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驢打滾的結果 展開

驢打滾

東北、北京和天津地區的傳統小吃

驢打滾,是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130克
黃豆粉70克左右
紅豆沙120克
清水90克左右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糯米粉加適量清水,和成團。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放入蒸鍋,蒸制10~15分鐘。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蒸好后,倒掉面上蒸汽滴落的水分,稍微放涼。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在揉面墊上篩一層黃豆粉。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糯米團放在揉面墊上,再撒一些黃豆粉防粘,鋪上一張保鮮膜,也是為了防粘,因為沒有加油的糯米蒸熟了真的特別粘。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用擀麵杖把糯米團擀平。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把保鮮膜揭掉,切掉不整齊的邊緣。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用橡皮刀抹上豆沙,刮平。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把糯米皮和紅豆沙捲起。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然後切成等寬的小段,再均勻的篩上一些黃豆粉即可。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柔軟甜糯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家人都喜歡吃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快來試試吧~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水磨糯米粉260g
細砂糖50g
純凈水240ml
椰子油5g
紅豆沙200g
熟黃豆粉40g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做好的驢打滾超美味。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水磨糯米粉過篩入容器內。(重點“一定要”用“水磨糯米粉”)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加入細砂糖(沒有細砂糖可用綿白糖,口感沒多大差異)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加入純凈水(沒有純凈水可用過濾水,不可用自來水)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攪拌均勻(攪拌至無顆粒的糯米糊糊)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攪拌好的糯米糊倒入淺盤內。(沒有淺盤可用其它淺一點的容器,淺盤的目的為了使糯米糊受熱面更廣,熟得更快。)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表面覆蓋保鮮膜。(選擇用可高溫的保鮮膜)蒸30分鐘。(鍋蓋上蓋子,鍋蓋子上汽后,開始計時)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將蒸好糯米麵糰,去掉保鮮膜,用橡皮刮刀將糯米麵糰沿著邊緣如圖~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將糯米麵糰裝入塗滿椰子油的保鮮袋內隔著保鮮袋先將糯米麵糰揉均勻,使其口感更佳Q彈軟糯。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用擀麵杖將糯米麵糰擀壓成長方形,如圖~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用剪刀剪開保鮮袋,表面鋪上紅豆沙,下面預留1cm的位置不填餡料,上面預熱4~5cm不填餡料,如圖~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由上至下將糯米麵皮捲起,如圖~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卷好的驢打滾胚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表面撒上熟黃豆粉,要撒均勻。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利用鋒利的刀切成喜歡的大小。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蒸好的糯米麵糰 準備一個保鮮袋,裝盤即可食用。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200g
熟黃豆粉適量
棗泥適量
200g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糯米粉同水混合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筷子攪拌均勻,無乾粉即可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另備一個碗,刷點底油,防止糯米粉太黏碗上面,上鍋大火蒸15-20分鐘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取出來,趁熱用筷子攪拌滑順,蓋保鮮膜放置溫熱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檯面篩熟黃豆粉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將溫熱的糯米團放在黃豆粉上,擀開成大長方形,抹上豆沙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從一端緊緊的捲起啦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切成自己想要的大小,表面篩熟黃豆粉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軟糯香甜可口,吃起來吧

菜品特色


豆面卷子起源於東北地區,在北京稱驢打滾,是滿洲(東北地區,鐵嶺等地)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滿洲地區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源於滿洲,緣起於承德,盛行於北京。由於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自古以來承德地區就盛產一種黍米,據《熱河志·物產》記載:“黍,土人稱為黃米”。這種黍米,性粘,承德叫黃米,可悶乾飯,或碾成粉用來做粘豆包年糕和“驢打滾”。喜吃粘食本來是滿族人的傳統,因為滿族的狩獵生活,經常是早出晚歸,吃粘食耐餓。“驢打滾”就是在200多年前從粘食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面入嘴后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食用指南


驢打滾的製作配方不需要那麼精細,只要把麵糰的柔軟度和好就行了,白糖這些加多加少看你喜歡的甜度。水要慢慢加入,不要一次全部倒進去了,萬一不小心倒的太多太軟了,不要擔心,可以再加些糯米粉進去,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黃豆粉我是買了熟的黃豆粉,剛好小區里擺著我就順便買了一包,一般菜場里的黃豆粉是生的,生的只要在鍋里稍稍炒一下,顏色變原來的加深點就可以,動作要快,很容易焦掉。火不要開的太大,麵糰蒸好取出的時候有點粘,滿難擀開的,只要在擀麵仗上刷上 植物油就可以操作了,切的時候刀要粘上冷水。配方也沒個明確只要是:豆沙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豆沙比較純正。糯米粉適量,白糖適量,水適量,黃豆粉適量,根據人數可增減糯米粉等量。

