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通鎮的結果 展開
- 安徽省銅陵市郊區轄鎮
-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轄鎮
- 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下轄鎮
大通鎮
安徽省銅陵市郊區轄鎮
大通鎮,隸屬安徽省銅陵市郊區,瀕臨長江、位於銅陵市西南,古名瀾溪,建鎮已有千年,歷史上曾與安慶、蕪湖、蚌埠並稱安徽“四大商埠”,現為銅陵南部新城核心區,總面積70.72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大通鎮轄6個村、6個社區。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通鎮常住人口為19645人。境內山丘洲圩並存,山形水勝,生態宜居,物產豐美,是“東方美人魚”白暨豚的故鄉,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華白姜的原產地,各類礦產資源極為豐富。
2016年10月14日,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被列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2019年12月16日,入選第三批智慧健康養老示範街道(鄉鎮)名單。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大通鎮,古名瀾溪。
西漢,設“梅根冶”。
唐代,設大通水驛。
宋開寶八年(975年),建鎮。
2004年12月,銅陵市實施區劃調整,銅陵縣(現義安區)大通鎮整建制劃歸郊區管轄。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大通鎮境內土地肥沃,適宜多種作物、林業及漁業、畜牧業的發展。大通物產豐富,尤以“大院”生薑最負盛名,“殘渣遺齒,隔夜尤香”,早在宋代就被列為朝廷貢品,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味蜚聲海內外。大通著名的地方名特產還有:“白暨豚牌小磨麻油、“大通和悅”牌蔬菜水產系列產品、“遠程”牌銅工藝品、“強生”牌服裝系列、“王制”糕點、大通茶干、糖冰姜以及陶瓷、藤編等。
大通鎮瀕臨長江,環繞祠堂湖,背靠羊磯山,擁有獨特的濱湖半山空間,地理位置絕佳。銅陵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通鎮和悅洲,總面積約31518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鱀豚,江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胭脂魚等,目前育有50頭江豚,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鱀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自然環境優美。
大通古鎮風景區
2021年6月30日,根據銅陵市郊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通鎮常住人口為19645人。
截至2019年,大通鎮轄6個村、6個社區。
瀾溪社區 | 河南嘴社區 | 福光社區 | 黎明社區 | 民福社區 | 夢苑社區 |
永平村 | 和悅村 | 新一村 | 大院村 | 金華村 | 新建村 |
大院村
坐落在古鎮大通的最北端,區域面積5.5平方公里,現有20個村民組615戶2115人,耕地面積2052畝,其中水田1622畝,旱地430畝,山場約8000畝,其中經果林800畝。農業主要以水稻、生薑、經果林為主,全村種植生薑面
積約300畝,“大院生薑”聲名遠播。境內石灰石資源豐富,蓄量大,企業行業主要有採石、選礦、冶鍊、化工等,銅陵紫金礦業有限公司落戶該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16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2780元。
金華村
坐落在銅陵銅官山南麓,距銅陵市區僅4公里,銅陵市碎石嶺煤礦、銅陵縣金蟾礦業坐落境內。區域面積12.5平方公里,現有16個村民小組725戶2524人,擁有耕地2039畝,山場23680畝,水面205畝。境內石灰石、石英石、煤、鐵、金等礦藏資源豐富,全村集體企業9家,聯戶、個體私營企業89家。村集體經濟純收入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72元。
民主村
位於銅陵市郊南端,區域面積7.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現有12個村民組305戶1256人,耕地面積1200畝,山場1800畝,可養水面700畝,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煤、石英石等礦產,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生薑、花卉、大棚蔬菜等。民主村地理位置優越,銅青、銅貴、沿新、銅湯高速從境內貫穿而過。村辦集體企業6個,集體經濟純收入在2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經濟發展活躍。以文化旅遊產業為龍頭,啟動大通古鎮4A級風景區建設,2016年10月14日,大通鎮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將抓住培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機遇,圍繞“長江古驛、江豚小鎮”的特色定位,充分挖掘發展潛力,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積極打造安徽省首個民國印象微縮古鎮和長江文化情境旅遊小鎮;積極培育影視文化產業,組建了大通影視傳媒產業園;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和悅洲是市級無公害蔬菜基地,大院村是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華白姜”的原產地,生薑、盆景、花卉、蔬菜、江鮮、麻油等特色農產品深受市場歡迎。2015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億元,財政收入81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0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各項指標位居省、市前列。
