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軍聲
平海軍聲
平海古城建成於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當時建製為“守御千戶所”。平海所城建立后,逐步產生了一種以北方漢語為基礎,融入了粵、閩、客三大方言成分,與周邊方言截然不同的獨特方言——— 軍聲(又稱“軍話”)。
“曉得平海話,走遍全天下”
元末明初,平海地域荒涼,人煙稀少,史稱“南蠻絕地”。明王朝建立后,於洪武七年(1374)重定兵衛政策,設立衛、所、總旗、小旗制。當時,海上倭寇猖獗,內陸盜賊橫行。明王朝為了“靖海上烽煙,衛邊疆社稷”,派都指揮使花茂調兵遣將,建立平海所城。於是,平海所城於洪武十八年(1385)建成。按明朝軍制,所城應有1120名軍人。他們以家庭方式世襲居於所城。加上雲集的築城民工,平海一下子聚集了數千人,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需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進行交流。
明皇朱元璋非常重視“正言”,曾指示他的學士以中原雅言為基礎,撰寫出《洪武正韻》,作為“通言”在軍隊中強制推行,這就是軍聲產生的歷史背景。推行“通言”的過程中,客觀上又不可避免與當地傳統方言混雜,受到平海周邊的閩、粵、客三大方言影響。明朝軍制消亡后,大部分軍士及其家眷留下來,成為當地的世襲居民。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當地人口的增加,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陸續來到平海古城經商拓業,平海成為一個政治經濟重鎮,商人們設立了廣行會館、潮州會館、梅州會館等洽談商事的場所。在人們交往中,南腔北調相互融通,逐漸形成了以軍人所講的北方話語音為基礎,融入廣州話(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的綜合語體,逐漸演變成為平海軍聲。平海軍聲語言具多樣性,便有了“曉得平海話,走遍全天下”的說法。
平海鎮1萬餘人講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