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縉的結果 展開

張縉

明朝南京戶部尚書

張縉(公元1439年—1524年),字朝用,祖籍山西太原陽曲,至張縉移居滄州。曾祖父張仲和,祖父張守益,父親張能。張縉自幼年穎悟不凡,且學習刻苦,就讀私塾,每逢考試,總名列榜首。縉年方二十,於天順六年(1462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成化五年(1469年)會試中式,進士及第,隨之步入仕途。初任鈞州知州,後補滄州知州,縉因執政有方,民心所向,朝廷擢升其為南京工部郎中,后出任杭州府知府。弘治十三年(1500年)八月,縉升督察院僉都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年)四月,縉提升右副都御史,正德元年(1506年)縉擢升戶部左侍郎。張縉在滄州定居十一年,嘉靖三年(1524年)六月,在家病逝,終年八十三歲。上賜諭祭令,由其子戶部侍郎張夏葬於滄州張家墳村。

人物生平


張縉歷事三朝,始終一節,為官清正,器宇魁岸,風神秀朗,舉止威嚴,處理紛亂或重大事件都遊刃有餘,無論是在地方府衙任職,還是在朝廷台省位居高官,都執政有方,成績卓著。他做知府時,節約一切開支,為老百姓節省錢百餘萬。后調山東任參政,都御史劉大夏治理黃河於張秋一帶,委令他任調度,山東地區的黃河兩岸都受到益處。又築南望東堤,讓兵卒在水漲時,分道挽船進行水道運輸。後晉升為通政,司右通政,又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真、保二府,後轉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大。幾任巡撫都有顯著業績,后改為水運糧食監督。其時正遇荒年,奏請皇上留米十萬石賑救災民。入朝任戶部左侍朗,提升為南京戶部尚書,因為不依附宦黨劉瑾,與尚書韓文同下詔獄。又因前奏請改兌換制被指責為擅自改變先祖制度而被罷官除名。直到劉瑾被治罪誅殺,他才又被重新起用為補御史,仍像過去那樣督察水道運糧,同時兼任剿滅淮南盜賊(實為劉六劉七的農民起義軍)的職務。平定淮南盜賊后,皇帝賜璽書褒獎慰勞。後來縉復以南京戶部尚書致仕。他從做知州、知府的基層官員一直做到高官大爵。他總能了解下情,體貼人民,所以在他離任滄州時,百姓拉住他的車轅,卧道哭泣挽留他,後來他又經過滄州時,人民迎著他的馬首絡繹不絕地歡呼。
縉生平嗜學,手不釋卷,晝夜不廢。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星、歷、醫、卜、皆臻其妙,雅好吟詠,喜寫作,有“玉雪詩稿”10卷,奏議20卷,均已遺失,唯“凱歌圖”、“黃河十九詠”(手筆)尚存於黃驊。《楊氏家傳》今存最早刊本,就在張縉所刻《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中。明正德年間,太原人張縉在杭州購得宋濂手訂八編,乃“初公存日,定八編,凡若干首,以細眼方格命子遂繕錄精整,首簡猶公手筆。其亦歸鄭氏,久之流入錢塘。”正德八年,張縉總漕於淮時,命人翻錄入刻,將原來的八帙展而大之為《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張本編定原則,以撰文時間先後為序。在朝製作,以翰苑為名,分前、后、續、別各十卷。其《翰苑別集》,首篇即為《楊氏家傳》。又,張刻《文集》,《四部叢刊》亦予影印入集。另,《欽定四庫全書》之宋濂《文憲集》,卷十亦有《楊氏家傳》。
有詩讚曰:
幼年穎悟氣非凡,金榜題名仕夢圓。
執政有方功績著,剛直不阿律規嚴。
如棋世事心常泰,似海胸懷地廣寬。
“玉雪詩稿”吟詠妙,“凱歌圖”景繪斑斕。

一說兩張縉


【皇明奇事述】(作者 王世貞)載,一正德南京戶部尚書,一嘉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此處兩張縉,有人懷疑實為一人。而另有張縉曾任廣西知府,任上貪忍殘虐,民變起時,逃命而去。

人物墓葬


其墓位於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御河東路張家墳

歷史記載


張縉,山西陽曲進士,知滄州。州居南北之沖,且頻病雨潦,多方賑救,民賴以安。權貴欲請滄州境內為莊田,縉不可其事,乃寢。后歷任南京戶部尚書,寄籍於州。
明萬曆十三年,時滄州知州張輿行建名宦祠與戟門之左。祠內名宦表載云:“明,張縉,陽曲人,入州籍,滄州知州,累官戶部尚書。”

張家墳村


張家墳位於河西公社駐地東南2.4公里處。該村位於南運洞彎內,三面環河。地勢平坦,沙質白壤,水利條件好。全村有480人,其中漢族477人,滿族3人。總耕地222畝。為張家墳大隊駐地。據查,明朝南京戶部尚書張縉死後葬於此地。為張姓守墓者建村,故村名為張家墳。

滄曲書院


滄曲書院,位於河北滄州東南門外運河南岸,又名滄州書舍、滄曲書舍。原為張縉九世孫紳士張延緒別墅,雍正三年(1725年)張延緒改卜野雲亭,建講堂3楹,學舍50餘間,築山鑿地,種花植樹,景色優美。一時負笈來學者近百人。山長李之崋、李之崢遵朱子遺規,大書《勵學八則》於講堂。課經書性理外以《大學衍義》為根底,不攻制藝,而文與詩皆斐然。乾隆五十年(1785年)李銳巔、左方燾兩人講學其中,闢為書舍,諸生多有成就。
1、如皋姜憲使匾其堂“名教中樂業”,並題聯一副,高安朱相國軾稱其並題詞講堂“敬業樂群”。“將接踵鵝湖,媲美鹿洞,則西河之流不竭,而東山泗水亦可溯派而尋源也。”
2、【清代姜憲使題滄曲書院】
“冠四民之為士;通三才之謂儒。”
3、【清代朱軾題滄曲書院】
“無繩系日,這一寸光陰,莫教任著他容易放過;
有路登文,那幾層階級,直須拼得俺實地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