大通鎮已被納入銅陵市規劃的南城區,作為銅陵的南大門,銅青、銅貴公路和沿江快速通道穿境而過,銅九鐵路和銅湯高速即將通車,加之擁有長江黃金水道,鎮域境內已形成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網路。為凸現區位優勢,大通鎮大力發展園區建設,現已建成旅遊度假園區、工業商貿園區、生態農業三大園區,現已引進力威公司、遠程工藝、善美製衣、廷順麻業、華安服裝、瀾溪山莊等優勢企業和項目,以小城鎮的輻射和集聚功能,為鎮域經濟發展打造極具活力的平台。大通鎮還將建成沿新公路經濟帶、長江岸線經濟帶、城市近郊經濟帶三大經濟條帶,面向明天繪製藍圖。大通鎮境內擁有豐富的金、鐵、鉛、鋅、石灰石、煤炭等礦產資源,尤以石灰石、金儲量極高,銅陵海螺水泥公司和紫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坐落境內,豐富的資源為鎮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支撐。
大通鎮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現已建立起4000多畝的連片無公害蔬菜基地,滿足沿江城市對無公害蔬菜的需求,呈現出如詩如畫的綠色農業。大通利用地處長江沿岸、淡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珍珠和水產養殖,在慈堂湖近萬畝水面上養殖珍珠,促進農民增收,打造綠色產業之路。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歷史文化悠久。大通古名瀾溪,西漢時期在此設立“梅根冶”,於唐代設大通水驛,自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建鎮,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時期,大通鎮作為《煙台條約》的重要通商口岸,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並稱安徽“四大商埠”。其和悅洲曾為鹽務招商局、長江水師、安徽臨時軍政府駐地,繁盛一時,時有“小上海”之稱。至今,瀾溪老街上仍有保存完整的桿秤製作、漁網編織、藤藝編織等傳統手工藝。佛教名剎大士閣被清代順治皇帝御賜“九華山頭天門”,為九華山八大叢林之一。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明代學者王守仁曾駐足大通,作《泊船大通》詩:扁舟經月住林隈,謝得黃鶯日日來。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銜懷。諸生涉水攜詩卷,童子和雲掃石苔。獨奈華峰隔煙霧,時勞策杖上崔嵬。
大通茶干
大通茶干,早在明朝時就聞名於世,為途經大通朝九華的香客必擺的供茶素點,它具有形方體薄、質地柔韌、色艷味濃、鮮美耐嚼等獨特風味,品種有火腿、蝦米、蒲色、臭豆腐等系列產品。
大通生薑
大通生薑,產於新建、董店等地,以佘家大院、金華村所產為上品。因其曾為貢品,大多在大通銷售或經大通銷往武漢、上海等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故通稱“大通生薑”。大通生薑具有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細脆嫩、香味濃烈等特色,自宋朝成為“貢姜”以來,即馳名全國。
大通小磨麻油
大通小磨麻油,以芝麻為主要原料,色澤清純,香味醇和,質地優良,久存不變,明清以來,在長江中下游一帶頗受青睞。
大通藤編
大通藤編,具有工藝精湛、造型古樸、質地柔韌、經濟實惠等特色,常由朝九華的香客帶往港澳地區。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鎮城區基礎設施自成一體,配套齊全、功能完善。全鎮擁有35千伏變電所一座,供電容量為2×3150千伏安;新擴建的大通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5000噸;電信通訊設施先進,無縫覆蓋;郵政儲蓄綠卡與全國聯網,辦理電子匯兌,特快專遞業務高效快捷;鎮內主要道路鋪設了柏油或水泥路面,循環暢通;現醫院2所,其中:中心衛生院1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9所,其中中心小學2所。
大通區位交通便捷。地處青通河入江口,是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安徽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兩山一湖”風景區)的北大門。境內合銅黃高速、沿江高速、銅九鐵路、寧安高鐵等高速、高鐵縱橫交錯,坐擁長江黃金水道,毗鄰九華山國際機場,水陸空交通便捷。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鎮區中學、小學、幼兒園教育體系完備,中心醫院、血防站、有線電視台、文化廣播、金融服務、影視院、歌舞廳等娛樂服務設施齊全。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投資環境,高起點、全方位、多功能的園區,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提供一個理想的投資樂園。
大通鎮的主要園區有:大通工業貿易園、大通生態農業園、大通休閑度假園、大通新建工業園,根據本地區規劃要求,其主要投資方向為:發展環保、生態、農產品精細加工、高科技、旅遊等產業。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
