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韓鎮
鎮
古韓鎮地處襄垣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是全縣的人口大鎮、經濟重鎮、發展強鎮。全鎮共轄48個行政村,121個自然村、6個社區、29個重點企業,總人口7.2萬人,區域面積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179畝。
歷史人物主要有,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張良;東晉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譯家法顯;明洪武年間監察御史連楹;明嘉靖年間禮部和吏部尚書劉龍等。
古韓鎮
古韓鎮位於襄垣縣域腹地,在長治市區北45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22°42'-113°14',北緯36°23'-36°44',總面積136平方公里。
古韓鎮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地理位置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土質肥沃,南部有濁漳河環繞。年平均氣溫9.9°度,一月份平均氣溫-5°度,七月份平均氣溫16°度,平均年降水量為550毫米左右。
據考古證實,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人類棲息繁衍,東北陽、安寧、上王、五陽、陶家莊、南邯、西營等村及村落附近都有灰坑、石斧、骨器、繩紋陶片、器形鬲是等文物出土。經鑒定,為龍山(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
襄垣夏屬冀州。
商初屬上黨國,后併入黎國。
西周復屬上黨國。
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
周敬王十二年(前508)行政區調整后,地屬干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韓,割斷上黨與韓都聯繫,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地又屬趙。
趙王遷十四年(前222),趙被秦滅,地歸秦轄。秦置襄垣縣屬上黨郡。
秦二世二年(前208)為戰國七雄之餘魏王豹所據。
西漢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襄垣為上黨亭。
東漢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并州上黨郡。
東漢建武四年(28),屬匈奴族郝散領地。
西晉永嘉二年(308),劉琨遷都尉張倚領上黨據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帶)築安民城。
東晉咸和三年(328),為後趙石勒轄地。
昇平二年(358),上黨郡治安民城,地屬前燕。
太和五年(370)苻堅滅燕,地屬後秦。太元十一年(386),地歸後燕。
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黨置襄垣郡,領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
北魏泰常五年(420),廢郡復縣,屬鄉郡。
北魏建義元年(528),復治襄垣郡,領五原、建義、刈陵、襄垣四縣,屬并州。北齊廢郡為縣。
唐武德初,復置韓州於襄垣,因漳水浸城,築新城於甘水之南(今址)。領襄垣、銅輥、黎城、涉縣、武鄉等五縣。
貞觀十七年(643)廢韓州,以縣屬潞州。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地屬梁。
龍德三年(923)屬五代唐。
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屬五代晉。
五代漢天福十二年(947)屬五代漢。
五代漢乾祜三年(950)屬五代周。
南關村 | 東關村 | 西關村 | 北關村 | 西堖頭村 | 西河底村 | 栗家嶺村 | 東畛村 | 石灰窯村 | 陽澤河村 | 後庄村 | 桃樹村 | 南田漳村 | 上峪村 | 下峪村 | 興庄村 | 王家莊村 | 西港村 | 崔村 | 西川村 | 東南上村 | 趙家莊村 | 西城庄村 | 大郝溝村 | 小郝溝村 | 張家莊村 | 崔家莊村 | 倉上村 | 西王橋村 | 甘村村 | 十字道村 | 大黃庄村 | 南峰村 | 南峰溝村 | 東李村 | 侯村村 | 西李村 | 南里信村 | 北里信村 | 東北陽村 | 八里庄村 | 馬嶺堖村 | 北偏橋村 | 小黃岩村 | 艾河村 | 王莊村 | 上庄村 | 土橋上村 | 施家嶺村 | 狐燕窩村 | 小堖村 | 曲里村 |
1978年有8752人,2010年有24144戶82816人。現有人口中,農業人口43024人,非農業人口39792人。人口的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上49689人,高中以上19937人,大學8281人。
古韓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208國道、長太高速縱穿南北,太焦鐵路穿境而過,是襄垣通往外界的重要門戶。2007年實現了村村通公路,2011年古韓鎮實施農村街巷硬化全覆蓋工程,全鎮農村街巷硬化普及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
古韓鎮傳統的種植業有玉米、紅薯、穀子等。1978年74783畝, 2010年50955畝。1978年1079噸,2010年達18752噸。至2010年,全鎮建成高標準園區化農田23200畝。
水果以蘋果、核桃、梨、棗為主,蔬菜種植面積2800畝,年產量達8400噸。
2010年投資460萬元,在崔家莊、倉上、南里信3個村發展大棚蔬菜,流轉土地606畝,建成生貴式大棚225架,日光溫室大棚35架,上市后,畝收入1.4萬元;投資560萬元在崔家莊建設面積為5000平方米的育苗基地;投資1400萬元在西王橋新建了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蔬菜冷庫基地,形成了溫室智能育苗——大棚蔬菜生產——冷庫儲存轉運一體化產業鏈。
林業主要以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和育林為主,至2009年全鎮累計投資2478萬元共植樹57.1萬株,綠化面積1660畝,2010年投資2750萬元,投工8.7萬個補植補種各種苗木63.3萬株,綠化面積1845畝。
