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谷鎮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轄鎮
豐谷鎮,古稱豐谷井,距綿陽城區17公里,距綿陽南郊機場8公里,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古鎮。全鎮轄11個村、5個居委會、68個農業合作社,建有29個黨支部,總面積27.4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豐谷鎮人口數為21307人。
2019年12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綿陽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27號):撤銷關帝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豐谷鎮管轄,豐谷鎮人民政府駐團結路19號。
天然氣和蠶桑源豐富。場鎮基礎設施發達,功能完善,光纖通訊、有線電視覆蓋全境,是“四川省文化先進鎮”,境內有綿陽師範小教學院小教學院,綿陽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四川中醫高等專科學校豐谷校區,豐谷中學等幼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的豐富資源。
豐谷鎮
共11個:團結村、勝利村、工農村、新建村、和平村、民楊村、致富村、建設村、李家橋村、回龍溝村、興隆溝村。
場鎮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第一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第二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第三社區 | ~008 | 鎮中心區 |
團結村 | ~201 | 鎮中心區 |
貓林村 | ~201 | 村莊 |
大樹村 | ~202 | 村莊 |
勝利村 | ~202 | 村莊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6756 |
男 | 8434 |
女 | 8322 |
家庭戶戶數 | 5191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4273 |
家庭戶男 | 7246 |
家庭戶女 | 7027 |
0-14歲(總) | 2595 |
0-14歲男 | 1374 |
0-14歲女 | 1221 |
15-64歲(總) | 12916 |
15-64歲男 | 6455 |
15-64歲女 | 6461 |
65歲及以上(總) | 1245 |
65歲及以上男 | 605 |
65歲及以上女 | 64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4324 |
現人口數量為10000餘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豐谷鎮人口數為21307人。
位於市繞城高速(三環),鎮西北有省道綿三公路、滔滔涪江橫穿其境,鎮東南有碼頭渡口,交通十分便捷,境內縣、鄉、村網路公路縱橫交錯。
豐谷鎮堅持走“科教興鎮、工業強鎮、商貿富鎮”的發展戰略。201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6769萬元,比2009年(下同)增長8.23%;工業總產值130230萬元,增長39.16%;規模工業總產值27605萬元,增長89.96%;財稅收入967萬元,增長28.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08元,達7758元。
豐谷鎮
豐谷處在綿陽科技成重要的經濟發展走廊上,北鄰綿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鄰三台縣蘆溪工業園,東鄰綿陽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交通便利,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是綿陽市“十一五規劃”中的31個重點鄉鎮之一(涪城區唯一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綿陽建設科技城進程的加快,豐谷鎮將進一步加強生態工程建設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和調整經濟結構、興建工業園區和園林文明衛生場鎮,圍繞“城市經濟”服務社會,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發展為主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豐谷健康跨越式發展。
豐谷鎮
豐谷鎮位於涪江之畔,依山環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因鹽而興,因酒而聞,因文而茂,因治而盛。歷史上因盛產井鹽、烤酒、燒絲和水陸碼頭而聞名於川西北,並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境內至今仍保存有大佛寺、華嚴寺、“陝西館”、“廣東館”、“福建館”、古碼頭、古鹽井。
豐谷鎮
位於南街的蘿蔔絲巷,小巷彎彎,幽深寧靜。走進蘿蔔絲巷1號大院,這一座清末修建的庭院,除了後來補建的兩三堵磚牆之外,保護得非常完整:木柱下的石礅,街沿的地磚,雕花的門窗,無不透著古樸的韻味。巷口,倒扣著一個石臼。因為蘿蔔絲巷太古老了,這個石臼的“年齡”至少有上百年。在小巷來回走幾趟,詩人戴望舒《雨巷》描寫的情景,或許會油然而生:走過悠長又寂寥的小巷,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位於北街的隆昌號,是一個古老商鋪的舊址,走進大門,就是一個袖珍的小巷,規模不可小覷。小巷兩邊,是密集的住戶人家,巷口本有一匾,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原來的字跡早已蹤影全無。目睹隆昌號現存的規模,我們可以想見當初該商鋪的繁華與盛大。
