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金喬覺的結果 展開

金喬覺

地藏菩薩化身之一

金喬覺(公元696年—公元794年),新羅僧,又名釋地藏,俗稱金地藏。金身坐化九華山的新羅王子金喬覺,為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國王金氏近族。公元719年,古新羅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發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肉身不腐。

新羅王子金喬覺於唐朝時期到中國九華山修行,並在99歲高齡時圓寂於此 。由於信仰虔誠、修行刻苦,金喬覺被佛教徒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之一,在中朝兩國有極為廣泛的影響,並成為中朝兩國佛教和人民友誼的象徵 。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概述圖片資料)

個人介紹


金喬覺(地藏)
金喬覺,又名釋地藏,俗稱金地藏。為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

個人經歷


據說,金喬覺早年曾經來大唐留學,漢學修養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於是回國后,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髮為僧。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金喬覺24歲時,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 初抵江南,卸舟登陸,幾經輾轉,卓錫九華。位於九華山麓的“九華行祠”為其初上山的棲身之處。九華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嶺,都留下他的足印。
地藏菩薩信仰在印度出現較晚,雖然留有痕迹,但總體來說並不為印度原始佛教界所重視。也並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薩,觀音,彌勒,文殊,普賢之列。其地位和作用在僧侶心目中微乎其微。這種狀況直到印度佛教泯滅也沒有改變。與此相反,地藏菩薩及其信仰傳入中國后,不僅獲得重生,並且成為中國大乘佛教推崇的四大菩薩之一。而這一切,皆源自於一位叫金喬覺的新羅僧人。
公元719年,九華山下走來了一位風塵僕僕的行腳僧。他舉目眺望,發現這裡峰巒挺拔,連綿百里。雲霧繚繞,四季清涼,是個修行的好場所。於是決定留駐九華山修行。九華山當地的一位隱士費冠卿在他的《九華山化城寺記》中詳細記錄了這位行腳僧來到九華山的故事。
金喬覺(地藏)
“新羅僧人金喬覺,法號地藏,是新羅國的王子。樣貌奇特,身長七尺,力大無窮,24歲落髮出家,航海來到中國求法。”此時的中國正值盛唐,佛教大規模的經典翻譯基本結束,大小乘理論均紮根中土,佛教的發展處於繁盛時期,長安城內寺院林立,社會風尚禮僧敬佛,重視國際性的商貿文化交流。不僅向佛教的發源地派遣留學僧,延請印度高僧來華講經佈道,還向朝鮮三國,日本等國傳播佛教。吸引了眾多的異國僧伽來華修行求法。金喬覺就是其中之一。雖然此時的唐朝佛事興盛,但九華山尚處在原始狀態,荊棘遍布。東崖禪寺,是現在九華山的四大叢林之一,旁邊這塊被稱為東崖的巨石,傳說就是當年金喬覺初到九華山的依止之處。他每天爬上這塊巨大而平坦的岩石,坐禪誦經,息止妄念。
傳說當時九華山上有一個老員外叫閔公,布齋好善,經常供僧。金喬覺見閔公,稱我來化緣。閔公問你要化什麼?金喬覺說我要化山頭。閔公問你要多大地方呢?金喬覺說,我要一個袈裟之地。於是金喬覺將袈裟向空中一撒,化作一團紅雲,將九華山的99個山頭都覆蓋了。閔公見金喬覺佛法無邊,便把整個九華山都獻給了他,並為地藏護法,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現在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
唐朝至德初年,青陽縣的鄉紳賢達諸葛節等人,上九華山賞秋,他們走過東崖石室的時候,看到一位老僧正在石室閉目跌坐,身旁支著一個斷足的鼎,裡面是夾雜著少量米食的白土。這個老僧就是已經在九華山修行了36年的金喬覺。諸葛節等人看見這番場景,投地號泣,說,和尚在如此苦行,這是我們的過錯啊。於是號集眾人鄉親為金喬覺新建禪居——化城寺。金喬覺入住化城寺后,開始收徒納眾,廣施教化,寺名遠播,成為九華山開山祖寺。
金喬覺(地藏)
寺院建成后,各方來參學者甚眾,新羅國也有不少人來親近供養。九華山高且深,寺眾增多,口糧匱乏,煮飯還要摻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細膩,俗稱觀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當時稱之為“枯槁眾”。然而僧眾在金喬覺的感召下,甘受艱苦,一心求法。後來新羅國王得悉九華山情況,派人送糧食供養。
金喬覺大師駐錫九華,苦心修鍊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大師99歲,忽召眾徒告別,趺跏圓寂。相傳其時“山鳴石隕,扣釧嘶嘎,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相併稱的地藏王菩薩應化道場。

