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吟台

光祿吟台

光祿吟台又稱“玉尺山”,福州名勝,位於福州鼓樓區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熙寧三年,光祿卿、福州太守程師孟常游此,篆“光祿吟台”。清時,林則徐在此放鶴,“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陳衍鄭孝胥林紓等也常在此聚會作詩。光祿坊內的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橋、小亭等景觀,並有宋至民國十餘段摩崖題刻,為遊客觀覽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物價值。早在1961年此處就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


光祿吟台
光祿吟台
在閩山,宋熙寧三年,知州事程師孟,光祿卿游於“法洋院”,見《寺觀》寺僧為建光祿吟台,師孟篆書“光祿吟台”見《石刻》。四字鐫於石上,又題詩曰:“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後人改名“光祿坊”。宋末法祥院地漸入民居,今之“道南祠”、“育嬰堂”皆其舊址。按:法祥院地自後街英達鋪至光祿坊、早題巷之廒埕里。宣和六年,僧瞭然所造大石盆得於英達鋪破屋之土中,此一證也。陶舫左畔,每月明有韋馱影立牆下,此二證也。廒埕里相傳為僧寺收曬之所,後人誤為許玉史收曬之所,此三證也。元明以後吟台亦沒於闤闠。《八閩通志》:“閩山在府治西南隅,其山自宋時鏟削已盡,惟余巨石巋然,有大篆‘閩山’二字刻於石之東。
熙寧間程師孟嘗游於此,寺僧為刻‘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之北。”師孟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今為居人所有。按:吟台一巨石,橫闊一丈八尺,右側泐仆於壑者尚有四尺許,去‘光祿吟台’大篆三尺,有‘熙寧三年□知州事程’楷書十字,每字徑五寸,‘知州事程’四字,字最完美,知字之上六字,雖久經剝削,字猶可辨。程字之下,仆於壑者,以尺寸計之尚應三字,必師孟書三字也。二石中斷之處猶宛然吻合,惜掩入壑底,無從探索。《八閩通志》萬曆《府志》、《福建通志》皆作“熙寧間程師孟以光祿卿游法祥院寺,僧為鐫‘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不敢決其年分、斷為程筆者,乃未曾摩岩詳繹之故。獨《閩都記》作“熙寧三年,王應山又未見知州事程”等字,故知其為熙寧三年,不知其為公辟篆書。《榕陰新檢》所云林員外偽刻十九字,官爵年分皆誤者,乃在公辟大篆與此刻十字之間,興公亦未見公辟楷書,且不知右石之仆於壑也。蒼光緒七年入居閩山,去《烏石山志》之成已四十年,鎮日審視知其原委,不可不辨。又按:“烏石山宿猿洞、衝天台、道山亭皆公辟篆書,各徑二尺,筆法與光祿吟台四字相同。又宿猿洞,熙寧元年公辟題石楷書,其筆意亦與此十字一律,光祿吟台篆書與此行行款楷書均為程筆無疑。明萬曆間屬林郎中有台字南山,閩縣人,嘉靖乙卯舉人,能詩工畫著有《南山集》。崇禎間為孫提學昌裔詳《人物》。宅,子諸生學稼附《昌裔傳》讀書其中。國朝順治戊子,地經兵燹,金提學鏡入居之。康熙間鏡流口外,仕閩藩流口外。宅屬何提督傅。乾隆時居人雜遝,毀石伐樹,亭台其間。景點信息摩崖石刻
光祿吟台
光祿吟台
