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社交恐懼症的結果 展開

社交恐懼症

疾病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疾病簡介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Magee等報告,在美國三種恐懼症亞型的終生患病率為:廣場恐懼為6.7%,社交恐懼為13.3%,特殊恐懼症為11.3%。三種恐懼症起病年齡的中值分別為29歲、16歲和15歲,女性多於男性。在25~44歲年齡段人群中患病率最高。
多數恐懼症患者病程遷延,有慢性化趨勢,病程越長預后越差。兒童期起病、單一恐懼者預后較好,恐懼對象廣泛的恐懼症預后較差。
附:神經症
神經症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的精神障礙。
神經症分為多種亞型,儘管各亞型存在各自不同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治療反應及病程與預后。但多年的研究發現,神經症性障礙仍有不少共同之處,包括:
1.一般沒有明顯或持續的精神病性癥狀 神經症性障礙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癥狀,這些癥狀可以單獨存在,但大多是混合存在,尤其是焦慮癥狀;很少有明顯或持續的精神病性癥狀。
2.缺乏明確的器質性病變為基礎 於感染、中毒、物質依賴、代謝或內分泌障礙及腦器質性疾病等多種器質性疾病中可能出現各種神經症的癥狀表現,但不能診斷為神經症。診斷神經症性障礙須排除器質性疾病。
3.患者往往對疾病存在痛苦體驗 多數神經症性障礙的患者在疾病的發作期均保持較好的自知力,他們的現實檢驗能力通常不受損害,他們不僅能識別他們的精神狀態是否正常,也能判斷自身體驗中哪些屬於病態。由於患者對神經症性障礙的體驗常常十分痛苦,癥狀常常與現實處境不相稱,患者常能深切的體驗到這一點並加重其痛苦,故常有強烈的求治慾望,而找不到明確的病因的診療歷程可能加重患者的痛苦體驗,並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產生一定影響,他們的工作、學習效率和適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疾病的加重和病程的慢性化也可能使少數患者喪失自知力。
4.心理社會因素、病前性格在神經症性障礙的發生髮展中起一定作用 心理社會應激因素與神經症性障礙的發病有關。

病因


社交恐懼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與其它恐懼症類似,目前認為社交恐懼與以下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恐懼症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尤其影響到女性親屬。雙生子研究結果同樣提示廣場恐懼可能與遺傳有關,且與驚恐障礙存在一定聯繫。某些特定的恐懼症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懼,先證者中約2/3的生物源親屬患有相同疾病,這類患者對恐怖刺激所產生的反應也與一般的恐懼症患者不同,他們表現心動過緩而不是心動過速,易發生暈厥。

神經生化研究

有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患者出現恐懼癥狀時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升壓試驗陽性,可樂定激發實驗引起的生長激素反應遲鈍。

心理社會因素

19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用條件反射理論來解釋恐懼症的發生機制,認為恐懼癥狀的擴展和持續是由於癥狀的反覆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迴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

臨床表現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男女發病率幾乎相同;常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中心癥狀圍繞著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常見的恐懼對象是異性、嚴厲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親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批評,可有臉紅、手抖、噁心或尿急等癥狀,癥狀可發展到驚恐發作的程度。臨床表現可孤立限於如公共場合進食、公開講話、或遇到異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幾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廣場恐懼與抑鬱障礙;一部分患者可能通過物質濫用來緩解焦慮而最終導致物質依賴,特別是酒依賴。

檢查


● 需進行詳細的心理訪談和精神檢查,同時完善相關軀體檢查(如腦電圖、心電圖等)和體格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基礎。

診斷


1.符合神經症性障礙的共同特點。
2.以恐懼為主,同時符合以下4項癥狀:
(1)對某些客體或處境有強烈的恐懼,恐懼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2)發作時有焦慮和自主神經紊亂的癥狀。
(3)出現反覆或持續的迴避行為。
(4)明知恐懼是過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無法控制。
3.對恐懼的情景和事物的迴避行為必須是或曾經是突出癥狀。
4.病程持續1月以上。
5.導致個人痛苦及社會功能損害。
6.排除廣泛性焦慮障礙疑病症、抑鬱障礙、精神分裂症。排除軀體疾病如內分泌疾病

鑒別診斷


1.正常人的恐懼 正常人對社交活動場合也會有一定的緊張、焦慮心理,關鍵看這種恐懼的合理性、發生的頻率、恐懼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經癥狀、是否明顯影響社會功能,是否有迴避行為等來綜合考慮。
2.與其它神經症性障礙鑒別 恐懼症和焦慮症都以焦慮為核心癥狀,但社交恐懼症的焦慮由特定的對象或處境引起,呈境遇性和發作性,而焦慮症的焦慮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常持續存在。強迫症的強迫性恐懼源於自己內心的某些思想或觀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並非對外界事物恐懼。疑病症患者由於對自身狀況的過分關注而可能表現出對疾病的恐懼,這類患者認為他們的懷疑和擔憂是合理的。
3.抑鬱障礙 某些抑鬱障礙伴有短暫的恐懼,某些社交恐懼症患者也伴有抑鬱心境,恐懼症與抑鬱並存可加重恐懼。診斷則根據當時每一個障礙是否達到診斷標準。若恐懼癥狀出現之前已經符合抑鬱障礙的標準,抑鬱障礙的診斷應優先考慮。
4.顳葉癲癇 可表現為陣發性恐懼,但其恐懼並無具體對象,發作時的意識障礙、腦電圖改變及神經系統體征可資鑒別。

治療


心理治療

1.行為療法是治療恐懼症的首選方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衝擊療法對社交恐懼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則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的條件性聯繫;二是對抗迴避反應。許多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已經學會如何迴避令他們產生恐懼的對象和場景而不影響自己的日常社會功能。
2.系統脫敏治療應用較多,它可以分為實景脫敏和想象脫敏。第一個階段,是進行放鬆訓練。第二個階段,請患者按引起恐懼反應的嚴重程度,依次列出相關誘發社交恐懼的情境的清單,然後從引起最弱的恐懼反應的情境開始,逐一讓病人身處其中,或由其想象身處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驟做到病人適應,感到徹底放鬆為止,然後再接著做下一個較令人緊張的情境,直至最強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懼為止。

藥物治療

藥物不能單純的消除患者的恐懼情緒,但可用苯二氮卓藥物和普萘洛爾等藥物可以緩解恐懼帶來的軀體焦慮反應,降低植物神經反應。SSRI類如帕羅西汀、舍曲林等治療社交焦慮障礙有效,三環類抗抑鬱劑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嗎氯貝胺對恐懼症也有療效,但藥物的不良反應限制了應用。

其它治療

鬆弛療法、冥想、氣功等對患者也有幫助。

危害


● 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社會功能具有明顯影響。

預后


● 一般預后較好,如果病程已持續一年以上者,如不經治療,以後五年的變化不會很大,但在更長時間以後癥狀會逐漸改善。

預防


● 社交恐懼症可能與童年的心理發育有關,因此從小就要注意培養兒童健康的行為模式。一方面教育兒童要正視困難並設法解決困難,另一方面要理解兒童的恐懼,不要冷酷地加以斥責。恐懼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反應之一,在同情和理解的基礎上,支持和鼓勵孩子們去接受各種考驗,克服不必要的恐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