出典


書名內容版本情況地位及影響
須彌藏經地藏菩薩令眾生衣食豐足、身心安寧;救度眾生離一切苦惱。地藏菩薩德如大地,其“幽冥教主”的特質初具雛形。
大方廣十輪經地藏菩薩受佛囑咐救度眾生,佛以願力成就十佛輪與三乘十依止輪,破末世十輪,轉十惡業輪等。 傳譯時間及譯者均不明多為唐初的三階教所引用,地藏信仰多有傳播,但仍未廣泛普及。
大乘大集十輪經地藏菩薩以沙門形像出現,勸念誦、塑像等,同時宣揚佛教義理。 玄奘新譯的文字句意更加流暢,加上玄奘受崇的地位,促進流傳與名氣。重譯后地藏造像大量出現,地藏信仰廣為流布,其基本特質確立。
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卷講以三種輪相占察宿業善惡,在輪相不相應時對地藏菩薩等眾做懺悔的行法。下卷解說大乘實義,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 該經講了地藏占察法門。對末世眾生大有饒益。明代的智旭致力提倡該經,並為它屢作疏解。
佛說地藏菩薩經以四種因緣,地藏菩薩從南方來,在地獄主持正義解救眾生。 該敦煌文書內容簡短,說明閻羅王和地藏菩薩別床同坐一室的四種因緣。閻羅王不再是地獄唯一的審判長。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地獄僅一閻羅王推演出十王,勸祈祭閻王(地藏菩薩化身)、自修行善,提及三長月十長齋功德。 冢本善隆以為十王信仰傳自唐朝道明和尚,本經出自藏川,與凈土宗有關,冢本認為它撰成於唐肅宗以後。地藏菩薩和地獄的關係越來越緊密。所提及十齋日、冥府設施、冥用紙錢,對民間影響甚廣。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生故事及其救度本願,信奉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 挂名譯者有二。現流通本譯者為實叉難陀大師。本經詳細討論地獄狀況,明清時期因地藏菩薩和民間信仰密切結合,確立了“幽冥教主”的地位。

聖德


名號功德

地藏立像
地藏立像
地是大地,也是“地大”(“四大”之一)。地 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岭,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比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也有依止義,一切生命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善法,依此菩薩而存在和引生。藏是含藏、伏藏義。地藏菩薩像大地一樣,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世俗也有稱為地藏王,但經中只名地藏,印順法師認為,可能是因為被認為是地藏菩薩化身的九華山地藏比丘出身新羅王族,所以加“王”字以尊稱。《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地藏菩薩另有功德,也從地藏名義而來。《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能滿眾生所求,增長一切草木和農作物等,一切從地上生長的都得到豐碩收成。這是農民所希望的。此經譯出后少人弘揚,所以地藏菩薩這方面功德少人注意。又《須彌藏經》說,地藏菩薩具有令眾生增長精氣,增進健康,祛除疾病的功德,是“大妙藥”。如果能見到和親近菩薩,一切身心病苦、生死煩惱都能去除而具足一切功德。古代藥物主要是生在地上的草木和礦物。地藏菩薩這種功德類似藥師佛。但不是大醫王(指佛),而是大妙藥。

本願功德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
1.地獄未空不成佛:《占察善惡業報經》說,地藏菩薩在無量無邊劫以來修行,早已達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圓滿具足,早就應該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和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眾生。故《楞伽經》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並非因為程度不夠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願力度化眾生。所以功德雖然與佛齊等,卻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度脫罪苦眾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2.求諸所願皆滿足:地藏菩薩功德與佛平等,敬信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一百劫中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所求如求康壽財富或斷煩惱等。還不如有人在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念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圓滿達成。這是弘揚地藏菩薩法門,所以特地讚歎地藏菩薩功德的超勝。又《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在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種種困苦,所求皆得滿足。

