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江鎮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轄鎮

畲江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地處區域西南部,位於梅縣區、興寧市豐順縣五華縣等四市區縣交界處,毗鄰13個鎮,是客家先民的發源地之一、省立的中心鎮之一。

總人口40520人(2017年),面積176.7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23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地理位置優越,206國道貫穿全鎮,廣梅汕鐵路在畲江設立貨運站,汕梅高速梅河高速公路在畲江交匯。該鎮以發展工藝編織業為龍頭,保持工業、農業、林業快速穩定發展;也是鄉鎮信息化建設較早的鎮之一。1998年,該鎮被區委、區政府授予“三級文明圩鎮”稱號;2001年被授予“廣東省衛生先進鎮”;2002年獲“廣東省衛生先進鎮"稱號;2004年被評為“梅州市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鎮文化站被評為“省一級文化站”;2005年,畲江鎮被區委評為“五好”鎮黨委,被省科技廳評為廣東省工藝專業鎮科技創新試點單位,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機關作風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畲江,俗稱畲坑,畲坑因古為畲族所居而得名。
1979年至1980年,在新化排子嶺出土的唐代基磚上,划有“興畲”的銘記;在紅星流塘坳出土的唐基基磚上,印有“大四畲”;在坳峰里出土的元代碗、盤底部,寫有“正畲"的銘文。
從境內發現的新石器遺址(山崗遺址)及遺物表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畲江境內就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歷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戰國,屬楚國及南越地。
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在嶺南置郡縣后,畲江地屬南悔郡揭陽戍地。
漢晉時屬揭陽、海陽縣地。
南齊時設程鄉縣(轄今梅縣、梅江區、懷遠、蕉嶺及豐順部分),畲江地屬程鄉縣轄。
清代至民國時期,畲江境域未有變更。
建國初,原屬豐順縣的徑義、赤嶺、葉田3個村,劃歸畲江區管轄,置畲新鄉,畲江境域面積有所擴大。
1966年4月,成立徑義人民公社,原備江轄屬的徑義,赤嶺、葉田、雙坪4個大隊,划給徑義,加上從興寧劃出的葉華大隊,成立徑義人民公社,畲江境域面積縮小。此後,畲江區域未變。
畲江從清代建制直到建國后,畲坑堡、鄉、畲江區,鎮治所均設在畲坑圩。

自然環境


自然條件好,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山地坡度小,是發展“三高”農業的寶地。
畲江鎮
畲江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畲江鎮轄2個社區和2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畲江墟。
畲江鎮行政區
畲江社區徑義社區公和村紅星村官鋪村
新化村太湖村中坑村彰三村彰坑村
雙龍村松林村咸和村杉里村雙螺村
上墩村成山村連江村雙溪村松棚村
雙坪村赤嶺村葉田村徑心村葉華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畲江鎮,俗稱畲坑,位於梅縣西南部,屬韓江流域梅江上游,距梅州城46公里。中心點位於東經115°58′與北緯242′交點附近。東南部與豐順縣建橋鎮相連,西南與興寧市水口鎮為鄰,東北部與梅縣區水車鎮交界,西北與興寧市新圩鎮接壤。全鎮總面積17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畲江鎮境內丘陵山地與河谷盆地縱橫交錯,地勢東西部較高,中間低。主要山脈有畲東雙螺境內的三板嶂,山頂海拔882米,西部多丘陵山崗,中部為河谷平原。梅江自西南折向東北縱貫鎮境,把境域分成東西兩片,沿江兩岸有畲東平原和畲西平原,畲坑圩在河西片畲坑壩。

氣候特徵

畲江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左右,年平均降雨盤為1400-1500毫米左右,四季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四季宜耕,但易旱易澇,偶有奇熱和嚴寒。最熱月份為7月,最高溫度達攝氏38度,最冷期為1至2月,最低溫度達攝氏零下3度,風向,全年最多風向是偏北風,其次是偏東風和偏南風。春,秋,冬季多吹偏北風,夏季多吹偏南風。

水文

畲江鎮境內河流除幹流梅江外,較大的溪河有4條,其中一級支流有黃牛頭河(松林水)與蓮江河(成江水)。一級支流黃牛頭河,發源於興寧縣的雞骨崬,河流全長19.2公里,其中鎮境4.6公里。流經黃牛頭、石橋頭、畲江中學背的拱橋下匯入梅江。另一級支流蓮江河(成江水),發源於徑義鄉的鱷魚嶂頂,分兩支流出:一支經赤嶺,雙坪、雙下、竹山下,黃塘肚、合溪,於合溪口匯合;一支流經葉田、孔畲、佛子高、鴨葉尾,胡屋角,於合溪口與上水匯合成蓮江河,流經江頭、陂頭下.蓮塘、角口,注入梅江,河流長18公里。其餘多為山間小溪,各溪河均匯入梅江。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畲江鎮有常住人口49218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畲江鎮常住人口為34618人。

