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印樵歌

天印樵歌

“天印樵歌”是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天印”即天印山(方山),取天上之印之意,位於今南京市江寧區方山風景區境內;“樵歌”即打柴人之歌聲,在過去,人們到方山郊遊時,常能聽到打柴人的歌聲。天印美景加上山澗中樵夫婉轉美妙的歌聲,因此而得其雅名。

天印山


天印山千百年來積澱的自然景觀與佛寺文化、人文風俗相融相生的勝境。天印山又名方山,因其頂平如削、蓋其四方而得名。又因此山遠觀猶如一枚玉印從天而降,故名曰“天印山”。經查證,古金陵地圖均標註方山為“天印山”。在明代,“天印樵歌”被列入“金陵八景”和“金陵四十景”之一,在清代,又列入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天印方山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中部,山體呈方形,孤聳絕立,山頂平坦,故名方山。方山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海拔209米,地理坐標為北緯31度54分,東經113度52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山體石質多為第三紀杏仁狀玄武岩火山角礫岩。方山植被繁茂,植被覆蓋面極高,除大面積茶木外,另有榆樹、栗樹、青檀樹、槳王樹、櫸樹等繁多樹種的林木,自然生態環境至今保護完好。
天印方山是座曾在史前爆發過的死火山秦淮河環抱方山穿境而過。其火山口是南京及周邊地區諸多火山錐中保存最為完善的;而正是由於山頂中心的火山口向內凹陷,從遠處看方山,山頂平齊、形似方印,故而古時又稱天印山。方山草木茂盛、環境優美,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天印樵歌”就是對此山的讚譽。據地質部門考證,約在距今300萬至1000萬年之間的上新世紀時期,方山發生過兩次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凝固形成山體。此後數百萬年來就一直沒有再噴發過。

歷史沿革


十八盤
十八盤
天印方山以其獨特的火山地貌留下了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從三千年前泰伯奔吳、兩千年前秦始皇鎮金陵王氣,到六朝繁華舊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至今,方山仍有定林寺塔、洞玄觀、孫權點將台、王僧辯墓等一百多處遺跡和民俗傳說,與山腳蜿蜒流淌的九曲秦淮一起,組成了集山、水、林、寺為一體的迷人風光帶。
1、三千年前,泰伯奔吳,與仲庸等即來方山、橫山一帶,經營山下秦淮河谷,演示從黃河流域帶來的先進的農耕文化和耕耘操作技術。
2、2500年前,吳王闔閭率領伍子胥孫武等多次來此屯紮,發動衡(橫)山戰役。
3、兩千年前的秦始皇,東巡於此,掘斷方山長壠,以泄“王氣”。《元和志》載:“秦鑿金陵,以斷其勢,方山是所鑿之地也。”秦始皇滅六國,公元前210年南巡時浮江而上,登方山之巔,為金陵王氣震撼,遂揮鞭號令,鑿斷方山地脈,引淮水入城,但因道破天機,終遭天譴,崩於歸途......如今尤有遺跡"祖龍揮鞭處"。
4、三國時期,小霸王孫策也曾與部將周瑜程普在山下與笮融、薛禮大戰,並趕走劉繇等勢力,創基立國。
5、六朝時期,方山更上演了一幕幕繁華舊事,謝靈運王羲之劉勰等都來此活動過。
6、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各地文人騷客活躍金陵。李太白的酒樓、王昌齡的故居、杜牧的夜泊秦淮酒店、韋莊的留宿草橋店等等,均在方山之側,秦淮之濱,五城渡、小龍灣、龍藏浦、王家山一帶。

天印傳說


• 乾隆與方山
天印樵歌
天印樵歌
乾隆數次南巡,曾6次到江寧(今南京),他曾到過江寧的東山、方山、淳化、湖熟、秣陵祿口銅山等大多數鎮街,留下許多值得考證的的歷史故事。“方阜常棲隱者流,秦淮河下水悠悠。賀循迎得因張闓,曾幾分裨克複謀”。這就是乾隆遊歷江寧方山(又名天印山)時寫下的《方山》一詩。他借用古人賀循,操行高潔、學問淵博,由張闓舉薦委以重任這一事例,透露出他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對朝野人士舉賢薦能的希望。
• 九龍繞印
南天池水
南天池水
遠古時這裡是一片大海。海上的龍王有九個王子,十分頑皮,攪得水府、天界不得安寧。天上的玉帝派天兵天將把他們抓住,關在天庭看管玉印,因這九位龍子十分調皮,爭搶玉印玩耍,不慎將玉印跌落人間,九位龍子跟著去撿,也一同跌落人間,經此一跌,玉印就成了今日的方山,九位龍子就變成了今日以方山為中心方山周邊九座帶龍的山。即今日的:青龍山、黃龍山、赤龍山(赤山)、金龍山、靜龍山、隱龍山、烏龍山(黑龍山)、虯龍山(主峰今在句容郭庄東南)、卧龍山(主峰今在溧水夏家邊),他們每年歲時都要會聚方山腳下之龍都,參拜方山。
• 徐市獻策
天印方山
天印方山
天印山形成以後,就一股勁地往上長,印紐上的兩條盤龍也長得像倚天寶劍,直指蒼穹。有一天,秦始皇東巡經過秣陵時,只見前方金光閃閃、紫氣蒸騰,便急忙詢問身邊的大臣。善於望氣的隨行大臣徐市稟告說:“此山獨居寶地,金光紫霧環繞,王者之氣直衝鬥牛,久后必出貴人天子。只有鑿石壟、斷山根、鞭方山以碎天印,才能泄王氣,永保大秦千秋功業。”秦始皇聽后大驚,繼而怒髮衝冠,立誓道:非斷山填湖、竭龍藏浦之水,以泄王氣,否則絕不罷休!

