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兩虛

氣虛和血虛的證候兼并出現

中醫證候名,是指氣虛和血虛的證候兼并出現。多以心脾兩虛為主。

概念


證候名,亦稱氣血兩虧。指氣血均虧損不足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所致,可因氣虛不能生血而致血虛,亦可因血虛而致氣虛。

解讀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
氣血兩虛,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化障礙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血兩虛,則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失之濡養,各種機能失之推動及調節,故可出現不榮或不用的病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體失養及感覺運動失常的病理徵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甚至感覺障礙、肢體痿廢不用等。

病因病機


● 吐血、便血、崩漏或外傷急性失血,可造成急性氣血兩虛,或亡陽,亡陰。但臨床常見氣血兩虛多見於久病不愈,慢性失血,或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生成不足。可因氣虛不能生血而致血虛,亦可因血虛不能載氣而致氣虛。

臨床表現


●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爪甲顏色淡白,或見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形體消瘦,手足發麻;舌質淡白,脈細無力。

辯證施治


氣血兩虛證多見於心繫、肝膽系病證,可見於心悸、不寐、健忘、癲證、癲癇、眩暈、陽痿、郁證等。
● 1.心悸
● 癥狀: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脈細弱。
● 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 方葯:歸脾湯
● 2.不寐
● 癥狀: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 方葯:歸脾湯。
● 3.健忘
● 癥狀:健忘失眠,心悸神倦,納獃氣短,脘腹脹滿舌淡,脈細弱。
● 治法:補益心脾。
● 方葯:歸脾湯。
● 4.癲證
● 癥狀:精神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睏乏,飲食銳減,言語無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 治法: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 方葯:養心湯越鞠丸
● 5.癲癇
● 癥狀:反覆癲癇,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而弱。
● 治法:補益氣血,健脾寧心。
● 方葯:六君子湯合歸脾湯。
● 6.眩暈
● 癥狀: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懶言,唇爪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納少腹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 治法:補益氣血,調養心脾。
● 方葯:歸脾湯加升麻、葛根柴胡
● 7.陽痿
● 癥狀:陽痿不舉,心悸,失眠多夢,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 治法:補益心脾。
● 方葯:歸脾湯。
● 8.郁證
● 癥狀: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 方葯:歸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