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老舍故居的結果 展開

老舍故居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其中解放前九處,解放后一處。乃茲府豐盛衚衕10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是解放后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長達16年,人生成就最輝煌。

故居簡介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小羊圈衚衕(現為小楊家衚衕)8號系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反映老舍故居的美術作品眾多,以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畫中華名人故居第一人”、著名畫家拇指先生的《老舍故居》最為有名。
畫家拇指先生中華名人故居系列:老舍故居
畫家拇指先生中華名人故居系列:老舍故居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寫了一輩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開,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其中解放前九處,解放后一處:小羊圈衚衕(現為小楊家衚衕)8號是他的出生地,北京師範學校(今育勸衚衕)、第十七小學(今方家衚衕小學)、翊教寺公寓、西山卧佛寺、西直門兒童圖書館、缸瓦市基督教堂、教育會(今北長街小學)、煙通衚衕6號(今明9號)為解放前居住過的九處。乃茲府豐盛衚衕10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屬解放后久居的地方,直至辭世,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人生成就最輝煌。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現紀念館所在的“老舍故居”是北京市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國歸國后,自己花錢購買的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乃茲府豐盛衚衕10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磚砌影壁,中心貼個大紅福字做裝飾。往裡走是個不大的小院,只有兩間南房,是為門房;往西還有個狹長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體部分。進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院內正房為北房三間,左右各帶一間耳房。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為卧室,西耳房即為老舍的書房。書桌對著東門,一轉身就可以拿到嵌在牆上書櫥里的書籍,書桌是硬木鑲大理石的,上有幾件文物:一枚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一隻馮玉祥將軍贈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的硯台,上刻“笠翁李漁書畫硯”。還有老捨生前用過的眼鏡、鋼筆、墨水瓶、煙灰缸、檯燈、收音機和台曆等。就在這間小屋子裡,老舍寫了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福》等,還有為紀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23部著作。此外還有大量的曲藝、散文、詩歌、論文、雜文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客廳中陳列著沙發、條案、硬木雕花圓桌、凳及多寶閣。南面向陽的窗檯、茶几上擺著各種盆景、盆花。西牆上掛著著名國畫家贈送的老舍喜愛的字畫。據老舍夫人胡絜青說,原來這些字畫幾天就換一次,每換一次,老舍總要細細地看上半天。在這裡,老舍曾接待過許多著名藝術家和中外友人。東西各有三間廂房,東廂房老舍女兒居住,西廂房是就餐的場所。1954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親自栽下了兩棵柿樹。每逢深秋時節,柿樹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胡絜青美其名為:“丹柿小院”
老舍先生在50歲之前住過的地方少說有百餘處,但稱得上是自己的家卻不大數得出來。
七七事變后,老舍先生東遷西移,漂泊不定。抗戰勝利后,一個人在美國居住了4年,1949年,老舍從美國回到故鄉北京,家小也從重慶回到北京團聚,政府暫時把他安排在北京飯店。開了一個房間,在那裡吃住,寫作。一次老舍先生碰見周總理,便問能否私人出錢買一所小房,別的他能忍受,唯獨吵鬧不行,寫不出東西來。周總理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可以。
小房位於北京東城區豐盛衚衕,門牌10號,幾乎是在市中心,交通方便,離王府井商業街和著名的東安市場隆福寺秀近,市立二中,育英中學就在附近,小孩子能就近上學。這房子的特點是鬧中取靜,因為不在交通要道上,酒茲府大街既能走大車,又不是主道,車輛和行人都不多;加上小房有圍牆,院中有樹。大城市的嘈雜便都隔在耳外了。平常只有花上的蜜蜂和樹上的小鳥能愉快地打破它的寂靜。大門開在一個南北向的小衚衕里,衚衕以明代一個公主的名字,“豐盛”命名。小房在衚衕的路西,進了衚衕第一個門就是,好找。先生去世后,小豐盛衚衕改名為豐富衚衕,門牌改為19號。
進了大門,有一座磚影壁,有兩間小南房,是看門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樹,夾竹桃的避寒處。老舍先生搬進來之後。在大門靠著街牆種了一棵棗樹,磚影壁后,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這是故宮御花園才有的名花。不過並不嬌貴,在百姓家照樣欣欣向榮,葉繁枝茂。小南屋房檐下還放著一大盆銀星海棠,也是一個多高,常常頂著一團團的紅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門時,常常指著它說:“這是我的家寶!”
