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港新區

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

海門區港新區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是江蘇省策應國家沿海開發戰略,全力打造的富有潛力、富有活力、富有持續力的重要經濟增長極,也是國家沿海開發的重點先行區域。新區總規劃面積165.42平方千米(2017年),擁有黃金海岸線25公里,其中可建5-10萬噸級以上深水海港碼頭的岸線15公里,其對面的腰沙、冷家沙海域具備可建設5-30萬噸港口碼頭群的優越條件。

2015年以來,新區以港口建設為龍頭,全力打造“上海中心港北翼重要組合港”。小廟洪兩個5-10萬噸級通用碼頭和海警碼頭成功投運,海潤達5萬噸公用碼頭,燕達、通光等專用碼頭以及漁人碼頭正在加快推進。實施江海河聯運的疏港河建設以及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建設同步跟進。

歷史沿革


解放前

海門港新區,在清嘉慶年間,是淮南十大鹽場之一,宣統元年(1909)隸屬豫東第三市區,民國29年屬南通縣六
海門港新區
海門港新區
甲區管轄。

解放后

包場:1949年設包場、場北、河南、包南、團結、互助、新余、同合等鄉,后並鄉改公社,1983年改包場、新余兩鄉,1987年設包場鎮,1992年新余鄉併入。
劉浩:1949年設頭甲、同興、新民、團結等鄉,后合併置劉浩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
東灶:1958年稱江海漁業工作委員會,1960年改江海漁業公社,1981年更名東灶漁業公社,1983年改東灶鄉。
東興:1949年設鎮北、友愛、互助、合作等鄉,后合併置東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
1996年東灶鄉與東興鄉合併設立東灶港鎮
2012年12月16日東灶港鎮、包場鎮、劉浩鎮合併設立海門港新區(或稱包場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海門港新區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溝河縱橫,區域內平均海拔3米。

氣候特徵

海門港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較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1℃,1月為全年最冷月,7月為全年最熱月。全年降水量1067.2毫升。全年平均日照總時長2193.3時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新區北依黃海,豐富的水資源因而盛產海鮮。海水鹽度較高,故又可提取做食鹽。

生物資源

海門港新區海產品極為豐富,主要產品有大小黃魚、鯧鯿、馬鮫魚、魷魚、帶魚、海鰻、黃姑魚、鰳魚鯔魚、棱
海門港新區
海門港新區
魚、鯊魚、河豚、海蜇烏賊、金鉤蝦、條蝦、青蝦、對蝦、梭子蟹、紫菜、海帶等100多個品種。近海灘塗有文蛤、青蛤、牡蠣、海螺等眾多貝類。

蠣岈山資源

東灶港海堤外東北側三海里處是淤泥質生物礁群,其潮漲沒水為礁,潮落出水為島,盛產活體牡蠣,得名“蠣岈山”。2002年4月29日,經中科院地理湖泊研究所、南京師範大學海洋與灘塗研究所專家考察認定,蠣岈山已有1850年歷史,是世界罕見的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海洋自然遺產。

礦產資源

清嘉慶年間,是淮南十大鹽場之一,盛產海鹽。

土地資源

工業用地50000畝左右,商業用地8000畝左右

行政區劃


海門港新區共轄4個社區、39個行政村。
原所屬鎮社區、行政村村名面積(轄區面積)人口(約數)
東灶港三門閘街社區36.02平方公里4萬
閘中村
紅中村
光耀村
閘橋村
前哨村
鮮海村
大東村
靈樹村
港新村
友誼村
東灶漁業村
包場包新街社區43.58平方公里5萬
河南村
包場村
新南村
長橋村
模範村
幸福村
河塘村
浜北村
聯合村
鎮東村
宏升村
致中村
劉浩六甲街社區54.30平方公里5萬
海欣路社區
頭甲村
天西村
六東村
六甲村
新群村
城河村
浩西村
浩中村
福良村
池鵬村
周成村
永康村
鳳飛村
林英村
軋西村
錦明村
參考資料(註:人口資料有出入,結合各方數據整合得出;表中面積不包括圍海造地規劃面積。)

人口民族


海門港新區人口126201人(2017年)。民族以漢族為主,具體少數民族及人口數量官方尚未公開數據。

經濟


綜述

海門港新區擁有工業企業500多家,其中市級金牌企業2家,銀牌企業1家,銅牌企業3家,規模以上企業66家。新區在建一二三產及公建項目中總投資超千萬元項目達107個,總投資額超220億元,其中工業項目65個,總投資達118億元。201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03億元,公共財政收入7.5億元,實現應稅銷售75億元。

