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區志

槐蔭區志

《槐蔭區志》為首編,始修於1984年,歷經九個寒暑,收集資料1000餘萬字,先後修訂篇目五次,三易其稿,於1994年出版發行。區志上限1904年,有些史事適當上溯;下限止於1989年。

內容


全書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編後記外,全志設地理、經濟、城市建設、政治、文化、社會)6編。編下設章,依次為:政區、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財稅·金融·保險、綜合經濟管理、糧油、煤炭·燃氣、市政建設、園林·綠化、環境衛生、房地產、公用事業、郵政·電信、環境保護、中國共產黨槐蔭區地方組織、權力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民主黨派、群眾團體、政法、軍事、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藝術、檔案、文物、民政、宗教·僑務、人民生活、民間習俗、社會新風38章。

發展


槐蔭區位於濟南市西部。1929年建立濟南市政府,轄區為第七區,1941年改為商西區, 1945年復稱第七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於1951年1月因區劃調整改為第六區, 1955年改稱槐蔭區,1966年8月更名為東風區,1973年復稱槐蔭區,總面積151.48平方千米。1989年,轄區劃為11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鎮、96個行政村、110個自然村。1989年,轄區有336590人,其中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6.44%,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苗族、白族彝族侗族布依族、朝鮮族、土家族土族、仫老族、錫伯族水族高山族畲族瑤族、藏族等20個少數民族佔3.56%。轄區地處魯中山區與魯中平原過渡地帶,有堆積平原、剝蝕丘陵兩個地貌類型。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農業生產歷史悠久。1904年前,轄區為農區,西部以種糧為主,東部多以種菜為主。1910年濟南開埠后,中外商人云集,相繼建起機器鐵工業、榨油業、火柴業、化工染料業、磚瓦石灰業、織布業、造胰業和商貿服務業。1989年,轄區工業企業501家,其中區屬企業406家、駐區企業95家,區屬工業全年總產值4.02億元,實現利潤2443萬元。商業網點達4500個,營業額達4.85億元,實現利潤2310萬元。轄區地處濟南的西大門,濟齊、濟兗、濟微公路輻射周圍市縣,津浦鐵路穿越境內南北,濟南張庄機場通達7省11市。郵電電信迅速發展,至1989年槐蔭郵電局下轄3個支局、 4所、 38個投遞段道、2個斂信筒段。1987年更新程式控制電話設備,裝機容量6000門。文教事業興旺發達。20世紀初,“萃賣場”即建有茶樓,伴有大鼓、琴書等曲藝。20世紀30年代,西市場成為全市曲藝集中地之一。山東琴書“殷賀菇”三門鼻祖之一殷田昌及其養子殷茂太,五音戲藝人鄧洪山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高元鈞、喬派墜子傳人郭文秋等都曾在此賣藝謀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建起區文化館、辦事處文化站、文化中心、少年宮,成立了專業、業餘劇團覆蓋全區。1989年,轄區幼兒園73所、小學72所、中學22所、中專7所、職業中專2所、大學1所、輔讀學校1所。全區共有衛生事業機構150個,形成以省、市、區醫院為主,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及街道辦事處衛生院,駐區廠、礦醫院相結合的醫療保健網路。 《槐蔭區志》 記述了1921年6月中共一大代錶王盡美和革命先輩王荷波到津浦鐵路機廠宣傳馬列主義、培養黨的骨幹;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執行部主任羅章龍來轄區開展工運工作,發展中共黨員,成立山東省第一個工會--津浦鐵路濟南機廠工會;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敵工科科長王見欣、韓文一、黃在組成濟南工作委員會,在“魯麟洋行”從事推薦進步書刊、收集情報,開展抗日工作;1945年中共山東渤海三地委、萊蕪縣上山區分別派馬進、劉忠慶來濟南中大槐樹二合里、十一馬路永和里建立秘密聯繫點,收集、傳遞情報,培養壯大黨的力量等革命事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次政治運動也進行了記述。槐蔭區有眾多的文化遺址,挖掘出土陶器三足鼎、圓底釜、陶缽、雙耳壺、石鏟、石靡盤、鹿角磚等。發現、整理、保護了商代晚期墓葬、漢代祝阿古城遺址、北齊宜陽國太妃傅華墓、明萬曆五年(1577)湖廣布政使司右參政張尚齋墓、元代巨型碑座等。古建築有清初始建大悲寺、宋代興福寺、明弘治年間清真寺、明代小金庄清真寺、唐代運遮寺等。 《槐蔭區志》在1996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刷司圖書評獎活動中,被評為國家優質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