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載冕

李載冕

李載冕(朝鮮語:이재면,1845年—1912年),朝鮮王朝後期王族、大臣,朝鮮日據時期的貴族。字武卿,號又石,本貫全州李氏,他是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嫡長子,朝鮮高宗李熙的胞兄。母親是驪興府大夫人閔氏。

1845年,李載冕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1864年,李載冕文科及第,初授奎章閣待教,之後歷任成均館大司成、吏曹參判、宗正卿等職,他雖然是大院君的嫡長子,但並未因父親的關係而躋身中樞。而且,李載冕曾向父親請求受封君的爵位,其父也未同意,時間長了,父子產生了隔閡,李載冕便被李熙的妻子閔氏一黨所收買。

1878年後擔任刑曹判書等要職。壬午兵變被清兵鎮壓后,興宣大院君被押往中國,李載冕也隨同前往,父子回國后,李載冕繼續在雲峴宮侍奉父親。甲午更張期間擔任宮內府大臣。俄館播遷之後,李載冕隱居雲峴宮,閉門不出。1900年,李載冕被封為完興君,1910年晉爵興親王。李載冕封王后不久,日韓合併,朝鮮王朝滅亡,李載冕又接受了日本的公爵爵位,此時已改名李熹。1912年,李載冕在雲峴宮去世,享年68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鮮憲宗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李載冕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他的父親是興宣君李昰應,母親是郡夫人閔氏(後為驪興府大夫人),有一名胞弟李載晃(李命福)和庶兄李載先。乳名“命祿”,咸豐八年(1858年,朝鮮哲宗九年)八月十八日行冠禮,同年九月十九日娶通德郎洪秉周之女豐山洪氏為妻。
李載冕早年被過繼給亡叔興完君李晸應為後嗣,但仍由興宣君李昰應撫養。哲宗末年,他參加科舉考試,其生父李昰應曾乞求安東金氏權貴金炳冀讓李載冕通過考試,反為金炳冀所折辱,不過還是得到其幫助,在同治二年(1863年,哲宗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登黃柑科(每年冬季濟州島進貢其土特產柑橘時所特設的考試,只錄取京城儒生1人、地方儒生1人),取得“直赴”(不經過初試而直接參加殿試的特許)的資格。
李載冕
李載冕
半個月後,當時的朝鮮國王哲宗李昪無嗣而薨,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因王位繼承問題產生對立。以趙大妃(神貞王后)為首的豐壤趙氏集團主張扶植興宣君之子繼位,並壓制了安東金氏。李載冕的弟弟李命福被過繼給趙大妃為養子,繼承朝鮮翼宗之大統而登上王位,改名李熙,是為朝鮮高宗。而興宣君李昰應則加封為興宣大院君,代替國王打理朝政,成為當時朝鮮最有權力的獨裁者。就在李昰應加封大院君的當日,李載冕也被趙大妃授武職“司勇”,“冠帶常仕,使之承候”。同治三年(1864年,朝鮮高宗元年)五月二十二日,李載冕獲庭試文科丙科及第,除授奎章閣待教。次年正月初一被任命為承政院同副承旨,此後歷任成均館大司成、吏曹參議、都承旨等官職。同治六年(1867年,高宗四年)被特擢為同知經筵事,任吏曹參判、宗正卿等職務。李昰應只有兩個嫡子,相繼出後於人,為了讓李昰應綿延香火,趙大妃在同治三年(1864年,高宗元年)八月特命李載冕回歸本房。
李載冕雖然是興宣大院君的嫡長子,但是從沒有因為這層關係而躋身中樞,時間久了,便對父親大院君十分埋怨,覺得他不愛自己。李載冕作為國王的兄長,理應封君而不封,又請為大將,大院君又不許。此時高宗的王妃閔妃暗中崛起,準備利用閔氏家族的勢力推翻大院君,李載冕逐漸被閔妃的兄長閔升鎬等人收買(閔升鎬也是李載冕的舅舅,自李載冕童年時代就和他關係甚好),遂投靠了閔妃集團。李載冕時常在高宗面前說大院君的壞話,又把大院君的情報捅給閔升鎬等人。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宗十年)十一月,崔益鉉上疏攻擊大院君,李載冕也配合閔妃及閔升鎬、趙寧夏等人鼓動高宗親政,趕走大院君。最終大院君垮台,閔妃集團把持朝鮮國政。但是閔氏家族掌權以後,李載冕卻並未因此得到任何好處,所以他又開始怨恨閔妃集團,經常背地咒罵閔升鎬等人。大院君聽到后嘆息道:“騃鈍子也!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身世浮沉

