排滿足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的實踐教學環節;(5)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向學生明確課程設置及基本要求。
發展標準:(1)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應該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整合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2)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能夠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專門政策與機制支持,並在個性培養中形成特色。

理論課程

● 思想道德修養與素質教育課
程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在課程計劃中安排思想道德修養和素質教育課程。
發展標準:思想道德修養和素質教育課程能夠與中醫學專業教育有機結合,並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 科學方法教育
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在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教育,注重學生科學素養與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 創新創業課程
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或教學內容,並納入學分管理。
● 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程
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在課程中安排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課程,並融入中醫人文精神及中醫學專業特色,以適應中醫學科發展及日益變化的人口、文化和衛生保健事業的需求。
註:相關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程傳統意義上是指哲學、中國傳統文化、醫學史、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心理學、社會醫學、衛生法學、行為醫學等,以及包含這些內容的整合課程。
● 中醫學基礎、中醫經典、中醫臨床等課程
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在課程計劃中安排中醫學基礎、中醫經典、中醫臨床等課程。
發展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應該鼓勵開設旨在窮實學生中醫基礎理論、中醫經典與中醫臨床實踐相融合的創新性課程,並在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與臨床能力中取得成效。
註:中醫學基礎課程傳統意義上是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以及包含這些內容的整合課程;中醫經典課程傳統意義上是指《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以及包含這些內容的整合課程;中醫臨床課程傳統意義上是指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炎學、推拿學、中醫骨傷科學等,以及包含這些內容的整合課程。
● 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課程
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在課程計劃中安排必要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課程。
發展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能夠積極推進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的改革。
註:基礎醫學課程傳統意義上是指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藥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以及包含這些內容的整合課程。
臨床醫學課程傳統意義上是指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傳染病學、外科學、婦產科學、急診醫學、全科醫學等,以及包含這些內容的整合課程。
● 預防醫學
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在課程計劃中安排預防醫學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意識,並在課程中融入中醫養生、保健內容。
● 課程計劃管理
保證標準: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有專門的職能機構負責課程計劃管理,以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課程計劃管理機構必須尊重主要利益方的意見。

實踐教學

● 保證標準
(1)中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科學、完整、有序。實驗、見習、實訓、實習等主要實踐環節必須具有教學大綱、實驗實訓指導並有效實施;
(2)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為學生提供接觸患者的機會,在確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臨床實踐,並保證足夠的臨床實踐時間;
(3)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加強虛擬模擬實驗室、創新實驗室和創業訓練中心建設,促進教學平台共享。
● 發展標準
(1)中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該具有特色;
(2)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應該保證每位學生能夠在學習的早期接觸患者;
(3)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實踐教學應該為培養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提供平台,並有效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知識能力


中醫學專業
中醫學專業
1.掌握中醫藥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理論;
2.掌握中藥方劑學基本理論知識;
3.掌握與中醫學有關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
4.具有較熟練和準確運用四診八綱、理法方葯進行辨證論治的基本能力和對急重病症進行初步處理的能力;
5.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
6.具有閱讀中醫古典醫籍的能力。

主幹課程


醫古文、英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檢體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等。

實踐教學


實踐性教學環節:畢業實習安排-般不少於48周。

相近專業


中醫學針灸推拿學 蒙醫學 藏醫學

就業方向


醫生:到各級中醫院、綜合醫院中醫科,以及中醫教育機構等從事醫療工作;其他:到藥廠或醫藥公司從事中藥的研製、開發或藥物的銷售工作。

發展前景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麻沸散”到針灸,中醫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無數個世界第一。
早年的中醫都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授下來的,好多都是中醫世家。真正以學校教育方式傳授則是在解放后才開始,開辦學校都是中專性質。直到1962年,我國才有了中醫學第一批本科生畢業。至今,“中醫學院”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每年本科畢業生達上萬人。近兩年發展更快,你稍不留神,“中醫學院”就已經更名為“中醫藥大學”了。
“發展中醫藥事業、中西醫並重”,是我國政府在醫療界制定的基本方針。中醫藥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對中醫學人才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尤其是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中醫在未來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但是,與西醫類醫學專業相比,中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確實比較困難。大中城市的醫院即使需要中醫人才,也是傾向於從社會上招聘富有經驗的老中醫。所以,該專業畢業生應該把就業的目光投向偏遠的中小城市甚至縣城或鄉村。
另外,有一部分中醫學生選擇了服務行業如足療、按摩等作為謀生手段。
“牆內開花牆外香”。與國內相比,中醫在國外(如東南亞)卻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因此,出國就業也是中醫學專業畢業生的一條出路。
中醫本科畢業就業不太容易,考研深造還是比較容易的,由於招生學校和招生計劃較多,專業試題難度不大,統考科目大部分學校只要達到國家線就可以進入複試。等你研究生畢業之後再就業就容易多了,醫院畢竟還是一個重學歷的單位。

培養模式


● “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重發展”人才培養模式
突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不斷加大實踐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力度,並以就業為導向,增強中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的臨床能力。
增開臨床技能課程,提高實踐教學學時佔比,加強對臨床師資隊伍的專項培訓,將臨床帶教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對實習生的實踐技能進行模塊化考核並建立“形成性評定+終結性評定”考核體系。
● “5+3”一體化中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指5年的本科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或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主要包括:(1)立足根本,培養明確目標;(2)抓住主線,落實培養要求;(3)有的放矢,探索培養新模式;(4)強化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5)建立教學評價及反饋機制。
● “貫通式”實踐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五年制“實踐能力貫通式”培養模式,讓學生“早實踐、多實踐、反覆實踐”,達到全程實踐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探索能力、實踐應用能力,提高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針對不同學年所開設課程及學生的特點設置相應的實踐課程,讓學生“早實踐、多實踐、反覆實踐”,達到全程實踐的教學目的。
● 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以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為核心,重點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每個導師指導3~8人,由導師全程參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藉助本科導師制,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個人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導師,導師負責學生的教育和行為及其生活,並對本科階段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等實施系統性和全程性指導,以促進素質及創新能力的提高。
導師肩負本科生理論和臨床教學工作的基本職責,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導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縮短了學生從學校教育到獨立開展臨床工作的過渡期,有利於個性化教育。