現代天印


天印棧道
天印棧道
天印方山風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規劃歷經兩年時間,2008年年底定稿后正式對外招商,吸引外資進行景點開發、遺跡修復、園林設計以及少量高檔房地產點綴。在方山風景旅遊度假區,確立了以文化為底蘊的開發模式。具有1200年歷史的定林寺已全面啟動修復建設,有1800多年歷史的洞玄觀也將由江蘇省道教協會恢復重建。方山茶藝館、觀景台、地質公園等配套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開發之中。不久的將來,方山風景區將打造成為集六朝文化為底蘊、火山地質為載體、定林古剎為依託、方山紫霧茶園風光為特色、“茶產業”與“茶文化”為支撐、綠化人文景觀為形式的休閑旅遊福地和參禪禮佛、修心養身、風景宜人的精神家園。
雖然現在已經聽不見“天印樵歌”,但是看到天印方山的定林寺,蔥蔥鬱郁的樹林,優雅嫻靜的林間棧道,可以體會“天印樵歌”帶給遊客的無盡遐想。

相關詩歌


天印樵歌
天印樵歌
一、舊時方山巉岩峭壁、林木清幽、雜樹不生,又有諸多人文古迹,自六朝以來即為遊客喜尋勝探幽之地。至明朝時期,佛寺鼎盛、政通人和,遷客騷人絡繹不絕,流傳的佳句與名畫也累累不計。明代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江寧畫家郭仁繪的《金陵八景圖卷》(現藏南京博物院)其中就有“天印樵歌”。
《金陵八景——天印樵歌》
明 史謹
夾路青山擁翠螺,每聞樵唱隔煙蘿
暗驚鶴夢穿雲杪,細答松聲出澗阿。
幾度半酣扶仗聽,有時一曲傍林過。
晚來弛擔長松下,復和岩前扣角歌。
【作者】史謹,字公謹,崑山人,有《獨醉亭集》。
二、明天啟三年(1623)朱之蕃刻本《金陵圖詠》中就有《天印樵歌》的題詩並附圖一副。朱之蕃是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的狀元,官至吏部右侍郎,能詩文,工書畫,曾出使朝鮮,其國人來乞書,以貂皮人蔘為酬。他於泰昌元年(1620年)所作《君子林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江寧歷史文物大觀》一書中朱之蕃所作的《天印樵歌》,抄錄題詩如下:
《天印樵歌》
明 朱之蕃
巨靈斧削青芙蓉,覆斗秣陵印作峰。
曲徑逶迤凌陡壁,山樵攀捫歷高墉。
丁丁木韻傳幽谷,隱隱歌聲雜□鍾。
四望砥平空翠合,探奇何處見行蹤。
吟詩三遍,進而分析第三句中的“隱隱歌聲雜□鍾”。拙以為此處“□鍾”可填作“遠鍾”正與上句“幽谷”相對。此詩由天印山山谷中的聲音寫意,樵夫伐木“丁丁木韻”、樵歌夾雜著遠處寺廟的鐘聲合奏一曲“幽谷奇唱”,令詩人遐想無限竟四處探尋不見其蹤。到了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刊行的南京人徐上添所畫《金陵四十八景》圖冊,更將明朝的“四十景”再度擴充為“四十八景”,也就是目前南京廣為流傳之“金陵四十八景”。誠然,這四十八景之中更少不了元老級的金陵勝景“天印樵歌”了。
三、金陵天印樵歌
玉皇天璽落塵寰,
虎踞龍蟠守護間。
有感異光生紫氣,
無知嬴政斷方山。
夕歸仙鶴洞玄宿,
月出禪鍾佛寺關。
莫管六朝誰是主,
樵歌吹笛醉紅顏。
清平樂 金陵六十詠——方山
明 易震吉
方圓都好,都在蓬萊島。圓嶠群仙居縹緲,移個方壺來了。
山巔共說平平,看來氣象崢嶸。我所思兮天印,連天更向天橫。
【序】山以形名,一日天印,秦淮水從東來,繞其南、西、北,陳太史沂《金陵圖考》列山於淮水之西,誤矣!山頂有石龍池,南有洞玄觀葛公洗葯池,明盛時泰結香茅宇於此,東有東霞寺,北有東北寺。
【作者】易震吉,字月搓,江寧東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