光緒四年(1878年,高宗十五年),李載冕終於獲得升遷,被特擢為知經筵事,既而任刑曹判書。此後歷任判義禁府事、兵曹判書、禁衛大將等官職。光緒七年(1881年,高宗十八年)正月,李載冕在新設立的機構統理機務衙門中任事大、交鄰兩司的堂上官,同年八月調任吏曹判書,十一月任禁衛大將,光緒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三月任禮曹判書。
是年六月九日,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武衛營和壯御營的士兵起義反抗閔妃集團的暴政,大院君暗中指揮,準備利用這次事變奪回政權。高宗為了收拾事態,下令將武衛大將李景夏等人革職,李載冕被任命為武衛大將。次日,變亂軍民攻入王宮昌德宮,趕走閔妃,殺死閔謙鎬、李最應等閔妃集團大臣,高宗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急命大院君入宮,並將政權全部交給他。李載冕與府大夫人陪同大院君入宮。大院君任命李載冕為戶曹判書兼訓練大將,掌握財政和兵權,成為了大院君的左膀右臂。在亂軍入宮、追殺閔妃時,李載冕命人抬著府大夫人的轎子(裡面坐著閔妃)出宮,使閔妃得以逃出生天。
李載冕
李載冕
七月十一日,前來平亂的清朝軍隊進入漢城,李載冕陪同其父大院君前往南別宮迎接清朝官員馬建忠等人。次日李載冕又率600名士兵前去迎接吳長慶所部清軍。七月十三日,大院君被擒;七月十五日,馬建忠和清軍幫辦袁世凱合謀將李載冕騙到馬建忠所住的南別宮,結果李載冕中計,當即被拘禁。兩日後李載冕自請解職,清軍才將他放出。
先是李載冕聽說大院君被捕后,就大力爭取救援其父大院君。他與母親驪興府大夫人閔氏日夜在高宗面前哭訴,要求高宗遣使請求清廷釋放大院君。七月十五日,在李載冕的推動下,國王高宗下令派大院君的親信趙宇熙和李建昌陪伴大院君入中國。但是李載冕的圖謀被親清派官員金允植識破,他向清將吳長慶指出李載冕派出這二人的目的是讓他們“往天津采吾輩蹤跡,轉向北京交結朝士,到處鳴冤,期於翻案”。在金允植的大力阻撓下,二人沒有成行,李載冕的援救計劃落空。不過,因為他在壬午兵變的最危急關頭救了閔妃一命,所以未被進一步清算,甚至還參與了去忠州奉迎閔妃回宮的行列。
其後,李載冕三度往返於中國保定府和朝鮮漢城之間,探望並侍奉大院君。史載“公(指李載冕)銳身欲陪往,清人不許乘汽船,風雪修程,間關趨侍,溫凊視膳,怡愉如平日在家時,觀者無不感嘆,李傅相鴻章每稱公誠孝不置”。李載冕第一次去保定是光緒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三月二十五日回到朝鮮。第二次是光緒九年(1883年,高宗二十年)五月二十日,此次他在中國滯留了將近兩年。在此期間的“甲申政變”中,李載冕被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遙授為左贊成兼議政府左右參贊,不過甲申政變3天後即告失敗,因此這些職務他根本沒有擔任。光緒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春,清廷欲釋放大院君,大院君聽說后令李載冕回國試探高宗的意思,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聽說后也暗示李載冕讓國王“專使疏懇”。於是李載冕在三月十四日回國,向高宗傳達了清廷的用意,高宗乃下令派遣陳奏使入中國請求釋放大院君。完成任務后,李載冕又於同年四月十三日第三次前赴保定,光緒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隨被清廷釋放的大院君一同回國。
李載冕隨大院君歸國后,又長期蟄居於大院君之府邸雲峴宮,絕少過問政治。光緒十八年(1892年,高宗二十九年)春,大院君、李載冕和他的兒子李埈鎔的房間下均發現炸彈,祖孫三人差點同時被炸死,此事多被認為是閔妃集團所為。開國五百三年(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大院君第三次掌權以後,李載冕才重新出仕,被授予上輔國崇祿大夫的官階,因此他又被稱為“李輔國”,既而又參加了金弘集親日內閣,任宮內府大臣。次年閏五月閔妃重新上台後上疏辭職 其間他的兒子李埈鎔因為圖謀奪取王位而被逮捕審判,流放到了喬桐島,大院君曇花一現后又被逼下台。李載冕辭職以後就前往孔德里侍奉大院君。
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高宗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發生了“乙未事變”,日本浪人在日本駐朝公使三浦梧樓的策劃下攻入景福宮,暗殺了閔妃。大院君捲入了這次行動,據說還與日本人約定以李載冕為宮內府大臣。李載冕任宮內府大臣以後,在《王后廢位詔敕》上署名,又按照日本的旨意為高宗挑選新王后 據日本史料記載,李載冕是日本人殺害閔妃的主動配合者,但據當時英國駐韓領事禧在明透露,他是被脅迫的,李載冕曾對禧在明說:“我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你以為我們和他們聯手乾的?我的兒子因為他們痛苦萬分,我父親為此也生了病。他們說國王不讓外國使節進宮,那不是真的,他希望外國使節天天進宮訪問。”建陽元年(1896年)2月11日“俄館播遷”以後,李載冕打算前往俄國公使館謁見高宗,但被門衛所阻,在公使館門外侍立許久後方才離去,其後被免職。