特別功德

1.來居穢土:地藏菩薩普度眾生,雖然遍到一 切世界,但特別在這穢惡世界,度罪苦眾生。《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無量劫以來便發心,要在穢惡世界度眾生。越穢惡的世界越要去,越苦惱的眾生越要度。並且還要到沒有佛法存在的世界去,因為那裡的眾生苦難最多。菩薩的願力各有不同,而地藏菩薩的慈悲大願,是著重在穢惡世間。釋迦牟尼佛便是在穢惡世界出現並成佛,地藏菩薩學習釋迦佛,發願要在此穢土度眾生,所以被認為是釋迦佛精神的真正繼承者。《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受釋迦佛咐囑,在釋迦佛入滅後到彌勒佛下生人間之前,六道眾生都由他來教化。地藏菩薩立誓,要度盡六道一切眾生自己才成就佛果:“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2.示現聲聞:大乘經中一切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在此世界度眾生,所示現的都是在家相,比如現白衣大士,或者現天人等相;文殊師利菩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地藏十輪經》說:“以神通力,現聲聞(出家眾)像”。地藏菩薩的功德究竟圓滿與佛相齊,他在娑婆世界釋迦佛法會中現出家相,這是地藏菩薩的特色。大乘經說,凈土中沒有小乘法也沒有出家眾。佛教認為穢惡世界的佛法有出家眾,具有積極和特殊的意義:穢惡世界充滿罪惡黑暗,眾生貪嗔痴和無明都很深重,為爭名奪利而活,不像凈土眾生的清凈,所以有出家眾存在的必要。《地藏十輪經》認為出家相是穢惡世界的清凈幢相。在不理想的社會建立清凈僧團,能夠熏染眾生而身心清凈。所以佛法認為,穢土的佛法重心在出家眾,而凈土則無所謂出家。釋迦佛和地藏菩薩在穢土現出家相,具有佛法上的特殊意義。

事迹


本緣記載

地藏菩薩半跏像
地藏菩薩半跏像
①地藏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曾是一婆羅門女,她的母親不信三寶而行邪道,死後墮入地獄。婆羅門女知道母親的必然果報,故變賣家產為母布施修福。她掛心母親的處境,如果佛還住世便可向佛詢問,而當時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早已入滅。在極悲痛時,婆羅門女受到一個聲音指點,讓她一心稱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婆羅門女至誠恭敬一心念佛,不久便以念佛力,在定境中來到地獄,向鬼王詢問母親狀況。鬼王告知,因為她布施供養和念佛的功德,亡母和其他地獄罪人,已脫離地獄苦而投生天道。婆羅門女便在佛像前立下誓願,要度脫罪苦的眾生。
②又在過去無量劫前,地藏菩薩曾是名叫光目的孝女。光目女的母親生前喜歡吃魚子,造了極多的殺生業。光目女知道母親死後會墮落到惡道中,於是請阿羅漢入定觀看,見母親果然在地獄中受苦。光目女一心念佛,以佛像誠敬供養。後來其母投生光目女家,為奴婢之子,出生未滿三天便告知:自己蒙光目救度投生為下賤人,而在十三歲將短命而終並再受苦報,原因是殺害和毀罵二業。於是光目立誓救拔未來一切罪苦眾生,而光目之母也終得舍離苦報。
③又在過去久遠劫前,地藏菩薩曾是大長者子。當時有佛名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恭敬,便請問佛因作了怎樣的行願,而得這樣的莊嚴相。佛回答說,得這樣的莊嚴相,應當久遠濟度一切苦惱眾生。於是長者子立下大願,要在今日到未來劫,度脫一切苦惱眾生出離苦海,然後自己才成就佛果。
④又在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名一切智成就如來,住世六萬劫。這位佛出家前是一個小國國王,他和一個鄰國國王為友,同行十善利益眾生。為救度鄰國的造惡眾生,他們共同發願。一王發願早成佛道,后度化所有罪苦眾生。一王發願如果不先度完罪苦眾生,讓他們得安樂成就菩提,自己絕不成佛。發願先成佛道的是一切智成就如來,發願最後成佛的是地藏王菩薩。

