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皋

王皋

王皋,三槐堂王氏近祖,官太尉、柱國太傅。出生於廣南(今廣西),父親是王鞏,祖父是工部尚書懿敏公王素,曾祖父是魏國公王旦。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兩宋時期
王皋
王皋
北宋,靖康之變之前,宋哲宗的皇后孟氏遭奸人陷害而被廢去皇后稱號,貶居瑤華宮。徽、欽二帝被虜后,金人冊立奸人張邦昌為"大楚"皇帝。但王皋與張叔夜就是不同意,千方百計地與被拘押於金營的徽、欽二帝捎信,請求讓太子即位。金國大將粘沒喝久,派兵將他抓去,令他下跪。王皋卻怒目喝斥道:"我是王文正(王旦)的後代,豈能向賊人下跪!要殺就殺,另立皇帝是不行的!"金兵退走後,張邦昌仍賴在皇位上,王皋就對他說:"趙家的江山不能失,皇帝之位不是誰都可以坐的,勤王大兵一耒,你就完了。現在哲宗的皇后還在,應該請她出面主政才對。"在眾大臣的力堅下,請出了孟太后垂簾聽政。王皋還帶領臣民,修繕城池,以防金兵再犯。
南宋時期,不久康王趙構在濟州(今巨野縣)聚集兵馬,王皋聞訊后,立即告訴孟太后,下詔令康王趙構即位。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在應天(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號為"建炎"。王皋高興地告訴太后說:"國家有主了!"馬上建議太后停止垂簾聽政,並派御史帶著太后的親筆書信去應天。不久,宋高宗趙構在揚州集結兵馬,派副都指揮使郭仲荀到汴京迎接太后,太后啟駕赴揚州。路上兵馬遍野,道路堵塞。王皋攜全家隨太后南下,與郭仲荀一起服侍太后,寸步不離。到揚州后,高宗親自迎接慰問。王皋穿著軍服晉見皇上,皇上早聞王皋大名,加上這次護駕有功,封他為殿帥府太尉。接著王皋就護送太後由揚州渡江到建康(南京)的臨時住所,正式定名為"隆裕太后"。皇上還獎給王皋一處宅院,以示獎勵。
建炎三年(1129),王皋護送皇上到明州(今浙江寧波),扈從統制苗傳和劉正彥叛亂,劫持皇上,逼迫皇上傳位給尚在襁袍中的太子,並請求隆裕太后重新臨朝聽政。王皋氣憤不異,急急趕往平江(今蘇州),會同張俊、呂頤浩率軍救駕,苗傳、呂正彥力不能敵,向南逃竄,高宗重新奪得皇位。高宗複位后,以平叛救駕之功將王皋晉陞為柱國太傅,准可世代承襲。王皋在建炎三年(1129)三月護送高宗駐蹕平江府(蘇州),經過益地鄉荻扁村(今蘇州市相城區太平鎮王巷村)時,就感覺這是塊風水寶地,於是王皋就將家安置在荻扁。隨著王氏後人的繁衍發展,其地后稱王巷、王家巷,今稱旺巷。旺巷村歷史比鎮區歷史還要久遠,現存的南宋建築鳳凰橋,就是那時建造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到太平鎮視察時,題下“太平盛世”四字,既謳歌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又讚揚了太平鎮的蓬勃發展。《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王皋原配夫人趙氏,繼室邢氏,都受朝廷封贈國夫人。生有三個兒子,長子王易,字吾置,襲授太尉、次子王鐸,字吾伍(一作護),尚書郎,均為趙氏所生,三子王胤(又作允、商),官顯謨閣直學士,為邢氏所生。王皋忠孝兩全,在國難當頭時能履行盡忠報國,兩次護駕擁立高宗即位;另一個方面很注重家譜的保存和修辭:還專門派兒子王鐸拿著《王氏宗譜》去臨安(杭州)岳飛家中請為題詞和作跋,岳飛閱后深為感動,揮毫寫出《王氏宗譜跋后》(見右圖—上海嘉定江橋王天明提供)和"王氏世寶"的題詞。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太平街道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富集,既有古民居、磚圓糧倉等明清建築群,也有關於抗金英雄宋太尉王皋、王鐸的三槐堂歷史文化遺跡。王皋一生愛國,晚年在蘇州北郊太平落腳,他的大兒子后移居崑山,被稱為東沙支;二兒子留在太平,被稱為中沙支;小兒子去了無錫,被稱為西沙支。

軼事典故


王皋小時就很聰明,喜歡讀書,一表人材。北宋政和七年(1117)被薦任少府監,不久升為殿中丞。后升為 右諫議大夫、吏部郎中,兼任開封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