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0條詞條名為王華的結果 展開

王華

明朝狀元

王華(1446年~1522年2月),男,字德輝,號實庵,晚號海日翁,曾讀書龍泉山中,學者又稱他龍山先生,浙江餘姚人。

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進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歷任翰林院學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晉禮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

王華參與預修《大明會典》《通鑒纂要》,個人著《龍山稿》《垣南草堂稿》《禮經大義》《雜錄》《進講余抄》等,凡46卷。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華卒於家中,享年77歲。二月十二日,皇帝下旨贈新建伯。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446

出生

正統十一年(1446年),王華出生在餘姚一個富裕家庭。

1481

科舉之路

成化十七年(1481年),會試王華名列第三十三位,錄取他的正好是他的好友“禮記”房的同考官謝遷。殿試王華被點為第一,狀元及第。

科舉之路
1506

為禮部左侍郎

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王華升為禮部左侍郎。

1522

終老故鄉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華卒於家中,享年77歲。二月十二日,皇帝下旨贈新建伯。

終老故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正統十一年(1446年),王華出生在餘姚一個富裕家庭,他自幼生性聰敏,剛會說話時,其父教他讀詩,經耳便能隨口吟誦。年齡漸長,讀書竟至過目不忘。
成化十一年(1475年),松江提學張時敏測試其文,並大加讚歎,以狀元及第期許。由此,王華名聞遐邇,大家世族爭著前來禮聘他為子弟師。當時浙江左布政使寧良請王華到他的家鄉祁陽任教,寧家有數千卷藏書,王華執教之餘,足不出戶,閉門讀書。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華在祁陽教學期滿,回鄉參加鄉試。

科舉之路

成化十六年鄉試
成化十六年鄉試
天順六年(1462年),王華中秀才。雖然王華成績一直在府學名列前茅,曾被當時布政使寧良考效學問,與好友謝遷並列第一,但在隨後數次鄉試均落第。
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華由於學問高深,晉陞為不需要參加錄科考度的儒士。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華以浙江鄉試第二名的成績中舉。原本王華本應是第一,因答謝考官時身著白衣,被主考認為不成體統遂降為第二名。
成化十七年(1481年),會試王華名列第三十三位,錄取他的正好是他的好友“禮記”房的同考官謝遷。殿試王華被點為第一,狀元及第。

仕途經歷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華狀元及第后,官授翰林修撰。
弘治九年(1496年),王華擔任皇帝的日講官。
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華以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主持順天府的鄉試。
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華主持應天府鄉試。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華晉陞翰林學士仍兼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因為才學出眾,器度不凡,在講幄授課最久,明孝宗特別器重,命賜金帶,四品官服,聖眷日隆。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王華升任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學士。六月,王華因參與預修《大明會典》《通鑒纂要》之功,擢升禮部右侍郎,仍兼任日講官。
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王華升為禮部左侍郎。
正德二年(1507年)閏正月,宦官劉瑾專權,朝中大臣紛紛奔走其門,而王華卻不與其來往。劉瑾素慕王華為人,曾兩次派人對王華說,他與王華有舊,王華若能去見他一面,可入閣為相。王華操持堅定,不肯趨附劉瑾。再加上長子王守仁也因不依附劉瑾,劉瑾惱羞成怒,貶王守仁為驛丞,並在這月二十九日明升暗降,將王華調為南京吏部尚書。

終老故鄉

正德二年(1507年)九月二十一日,劉謹借王華參與預編《大明會典》中的小謬誤之處,迫使王華致仕。王華不為所動,以為“從此可以免禍矣”。王華歸田后,以讀書自娛,侍奉百歲老母,自己雖年已七十,仍行孝於床前,為世人稱讚。劉瑾事敗被誅后,王華恢復原官。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華卒於家中,享年77歲。二月十二日,皇帝下旨贈新建伯。