化身九華

九華聖境
九華聖境
唐代的佛教,正如日麗中天,吸引了日韓等國不少僧人來華求法。當時的朝鮮半島分為三個國家,即新羅、高麗百濟。有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力大可敵十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金喬覺出家名地藏比丘,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數年後,於開元末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本名九子山,唐李白到九子山,見九峰如華,所以後來又名九華山。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里結廬苦修,過著渴飲澗水,飢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蟲傷螫。
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後被當地士紳諸葛節游山時發現。見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鍋殘粒中滲有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得知是新羅王族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發心倡議為他修建道場。九華山主姓閔;家財甚富。建寺必請閔公布施山地,閔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據載,地藏顯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整個九華山全部布施供養。閔公為地藏護法,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在九十年代后,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
寺院建成后,各方來參學者甚眾,新羅國也有不少人來親近供養。九華山高且深,寺眾增多,生活 即發生問題,煮飯還要滲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細膩,俗稱觀音土),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故當時稱之為“枯槁眾”。寺中大眾只是一心為求佛法,而完全放棄了物質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在九華山的影響甚大,後來新羅國王得悉,即派人送糧食供養。
地藏比丘一直領導此精進苦行的道場,至唐開元廿六年七月三十 日入滅,世壽九十九歲。大家都直覺到:地藏比丘實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所以大家稱之為地藏菩薩,而九華山即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了。特別是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薩自有他特殊的因緣感應,才能得到民間一致的信仰。

身相示現


• 地藏菩薩的形像有多種,《大日經》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十輪經》等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的形像,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華上。
• 據《十輪經》和《占察經》載,地藏菩薩由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無數化身濟度眾生,所以又稱千體地藏。
•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是地獄中的罪苦眾生,所以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十王經》即說閻羅王的本地為地藏菩薩。又如中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的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
•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的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的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此外有說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是阿彌陀佛的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也有說阿彌陀佛於因位時的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為同體。
• 另密教有關於地藏菩薩在六道中普為度化,且分別示現不同身相之說。而且六道的地藏名號也是依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而說,他方世界有或七道或四道等不等,地藏菩薩也依他方因緣而一一示現應化。六道地藏的名稱,各經軌所載不一。
六道地藏
大乘佛教的地藏菩薩現沙門相
大乘佛教的地藏菩薩現沙門相
密教位於胎藏界曼荼羅的地藏菩薩
密教位於胎藏界曼荼羅的地藏菩薩
出典名號持物與手印六道相應
地藏十王經金剛願地藏菩薩左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度化地獄道
金剛寶地藏菩薩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度化餓鬼道
金剛悲地藏菩薩左手執錫杖,右手結引接印度化畜生道
金剛悲地藏菩薩左持金剛幢,右手施無畏印度阿修羅道
放光王地藏菩薩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度化人道
預天賀地藏菩薩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說法印度化天道
覺禪鈔
(東密)
地獄大定智悲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錫杖度化地獄道
餓鬼大德清凈地藏左手持寶珠,右結與願印度化餓鬼道
畜生大光明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如意度化畜生道
修羅清凈無垢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梵篋度阿修羅道
人道大清凈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施無畏印度化人道
天道大堅固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經書度化天道
蓮華三昧經檀陀地藏左手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度化地獄道
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度化餓鬼道
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寶珠印度化畜生道
持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寶珠印度化修羅道
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度化人道
日光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說法印度化天道