經濟


現有官鋪擁塘千畝易地開發種養場、歐瑪種植場、黃塘水庫種養場等集觀光、農業、養殖一體的農業開發。工業以工藝編織、建築、食品為主。
畲江亦是梅州市梅縣區“文化之鄉”組成部分,梅州禪林寺是著名的名勝古迹。是梅縣區“華僑之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梅州市梅縣區的革命老區之一。
隨著圩鎮建設的快速發展,投資環境的日臻完善,一個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城鎮已初具模型,成為梅州山區一塊熱土,投資者紛紛看好。目前,在梅汕高速公路畲江出口約1000米,206國道旁以及畲江新化火車站黃金地段,有一大片工業園區、商住用地,將成為投資的熱土旺地。
截止至2002年年底,全鎮共有工藝編織企業18家,其中擁有自營出口權的12家,工藝已逐漸成為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2002年全鎮工藝企業實現產值2.2億元,佔全鎮GDP的七成,創外匯2000多萬元,創稅收1200多萬元,佔全鎮總稅收的八成,解決了我鎮六成的勞動力。同時,亦帶動了紙箱廠、印刷廠、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
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91億元,比上年增長22%;工農業總產值3.21億元,增長26%,農村人均收入4548元,增長3%,其中工藝總產值實現2.19億元,比增33%;實現稅收1000多萬元。
2004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8億元,比增22.7%,其中工業總產值為6.6億元,全鎮實現稅收4011萬元。建立起黃塘水庫種養場、歐瑪種養場、廣東省果蔬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全鎮共種植經濟林5萬多畝。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圩鎮建設面積達2.8平方公里,同時完善街道綠化、美化、凈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園、文化活動中心、車站等配套設施建設,圩鎮常住人口逾萬人。
2005年,鎮黨委、政府積極實施市委“四個梅州”和區委“七大發展戰略”,以“強班子、帶隊伍,抓落實、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在抓好中心鎮建設管理的同時,大力發展工藝編織支柱產業,“三個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全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8億元,農業總產值1.2億元),比增11%;村集體經濟總收入81萬元,比增5.2%;農村人平純收入4824元,比增3%;鎮級機動財力365萬元,比增10.6%;完成稅收2343萬元,比增16.5%,其中,國稅1714萬元,地稅629萬元,分別比增8.51%和45.9%。
2015年,招商引資項目有5個,計劃投資總額10.9億元,已投入金額2.34億元。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是梅州市中新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梅州市畲江鎮力超頁岩磚廠,另3個項目有梅州市德福源農林有限公司、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新輝蘭花種植場、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金運來蘭花種植場。較大規模企業有梅州市宏豐工藝有限公司、梅州市嘉興工藝品有限公司、梅縣嘉偉工藝製品廠、梅州市裔輝工業品有限公司、梅州市安吉工藝有限公司、梅縣好彩工藝廠、梅州市春風工藝品有限公司等。抓好工藝編織產業發展,挖潛革新、升級改造,在紅星村集約60多畝土地作為工藝研發用地,解決工藝企業擴產用地;充分利用“三舊改造”等政策,幫助宏豐工藝廠、裔輝工藝廠等企業辦理相關證照,解決為企業發展所需的融資擴產。2015年,全鎮工業產值33.95億元。
2018年,畲江鎮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1.2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16億元;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營業收入744.84萬元,同比增長20%;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商品銷售額669.3萬元,同比增長15%。實現稅收6602.94萬元,其中國稅5527.48萬元,地稅1075.46萬元,鄉鎮凈收入1917.61萬元。
2019年,畲江鎮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1.3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9.45億元,稅收4766.7萬元,實現鄉鎮凈收入1558.2萬元。

交通


梅龍高速、梅汕高速在畲江鎮境內交匯,境內有梅汕高鐵畲江北站。

社會


文化事業

畲江文化站有站舍16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6000平方米,活動中心有圖書館、閱覽室、綜合培訓室、少兒培訓室、老人活動室、文藝創作室,文藝活動室、辦公室等及有價值15多萬元的燈光音響和樂器等文化活動器材。全鎮23個村3個居委均建立多功能文化活動室,訂有報刊,成立有農家書屋,藏書1.5萬冊。開展文藝和送戲下鄉活動,舉辦象棋、籃球、足球、文藝表演、邀請山歌劇團演出等;“畲江民間藝術團”和社區文藝隊積極創作節目,在畲江公園或到各村進行巡迴演出,全年送戲下鄉20多場次,播放電影100多場次。