歷史習俗


為什麼叫驢打滾?是指成形后滾於炒豆面中,似驢愛在黃沙土中打滾?
這一點人們不太清楚,連清人寫的《燕都小食品雜詠》中也覺得不可思議。有詩為證雲:“紅糖水餡巧安排,黃米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進一步指出稱:“黃米拈面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豆面中,成球形,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不去考證叫驢打滾的起由,反正它是一種北京傳統名小吃,可入北京習俗之列。至於張江裁先生講的:“近年則少見矣”的議論,已屬過去。撞長小吃製作的南來順飯莊和它的分店,常年均有驢打滾的供應,這一點是北京人可以一飽口福的幸事。
驢打滾製作圖
驢打滾製作圖
北京人食“驢打滾”(豆面糕)的歷史,愛吃豆面糕的習俗已很久遠。據張江裁(出生年月無可考)寫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桿》中記載稱:“驢打滾,乃用黃米粘面蒸熟,裹以紅糖水為餡,滾於炒豆面中,使成球形。燕市各大廟會集市時,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賣,近年則少見矣。”從記述中可知,此品在廟會集市中必售的食品。驢打滾要用黃米粘面(也有用江米面代替的,多加一點水使之軟潤,然後上籠蒸熟;黃豆炒熟后軋成面,將蒸熟的粘米蘸上黃豆面擀成片,抹上糖水豆餡捲起,切成小塊即成。驢打滾口味香濃,有特有的豆香味。

由來傳說


第一種由來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第二種由來

傳說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亂后,把新疆的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
香妃被搶到北京后,日夜茶飯不思,乾隆急壞了,傳旨給御膳房,說:如果誰能做出香妃愛吃的東西,不但陞官,還賞銀千兩。這一來御廚們大顯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領,山珍海味,風味名吃,做了數千樣,但香妃連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吃食送進宮。
話分兩頭說,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搶進宮后,也跋山涉水從新疆來到北京,藏身在白帽營里,想方設法打聽香妃的下落。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好吃的東西送進宮去給香妃吃,覺得這是個聯繫的好機會。於是就做了一盤他家祖傳的自製點心江米糰子,香妃見到這江米糰子,就會知道是她丈夫來了。
江米糰子送到宮中,太監問這食物的名字,於是就叫它驢打滾。宮女把驢打滾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見,睛睛一亮,知道丈夫來了,便強打精神,夾起一個,輕輕咬了一口。
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高興地不得了。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從此,艾買提就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驢打滾也就出了名。後來又流傳到了民間。

文化


驢打滾製作圖
驢打滾製作圖
一首黃河大合唱,在中國是經典,但到了國外的大劇院,就 顯得格外寒磣,嘔啞啁喳難為聽。因為黃河大合唱是中國人剛剛學習西方時創作的歌曲,總是有些隔閡。中國傳統文化除了主流學術思想之外,在外國人的印象中,吸引人的地方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民風民俗,其中,吃是中國文化的強項。中國的吃,勝在味道夠足,其次是式樣。文人、雅士、鄉紳是遠離庖廚的,但是對菜名的叫法卻非常感興趣,以此表現自己的學問。但外國人對這些“文化”並不清楚。所以,如何翻譯這些菜名,體現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成了一道難題。例如,“驢打滾”這道小吃,北方人可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南方人卻不一定知道,更別說老外了。我第一次看,還以為是什麼“活叫驢”之類的殘忍菜,那是一道將驢子捆綁起來,一塊肉一塊肉地活剮,在火鍋上涮熟著吃的傳統“名菜”。一些餐館將它翻譯為“RollingDonkey”,也有這種殘忍的意味在內,好象驢子痛得打滾一樣。最後,才知道這道菜是小吃,是“帶有甜豆粉的由粘性的大米作成的卷”(英語翻譯為“glutinous rice roll switch sweet bean flour”),我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大概也就是過年時吃的糍粑之類。
“驢打滾”的做法、叫法、吃法,具有很強的地方性。中國人很有想象力,如此簡單的一道小吃,卻跟驢子掛上了鉤,大概藉助驢子在地上打滾時一身灰塵的模樣,來形容這種糍粑。形象是形象,但如果你不在這種區域文化之中,你就沒有辦法感受到。在一些宰客的地方,你可能就因為這個叫法而上當受騙,店主會讓你付吃驢肉的錢,而不是糍粑,因為你點的就是“驢”。“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不宰你才怪。
驢打滾
俗話說,人餓了,石頭蘸點油鹽也是好吃的。中國的很多“菜系”做法其實並不難,不過就是加糖、撒鹽、放辣椒、浸醬油、用煙熏等。只要有耐心,味道自然就出來了。
當吃的東西足夠多起來后,就吃新鮮的,包括海參、燕窩等,更刺激的吃法就是吃活的、叫的,例如生吃猴腦、燉煮胎盤等。這種文化口味是很難改變的。於是全國人民花費在吃的方面用掉了最大的精力。一日三餐油煙滾滾,上班下班都在想著怎樣安排一家人一天的吃喝,家庭主婦們則忙著買菜做飯,工薪族們則考慮應該在哪個館子里和朋友們搓一頓,至於大小老闆們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早已是吃喝新潮的製造者。據經濟學者分析,這些家庭內外的體力投入和產出都牽扯到GDP的數值變動。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更加發達,人們的生活更加滋潤,全面到達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近在咫尺。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驢打滾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98 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