地獄救度法門


不墮地獄的教示

佛教業力因果律認為:作惡得惡果,為善得善果,造極重惡業則墮地獄。但造墮獄惡業,來生不一定會墮地獄,因為善惡的此消彼長和通三世的時間跨度,會影響相應階段的結果,但業因仍客觀存在。地獄最下層是無間地獄(梵語阿鼻地獄)。造極重惡業的,死後無時間間隔而立刻墮落地獄,而且受苦的時間沒有間斷,所以名無間地獄。若造極重惡業,除非不犯,一旦觸犯,作任何功德懺悔都不得不墮,猶如身患絕症而非死不可。
地藏菩薩示現出家相,以建立清凈僧團為佛法中心。依此基本精神,地藏菩薩發願,在惡世中以方便將眾生從墮落的邊緣救出來。這並非一定要顯神通,把要墮落地獄的眾生拉出來,而是開示正理,令其了解,令其不作墮落地獄的重罪,不作破壞三寶的重罪。以《地藏十輪經》為主的法門開示,能使五濁惡世眾生不入地獄。
墮落無間地獄的極重惡業,《地藏十輪經》中說到二類:十一重罪及十惡輪。兩類都是地獄種子。佛教認為,其他惡業在下生不一定會墮地獄,若犯十一重罪或十惡輪中任何一條,則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
墮無間地獄的二類重罪
十一重罪
無間罪
五種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已修行至阿羅漢者,是四果聖人,若殺之,罪極重。
出佛身血:佛世時,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大石,想害佛。被護法神打碎,碎石碰傷佛腳趾流血,成為重罪。
破和合僧:在出家清凈僧團中,惡意破壞,令和諧的僧團分裂,即構成無間重罪。
近無間罪
四種
殺中最重:佛不會被殺,以殺獨覺為殺罪的最重。
盜中最重:盜三寶物最重,屬於佛法僧的東西,是大眾所發心供養,如果盜取是最重罪。
淫中最重:淫阿羅漢比丘尼為最重;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尼,如果強迫 姦淫,必墮無間地獄。
妄中最重:以不實語,挑撥僧團是非,使僧團分裂為最重。
另外兩種
謗正法:若外道謗正法,因為不懂佛法而亂說,如蛇吞青蛙,貓吃耗子,雖有罪但不犯重。
若修學佛法的出家弟子,在佛法中自毀正法,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則為謗法重罪。
若學聲聞乘讚歎聲聞乘,說大乘非佛說;學大乘而呵斥小乘,認為不應該學,同屬謗法罪。
若只重持戒而廢定慧,或重定而廢戒慧,或重慧而廢戒定,有所偏廢,勸人不要學,都是謗法。
若只修學一種法門而輕慢其他,認為學了無作用而不應該學,或勸人不要學,同屬謗法罪。 
疑三寶:佛法僧三寶,是佛弟子的皈依處。皈依三寶,受持凈戒,不論出家在家,
若於三寶外還信其他外道鬼神,疑與佛同等或勝於佛;見外道典籍,贊為勝於三藏十二部。
皈依外道邪眾,對佛教出家僧眾無信心。與佛法不相應者,都是以疑三寶而表現出不信的行為。
例如皈依三寶而又主張結合他教,認為一切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皆可信仰,是疑三寶的無間重罪。 
十惡輪
1.謗阿蘭若:梵語阿蘭若,意思是無事處,寂靜無囂鬧處。比丘在寂靜處修清凈行,近於中國的閉關住茅蓬。
住阿蘭若比丘精進於禪思,佛制應受上等供養。佛世時在僧團需隨眾,若真正修習定慧,緊要關頭則允許暫時自由不用隨眾。
若有人毀謗阿蘭若比丘,是十惡輪之一。如加以誹毀,障礙修行,等於破壞行人的最大目的。 
2.謗於別乘
聲聞乘謗獨覺、菩薩乘─┐
獨覺乘謗聲聞、菩薩乘─┼─這三種都屬於誹謗正法
菩薩乘謗獨覺、聲聞乘─┘
3.瞋害比丘
瞋害有學有德有修行的比丘:如辱罵毆打,或帶有目的加以種種迫害,或拉攏利用惡勢力破壞有德比丘。
瞋害破戒比丘:對於破戒比丘,輕視懷恨或逼害,認為根本不像出家人,不值得尊重。屬於十惡輪之一。
4.侵奪清凈僧物回與破戒比丘:有些壞比丘能拉攏惡勢力。幫助壞比丘爭奪寺廟財物等,護助破戒比丘,則為十惡輪重罪。
5.毀害法師:對講經弘法的法師加以毀害或蓄謀驅逐迫害等。
6.侵奪僧物
7.毀寺逐僧