相關考試


中醫學專業可報考參加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性質是行業准入考試,是評價申請中醫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從事醫師工作所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試。
(一)目的和意義
出台《執業醫師法》對我國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以下簡稱中醫醫師)實施資格考試、執業註冊制度,是為了加強中醫醫師隊伍建設,提高其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保障其權益,保護人們健康安全;同時,也是與國際上對醫師的管理制度接軌,便於更好地進行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分級分類
考慮到我國實行多層次醫學教育、多結構醫師職稱的歷史現狀,以及我國存在中醫等多種傳統醫學的實際情況,中醫醫師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1、分級: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分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兩級。其區別在於執業助理醫師執業範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執業,不能獨立執業,但在鄉鎮的醫療、保健機構中工作的執業助理醫師可以根據醫療診療的情況和需要,獨立從事一般的執業活動。
2、分類: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分為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民族醫專業三類,民族醫專業中開考的有中醫、民族醫和中西醫結合,其中,民族醫又含蒙醫、藏醫、維醫、傣醫、朝醫、壯醫等民族醫專業。
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參考人員複雜,類別繁多,報考類別共有30個。
(三)主管部門
衛生部主管全國的醫師工作,縣級以上衛生、中醫藥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醫師工作。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解放軍總後衛生部以及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四部委局共同成立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負責全國醫師資格考試,負責研究制定四個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共性政策;中醫醫師資格考試的具體工作和實際操作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

中醫典籍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例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名醫類案》。

理論學說


古典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
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彆強調“整體觀”。

精氣學說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互生、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學說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

參見:針灸學及腧穴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院校排名


2015中國大學醫學最佳專業排行榜100強
名次學校名稱所在地區2015綜合排名2015星級專業
全國排名星級排名辦學層次6星級5星級4星級3星級
1北京大學北京16星級中國頂尖大學42
2復旦大學上海3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321
3四川大學四川15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32
4上海交通大學上海7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311
4第二軍醫大學上海60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311
6第四軍醫大學陝西64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21
7華中科技大學湖北16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122
8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17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2121
9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38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
10第三軍醫大學重慶57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421
11中山大學廣東14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25
12中南大學湖南19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23
13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157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1224
14中國藥科大學江蘇125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1221
15首都醫科大學北京97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251
16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184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231
16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207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231
18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168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23
19浙江大學浙江6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21
20吉林大學吉林11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2
21南方醫科大學廣東99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181
22中國醫科大學遼寧141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51
23南京醫科大學江蘇164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45
24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235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42
25瀋陽藥科大學遼寧246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132
26山東大學山東21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3
27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151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23
28武漢大學湖北4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2
29清華大學北京26星級中國頂尖大學1
30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139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61
30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33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61
32天津醫科大學天津123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53
32河北醫科大學河北227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53
34重慶醫科大學重慶162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51
34廣西醫科大學廣西235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51
34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353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51
34新鄉醫學院河南41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51
38新疆醫科大學新疆227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44
38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266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44
38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38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44
4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305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43
42大連醫科大學遼寧216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42
42福建醫科大學福建285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42
42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327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42
45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313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41
46寧夏醫科大學寧夏31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7
46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37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7
48山西醫科大學山西301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36
49河南中醫學院河南2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5
50溫州醫科大學浙江191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34
50安徽醫科大學安徽223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34
50昆明醫科大學雲南2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4
50貴陽醫學院貴州33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4
50遵義醫學院貴州4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4
55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34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3
55貴陽中醫學院貴州34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3
55廣東醫學院廣東38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3
55濱州醫學院山東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3
59河北聯合大學河北310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2
59徐州醫學院江蘇35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2
59泰山醫學院山東39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2
59廣東藥學院廣東3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2
63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369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1
63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37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31
65石河子大學新疆115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3
66甘肅中醫學院甘肅403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6
67濟寧醫學院山東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5
68廣州醫科大學廣東294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24
68瀘州醫學院四川45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4
68濰坊醫學院山東46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4
71雲南中醫學院雲南41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3
71湖北醫藥學院湖北53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3
73南昌大學江西77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22
74青海大學青海139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21
74長治醫學院山西549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1
76南京大學江蘇8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
76東南大學江蘇23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2
76西藏藏醫學院西藏61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2
79海南醫學院海南42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7
80南華大學湖南212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16
80蚌埠醫學院安徽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6
82鄭州大學河南74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3
82北華大學吉林297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3
82川北醫學院四川42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3
82大理學院雲南46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3
82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506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3
82瀋陽醫學院遼寧538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3
82贛南醫學院江西57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3
82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60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3
90暨南大學廣東58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2
90蘇州大學江蘇70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2
90南通大學江蘇238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12
90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363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2
90佳木斯大學黑龍江37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2
90陝西中醫學院陝西489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2
90承德醫學院河北52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2
90山西中醫學院山西531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2
90吉林醫藥學院吉林592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2
99廈門大學福建225星級中國一流大學11
99汕頭大學廣東1503星級中國知名大學11
99三峽大學湖北2232星級區域高水平大學11
99大連大學遼寧35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1
99湖北科技學院湖北5251星級區域知名大學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