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禾夜蛾

竹筍禾夜蛾

竹筍禾夜蛾(拉丁名:Oligia vulgaris (Butler,1886))又稱竹筍夜蛾,是夜蛾科、禾夜蛾屬節肢動物,分佈於陝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地。是危害竹筍的主要害蟲之一。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 17-21 mm,翅展 36—44 mm;雄蟲體長 14-19 mm,翅展 32—40mm。體灰褐色,雌蟲色較淺。觸角絲狀,灰黃色;複眼黑褐色,下唇須向上翹。雌蟲翅褐色,緣毛鋸齒狀,外緣線黑色,外緣線內有l列7—8個黑點;雄蟲翅灰白色,外緣線由7-8個黑點組成。雌蟲亞外緣線、楔狀紋與外緣線在項角處組成灰黃色斑;雄蟲斑灰白色腎狀紋淡黃色,腎狀紋外緣白紋與前緣、亞外線線組成一個倒三角形深褐色斑,翅基深褐色。后翅灰褐色,翅基色淺。足深灰色,附節各節末端有一個淡黃色環。

近圓球形,長徑 0.8 mm,乳白色。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 1.6 mm,淡紫褐色。老熟幼蟲體長36-50mm,頭橙紅色,體紫褐色。背線很細,白色;亞背線較寬,白色,第二腹節前半段斷缺。前胸背板及臀板黑色,由較寬的橙紅色線從背面分開,第九腹節背面臀板前方有6個小黑斑,在背線兩側呈三角形排列,近背線的2個斑特大。


長14-24 mm,初化蛹翠綠色,後為紅褐色,臀棘4根,中間2根粗長。

生物學特性


竹筍禾夜蛾(變態過程)
竹筍禾夜蛾(變態過程)
竹筍禾夜蛾1年1代,以卵越冬。在浙江1月底2月初卵開始孵化,在四川1月上、中旬孵化。初孵幼蟲取食禾本科莎草科雜草,4月竹筍出土,蛀入筍中危害,20-25天後老熟幼蟲出筍,在土表結繭化蛹。蛹期13-29天。成蟲在6月上、中旬明化,交尾、產卵、越冬。成蟲羽化多集中在19-22時,其他時間偶有羽化。羽化需時15—20分鐘。羽化后再停息30—55分鐘可以飛翔。成蟲白天靜伏於林間雜草、落葉下,夜晚活動,雨天亦少活動。活動從19時開始;有趨光性,以 21-24時撲燈最多,佔75%。成蟲羽化當晚或次日晚交尾,以次日晚交尾者為多。交尾在19-l時。交尾時受驚不分開,雙雙逃離。每次交尾需時52—185分鐘,雄成蟲有多次交尾現象。成蟲交尾后,當晚或次日晚開始產卵,以第一、二天產卵數最多,佔50%左右。雌成蟲產卵期4-6天。產卵次數為9-30次,每次產卵8-48粒。每雌一生產卵112-525粒,平均381.5粒。產卵時雌成蟲飛到禾本科雜草叢中,尋覓適宜的產卵場所。在近枯死草葉邊緣,產卵1條,草葉枯死自然捲曲,將卵裹卷包起;亦見有雌成蟲將產卵器伸入剛枯萎捲曲的草葉邊緣,在內產卵,每次產卵后均分泌膠狀物將卵粘牢。偶見雌成蟲將卵產於竹基部筍等上,紅殼竹林1.5m以下小技托葉上,林間拋露的竹蔑上及林地的表土上。雄成蟲交尾后不久便死去,壽命3-8天;雌成蟲產卵后也死亡,壽命5—13天。卵經過冬天低溫后,於1月下旬晴天中午,當日最高氣溫為10”C以上時,即可孵化為幼蟲;氣溫再下降時,幼蟲停止孵化,孵化期延遲到3月下旬結束,長達好多天。竹筍禾夜蛾卵抗逆能力強,卵孵化率達82-98%。初孵幼蟲爬行能力很強,能吐絲轉移,尋找越冬雜草,從雜草嫩莖基部蛀入往上取食。因氣溫低,幼蟲取食量很小,待食完雜草嫩莖后,轉移到另一株雜草上繼續取食。被害雜草有枯心、白穗徵狀。幼蟲在雜草中脫皮2-3次。在雜草莖內近根部不食不動,停止發育。竹筍禾夜蛾小幼蟲很耐飢餓,20餘天不會餓死;4齡后幼蟲不耐飢餓,一旦斷食,很快死亡。4月上、中旬,毛竹筍出土,幼蟲鑽出草莖,爬上毛竹筍,並迅速爬上筍尖頂端小 葉,蛀入取食。筍上明顯的留有圓形蛀孔。幼蟲在小葉內脫皮1次,爬出小葉,下行在筍節最嫩的交界處咬破筍節,蛀入筍內危害。幼蟲在筍內可縱橫取食,隨著竹筍生長,幼蟲咬穿竹筍節隔上爬,取食筍梢幼嫩部分。一般1株毛竹筍中有幼蟲2-3條,多達22條。3條幼蟲可使竹筍被害死亡。幼蟲危害筍殼較薄、稈徑較細的淡竹、紅殼竹、剛竹的竹筍時,可從筍尖或筍側直接蛀入。幼蟲糞便排子蛀道中,有的充滿蛀道。幼蟲6齡,在筍中用一35天,老熟幼蟲從筍側咬 1個直徑 5 mm的圓孔爬出,墜落地面,尋找疏鬆土面鑽入土中,築建立室。土室如被搞破,可復建1次。如林地上硬,幼蟲則吐絲把面枯葉、鬆土粘結成繭,在內化蛹。預蛹期10-15天,蛹經19-29天羽化為成蟲。室內飼養,老熟幼蟲常不結繭,隱蔽在殘筍下靜伏,其預蛹期延長,蛹期縮短,基本上與結繭化蛹個體同時羽化。