第一產業

新區注重傳統漁業的發展,以天然漁業港為依託,與呂四漁場、大沙魚場相連,海產品豐富,2004年,申報國家中心漁港,2006年7月18日獲得批准。全力推進國家中心漁港建設,75萬平方米的港池內可停泊漁船2000艘,建成后將成為南黃海沿岸最大的漁獲集散中心。
新區耕地面積12.5萬畝,其中位於新區南部5萬畝耕地、1萬畝淡水溝河規劃為現代農業建設園區。該區域遠離工業集中區,空氣清晰,光熱資源豐富,常年雨水充沛,溝河縱橫,交通便捷,土壤肥沃,PH值8左右,水樣、土樣經省檢測中心檢測,符合農業部無公害產品生產環境要求。區域內農業勞動力較多,農業機耕道路、機耕橋、農電等配套設施較全,是生態種植農業園區、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發展的理想之地。

第二產業

全球知名企業及央企落戶新區,為新區的第二產業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美國泰森等世界500強企業,中石油,燕達重工、遠威重工、通光海底光纜等重量級臨港產業接踵而至,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現代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機電、綠色食品及現代服務業等七大產業板塊。

第三產業

以蠣岈山國家海洋公園為核心,加快推進漁港風情街、海鮮一條街、通東文化產業園、城市森林公園、張公堤墾牧遺址公園等項目,努力打造集海上觀光、海上運動、漁港海鮮、田園風光、歷史人文、教育科普等為一體的長三角臨港特色旅遊目的地,力爭到2015年將實現全區旅遊總收入10億元,接待遊客80萬人次。

文化


地方習俗

海門港新區當地人的祖先是唐代以後從大江南北各地遷來的移民,后又因江侵海迫而多次遷移,文化源比較分散複雜,因為它過去是鹽場,所以受到江淮文化的影響較多。
蒸糕習慣蒸松糕,並做成一塊塊的紅印糕,上面刻有“五福臨門”、“恭喜發財”等吉祥文字。還習慣蒸饅頭。蒸饅頭要發酵,寓意發財,“饅”字與“滿”諧音,含有富裕、富足的意義。饅頭蒸好后,多數切成片,放太陽下晒成饅頭干,可以一直吃到春耕。
過年祭祖,稱“燒過年經”,就是宴請已故親人和祖宗,平時燒經是有特定對象的,就是在某一先人忌日燒經,順帶邀請其他已故親人一起聚聚。而“過年經”則是邀請所有的已故親人和祖宗一起團聚,是年終的“團拜會”。祭祖需要將遺像掛在中堂,從除夕晚上掛到正月十五,供子孫後代祭拜。

交通


海門港新區陸海交通便捷,南通興東機場無錫碩放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將新區懷抱其中。蘇通長江大橋、崇啟長江大橋實現了新區與上海、蘇南的無縫對接。啟揚高速公路、蘇335省道穿境而過,新區距上海車程1.5小時。崇海大橋、沿海鐵路已完成規劃。

社會


教育

海門港新區轄區內擁有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擁有一所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擁有三所初級中學;擁有三所小學。擁有一所公辦幼兒園,六所民辦幼兒園。擁有一所省級社區教育中心即海門港新區成人教育心。其中,包場中心小學正在異地重建;海門港新區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初中部教學樓、後勤樓等建築實現基礎封頂。小學部教學樓、風雨操場也將陸續完成建設。
海門港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包括初中部8軌24個教學班,小學部8軌48個教學班;包場中心小學8軌48個教學班。三所學校建成后將容納9500名在校生和420名教職工,海門港新區整體教育水平將躍上一個新的台階。

衛生

海門港新區擁有海門區第三人民醫院、海門區第七人民醫院、東灶港醫院以及在建的海門港醫院共計四所醫療機構,醫科種類齊全。

新區建設

新區以建設海門城市副中心和蠣岈山國家海洋為核心,加快城建配套水平及旅遊業的發展。海港大廈、四星級酒店、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海門港新校區、漁港風情街、海鮮一條街、通東文化產業園、城市森林公園、張公堤墾牧遺址公園等城市及旅遊重大配套項目全面跟進,填補南通東部城市空白。 2013年,現代工貿中心規劃建設35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開發已實現“七通一平”,二期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並已形成新能源、新型環保、船舶修造、航空設備製造與海工裝備、機電、綠色食品等六大產業板塊。美國泰森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中石油海工鋼繩等一批“中字頭”、“國字型大小”項目竣工投產,中建材、中航重機等重量級臨港產業接踵而至,總投資達300億元。藉助長三角和江蘇沿海地區的核心交匯點、腹地空間巨大的項目承載地以及靠江靠海靠上海的最前沿等多重疊加優勢,一座以海港新城、海港物流中心、現代工貿中心、現代農業中心、生態旅遊中心和漁獲集散中心等“一城五中心”為框架的現代化港口新城正加速崛起於南黃海之濱。