晚年生涯

這時候李載冕一家已經凋零殆盡了,他的長子李埈鎔背負逆賊的惡名,亡命日本;次子李鎔無嗣而亡。光武二年(1898年)初,他的父母興宣大院君和驪興府大夫人相繼過世。李載冕也因為牽涉乙未事變而時常被尹容善、申箕善等人彈劾,請求高宗誅李載冕,以毒藥將其賜死。李載冕自解任后居住在雲峴宮,無異廢錮,“杜門謝客,垣戶一任頹圮” ,處境非常凄慘。光武四年(1900年)5月,李載冕被封為完興君。光武九年(1905年)以後待遇有所改善。
李載冕
李載冕
純宗李坧即位后,李埈鎔回國,隨後李載冕被任命為報聘大使前赴日本,並授陸軍副將。此後李載冕逐漸傾向日本,在親日組織和平協會中出任總裁。隆熙元年(1907年)8月23日斷髮。隆熙三年(1909年)被授予大勛位金尺大綬章。隆熙四年(1910年)8月15日,李載冕被封為興親王,其妻李氏封王妃,雲峴宮改稱“興王府”。8月24日,純宗御賜李載冕名字為“熹”,從此李載冕改名李熹。 8月28日,行興王冊封禮。
諷刺的是,就在李載冕受封王爵的同時,統治朝鮮半島五百多年的李氏王朝亦宣告終結。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為李載冕之陰曆生辰,當天中午,他即將在雲峴宮舉行生日宴,突然宮中來人,催他馬上進宮,李載冕遂罷宴進入昌德宮。他所參加的是朝鮮王朝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作為皇族代表出席,而這次會議討論的問題就是日韓合併的事宜。李載冕見大勢已去,連嘆“罔極”(悲痛之意),默認合併。《日韓合併條約》隨即出爐。8月29日,《日韓合併條約》生效,大韓帝國連同500多年的李氏王朝滅亡,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剛封為興親王的李載冕(李熹)又成為日本帝國公爵,稱“李熹公”,並接受了日本84萬元的恩賜金。大正元年(1912年,純宗五年)8月29日,李載冕的小女兒去世。一周后,一向健康的李載冕突發腦溢血,9月9日0時30分在雲峴宮去世,享年68歲。

