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鎮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下轄鎮

余東鎮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古稱“鳳城”。余東鎮中心位置在北緯32°0′54.49″、東經121°21′18.16″,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的東北部,距海門城區30公里。是海門區重點工業園區之一。全鎮區域面積68.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8萬畝,下轄17個行政村、2個社區、6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5422人(2017年)。

歷史沿革


余東,古稱餘慶,又名鳳城。始於唐代,興於北宋,盛於明清,基於煮海為鹽而逐步發展形成。歷經鹽亭(唐開元)—兵防要塞餘慶寨(唐乾符)—餘慶鹽場(北宋)—余東鹽場(元)—余東城(明)—余東鎮(清以後)的發展過程。
唐以前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余東開始露出水面,后逐漸積成一條狹長的水脊,人稱“牛角梢”。
唐代
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尉遲恭之後裔尉遲寶慶因受薛剛反唐之牽連避難於此地,圍墾築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為餘慶,餘慶由此得名。此後逐漸有移民定居,加上官府流放大量犯人到此墾殖,逐步形成沿海一村落。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始建鹽亭。大曆中黜陟使李承實巡查此地,在此圍墾築堤設灶煮鹽,余東由此又有其乳名“李灶”。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余東建制餘慶寨,與狼山、石港、蔡港、西寨同為通州兵防五要塞。
宋代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余東鹽業興旺,蘇、皖、浙、晉等各地商賈相繼來此開店經營,絡繹成市,建餘慶場。
元代
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由於江海潮起潮落,大片陸地相連出現,餘慶因位於余中沙之東,更名為余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當時兩淮計有29個鹽場,余東場為其一。
明代
余東因其地域濱江臨海,歷為兵防要塞,明洪武年間(公元1371年),信國公湯和奉命在此建城,大興土木。整個余東城河環繞,以河為界,城內城外各建十廟,無城牆但有四個城樓(東城門魁星樓,又名鎮海樓,南城門三義樓,西城門火神樓,北城門真武樓),五處牌坊,堂、會、院等一應俱全。余東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已由一個自然集鎮發展成為官方建制鎮。因余東城總體格局形似鳳凰,故余東又名鳳城。
清代
清代,為兩淮鹽業鼎盛時期,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兩淮共有23個鹽場,余東場為其一。
據記載,余東城曾有108座大門堂,其中10多座懸掛有皇帝御賜的各種匾額(文革期間均遭破壞)。
清末民初,由於海岸東移,鹽業淡出,許多餘東人撤灶務農。但至解放前,余東一直作為通東地區(南通市東部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張謇在余東鹽河橋東建辦了通東惟一的高等小學南通縣立第九高等小學。
民國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通東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在余東小學成立。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余東勝利解放,成為海門地區唯一通過武裝鬥爭取得解放的鄉鎮。
解放后至今
余東解放后,原富餘區人民政府改為富餘區公所,1952年富餘區更名為余東區,1957年全縣撤區並鄉建余東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10月1日成立余東人民公社(設管委會),1963年2月另建余東鎮人民委員會(兩套班子兩處辦公),3年後撤鎮恢復人民公社,1967年初公社機構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癱瘓,1968年4月由人武部建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10月撤消革委會重建管委會,1983年10月公社改鄉,1986年10月撤鄉建鎮並一直沿襲至2012年12月。
2012年12月,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海門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決定原余東鎮和原樹勛鎮合併成為新的余東鎮。原樹勛鎮由抗日烈士范樹芳和丁洪勛的名字命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余東鎮中心位置在北緯32°0′54.49″、東經121°21′18.16″,位於海門市中部,東與海門港新區相連,南與常樂鎮悅來鎮相接,西與四甲鎮相鄰,北靠正余鎮。全鎮區域面積68.3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余東鎮系江海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

氣候

余東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較足,無霜期長。平均氣溫15.6℃,1月為全年最冷月,極端最冷月為1963年1月;7月為全年最熱月。

水文

余東鎮有支流通向啟運河。 境內以人工河道為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5年,余東鎮耕地面積4.8萬畝。

礦藏資源

余東鎮境內礦產資源有石英砂、磚瓦用黏土等。

行政區劃


2015年,余東鎮下轄17個行政村、2個社區,具體為:啟鳳街社區、勛興路社區、長圩村、宛平村、庄烈村、余南村、木樁港村、殷忠村、新宇村、和平村、八一村、旭宏村、鳳凰村、新北村、新河村、新富村、啟勇村、富民村。鎮政府駐人民南路165號。

人口民族


2013年,余東鎮常住人口32143人,其中農業人口29241人,城鎮人口10806人。
2014年,余東鎮總人口6.46萬人。 居住的民族以漢族為主。
55422人(2017年)。

經濟


綜述

2014年,余東鎮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5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2.01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588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986元。
2015年前三季度,余東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9.9億元;完成新興產業產值8.34億元,完成高新產值3.95億元;實現應稅銷售9.58億元。

