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印樵歌
天印樵歌
“天印樵歌”是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天印”即天印山(方山),取天上之印之意,位於今南京市江寧區方山風景區境內;“樵歌”即打柴人之歌聲,在過去,人們到方山郊遊時,常能聽到打柴人的歌聲。天印美景加上山澗中樵夫婉轉美妙的歌聲,因此而得其雅名。
天印山千百年來積澱的自然景觀與佛寺文化、人文風俗相融相生的勝境。天印山又名方山,因其頂平如削、蓋其四方而得名。又因此山遠觀猶如一枚玉印從天而降,故名曰“天印山”。經查證,古金陵地圖均標註方山為“天印山”。在明代,“天印樵歌”被列入“金陵八景”和“金陵四十景”之一,在清代,又列入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天印方山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中部,山體呈方形,孤聳絕立,山頂平坦,故名方山。方山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海拔209米,地理坐標為北緯31度54分,東經113度52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山體石質多為第三紀杏仁狀玄武岩和火山角礫岩。方山植被繁茂,植被覆蓋面極高,除大面積茶木外,另有榆樹、栗樹、青檀樹、槳王樹、櫸樹等繁多樹種的林木,自然生態環境至今保護完好。
天印方山是座曾在史前爆發過的死火山,秦淮河環抱方山穿境而過。其火山口是南京及周邊地區諸多火山錐中保存最為完善的;而正是由於山頂中心的火山口向內凹陷,從遠處看方山,山頂平齊、形似方印,故而古時又稱天印山。方山草木茂盛、環境優美,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天印樵歌”就是對此山的讚譽。據地質部門考證,約在距今300萬至1000萬年之間的上新世紀時期,方山發生過兩次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凝固形成山體。此後數百萬年來就一直沒有再噴發過。
十八盤
1、三千年前,泰伯奔吳,與仲庸等即來方山、橫山一帶,經營山下秦淮河谷,演示從黃河流域帶來的先進的農耕文化和耕耘操作技術。
3、兩千年前的秦始皇,東巡於此,掘斷方山長壠,以泄“王氣”。《元和志》載:“秦鑿金陵,以斷其勢,方山是所鑿之地也。”秦始皇滅六國,公元前210年南巡時浮江而上,登方山之巔,為金陵王氣震撼,遂揮鞭號令,鑿斷方山地脈,引淮水入城,但因道破天機,終遭天譴,崩於歸途......如今尤有遺跡"祖龍揮鞭處"。
• 乾隆與方山
天印樵歌
• 九龍繞印
南天池水
• 徐市獻策
天印方山
天印棧道
雖然現在已經聽不見“天印樵歌”,但是看到天印方山的定林寺,蔥蔥鬱郁的樹林,優雅嫻靜的林間棧道,可以體會“天印樵歌”帶給遊客的無盡遐想。
天印樵歌
《金陵八景——天印樵歌》
明 史謹
夾路青山擁翠螺,每聞樵唱隔煙蘿。
暗驚鶴夢穿雲杪,細答松聲出澗阿。
幾度半酣扶仗聽,有時一曲傍林過。
晚來弛擔長松下,復和岩前扣角歌。
【作者】史謹,字公謹,崑山人,有《獨醉亭集》。
二、明天啟三年(1623)朱之蕃刻本《金陵圖詠》中就有《天印樵歌》的題詩並附圖一副。朱之蕃是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的狀元,官至吏部右侍郎,能詩文,工書畫,曾出使朝鮮,其國人來乞書,以貂皮人蔘為酬。他於泰昌元年(1620年)所作《君子林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江寧歷史文物大觀》一書中朱之蕃所作的《天印樵歌》,抄錄題詩如下:
《天印樵歌》
明 朱之蕃
巨靈斧削青芙蓉,覆斗秣陵印作峰。
曲徑逶迤凌陡壁,山樵攀捫歷高墉。
丁丁木韻傳幽谷,隱隱歌聲雜□鍾。
四望砥平空翠合,探奇何處見行蹤。
吟詩三遍,進而分析第三句中的“隱隱歌聲雜□鍾”。拙以為此處“□鍾”可填作“遠鍾”正與上句“幽谷”相對。此詩由天印山山谷中的聲音寫意,樵夫伐木“丁丁木韻”、樵歌夾雜著遠處寺廟的鐘聲合奏一曲“幽谷奇唱”,令詩人遐想無限竟四處探尋不見其蹤。到了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刊行的南京人徐上添所畫《金陵四十八景》圖冊,更將明朝的“四十景”再度擴充為“四十八景”,也就是目前南京廣為流傳之“金陵四十八景”。誠然,這四十八景之中更少不了元老級的金陵勝景“天印樵歌”了。
三、金陵天印樵歌
玉皇天璽落塵寰,
虎踞龍蟠守護間。
有感異光生紫氣,
無知嬴政斷方山。
夕歸仙鶴洞玄宿,
月出禪鍾佛寺關。
莫管六朝誰是主,
樵歌吹笛醉紅顏。
清平樂 金陵六十詠——方山
明 易震吉
方圓都好,都在蓬萊島。圓嶠群仙居縹緲,移個方壺來了。
山巔共說平平,看來氣象崢嶸。我所思兮天印,連天更向天橫。
【序】山以形名,一日天印,秦淮水從東來,繞其南、西、北,陳太史沂《金陵圖考》列山於淮水之西,誤矣!山頂有石龍池,南有洞玄觀葛公洗葯池,明盛時泰結香茅宇於此,東有東霞寺,北有東北寺。
【作者】易震吉,字月搓,江寧東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