個人作品


李載冕遺著有《又石詩稿》、《從官錄》等,被收錄在日本人編纂的《李熹公實錄》中。

家族成員


關係封爵姓名生卒備註
父母父親興宣大院君李昰應1820年—1898年
母親驪興府大夫人驪興閔氏1818年—1898年
妻妾原配貞敬夫人豐山洪氏1844年—1888年1858年成婚,1910年追贈興親王妃
繼室興親王妃驪州李氏1883年—1978年1902年成婚,1910年封王妃
妾室朱氏?—?
兄弟庶兄完恩君李載先1842年—1881年
弟弟翼成君李載晃1852年—1919年1864年改名李熙繼承王位,是為朝鮮高宗
子女兒子永宣君李埈鎔1870年—1917年
李鎔1883年—1901年
女兒李氏1874年—?洪氏所生,與郡守金仁圭成婚
李氏1875年—1924年洪氏所生,與秘書丞金斗漢成婚
李容貞1876年—1949年朱氏所生,與主事金奎定成婚
李氏1911年—1912年李氏所生

軼事典故


• 李載冕跟他的父親李昰應一樣頗有音樂才能,善於擊缶。
• 李載冕待人寬厚隨和。乙未事變后,金弘集、俞吉濬等人組建新政府,李載冕擔任宮內府大臣,表面上互相合作,其實新政府的人對他非常提防,李載冕雖然知道(金允植曾向李載冕透露過俞吉濬等軟禁大院君的計劃),但是並不計較,照常與他們議事。等到俄館播遷、金弘集政權倒台後,李載冕又為他們被殺或流亡感到惋惜。

人物評價


李載冕
李載冕
歷史上對李載冕的評價大多是批評他愚鈍不堪大任,優柔寡斷,以致在閔妃與大院君、李埈鎔與高宗的權力爭奪的漩渦中隨波逐流,無所適從,最後甚至投靠日本,晚節不保。壬午兵變時進入朝鮮的清朝官員丁汝昌、馬建忠等評價李載冕“庸懦無能,不為國人所親附”。也有人指出他是一個好人,金允植雖曾在壬午兵變期間與李載冕對立,但多年後仍對其高度評價:“此公(李載冕)生長貴家,自奉儉約,多識宮闈事。待人一團春風,心無忮克。壬午之間,閱歷險巇,忠孝彌著,備嘗艱苦,胸無滯礙。”大院君的門客金奎洛盛讚他“德器恢弘,風裁端凝,愛人下士,怒物容眾,樂爾之性,純粹之儀,望之儼然,即之而溫。立朝以來,聲望隆洽,輿情倚賴。孝友根於天性,作動傳之家范,凡大爺(大院君)所命,必先意承順,喻億供億,不敢自懈,嘉謨嘉猷,亦多入告於內而順於外,常以輔導聖明之治為己任”。
2006年12月7日,韓國政府設立的親日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委員會首任委員長姜萬吉向時任韓國總統的盧武鉉會同韓國國會提交調查報告,將李載冕列入親日反民族行為106人名單中的11名賣國賊之中,理由是他在1910年8月22日的御前會議上作為大韓帝國皇族代表同意日韓合併並且接受了日本的爵位。 2007年,李載冕的曾孫李某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將李載冕及李埈鎔列入親日反民族行為者的決定,但法院駁回了起訴。

藝術形象


• 《朝鮮王朝500年-大院君》(1990年韓國電視劇),李元載飾
• 《燦爛的黎明》(1995年韓國電視劇),李文煥飾
• 《明成皇后》(2001年韓國電視劇),韓范熙飾
• 《客主》(2015年韓國電視劇),鄭在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