危害


竹筍術夜蛾危害輕重,主要與林地采本科及莎草科雜草的多寡有關,地面雜草多的,竹筍的被害率可高達90%以上;雜草少的,被害率可下降到10%;沒有雜草的竹林,竹筍均不被害。
竹筍禾夜蛾幼蟲蛀食毛竹、淡竹、剛竹、哺雞竹、雷竹水竹等經濟類竹筍,發生嚴重地區大量竹筍被害,不能成竹,即使成竹,亦斷頭折梢。

天敵


幼蟲在轉移時常被蜘蛛螞蟻捕食。一種黑色蜈蚣不僅捕食轉移的1—3齡幼蟲,還能爬到筍尖頂端小葉中捕食幼蟲。據室內飼養,一條蜈蚣8小時能捕食3齡幼蟲8條。幼蟲寄生性天敵變異溫寄蠅、絨繭蜂,寄生率均不高。

寄主


佛肚竹紫竹、淡竹、毛竹、剛竹、石竹、哺鳴竹、慈竹紅竹苦竹桂竹、鵝冠草、早熟禾高羊茅紫羊茅,小茅草、皺紋苔、披葉苔、寬苔、白朗苔

分佈


分佈在陝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防治方法


1、上年8月-3月,蟲態為卵、幼蟲期
(1)加強竹林撫育管理,清除雜草,消滅害蟲的轉主寄主。
(2)8月至翌年2月,徹底清除竹林內及林地邊緣雜草,集中燒毀,消滅越冬卵。
(3)3月前集中清除萌發嫩草,堆集漚肥,消滅幼齡幼蟲。
(4)及時清除竹園內的受害竹筍,可消滅大量幼蟲。
2、4月,蟲態為幼蟲
(1)竹林出筍后,採用20%克無蹤除草劑3.0-4.5l/hm2與15%杜邦安打乳油150-270ml/hm2、12%施閑乳油1000-1500ml/h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2500-3000倍液、3%高效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混合噴霧林地。每隔1周1次,連續2次。
3、6月,蟲態為成蟲期。
(1)設置高壓電網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