光祿吟台歷史悠久,其地遺存不少歷史名人的遺跡遺物。現存文物中最有價值的是摩崖石刻,巨石一帶共有13段摩崖石刻,其中現存8段,佚失5段。現存摩崖石刻最早是程師孟題刻,其文楷書,字徑13厘米,文;“熙寧三年□月知州事程師孟書”。此是程師孟在光祿吟台僅存的題刻。摩崖石刻中最有名的是光祿吟台榜書,其摩崖高252厘米。寬206厘米。正文篆書,字高95厘米,寬70厘米。旁款楷書,字徑11.5厘米。文:“光祿吟台。”右款:“明嘉靖十四年孟冬吉旦閩石居士。”左款:“宋嘉定十三年仲秋望日,提刑福州知州事程師孟書。”宋梁克家《三山志》記載:熙寧二年(1069年)程大卿師孟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哀”。明黃仲昭《八閩通志》云:“熙寧間程師孟嘗游於此,寺僧為刻‘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之西。”民國陳衍《福建金石志》曰:“以為師孟自篆者大誤,……師孟以熙寧元年知福州,而此題嘉定十二年,相去一百六十餘年……蓋明時不學之徒添勒其款以欺人者。”上述三部地方志記載說明:一、“光祿吟台”四字不是程師孟書,而是師孟游此地時,僧人為之題刻。二、“宋嘉定十二年……程師孟書”之句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閩石居士所書。摩崖石刻中較典型是閩山地名題刻,其摩崖高165厘米,寬120厘米。隸書,正文字高75厘米,寬60厘米,旁款字徑10厘米。文:“閩山。雪樓程師孟書。”明《八閩通志》記載:“閩山在府治西南隅。其山自宋時鏟削已盡,惟余巨石巋然,有大篆‘閩山’二字刻於石北。”郭柏蒼《烏石山志》云:“閩山二字徑尺許。不知誰氏之筆。”現存“閩山。雪樓程師孟書”的“雪樓程師孟書”旁款,疑為後人增刻。清《榕陰新檢》記載:閩山,此為林南山偽刻。摩崖石刻中有一段曾仰豐詩刻,其文:“足跡思量歷九洲,偏於歸計轉悠悠。金陵吏隱添霜發,玉尺山光憶舊遊。香草詩家猶一派,工梅雅集畫名流。揚侯英發除荊辣,攬轡澄清盼狀猷。頌頤都轉修治閩廨光祿吟台舊跡,征題賦寄,三十六年三月,曾仰豐。”曾仰豐,福州人,民國時期任川康鹽務局長,后調任福建鹽務局副局長,著有《中國鹽政史》。摩崖石刻中還有侯蔭培題記:“民國壬戌之秋奉命來閩都轉鹺政,公餘之暇飽飫山水之樂。古人云園曰涉以成趣,信不虛也。因跋數語以志雪鴻。丙寅秋,武清侯蔭培題。”吳弦於民國18年(1929年)榜書:“半潭秋水,一房山。”胡氏於民國35年(1946年)榜書:“山不在高。”盧興榮等題刻:“適子館。若浮都轉屬題,氿溪盧興榮。”盧興榮(1896~1950),別號光宗,尤溪人,盧興邦之弟。歷任東路討賊軍營長、國民革命軍閩北第八路司令、第五十二師師長、福建省政府委員。1936年任少將,1937年升任副軍長,后調任軍事委員會中將高級參議。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後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投誠起義,1950年12月病逝尤溪。光祿吟台還有佚失的5段摩崖石刻:1.蒹秋(郭柏蒼)詩刻:“世事渾如一局棋,我來況是白頭時。千年邱壑聊伴客,自笑還題石上詩。光緒辛巳,蒹秋題沁泉山館,詩書鐫光祿吟台石側。”2.葉大泳等題名:“閩縣葉大泳、陳懋侯、陳建侯,侯官劉大受於沁泉山館煎茶,坐月澈曉。時光緒癸未初秋壬辰。”葉大泳,閩縣人,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官龍溪縣訓導。陳懋侯,字伯雙,閩縣人,年四十成光緒二年進士,官江南道監察御史。陳建侯,字仲耦,系懋侯孿生弟,咸豐五年(1855年)舉人,官戶部主事,知安陸府、漢陽府、慶安府、武昌府,贈內閣學士。3.王仁堪題名:“癸未十一月丙戌夕,澹月疏星,與綠泉丈話別於閩山鶴磴荔陰中,可庄王仁堪題。”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號忍庵。閩縣人,光緒三年(1877年)狀元,知鎮江、蘇州知府,秉性耿直,不阿權貴,在江蘇鋤豪強,恤民隱,有政績。4.郭媄宜等題名:“繞閩山梅花十五樹。光緒甲申人日,閩縣郭媄宜,妹問琴、拾珠,問琴媳陳閨瑛,拾珠女陳閨瑜、閨琬、閨琛,猶女王珪如,侯官郭鳳楣、妹鳳楹,沁園主人葉叔艷,冒凍歷覽圍罏,談詩於柳湄小榭,夜分而罷,拾珠識之。”郭媄宜、問琴、拾珠均為郭柏蒼女。媄宜,長泰教諭、閩縣陳為舟妻。問琴,龍溪訓導、閩縣葉大泳妻。拾珠,翰林院編修、四川學政、閩縣陳懋侯妻。