磚影壁後面是個小外院,自成體系,有三處灰頂小房,一為廁所,二為貯藏室,三為正房兩間。正房坐北朝南。由男孩住,兼作老舍先人私人秘書南仁芷先生白天的辦公室,也兼作外地客人的臨時客房。這個外院正好坐落在里院南房的位置上,將里院勉強在外形上湊成一個四合院。外院有一街門通向今燈市口西街,但從不使用。
里院修飾之後還很漂亮,有北房五間,東西房各三間,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間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小院,進大門繞過太平花有一個“二門”通向里院,邁進二門又有一個木影壁,漆成綠色。有十字甬道通向東,北,西房。南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種樹。老舍先生很看得這點,他一生喜愛花草,卻少有機會實踐,有了這塊空地,可以試驗了,完全隨心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創作。
頭一件事是託人到西山移植了兩棵柿子樹,甬道兩邊一邊一棵。種的時候只有拇指粗,不到十年,樹榦直徑已經超過了海碗。秋天滿樹碩果,非常壯觀。柿子品種很特殊,是河南省的“火柿子”,個頭不大,只有拳頭的一半,皮薄,很甜,無核,橘紅色。老畫家于非闇曾來給柿樹寫生。作工筆國畫一幅,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因這棵柿樹,後來夫人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稱自己的畫室為“雙柿齋”。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連續寫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這兩棵柿樹作篇名,柿子友情成了這座小院的標誌。
北屋正房三間有兩間是客廳,靠東頭一間是夫人的畫室兼卧室,東耳房是衛生間,裝有抽水馬桶和洗澡盆。東耳房的牆外還有一間小鍋爐房,內裝一台小暖爐,供冬季全院採暖用。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書房兼卧室。老舍先生在這間屋裡生活了16年,度過了他的晚年,創作了24部戲劇劇本和兩部長篇小說,其中引轟動的是《龍鬚溝》《柳樹井》《西望長安》《茶館》《女店員》,《全家福》《正紅旗下》。《龍鬚溝》使他榮獲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茶館》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曾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享譽歐美亞。
卧室中有兩樣東西很值一提,一是老舍先生自己設計了一個大壁櫥,請工人打在牆裡,足有六七立方米。是他貯藏字畫和小老古董的地方。第二件是老舍先生的訂,那是一張紅木的老訂,又大又沉,床幫上還嵌著大理石,床屜是棕繩的。他的腰病使他不能睡軟床,特意由舊木器行選購了這張硬床。大木床和其他紅木傢具一起在“文革”時被抄家沒收,但文物部門鑒定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萬幸沒有隨便處理,“文革”后又原樣發還,成了惟一保留下來的老舍先生用過的古典傢具。
客廳里陳設嚴格按老舍先生意圖布置,處處表現了他的情趣,愛好和性格。傢具方面,除了一張雙人沙發,兩張單人沙發和一個小圓茶几是現代的,其餘的全是紅木舊傢具,其中穿衣鏡是夫人的嫁妝,其他的則是遷進新居后陸續選購來的,有書櫥,古玩格,條案,大圓桌,靠背椅等等,老舍先生很愛這些傢具。擦拭它們是自己每天的必修課。桌面上陳設很少,但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花瓶,二是果盤。
客廳里除了花多之外,就裡畫多。牆上總掛著十幅左右的中國畫,以齊白石,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的畫作為主,兼有陳師曾,吳昌碩李可染,于非闇,沈周顏伯龍胡佩衡的更換。客廳西牆是專門輪流掛畫處,宛如一個小小的美術畫廊,到老舍先生家做客,觀畫成了必不可少的內容。是公認的一大樂趣。
秋天時,老舍先生會頻頻邀請朋友來家賞菊。老舍的家是因為高度東方文化色彩而光彩奪目的。它的確可愛,是個很有味的家。
1966年政治風雲突變,8月24日早晨,老舍先生帶著滿身傷痕,懷著悲憤的心情離開了這個家。他向3歲的小孫女鄭重告別:“和爺爺說再---見-----!”,然後義無反顧地跨出了家門,永遠地離去,自沉於太平湖。就這樣他可愛而有趣的家也隨即毀滅。
又過了16年,這所老舍先生的故居,這座小院子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了大理石標牌,要長久地保留於世,不準拆改。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豐富衚衕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燈市口西街路北從西往東數的第二條衚衕,自北向南溝通大草廠衚衕和燈市口西街,長170餘米。清乾隆時稱“風箏衚衕”,宣統時稱“豐盛衚衕”;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西城區的“豐盛衚衕”重名,遂改稱“豐富衚衕”。
小院的規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應該是戶“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小門、小院、“小門樓”和“四角硬”的牆體揭示出其主人決不是高官富賈,既沒有值得炫耀的社會地位,也沒有更多的富餘錢財。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過,小院的布局卻是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是頗具匠心。
二門建在里院的東南角,佔據里院的“巽”位;街門建在外院東院牆的北部,將外院作為坐西朝東的獨立院落觀之,亦佔據“巽”位,此謂中規中矩。“巽”,八卦之一,為木、為風,卦形為;位在東南,時寓晚春,意為吉順。“巽”位開門在北京四合院中實為定例。外院狹長,在東南部位僅有兩間南房,然而,里院的兩間南房則佔據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為外院的北房;東南、西北部位的4間房屋與西南、東北部位的兩塊空地使狹長的外院虛實結合、錯落有致,亦可理解為八卦圖中間的“陰陽魚”,只不過由圓形變成了長方形,此謂頗具匠心。
誠然,“風水”是一種古老的迷信,古人也曾以“風鑒先生慣說空,指南指北指西東,若是真有龍虎地,何不當年葬乃翁”進行譏諷。然而,對一所小院的營造卻如此講究“風水”,就不能不承認當年的營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1949年,老舍從美國回國后託人買下這個小院。1950年3月入住。老舍對小院是滿意的,也精心地進行裝點,還在院子里種植了兩棵柿子樹,每到金秋時節,橘紅色的柿子掛滿枝頭,老舍的夫人胡絜青還給小院起了個雅號——丹柿小院。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創作了話劇《方珍珠》、《龍鬚溝》、《青年突擊隊》、《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小說《西望長安》、《無名高地有了名》、《正紅旗下》,此外,還創作了大量的散文、詩歌、雜文和曲藝作品等。話劇《茶館》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史詩,《龍鬚溝》則是新中國的讚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稱號。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后就再也沒有回來。
1984年5月24日,老舍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建成老舍紀念館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歷史沿革


一、故居的形成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1949年12月9日,老舍應周恩來總理邀請由美國回國抵天津,兩天後到北京,受到周總理的接見。1950年4月,老舍購置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衚衕10號(即今豐富衚衕19號)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紀念館館址。老舍先生在這裡生活、工作了16年,曾幾次接待周恩來總理和末代皇帝溥儀來訪,還接待過巴金曹禺趙樹理等許多文化名人,並寫下了《龍鬚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