最有特色的當數東街,這裡的徽派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高大的防火牆,彷彿向我們講述著過去它們主人顯赫的身份與地位;已顯簡陋的木板門,見證了歲月變遷的滄桑。今天,這裡已然成為了一條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背街小巷,但在這裡留存和顯現的歷史印記,與小街盡頭的古碼頭一道,為後人追溯豐谷鎮的悠久歷史,保存了一批彌足珍貴的“活化石”。
據明天啟年間《成都府志》記載,因當地新開兩口鹽井,“一曰豐井,一曰谷井”,古集鎮由此得名豐谷井。鹽業的興盛,加上地處涪江水岸,古時候的豐谷,曾是綿陽至重慶航運的第一碼頭。豐谷曾因獨特的位置,是綿陽的鹽、絲綢走水路出境的第一個稅卡,而進境的船隻也會在這裡住一晚上,因而成為當時綿陽通航重慶的水運第一碼頭。
著名才子李調元的《豐谷井》為證:
“千層瓦屋環抱崗,萬灶火煮鹽泥黃。
白鷺銜魚上樹立,鳥犍轉索引筒長。
誰家少婦汲江水,何人策馬方回場。
我乘籃輿竟過去,回頭山崦雲蒼茫。”
豐谷鎮
“平原漠漠曉霜天,遠樹遙山夾大川。
十里生煙鹽客灶,一灣柳系賈人船。
錦城昔引離堆水,綿谷今開陸海田。
事業不殊冰父子,熊君亦應表千年。”
豐谷鎮
北宋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公元1007出生於綿州之銅牟(今綿陽豐谷鎮,即豐谷酒的發源地),父親歐陽觀曾為綿州軍事推官。父在為官時,是一個為人正直、清正廉明、品德高尚、孝順和善、樂善好施、仁愛厚道的人,生前不積攢財物,喜結四方友人,故家中門庭若市,來訪者甚多。父在家中常設宴款待各方文人墨客,用綿州富樂燒坊美酒(豐谷酒前身)醉謝摯友。為官越久,家中來客越多。時遇宴到中途,酒已盡的尷尬。其父為讓友人酒足詩興,便在家中常備一壺酒。古人飲酒喜行酒令,每到盡興時,室內酒香、歌聲、酒令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其母鄭氏深受其父為官、為人影響,常以美酒慰勞夫君,以德教育子女。父母的嗜酒行為,為人、為友之舉對歐陽修耳濡目染,影響一生。故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在兩個自號中,都沒有掩飾其對美酒的獨鍾。
豐谷鎮
為努力實現“大災之後無大疫”的目標,豐谷鎮根據區衛生防疫工作會議有關精神,切實將愛國衛生運動抓緊抓實,於2008年7月8日下午在四樓會議室召開了全鎮愛國衛生運動工作會,鎮黨委書記牟滿濤出席了會議並做重要講話;
大會對全鎮的愛國衛生運動相關工作進行了統一安排部署,明確了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對創建、衛生防疫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高標準。要求各村(居)、場鎮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要親自參與,並成立相應機構,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加大宣傳,周密部署、落實經費,確保愛國衛生運動全面展開;
豐谷鎮狠抓幹部作風建設,切實轉變黨員幹部工作作風,工作中著力於責任靠實,確保了我鎮災后重建工作中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
截止2008年7月,在對上爭取和援建方面,涉及我鎮建設村、李家橋村、興隆溝村的土地整理項目已通過市國土資源局審批,目前正積極協助市國土資源局對該區域制定規劃,此項工作的落實一方面將促進該區域發展,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也將以此項目的建設推動全鎮的災后重建,加快城鄉統籌步伐。在基礎設施恢復建設方面,大佛寺提灌站災后修復及溝渠整治項目已落實,並組織人員對全鎮96口塘堰、1座小2型水庫進行了檢查,對病害水庫制定了應急搶險預案。
農業生產方面,組織人員對全鎮水稻病蟲害情況進行了檢查,針對不同情況提供了相關的技術指導,繼續加強災后家禽衛生防疫工作,堅決杜絕疫情發生。產業恢復方面,積極協調區級相關部門,解決企業擴大規模新上項目的用地用電融資等實際問題,促進工業企業健康發展。社會治安和維護穩定方面,認真貫徹落實了區委區政府《關於開展區委書記大接訪活動的實施意見》,集中解決容易引發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的矛盾糾紛及苗頭隱患,對轄區各單位的治安防範、安全工作及穩定情況進行了排查。
由綿陽電業局定點聯繫的綿陽市涪城區豐谷鎮“唐家山堰塞湖”疏散撤離群眾安置點供電工程2008年5月31日下午5時全部結束,目前,位於豐谷鎮周邊的雲盤山、桂豐園、豐谷糧站、場鎮二居委會、團結村三社、永明6個安置點今天全部通電。2008年5月29日,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通知綿陽電業局在5月30日前必須完成綿陽市涪城區豐谷鎮“唐家山堰塞湖”疏散撤離群眾2個安置點的供電任務。接到通知后,綿陽電業局立即安排城區供電局負責落實該工程。城區供電局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豐谷供電所完成該項工作。
2008年5月29日10時,豐谷供電所員工在所長徐志友的帶領下,加班加點於凌晨2點40分完成了雲盤山、桂豐園安置點的照明任務。2008年5月30日,由於疏散工作要求變化,豐谷鎮群眾全部撤離,在豐谷鎮周邊臨時增加了豐谷糧站、場鎮二居委會、團結村三社、三台永明鎮豐谷安置點4個點,當地政府再次通知確保安置點群眾用電。城區供電局農電科科長李衛國和相關專責趕到現場指導和協調工作,同時,緊急抽調北區配網所6名員工支援豐谷,在北區配網所和豐谷供電所員工共同努力下,經過一晝夜的緊張施工,2008年5月31日下午5時,圓滿完成任務,為6個安置點供上了電。據悉,在做好安置點保供電和安全用電宣傳的同時,城區局還負責協助完成該區域的後勤保障、保衛、消防等相關工作。
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李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