大通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公路:省道銅貴公路穿境而過,合銅黃(合肥—銅陵—黃山)高速、沿江高速,均穿越本鎮。鐵路:距連接京滬、皖贛、淮南線的銅陵站僅12公里,已建成的銅九(銅陵—九江)鐵路和建設中的寧安(南京—安慶)城際鐵路均穿越本鎮。航空:大通至合肥飛機場150公里,距在建的九華山機場也不過十幾公里之遙。水路:距銅陵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長江十大港口之一)僅5公里,同時,大通鵲江也是一條天然黃金水道,常年可行駛中小型船舶。
大士閣
大士閣位於大通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初名相水寺,亦名普濟寺,始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相傳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千里上九華悟道修鍊,終成地藏菩薩,曾途徑神椅山落腳休息,大士閣即為九華僧人追慕而建,此後十方僧俗朝禮九華必經此地,香火十分興旺。清光緒二十六年修《九華山志》所繪“九華山東南第一天台勝景全圖”中,大士閣被列為九華一景,至此大士閣成為聖地迎接江浙滬及東南亞信徒的重要驛站,又被稱為“九華山頭天門”。后經抗日戰爭和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的人為破壞,大士閣及其他寺宇均遭嚴重毀損,大都已不復存在。
1998年11月5日經銅陵縣人民政府批准,決定將慈林精舍遷往原大士閣舊址重建大寺閣,並於2003年農曆七月三十日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49尊貼金佛像隆重開光。重建后的大士閣佔地面積近10000m2,建築面積3000餘m2,已建成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地藏殿及觀音殿等,另有五百羅漢堂、講經堂正在修建,總投資已遷千萬元,初具規模,香火日盛。目前是慈堂湖景區重點之一。
慈堂湖景區
青通河,東至銅貴公路,西臨長江,天然水面面積約1200畝,是集養殖、垂釣、休閑為一體的風景區,現建有水口景點、旅遊商品碼頭寺廟文化園、老年公寓等。湖區及周邊綠樹掩映,山水相依,具有創造景觀的自然潛質。近年來,大通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慈塘湖景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不斷改善景區的開發環境和條件。2001年,大通鎮政府委託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製了慈堂湖景區詳規,提出了“充分保護和依託山水環境,挖掘人文資源,反映時代特色”的總體思路,致力於將慈堂湖建成為銅陵市及周邊地區提供特色郊遊的休閑、度假景區和“兩山一湖”旅遊區的中轉節點。由於土地凍結等方面的原因,該景區尚有仿古飲食一條街、度假娛樂、風味酒店、垂釣園、大通廣場、停車場景區西入口等景點和設施沒有建成,還沒有完全形成整體功能。
天主教堂
大通的宗教曾有三個教別,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為使教會成為侵略的工具,大肆進入我國建立教堂,傳教佈道。大通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就是在這樣情況下,陸續地建立起來的。現在的這座大鐘樓就是天主公教會的遺留建築。天主公教會創建於1872年,1936年全部建成竣工,由蕪湖洋碼頭總堂創辦。當時的規模有聖堂一幢,旁側建有大鐘樓,是全部建築的制高點,用料考究,堅固雄偉,屹立於長龍山西端,面對長江,登臨其頂,一覽無餘。此外,聖堂旁側還建有教室兩幢,傳教室兩幢,傳教人員住室兩幢,工作人員住室兩幢,教友休息室兩幢。
日寇侵佔大通時,傳道土紛紛逃走,日軍曾在大通天主教堂設立了指揮部,抗戰勝利后,當時的負責人西班牙神父紀納德曾來大通整理、恢復,但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原建築物已所剩無幾,只剩下這座高大的鐘樓,成了外國教會在大通的唯一遺跡,它也與大士閣遙相呼應,見證著東西方文化的變匯融合,成為一大特色人文景觀。目前是慈堂湖重點景區之一。
大通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小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衛生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先進單位、全國重點鎮、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安徽省森林城鎮、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依法行政示範鄉鎮。2016年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第三批智慧健康養老示範街道(鄉鎮)。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大通鎮為國家衛生鄉鎮。
2021年5月8日,被安徽省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命名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遊名鎮。
先後榮獲“聯合國迪拜人居環境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國家重點鎮”、“國家衛生鎮”、“中國農村改革典型鎮”、“全國新農村建設典型鎮”、“國家科技鄉鎮”、“省級中心鎮”、“安徽省衛生鎮”、“全省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安徽省科技鄉鎮”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