陳閨瑛,湖北武昌知府、閩縣陳建侯女。陳閨瑜、閨琬、閨琛為陳懋侯女。王珪如,舉人王修文女。郭鳳楣,侯官舉人劉大受妻;鳳楹,河北道、侯官郭溶女。葉叔艷,翰林院侍讀、廣東學政、閩縣葉大焯女。5.寤軒老人榜書:“沁泉。光緒辛巳,但寤軒老人得泉於此。”《烏石山志》記載此系“光緒七年邑人郭柏蒼鐫”。遺跡光祿吟台不僅有摩岩石刻,還遺存有漾月池、沁園、石橋(東杠巡欄橋)、亭榭、石槽、隱泉水井。同治年間,李員外作梅住玉尺山房時得閩山保福寺石盆(法祥院宋代石槽),立松化二石於盆中,並作《閩山隸書松化盆池贊並序》。光祿吟台前現存一口長約268厘米,寬105厘米,高42厘米的宋代石槽(石盆)(圖二),此石槽當為李作梅所得閩山保福寺石盆,槽邊鐫刻“宣和六年甲辰季冬造盆,瞭然建置。光緒辛巳侯官郭柏蒼摹刻其文於左。”所謂“摹刻”,即郭柏蒼挖漾月池時出土法祥院瞭然和尚建置的石槽,槽外壁鐫刻的“宣和六年甲辰季冬造盆,瞭然建置”之字已漫滅,遂摹刻其文於槽之左外壁。隱泉水井的井身為磚構,井欄用整塊花崗石鑿為圈狀,口徑約42厘米,外壁陰刻:“隱泉。辛巳蒼書。”正文行草,旁款篆書(圖三)。沁園為假山構築,在光祿吟台前。郭柏蒼於光緒七年(1881年)挖漾月池,取土築假山,假山層累曲折,植松竹梅杏李木62株。假山之巔今新建一座涼亭,亭六角、木構,名曰:“追昔亭。”(圖四)追昔亭原在光祿吟台西側,系郭柏蒼於光緒八年(1882年)為祀光祿卿、知福州事程師孟而建造;郭柏蒼《追昔亭》詩:“讀遍名山石上文,吟台清興更凌雲。萬株手植無人憶,我獨瓣香憶使君。”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在光祿吟台西葉敬昌宅的四向亭前放鶴,後人在其地刻“鶴磴”二字,並題詩:“吟台四鶴舞蹁躚,引吭齊鳴立幾前。似欲長叼廉吏俸,不思比翼上青天。”郭柏蒼《鶴登》詩:“四向亭前衝天鶴,千年鶴骨應已槁。吟台西畔鶴磴高,鶴去人歸磴亦寶。文忠頭白返鄉閭,鄉閭瞻仰群遮道。名賢面目世共圖,一霎遊蹤跡不埽。園林放鶴事尋常,林下清風懷二老。主人與客品相高,籠鶴放鶴鶴不惱。苔階幾曲上荔陰,此處閑行休草草。”數年前,書法家佛子明璧(趙玉林)在假山東邊立一塊“鶴磴”石碑,以紀念林則徐放鶴之事。著名詩文明陳朝錠《登光祿吟台》
光祿吟台
光祿吟台
薛老峰前返照深,名山高絕敞雲岑。偶過光祿吟詩處,聊與高人說道心。花影滿庭香氣散,涼飈吹樹月華新。王猷最有探奇癖,何日重邀過竹林。陳衎《光祿吟台》詩城市出山骨,嵯峨花竹中。昔賢有遺跡,托趣乃相同。石色冷清翠,嵐光濕晚空。持杯行采勝,月上半岩東。徐延壽《九日集光祿吟台》選勝宜於近處攀,石崖藏在戶庭間。茶聲沸雪初生眼,楓葉含霜乍改顏。種樹不餘三尺地,下樓猶剩半簾山。義熙風景依稀似,送酒無人叩竹關。國朝郭雍《何氏園林》(何氏、即何傅。)光祿舊吟台,煙消鳥跡開。浩歌思天末,急雨自東來。楊柳千絲斷,葡萄半架摧。風流總塵跡,勿抱昔人哀。路慎庄《重九后游光祿吟台》棘闈初罷試,重九又登山。秋雨江城外,孤雲海若間。石高松自仰,鳥下徑長閑。賢守清吟地,庸才愧獨攀。祁之釪《陪小洲侍御李生春闌游光祿吟台》當年賢太守,公暇偶來游。廢寺殘碑少,吟台古篆留。宅因易主勝,石為傍池幽。(芸卿觀察始購斯宅。)煙樹團團外,滄江向海流。石鼓僧鳳超《同羽客吉永游光祿吟台》野僧不知詩,頑然解題石。風雨八百春,留此名賢跡。我來秋正高,江海浮天白。一筇指虛空,萬籟歸履舄。眼中無去來,石鼓在咫尺。郭拾珠《已未游葉琴姐所居閩山光祿吟台》台前堪望海,屋裡獨藏山。老樹曲承露,叢菁密掩關。雨多潭影凈,苔古篆文斑。賢守高吟地,祇余夕鳥還。”江湜《光祿吟台》詩:“吾鄉賢郡守,公暇日來游。愧我不得志,一身行九州。閩山向海去,江水在天流。尚有高人伴,猶深煙樹愁。羽人吉永《登光祿吟台》栽木築城勤未休,清閑尚得日來游。微名烏足傳千古,遺愛方能剩一丘。無數亂山煙樹外,一鉤纖月海天頭。明朝試向台前望,始解新愁是舊愁。郭柏蒼《光祿吟台》使君下車先築城,使君臨去復栽樹。公暇遺墨遍名山,閑情猶作登高賦。我在公后八百年,唐宋院宇沉雲煙。台石鏟鑿亦過半,獨有古篆仍蒼然。閩都一記實可采,熙寧三年宛然在。好古無據漫流連,江山萬古空相待。台前數石日摩挲,臨風追想泣且歌。