第一產業

2014年,余東鎮已經形成了高效設施漁業基地、地方名特優蔬菜基地、鋼架大棚基地、出口蔬菜基地、山羊養殖基地等五大特色產業帶,培育了醬醋食品、醬菜加工、農副產品海產品冷凍保鮮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15年新建各類種植園區10個,完成投資3290萬元。新建(擴建)各類養殖場8個,其中規模以上養殖場5個,完成投資1895萬元。

第二產業

2014年,余東鎮擁有全市第一個外資企業,概括了化工、橡膠、服裝及輔料、包裝材料、玻璃工藝製品、金屬製品、無汞電池、製冷設備、鑄件、體育用品等數十種工業門類,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
2014年1-8月份;余東鎮完成工業應稅銷售8.62億元。
2015年1至9月份,余東鎮工業投入累計完成11.2億元。新開工超千萬元工業項目12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個。超3000萬項目3個。

第三產業

余東鎮
余東鎮
2014年,全鎮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83億元。實現服務業稅收2989萬元,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1億元,完成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4.78億元,。實施服務業超千萬元項目18個。其中,超2000萬元項目13個,超5000萬元項目2個。
2015年前三季度,余東鎮完成服務業應稅銷售1.64億元;完成服務業稅收1320萬元,完成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69億元。

文化


余東人文
余東人文
2014年,余東鎮文化站“八個有”目標已全部實現,其中13個村(社區)“六個有”目標也基本完成。
以東京劇聯誼會、中心小學雛鳳少兒京劇社為平台,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
以通東壁畫為代表的本地農民畫,是余東村農民自豪的鄉土文化。他們用不拘泥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在誇張、變形的畫面中,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創作出了《余東農家》《橘林深處捉乾隆》《秋山圖》《雄雞圖》等。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2015年,余東鎮境內有樹勛中學、余東鎮中心小學、樹勛中心小學、余東小學、余東幼兒園等多所教育學校。
明清至今,出了2個狀元、13個舉人和數十個秀才;中心小學特色教育走在全市前列,連續三年獲得全市素質教育百分考核一等獎,是海門市首批義務教育示範學校之一。余東幼兒園享有省級優質幼兒園榮譽。

交通


余東鎮
余東鎮
余東鎮距海門市區25公里,北枕204國道、335省道,南接寧啟高速,湯正公路、五泰公路貫穿南北,王川公路、省級老通呂公路橫跨東西,與上海僅一江之隔。西至南通興東機場、南通港僅30公里。

社會


衛生

2015年,余東鎮境內有餘東鎮衛生院、第6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醫療設施。

旅遊


綜述

余東鎮風光
余東鎮風光
余東鎮有明代法光寺、千米石板街、崔桐故居、武進士故居,宋代的姐妹井,清代保安橋、張氏私塾、震豐恆布莊等特色的歷史建築,是省內外文化藝術界人士前來採風的景點之一。
余東鎮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還有少量的明代歷史建築及大量的清代及近代的歷史建築。現有殿宇50餘間,其中,天王殿為明代建築,山門為清代建築。

主要景點

法光寺
余東鎮
余東鎮
法光寺,坐落在鎮區東街,是海門市內唯一留存的古剎。法光寺前身為道觀東嶽廟,建於明萬曆年間,是海門現存的唯一明代古迹。1986年被列為“海門縣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修繕。1987年成為“海門縣余東佛教活動點”。1992年升格為法光禪寺。寺後花園有小橋流水,假山,金魚池等景觀。
余東老街
余東鎮
余東鎮
余東老街始建於明代,是南通地區內唯一保存得最好的一條完整街道,至今有近650年的歷史。城內都以水道為關,南北大街還完整地保存著2146塊石板街道(底空,水道穿城至護城河)。原先街內店鋪相接,兩旁還有鹽店、堂子、十八彎等20幾條巷,如百腳蜈蚣一樣四處延伸,兩側前街後作坊,商業店鋪遍布。青石鋪路,深巷小道縱橫相連,店對店、鋪對鋪鱗次櫛比,呈現出“樓頭對窗可碰杯,街心置桌能對奕”的現狀。街區內現在還留有崔桐故居、江村故居、范氏宅院、王家大院、錢糧房(明清收繳鹽稅場所)、張氏私塾和部分大門堂。城內古街道經緯交錯,平房與樓房高低參差。
文昌閣
文昌閣
文昌閣
文昌閣,歷史上也叫文昌宮,儒教聖地,裡面供奉文曲星、孔子和朱熹建於明代,抗戰期間被毀,2001年余東鎮政府修建文昌宮。
民族英烈墓
民族英烈墓
民族英烈墓
民族英烈墓,碑座鐫刻著1940年新四軍蘇皖三縱隊陶勇司令率部攻打日軍,49名戰士壯烈犧牲的戰鬥經過。碑座東側蒼松翠柏叢中有一青石碑刻,原是城隍廟碑,至少已有500年歷史,石雕似鳳似凰的圖案依稀可辨,折射出歷史的印痕,上有民國三十四年余東本地書法家張蘭軒題詞“民族英烈墓”五個大字,1988年被列為海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余東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2020年11月20日,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