主要成就


文學

王華撰文的碑刻
王華撰文的碑刻
餘姚在明時有禮餘姚之稱。有明一代餘姚出了不少《禮記》高手,而王華正是其中翹楚,《禮經大義》是王華對《禮記》的深入領悟,是明代治《禮記》的必讀之書。王華不僅對自己的本經《禮記》有獨到造詣,而其它四經也有所涉獵,其《易經》《春秋》的水平不在當時專治這兩經的高手之下。其教授過的祁陽學子,也有以《易經》和《春秋》中式的。
王華文風雖然嚴謹,但其隨筆和其它題材的作品卻善謔有趣,其輕快的筆觸之下也有對本質的深入分析。

政治

王華的政治主張:道法並重,以上至下的管理國家方針。王華在他的著作中認為“道”為體為綱,“法”為用為目。要使國家達到大治,道與法二者缺一不可,並運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來闡述道與法二者並用的重要性。他說漢后宋諸朝之所以不能比隆於唐虞三代,是因為他們未將過與法並重之故。至於當朝,“大誥申明五常之義。律令詳著萬法之條,養民有田,足國有斌,御暴有兵,禁奸有刑,大綱畢正,萬目具舉“,已達大治之徵。若皇上還想探求道之“精微之蘊”,法之“製作之詳”,則全在於皇上之一“心”耳,皇上若能“明諸心“,始終如一則今日之治完全可以超越唐虞三代。

個人作品


書稿

參與預編有:
⒈《大明會典》:王華是預修《大明會典》的主要人員。
⒉《通鑒纂要》:王華是《通鑒纂要》的編輯。
個人著作共46卷:
《龍山稿》
《垣南草堂稿》
《禮經大義》
《雜錄》
《進講余抄》

詩作

《長信宮》
《南浦月華》
《王貞婦》
《青樓怨》

書法

王華書法作品
王華書法作品
這是賀友人弄璋之喜的小文。其書法特點,以行書為主,宗法二王,兼輔柳體之妙。
王華書法
原文如是:敬賦鄙詩一首,閑識弄璋之喜,錄呈求教:夢羊有(“有”點去,改“吉”)兆果如期,未必他年不白眉;抱送曾聞來釋氏,試啼定識是英兒;生涯莫笑中年遂,餘慶偏於積善私;百世箕裘今有托,眼前何止慰萱慈。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先祖王綱字性常,文武兼資,善於識別人才,明太祖洪武年間因劉基舉薦,拜兵部郎中,擢廣東參議。
曾祖王與准字公度,自號辶豚石翁,早年閉門力學,盡讀先世遺書,精通《禮》《易》,著有《易微》數千言。
祖父王傑字世傑,自號槐裡子,學者稱為槐里先生,幼時即有志聖賢之學,年十四盡通“四書”、“五經”以及兩來諸位大儒的學說,后以明經貢太學,未得大用而歿,著有《易說》《春秋說》《周禮考正》《槐里雜稿》數卷。
王倫字天敘,號竹軒,其家雖環堵蕭然,而雅歌豪詠,胸次灑落,窮年口誦心惟,於書無所不觀,尤其喜讀《儀禮》《左傳》以及司馬遷《史記》等,為文簡古有法,賦詩援筆立就,所著有《竹軒稿》《江湖雜稿》若干卷。
鄭氏、趙氏、楊氏
長子王守仁著名哲學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次子王守儉,太學生;三子王守文,郡庠生,官督府參軍;四子王守章。

軼事典故


拾金不昩

六歲時,一次與一群孩子在河邊戲水,見一醉漢前來洗腳,把錢袋忘在河邊。王華拾起,打開一看,內有數十兩黃金,心想,此人酒醒必來尋找。但又恐被人搶去,於是,王華心生一計,將錢袋投入水中,坐等失主。不久,那人果然號泣著跑來,王華迎上前說:“是來找你的金子嗎?”於是把扔金子的地方指給他,醉漢找到金子感激非常,拿出一兩酬謝,王華笑道:“不拿你數金反要你一兩嗎?”儘管醉漢一再堅持,王華就是不接受。