臨墮已墮的救度

地藏菩薩的救度,特重於如何使人不作重惡業,不墮落地獄。對已經作重惡業而必墮地獄的眾生的救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著重說到這一法門。佛教認為人在一生中免不了會犯下過錯,所以都有墮落惡道的可能。而救濟方法在死前比較容易,死後則更為困難。地藏菩薩對苦難眾生特別慈悲憐憫,所以發願重在救度惡道眾生。依業力因果而論,作什麼業便得什麼果,是自作自受。另一方面人們又不忍祖宗親屬在地獄受苦。佛法認為,不應只圖自己的利樂,不應忘棄祖先及六親眷屬恩德,所以對未墮和已墮惡道者都要以方便救拔。
【臨終時的救度】
日本“子安地藏”
日本“子安地藏”
施捨作福:佛教認為,當病人最危險和最痛苦時,則很可能墮落。救度的方法是把屬於他的東西,最好是他最心愛的東西,用以布施。最為心愛之物能施,其他則無不可施之物。以最愛物布施,功德也最大。眾生為錢財而造罪的最多,若能以金錢或最心愛之物布施,並對病重者說明可以獲大功德果報。一方面使其捨棄貪執,另一方面增其福德,這樣便可以減少墮落惡道的可能,這是佛教對病人臨終的根本救度法。
於三寶前修功德,誦經及稱佛名號:憑仗三寶力的加被,使臨命終時得大利益。《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人在臨終時境界不好,罪業又重,最容易墮落。如果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為之設福修功德,燃燈造旛,誦經或念佛菩薩名號,都能令死者離開危險的道路,走向平安的前途。更簡要的方法是,在人臨命終時,若能聽聞地藏菩薩名號,一聲聖號直達耳根,知有地藏菩薩,此人即永不歷三惡道苦;若更能為其布施念經,放生作福,則更不會墮落。
【命終后的拔濟】
救濟方法:對於作惡業的,可以在臨終時仗三寶威力來救拔。如果已經死了,《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應該在七七日內,為他修福、布施、念佛、迴向,令他遠離三惡道苦,生於人間或天道。七七日,指七個七日共四十九天,在七七日中作佛事,並不限於頭七或二七的日期,而是四十九天內都可以作。在四十九日內,請出家人誦經禮懺,設齋供養,以此功德迴向先亡。在亡者下一生的業報還未現前的過渡階段,使亡者從惡道中轉回來改變受生的目的地。
佛教的“七七日”受報原理:人死後,有的即刻受果報,有的經過一段時間才受。作無間重罪的,此一念死,后一念立刻下地獄,中間一念距離都沒有,即成無間獄。生天道亦是這樣,若作重善業,此一念死下一念即生天。若生人間、畜生、餓鬼等,大多經過一段時間才受果報。從死後到再受生這一階段名“中陰身”,中陰身七天死一次,死後在第二念立即再受另一中陰身。可能在第一天或第二天受後生果報,最久經過四十九日的七生七死,即決定受生。中陰身是過渡階段的過渡形態。《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七七日內,亡者在念念間,都希望眷屬為之祈求三寶加庇且廣修福德,而能在墮落的邊緣得到改善機會。死者在中陰身無力做主,只有希望眷屬為他拔度超薦。若過了七七日無人濟拔,只好隨業受三惡道苦。
超度佛事的功德分配:家屬為死人誦經念佛,功德並不完全歸於亡人。《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若人命終后,為他布施作福誦經念佛等,所得的一切功德,活人多而死人少。作功德者得六分,死者得一分。所以《地藏經》說:“存亡兩利”。同時《地藏經》強調,在七七日內為亡者做功德,需要家屬和誦經者的共同虔誠,才能發生效用。如果齋主殺生食肉,或僧眾作佛事不精進,死者不能獲益。所以眷屬以清凈心誠懇心,並參加素食,在三寶中生信心,才有效果。
(另)十齋日誦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如果在“十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十日)持齋並讀誦一遍《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能遠離疾病,衣食富足。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 缽啰末鄰陀寧 娑婆訶
(梵文:ॐ प्रमर्दने स्वाहा;Om Pramardane Svāhā)