1984年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老舍故居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二、故居的捐獻及修繕
1994年老舍夫人攜子女向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市長李其炎寫信,提出將老舍故居連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畫、古董捐獻給國家,同時胡絜青也願意將她本人創作的美術作品捐獻給國家。
1997年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委書記賈慶林等市領導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居進行落架修繕。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三、老舍紀念館的由來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後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老舍紀念館對外展示內容:故居原狀陳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與創作展覽。

老捨生平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風光
老舍故居風光
老舍(1899-1966),中國現代作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曾任第17國民高等小學(今方家衚衕小學)校長。1923年在北京教育會任文書,同時在京師公立第一中學堂(今北京一中)兼課,在燕京大學讀書。1923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陸續創作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1930年回國,歷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等校教授;先後創作小說《月牙》、《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等,其中發表於1936年的《駱駝祥子》是現代文學史上傑出作品之一,也奠定了老舍先生“京味文學大師”的地位,抗戰期間,老舍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工作,1944年創作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國講學。新中國成立后,回國在北京定居,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多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蹈水而亡,系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所致,后被平反昭雪。孫郁在《大愛者——老舍先生逝世四十年祭》中說:“當代作家中,沒有一個人的死,像他那樣讓後人痛心,其悲壯之志,讓一切苟活者頓失光澤。”
代表作品:《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出身於貧苦市民家庭,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在大雜院里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這使他從小就深知城市貧民的生活並受到大雜院里傳統藝術的熏陶。1906年開始讀私塾,後轉入新式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愛好古典詩詞,並用文言文練習寫詩和散文。191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先後任北京第17小學校長、京師學務局北郊勸學所勸學員,天津市南開中學國文教員等職。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掙脫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同時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此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並激發了他強烈的文學興趣,開始文學創作。1926—1929年,先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這些作品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顯示出諷刺幽默的藝術才能,因而立刻引起了讀者的注意。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途經新加坡停留了半年。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回國后,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並開設過《文學概論》、《歐洲文學思潮》、《外國文學史》等課程。課餘,陸續創作長篇小說,有以寓言形式寫作的《貓城記》,其思想傾向比較複雜,但重在揭露舊中國的腐敗,針砭保守愚昧的國民性和奴才心理;有描寫一群公務員庸碌生活的《離婚》;有描寫市民生活場景的《牛天賜傳》。同時創作了優秀的中篇小說《月牙兒》,還有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以及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的問世,在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后,由濟南到武漢,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從事抗戰文學運動。1939年6月,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為適應抗戰的形勢,還利用舊形式,寫有不少鼓詞、舊戲、民歌等宣傳抗戰的通俗文藝作品。這個時期,創作有劇本《殘霧》、《面子問題》等,長篇小說《火葬》、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等。1944—1947年間,創作了描寫北平淪陷之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講學並進行創作。1949年應召回到新中國,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新生活煥發了他新的創作熱情,他寫出了大量的控訴舊社會、歌頌新社會的作品。1950年寫了五幕劇《方珍珠》和三幕六場話劇《龍鬚溝》。《龍鬚溝》的創作成功使他在1951年獲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53年,參加赴朝慰問志願軍,並寫成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先後訪問過蘇聯、印度、日本等國。這一時期有大量新作問世。有多幕劇《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西望長安》、《女店員》等。後期最為成功的作品是反映清末到抗戰勝利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生活變遷的話劇《茶館》,還有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這部小說寫出了大清帝國即將滅亡之時五光十色的社會風貌,特別是作為清朝統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會的分化和沒落。1966年,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致死。他是現代中國具有獨特風格、卓有成就的小說家和劇作家,貢獻給了中國現代文學一個豐滿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獨特生動的市民形象體系,同時,為推動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現人民文學出版社正陸續出版《老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