色不動心

王華年少時,借寓居一富翁家,富翁無子。有一天晚上,富翁叫他的小妾去和王華通姦求子,妾至拿出一紙條說:這是主人之意。紙上寫著:“欲求人間種。”王華提筆在旁寫道:“恐驚天上神。”任她百般誘惑,終不動心。第二天就離開富翁家。後來富翁家修醮,一道士拜呈奏章,伏地久不起,富翁感到奇怪?道士說:剛才送奏章至南天門,巧遇天上迎狀元榜,所以許久才送到。問狀元是誰?道士不敢說,只說道:狀元榜前面有副楹聯“欲求人間種,恐驚天上神”。不久,王華果然狀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書。
王華在祁陽教書期滿,他告別祁陽文友,準備回家參加鄉試。祁陽的學子們設宴為他餞行,他們想試一下王華的節操,特意將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並事先藏了兩個妓女在裡面。席散之後,眾人都告辭乘船上岸而去,將王華安置在亭里歇息。兩個妓女從內里出來,王華吃驚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遠,無奈王華只得拆了扇門板渡水而歸,祁陽人更加佩服他的人品。

父子對聯

任老子婆娑風月;看兒曹整頓乾坤。(註:王守仁平寧五之亂后,王華題於自己書齋上)
衣冠奕葉范陽第;詩禮千秋涿郡宗。(註:王華為同榜進士盧格題寫門聯)
雪壓孤舟,一葉載六花歸去;雁橫遠塞,片箋寫八字出來。(註:上聯為王華,下聯為王守仁)
藕筆盈池,竹簡蕉書安可寫;苔衣滿地,秧針柳線不能縫。(註:上聯為王華,下聯為王守仁)
百尺竿頭站腳;千層浪里翻身。(註:上聯為王華,下聯為王守仁)
一年春長長春發;五月夏半半夏生。(註:上聯為王華,下聯為王守仁。此聯為嵌名聯,王華攜子外出賞花,出此對,其子王守仁對之。上聯“春長”,指春天給出人的感覺或人們對春天的期望。“長春”,花名。下聯“夏半”,指五月正值夏季之中間,故稱。“半夏”,中草藥名。“春長長春”與“夏半半夏”詞序倒序,詞義自變,巧妙自然,頗為佳趣。)

史籍記載


《明史》本記第十三、列傳楊繼宗傳、列傳王守仁傳
《淵鑒類涵》
《翰林記》上
《殿閣詞林記》
《明通鑒》
《於越新編》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王守仁評傳》評道:為官20餘年,為人仁恕坦直,平生無矯言偽行,對人無尊卑貴賤,相待如一,凡談笑言議,皆由衷而發。人有片善,就稱不絕口。有急難來相求的,則極力幫助救濟。而對別人的過惡,則直言規勸,不肯護短。又性至孝,對父竹軒公及母岑太夫人,色愛之養,無所不周。雖無突出建樹,但頗有節操,為官有清名,很得社會輿論的好評。后因與大宦官劉瑾不和,被勒令辭職。高年猶寢苫蔬食,哀毀逾節,以致染疾,卧床逾年。
《皇明貢舉考》卷五:陳氏鎏評王華、李旻二狀元文章:王深造詣,李優才致。

歷代評價

李鴻章:老子婆娑看兒曹,整頓乾坤,當代重逢王海日;吾皇神武安天下,掃除紛亂,家祭無忘陸放翁。(註:王華晚年號海日翁)
黃珣:《賀年侄王伯安登第》:“羨我同年老狀頭,賢郎名位頗相侔。龍山佳氣重重見,舜水恩波滾滾流。調味查梨同入鼎,濟川橋梓共為舟。相看盡道登科樂,卻合同擔廊廟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