教育

有完全中學1所(畲江中學);九年制學校1所(徑義中學);完全小學2所(畲江鎮中心小學、韜奮學校);小學教學點5個(太湖教學點、彰坑教學點、松林教學點、杉里教學點、韜奮分教學點);幼兒園7間,其中公辦2間(畲江鎮中心幼兒園、徑義鎮中心幼兒園)、民辦5間。2015年投資3200萬元,對畲江鎮中心小學進行擴建。
畲江中學創辦於1905年,原校名為“畲江三堡彬文公學”,創辦者有劉清祥、劉雲根、葉則愚等人,是市一級學校。2015年,佔地面積103畝,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有學生1480多人;有教職工178人,其中高級教師28人、中級教師102人。
徑義中學前身是1966年秋創辦的徑義林業中學,校址設在葉華村寮子崗。1968年冬,由縣政府撥款5000元,在徑義村營盤崗建新校,更名為徑義中學,1969年增辦高中,1979年高中停辦,為全日制初級中學。2006年徑義鎮中心小學併入中學,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015年,佔地面積2.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546平方米。有學生210多人;有教職工30人,其中本科學歷24人、中學高級教師5人、中級職稱的教師16人、梅州市名教師2人。
畲江鎮中心小學位於梅縣區畲江鎮紅星村,原名彬文公學,創辦於1928年。2015年,佔地面積2.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4萬平方米。有學生2105人;有教師109人,其中中級職稱的96人、大專學歷98人、本科學歷41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
畲江鎮中心幼兒園位於梅縣區畲江鎮紅星村,創辦於1928年。2015年,佔地面積2829平方米,建築面積1741.9平方米。生均佔地、建築面積達到市一級幼兒園的標準。園內有2168.4多平方米的戶外活動場地,設大、中、小共8個班,有幼兒517人;有幼師31人,其中大專學歷15人、中專學歷10人。

基礎設施

2019年,畲江鎮累計投入7500萬元完成14段共37公里“四好”農村公路建設,新建12個公交站亭,開通6個公交線路,實現行政村通公交率88%;推進投資2500萬元的一江兩岸水景觀提升建設和總投資2100萬元三期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鋪設車。

環境整治

2019年,畲江鎮完成22個村莊規劃,累計完成“三清理”90.68萬平方米“三拆除”12.34萬平方米,其中雙螺、雙坪、太湖等12個村124戶114.75畝拆舊復墾全面完成;播種格桑花美化綠化面積約60畝,完成廁所改造120座(公廁13座、戶廁107座)。投入122.63萬元打撈、清理水生植物水浮蓮和漂浮垃圾約2000噸、拆除沿河釣魚台和違章建築207座、清淤清障大小河流42.3公里,清理排污口1個;建成並調試運行咸和、上墩等8個村級污水處理站,完成沿梅江河松林、雙螺等4個村污水處理主體建設,正在進行管網鋪設,其餘11個村正在規劃和建設中。

文化


地名由來
畲江鎮,俗稱畲坑,古屬萬安,因古代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得名。

文物古迹

梅州禪林寺
遠近聞名的梅州禪林寺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松林村。禪林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粵東著名古剎。1999年,經政府批准決定把禪林寺遷建於畲江公園的東山上,新址周圍眾山環抱,坐北向南,兩邊操手平衡,形似大佛座壇,山前溪水繞流,猶如玉帶纏腰,面朝大江,長樂江水順來朝,遠眺蓮花山,山嵐相疊,似片片蓮瓣現眼前,是天然禪佛聖地。

特產美食

畲江是廣東省中心鎮,是廣東省工藝編織專業鎮,是梅州市重要的編織工藝生產出口基地。編織工藝是畲江的主導產業,始於1977年,現有工藝企業30多家,其中擁有私營出口權的企業21家,工藝品種從最初單一的竹製品發展到現在的藤、竹、木、鐵、絲製品等五大類八萬多個樣式,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世界各國。經過近40年的發展,以畲江編織工藝為代表的梅州工藝品已發展成為廣東省裝飾品出口產值排名第三的產品,畲江工藝行業吸納梅縣南部2萬多閑散勞動力在家從事編織業。
2002年畲江組建“梅縣工藝品行業協會”,旨在加強技術、人才、信息、項目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工藝行業做大做強。通過集聚式發展,以宏豐工藝有限公司、錦芳工藝有限公司、安吉工藝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工藝龍頭企業帶動中小型企業發展。隨著2008年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急劇變化,對畲江的工藝編織出口行業造成一定的影響。鎮黨委、政府深入企業了解、調研實際情況,幫助企業妥善應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畲江鎮工藝行業的影響,一是引導企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善管理體制,改變家族式管理體制,引進專業人才,加強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和科技信息交流,增強工藝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二是推動“產學研”聯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產學研”聯合體。三是引導企業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做強做大的信心和決心。克服小富則安的小農意識,樹立不進則退的發展理念,把畲江鎮工藝企業的地緣優勢、基礎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等,轉化成發展優勢。2008—2015年間,在整體經濟下行的不利形勢下,畲江工藝總產值仍實現年均約2億多元,實現稅收年均約2867.9萬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畲江的特產——菊花糕和薑糖。
菊花糕形如菊花,質地軟韌,香甜可口。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問市,至今盛產不衰。它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麥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成形蒸熟,冷卻后即成。
薑糖亦已有百餘年歷史,中外馳名,遠銷國內外,選用優質嫩肉姜,經科學精製,具有蜜味可口,味道純清,暖胃散寒,化痰止咳,順氣止喘,誠為居家旅遊、老少均宜的必備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