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是2011年10月28日科技部等部門發布的文件。
目錄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醫學科技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對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公眾健康保障水平,支撐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改善民生服務,以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為加快醫學科技發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特制定《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一)疾病防控挑戰艱巨。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已經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並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結核、艾滋、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發病率居高不下,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在控制人口數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問題也接踵而來,老齡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此外,出生缺陷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心理精神疾患日益增多,重大自然災害和意外傷害頻發,呼吸、消化等常見病、多發病仍然困擾著廣大公眾的健康,食品安全和環境危害對健康的影響加重,職業病和地方病高發,醫源性和葯源性疾病不斷出現,亞健康狀態人群擴大,廣大農村基層地區醫療機構的診療技術水平較低,進一步加劇了疾病防控的嚴峻形勢。面對諸多挑戰,現有醫學認識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許多重大疾病包括常見多發病仍然缺乏經濟有效的防控辦法和診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亟待提高。
(二)健康需求快速增長。
健康是人類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現階段我國健康需求的主要特點是起點低、總量大,居民整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隨著經濟條件、教育程度、科學技術、產業發展等各要素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公眾健康需求快速釋放,人們越來越重視防病治病,拉動了醫療服務業以及包括藥品和醫療器械在內的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導致我國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同時,伴隨著廣大公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家庭醫療、康復保健、個人健康等產品逐步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個人消費支出中所佔比例逐步提高,現代健康服務業快速增長。醫學科技的目的已不僅僅是解除病痛,更要滿足人們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質量提升等多層次需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
三)科技創新高度活躍。
認識生命現象和解決健康問題帶來的內生動力以及以生命科學為主的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的不斷進步,促進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及整體等層面的研究不斷深入,推動醫學向預測、預防和個體化診療等新的方向加速發展;醫學影像、分子診斷、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微創手術、組織工程、生物醫用材料、靶向藥物治療、無創檢測、實時監測、數字化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新技術不斷發展,疾病防治手段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進步;傳統醫藥的健康觀念、醫療實踐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日趨緊密,中西醫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的突出特色;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日益廣泛,醫學逐步成為促進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學科領域集成融合應用的重要引擎,醫學科技發展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四)醫學模式加速轉變。
隨著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入,探索生命的奧秘、揭示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干預方法,已經不是單純的生物醫學問題,而是包含生物、環境、心理、社會等在內的複雜系統科學問題,醫學科技進入了多視角、全方位研究的整體醫學的時代,醫學科技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多學科、跨領域的交叉滲透融合和緊密協同的大兵團作戰。緊密圍繞醫學科技發展需求,加強醫學研究資源的共享集成,推動不同學科和技術領域間的交叉融合,促進前沿技術、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的緊密銜接,加快建立整體協同的研究模式正在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五)產業競爭日趨激烈。
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器械製造為龍頭的健康產業,是支撐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促進醫學服務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撐,是世界各國爭奪最激烈、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之一。在技術驅動和需求拉動的雙重影響下,全球健康產業持續增長和快速發展,美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歐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日本已確定“生物產業立國”的戰略目標,我國也將生物醫藥確定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我國化學藥品和生物藥品還以仿製葯為主,大中型、中高端醫療器械主要依賴進口,中藥產業發展也面臨著資源、標準等諸多挑戰。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進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既是當前我國支撐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降低公眾醫療負擔的緊迫需要,也是面向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促進醫學模式轉變的重大戰略需求。
(六)戰略意義日益凸顯。
醫療與健康關係著社會和諧、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各國政府均著力發展醫學科技,以解決重要疾病防治難題,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健康水平的提升成為衡量和評價各國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眾多國家已經啟動健康戰略並正在實施,醫學科研投入經費比重日益加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經費約佔美國非國防領域科研經費的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達到312億美元,並保持持續增長趨勢;英國計劃在10年內向癌症和其他疾病領域研發投入150億英鎊。無論是投入經費總量還是科技經費的比例,我國醫學科技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進一步加大醫學領域的科技投入,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二、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前沿技術的引領作用和中醫藥的原創優勢,突出重點疾病、重點人群、重點區域、重點技術、重點產品和重點環節,著力實施自主創新、重點前移、重心下移、加強轉化和系統整合五項戰略,重點解決我國醫學科技領域的重大瓶頸問題,切實加強醫學科技發展組織模式的優化,大幅提高醫學科技的創新能力,為構建普惠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人口安全、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基本原則
(一)自主創新。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成為引領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是醫學研究的“資源”大國但並不是“創新”大國,解決疾病和健康領域的諸多問題迫切需要醫學科技的創新突破。要充分利用我國生命科學研究發展迅速、臨床醫學資源豐富以及中醫藥理論方法的原創優勢,將自主創新作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基礎、應用、開發研究整體布局,預防、診斷、治療、康復、保健研究銜接部署,加快建立更為完善、更具效率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為醫學科技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重點前移。
立足預防,增進健康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疾病防控整體形勢不利的局面。要重點發展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識別技術,實現疾病的早期干預,大幅度提高疾病的治癒率,降低疾病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為預防為主戰略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要大力發展健康狀態辨識技術、健康管理及亞健康狀態干預技術,重視公眾健康知識普及,從“治已病”為主前移到“治未病”和養生保健,從“被動醫療”轉向“主動健康”。
(三)重心下移。
以農村和社區為主的基層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疾病防控體系的薄弱環節。醫學科技研究的不僅要發展適於大城市、大醫院需要的先進技術和產品,更要關注廣大農村和社區基層,積極發展和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適宜技術和產品,加快推進先進技術和創新產品在基層的普及應用,大力發展新型整合醫療服務模式,有效提升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四)加強轉化。
醫學科技的根本落腳點是有效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和切實提高公眾健康水平。當前,基礎醫學、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實際應用脫節的問題非常突出。有效解決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產業發展之間缺乏有效合作機制等問題,在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繫,縮短從科學發現到技術應用的時間,儘快將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產品、方法、方案或指南並應用到臨床實踐,大力推進轉化醫學的發展已成為醫學科技自身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
(五)系統整合。
醫學研究具有高度的複雜性,有效的系統整合是醫學科技發展的內在需求。傳統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研究模式,嚴重製約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要加強醫學科技工作的統籌協調,促進全社會醫學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綜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要注重學科領域整合,以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進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要重視對研究力量整合,促進醫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推動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技術創新聯盟等建設;要重視研究資源整合,加快臨床研究協同網路平台及相關資源庫、信息庫的建設;要重視醫療服務模式的優化整合,加快推進數字化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技術發展,優化建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協同醫療、整合服務的新模式,實現醫療服務資源的系統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