大乘觀照法門


二種真義的聞思

金喬覺[古代人物]
金喬覺[古代人物]
一實境界:《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說,求向大乘者應當依止“一實境界”,才能修信解並進入菩薩種性。對此地藏菩薩宣說了四點:①生佛無別,同一真如:眾生心體本是不生不滅而清凈無礙,沒有分別而平等無二。一切的眾生心聖賢心和諸佛菩薩心,都是這樣的真如。②妄心無體,妄境不實:眾生因虛妄心而起種種分別,五蘊覺知等心識都因無明而生妄境,本質也虛幻不可得。虛妄心生滅而不可實見,所以沒有本體。如果不墮虛妄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但因為眾生妄心分別而有一切差別相。③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一切法都依妄心為本而生,但是妄心並無自體,它也是依妄境而有。妄心和境界是相依而生而沒有先後。就像夢境因妄念而生,而夢境又再影響心念而增妄想,這是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④妄心和妄境相互產生,但若妄心消逝則夢醒,一切境界完全消失,所以妄心還是根源。所以一切法都以心為本從心而生,一切法的本質是“心”。
一心二相:地藏菩薩以一實相境界為體,認為心有“心內相”和“心外相”二種相。①心內相:又有真和妄二種。“真”心就是所謂的真心實相本體,佛性真如沒有差別,清凈圓滿沒有障礙,由於太細微隱密所以眾生難以發現,無論眾生生死輪迴到哪一處,真心都恆常不壞。反觀“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別覺知,攀緣思慮,憶念思想等心識作用。雖然念念相續不斷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但都虛妄不真實。②心外相:指的是依靠妄心“心內相”所顯見的種種虛妄境界相。所以“心外相”是妄境的異名,是“心內相”所生。境界現前便知道是內心和內心的差別在起作用。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為果為因。皆依無明妄識。心俱痴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依妄境界熏習力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名眾生。③二相關係:內相和外相是因果關係,也是體用關係。心內相是因是體,心外相是果是用。所以一切法(物質和精神)本質都是“心”。境是妄心的造作,像夢一樣是虛妄而不是真實。

二種觀道的修學

唯心識觀:①在一切時一切處,觀照身口意的所有活動,知道是心在造作。②乃至任何外境,當心念執著在上面時,必須很快覺察不要忘記。如果忘記便走出了唯心實觀,反而去攀緣外境。(分別性觀門)③念念間都應觀察,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緊緊追隨心中所起的任何念頭,這樣使心對所起的任何念頭都能清楚知道。(分別性止門)④知道一切念頭是自己內心分別生出,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別。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無量念頭,都是自己內心所生,而外面一切境界並沒有生起分別來。(依他性觀門)⑤眼前一切境界,自身沒有分別念想,那他本身也不會有長短有無。觀察成熟時,得知一切外境由心而生,如果離開心就無任何一法任何一相,也不能自見自身有什麼差別。(依他性止門)進修:地藏菩薩說修唯心識觀通過觀色唯心悟本寂而達到“色寂三昧”。得到色寂三昧也僅是名字位中的入手觀法,而定慧不深,所以需要進一步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這二種觀心方法。得到成就能很快超登佛慧,達到“唯心識觀”的“最上智慧門”。
真如實觀:①觀門:真如實觀是對真如實性的觀察,這是由唯心識觀中依他性止門,觀察一切唯心想生,唯心生滅無暫時住,而進入真如實性的觀門,觀察心性原本不生不滅。觀察清楚則是真如實性的觀門成就。②止門:因為心性本沒有生滅,並不是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不能見聞覺知。也不能另外就不可見聞覺知的境界,拿來當作心性,因為這些都是分別,所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心性雖不可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的本體就是心性,不可認為凡不見聞覺知的就是心性。這是真如實性的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