保護區

新區東北部海域有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然兩棲生物島——蠣岈山,它潮漲為礁,潮落為島,由大小不等的30餘個牡蠣堆坨積而成,約3.5平方公里。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2012年被國家海洋局批准為全國第八個“國家級海洋公園”,新區與韓國AB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建設北上海蠣岈山國際海洋公園。
華夏第一龍橋——蠣岈山棧橋是蠣岈山開發的橋頭堡,它既是遊客通向和了解蠣岈山一座真實的橋樑,同時也是中國龍文化旅遊形象展示的一個舞台,是中國向世界推出的又一具有獨特自然與人文資源價值的精品旅遊目的地。
蠣岈山棧橋填補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尚未有大型的以龍為塑造對象的旅遊景觀的空白。龍是一種尊貴、至高無上的象徵、我國歷代都將帝王比作真龍天子,龍又是一種吉祥的化身,自古以來又有龍鳳呈祥之說。龍雖然在人們的腦海中只有一種抽象的概念,但它在人們心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特別是全世界華夏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子孫而自豪。蠣岈山棧橋選擇以龍身造型蘊含中華龍文化就會將龍的形象具象化、崇高化,會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華夏子孫。
棧橋經灘塗通往蠣岈山,整個呈偏東北方向(海潮方向)。橋長約1280米,寬4米,其間設有3個10米寬的會車點,橫跨一道淺水灣,為蠣岈山海洋生態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工程分三大部分:棧橋橋身、龍頭廣場及附屬建築、龍尾廣場,結合交通功能把棧橋建設成為華夏第一的景觀龍橋,橋身入中處設置龍尾廣場(正在規劃建設中),形成進入龍橋的氛圍,在棧橋上間隔設置下橋樓梯,滿足旅遊者中途下沙灘遊玩,在離岸1200米處設置龍頭廣場(1800平方米的大型平台),前方還建有一個長約120米的靠船碼頭。整個棧橋集交通、休閑、景觀、科普、宗教功能於一體。
蠣岈山地處南黃海沿岸,位於海門區東灶港東北約4公里,距今已有1690年歷史,因盛產牡蠣而聞名。蠣岈山東西長1.43海里,南北寬0.9海里,佔地面積6600畝,處在南黃海潮間帶,由牡蠣活體和各種海洋生物構成。海門蠣岈山的神秘之處在於入水為礁出水為山,被當地人稱為“沉浮山”,山影猶如碧波叢中托出一盤“海龜聽潮”的盆景。千百年來,當地的漁民一直稱牡蠣為蠣岈,蠣岈山的“蠣”就是牡蠣的蠣,“岈”字是形容蠣岈山地形的峻峭,因此而得名“蠣岈山”。江蘇省海門區位於長江與黃海的交匯之處,正是長江注入大海時所帶來的大量泥沙築成近海處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牡蠣灘——蠣岈山,至今它的成因還是一個謎。
蠣岈山又稱蠣岈堆,其整體是由許多牡蠣貝殼經若干年生化反應而形成的貝殼礁體,表面又布滿著活體牡蠣。它似山非山、似島非島,由黃泥灶、泓西堆、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30餘個牡蠣堆坨積而成,整體呈東西走向,東西長1.43海里,南北寬0.9海里,方圓6600多畝。島上生物資源特別豐富,別有一番天地,除盛產有“神賜魔食,海中牛奶”之稱的牡蠣外,還生長有海葵、海螺、泥螺、梭子蟹、竹節蝦以及各種近海魚類。

代表人物


基本介紹

董竹君(1900-1997),中國女企業家,錦江飯店的創始人。出身於上海。1914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個人成就

創辦上海錦江飯店,連任七屆全國政協委員。董竹君關心家鄉,幫助了一大批同鄉人到上海找出路,培育了上海和平飯店經理東林發、國家級頂級廚師成文彬等人才。去世前不久,出版了她的自傳《我的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