歌聲未徹寒月落,終古人事歸蹉跎。”又《光祿吟台》詩:“景物推遷未足憑,吟台又待我曹登。疏狂到老還多事,游眺今年漸未能。青眼不隨杯酒眊,微名猶被俗人憎。亂離羈旅疏投贈,手訂遺篇憶到僧(續修《烏石山志》采及方外)。陳懋侯《登光祿吟台》閩山首受烏山脈,山氣迴旋結岩石。廣開院宇僧何饞,火醋燔燎石為赤。商賈那知丘壑奇,壁立當門壞玉尺。獨有吟台神鬼呵,刀斧不伐前賢跡。巍然八百二十秋,敢與籀斯論點划。居人寥寥不聞名,阿翁今日有斯宅。良辰把酒及英媛,愧我舌強眼空白。梨花亂落柳絮飛,細雨微風埽游跡。百年來登者何人,大聲疾呼動魂魄。陳建侯《人日游光祿吟台》結構愛與城市背,題詩終古無凡輩。山仍荒服冠七閩,台抱吟魂落闤闠。高人頭白窮搜羅,眼中蔟蔟程筆多。諸書但載僧題石,泐石翻壑誰摩挲。笑我日追籀斯跡,未能下筆除臼科。獨坐台石領古意,山水文字相婆娑。七城煙景春更足,明朝載酒還經過。王珪如《游光祿吟台》由來磊落奇傑士,往往豪情寄山水。前人跡藉今人修,今人名附前人紀。一丘一壑本尋常,品題便作千秋美。聞道汾陽世胄家,清華直繼親仁里。林泉繞屋屋藏山,中有吟台峙舊址。光祿風流韻事多,南來五馬窮岩阿。法祥院里曾游處,篆文勒石猶嵯峨。君不見釣龍台戲馬台,英雄割據空崔嵬。又不見姑蘇台銅雀台,薰銷艷歇誰復來。片石摩挲長不朽,天公終與文人厚。2010年4、5月間,修繕月余,於2010年5月18日重新開放。旅遊天氣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東臨太平洋,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福州氣候資源豐富,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年相對濕度約77%。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颱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颱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春季:常陰雨綿綿,氣溫變化較大,是一年中陰雨天最多的季節。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氣冷熱多變,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梅雨期溫度顯著升高,濕度大,雨水多。夏季(6~9月):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是出現局地熱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颱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秋季(10~12月):天高雲淡,日照充足,濕度減小,溫度適宜;冬季(1~2月):雨量一般較少,氣候溫和,極少有零下低溫出現。春季:常陰雨綿綿,氣溫變化較大,是一年中陰雨天最多的季節。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氣冷熱多變,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梅雨期溫度顯著升高,濕度大,雨水多。夏季(6~9月):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是出現局地熱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颱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秋季(10~12月):天高雲淡,日照充足,濕度減小,溫度適宜;冬季(1~2月):雨量一般較少,氣候溫和,極少有零下低溫出現。地址地址:福州鼓樓區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