畜牧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0年底,全鎮豬存欄13800頭,羊存欄5197隻,家禽存欄121500隻,兔存欄0隻,牛存欄420頭,規模養殖戶達到13家,總產值達660萬元。
隨著城鄉經濟的繁榮和軟硬環境的改善,同時為了解決城中村失地農民的就業安置問題,古韓鎮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2004年,古韓鎮被設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按照“小城鎮、大戰略”的方針,緊緊抓住其地處集鎮中心的集聚與輻射效應,致力創優鎮域中心環境,打造全鎮商業、文化中心區。2010年底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4億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8%,成為全鎮經濟社會最具發展潛力的陽光產業。
綜合農貿服務業 古韓鎮近抓基礎設施,中抓規模發展,遠抓城鎮效益。以縣城為中心,建設集服裝、食品、建材等批發為主的獨具特色的綜合農貿服務基地,形成以大型建材批發市場、蔬菜批發市場、服裝批發市場、食品批發市場為主題的服務基地,形成以榆長公路、太焦鐵路為框架,以商貿服務業為主體,組合成對外物流配送的經濟服務基地。投資2500萬元,修建了建築面積為2.5萬平方米,佔地1.7萬平方米的西城庄小商品批發市場已建成雛形;以北關、西關為代表的建材、傢具市場已形成規模;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西關物流倉儲項目,該項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投資400萬元完成了西河底糧油市場擴建工程;投資1100萬元建設了崑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副產品儲存項目,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儲存能力3000噸。這些市場工程的建設不僅拓寬了市場經營空間,有效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就業安置問題,而且使得運輸業、餐飲業、物流信息均顯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綜合市場年產值可達1.8億元,利稅9500萬元,安置從業人員1.2萬人。
商業社會服務 2005年,古韓鎮實現商業社會零售額4億元,成為支持古韓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2010年,城鎮集聚人口8萬人,發展商業服務街5條,實現商業零售額9億元,使綜合商貿服務業成為支撐古韓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導產業。
古韓鎮鄉鎮和民營業十分發達,至2010年底共有規模以上企業6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個;中小工業企業35個。2010年企業總產值完成50億元,稅收3.05億元,其中非煤企業稅收完成3200萬元,煤炭企業稅收完成3.13億元,從2011年開始,古韓鎮大力招商引資,一大批前景好的項目先後落地
2010年,全鎮有43個村達到通水、通電、通公路、通有線電視、通自來水,網際網路用戶達22戶。從2001年實施“村村通”工程以來,全鎮48個行政村全部達到“村村通”,38個村實現了“巷巷通”,28個村實現了“戶戶通”,各大煤礦實現了“企企通”。投資980萬元,完成了城中村17條14.8公里小巷硬化工程。以四關為首的十個城中村完成集中供水5236戶,供氣4387戶,供暖4200戶,實現水、電、暖與縣區接軌。其他各村也在新農村建設的扶持下建立了沼氣、秸稈池、土地暖,用上了清潔能源。
以人為本,初步形成了普教、職教、成教三教統籌,配套完善的格局。新建了民辦公助富民中學、大郝溝小學、南田漳小學、新建西街幼兒園等17所中小學校,投資650萬元對17所中小學校舍進行了維修加固,改造面積2.23萬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古韓鎮轄管古韓中學、東關中學,寄宿制學校4所,普通小學15所。鎮中學教學設備先進,具有全縣領先的多媒體教學條件,以西關小學、大郝溝小學為代表的寄宿制小學全部達到省級驗收標準。教師素質高,其中高級職稱教師2名,中級職稱教師127名,一級小學教師157名,先後有36名教師曾榮獲市級以上表彰。
古韓鎮
舊志載:“南峰、縣南十二里、峰上有寺、寺後有樓。傳說為元察罕那延大師河南王避暑處,故名涼樓”。但歷經滄桑,廟宇破爛不堪。1994年,開始在原基礎上進行修復。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廟會,廣泛進行春播前後物資交流,各種貨物品種齊全,晉冀魯豫均有人赴會,人山人海。
舊志載,唐玄宗為潞州別駕時曾巡遊至此,正值春光明媚之季,渡河時有赤鯉騰躍,特作《漳江春渡》和《漳江躍鯉》兩賦。現漳江猶在,春渡卻與古大不相同。1982年是人民政府在縣城東的漳江上建築了1座氣勢磅礴的五孔石拱大橋。漳江春渡已變為“橋飛駕東西,天塹變通途”的壯觀。2008年縣政府又對石拱橋進行拓寬,加固,裝飾,成為縣城的又一道風景線。
位於縣城北門的甘水之上,始建於金天會六年(1128),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橋長40米,寬6米,高18.4米,跨度20米,石拱建造,載重量30噸,橋面東西兩邊有1.5米高的石人,石鼓,石門,石獅,花草,動物的石制欄桿,一直沿用至今。
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是由當時連氏族人集資修建的。嵌於該祠西壁石碑載:“連族乃知氏源周魯、系出伯禽矣”。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祠堂的主堂、東西偏房、山門、台階以及祠堂東的休息室和祠堂南40米處的戲樓。祠堂的主殿供奉的連氏族人的祖先周朝齊國大夫連稱等連氏的先人,東西偏房主要是連氏先人留下的一些主要的生產、生活以及文字物件。祠堂的廣場矗立的是唐朝大周飛騎尉連簡的塑像。南豐溝的連氏祠堂作為中華連姓開宗的紀念地,2009年,連戰回襄祭祖,即在此地。
鄧小平、楊勇住址:民國26年(1937)11月,鄧小平同楊勇補充團進駐本縣幫助開展工作,團部駐南關樊家大院,鄧小平和楊勇在樊家大院住60天,組建八路軍襄垣工作團,在全縣山莊窩鋪,宣傳抗戰,發展共產黨組織,完成建黨建政,擴軍囤糧任務後撤走。
位於南關村花園路的“革命烈士陵園”,經2009年整修擴建,被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