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梧

太極宗師

李經梧,一代太極宗師。1912年5月生於山東掖縣(今萊州)過西村。1927年與孫楓秋在哈爾濱從劉子源學彌宗拳。三十年代初來京先後向趙鐵庵、陳發科楊禹廷三位太極拳大師學習吳式和陳式太極拳,向胡耀貞學習心意六合拳,向梁振蒲學習八卦掌,向張少三學習通背拳,向黃士海學習八極拳。1941年任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理事。建國后,積極參與宣傳普及開展國家編定的太極拳套路,50年代後期淡出武林,移居北戴河,將自己早年所學彌宗拳,陳式、吳式太極拳,八卦掌,心意六合拳,通背拳,八極拳創經梧太極拳(經梧拳、精武拳)。

人物關係


主要經歷


一代太極宗師李經梧
一代太極宗師李經梧
李經梧在各式太極拳術、理論、推手方面盡得其精奧,登堂入室,一時名噪京、津、哈等大城市、於1956年參加北京市武術比賽獲太極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參加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觀摩表演賽,被評為優秀運動員,並獲優秀獎。以後,專職從事武術教學工作。1959年曾任第一屆全運會北京市武術隊太極拳教練,併兼任中央部級機關等單位的太極拳教練。同期,在國家體委主持下拍攝成我國第一部電影教學記錄片《簡化太極拳》。1958年受國家體委的委託,與唐豪,李建華,陳照奎,顧留馨等人合作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
1959年7月調任北戴河氣功療養院拳師,同年參加了第一屆全運會武術裁判工作。先後被評為河北省人大代表、省運動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秦皇島市武協主席和政協常委、北戴河政協副主席等榮譽職務。1994年被評為北京吳式太極拳顧問,武當拳法研究會的研究員。
1964年10月在《體育報》發表《對纏絲勁等問題的看法》一文。八十年代初著有《太極內功》及吳式、陳式、推手等內容的錄相帶。九十年代著有《李經梧陳吳太極拳集》一書。退休后,仍堅持研技教徒,培育出一批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為體育醫療事業培養造就人材。其弟子谷平海、馮志明曾於1989年全國太極拳、劍、推手比賽中獲太極推手56公斤級和70公斤級冠、亞軍。另外,其他的弟子如李樹駿(次子),周樹生、潘淑儀、陳湘陵、王大勇、梁寶根、趙振生、劉亞非、呂德和、徐徒翔、劉興基等人都在武術事業中做出成績和享有名氣。至今有門徒800餘人,再傳弟子數百人遍及全國各地。

自傳


少年
余祖籍山東掖縣。十四歲至哈爾濱謀生。因居處簡陋,難御風寒,至罹風濕症,延醫無效,轉而習武與疾病抗爭,遂與武術結緣,至今己六十五年矣。餘十七歲在哈爾濱向劉子源先生學習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短,頑疾逐漸痊癒。武技亦有小成。后聞人云太極拳至為精妙,余心嚮往之。然苦無師授。後有幸輾轉入京、才得遂夙願。

學拳

余廿十七歲向趙鐵庵先生學習吳式太極拳。趙師乃吳式太極拳傳人王茂齋吳鑒泉兩位大師之親傳弟子。蒙趙師悉心傳余拳技與推手,又以《太極拳秘笈》相授,遂決定餘一生從武之路。

三十年代

北京太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設有太極拳研究會,余曾任該研究會理事。每晨到太廟練拳,又得到拳師楊禹廷先生的指點傳授。楊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細膩,為人正直誠懇。余敬慕楊禹廷先生之拳技與武德,於趙師謝世后又向在場禹廷先生學習。在太極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見長的王茂齋大師之於王子英先生的悉心指點,使余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

四十年代

余聞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在北京傳藝,余仰慕陳式拳的的“纏絲勁”,再向陳發科先生學習陳式太極拳和陳式推手,向梁振蒲學習八卦掌,向胡耀貞先生學習心意六合拳,向張少三學習通背拳,向黃士海學習八極拳,余除按時去陳師、胡師,梁師,張師,黃師處習拳外.還每周二次專接諸位名師來敝舍授藝(舊稱“教館”),甚得諸位名師厚愛。口傳心授,歷十數載.

五十年代

國家體委提倡太極拳運動,普及太圾拳.並以楊式為基礎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極拳和“廿四式”簡化太極拳。余在參與推廣工作中.遂又學到了楊式拳的手法和勁路。國家體委以余之掌架,特邀拍攝了全國第一部《太極拳》科教片。

六十年代初

余又與友人交流互學,研習了孫式太極拳的手法和勁路。對於陳、楊、吳、孫四家太極拳,余悉心揣摩了各自的勁路,受益匪淺。有的習武者認為學拳以精於一家為善,這也許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本人來說,吳式的粘隨柔化之功、陳式的纏抖剛發之力、楊式的舒放灑脫之勢,孫式的靈活緊湊之巧,余均博而采之。嘗有友人觀余之行拳和推手,謂余:身架工整、柔韌、雄渾而瀟灑;聽勁至靈,應變之速,已臻應物自然之境界。此或過譽之辭,若謂得其一二,則全賴四家拳技之共同滋養也。
余本原從它業,武術乃業餘愛好。新中國建立后,由於國家對武術之重視,余遂成為武術專業人員。一九五六年余在北京市和全國性兩次太極拳賽事中奪魁之後,受到國家體委的重視,先後安排余在鐵道部、鐵道學院、中國科學院、衛生部、市體校等單位任太極拳教練。並曾出任過北京市武術運動會總裁判和全國武術裁判。為普及太極拳,培養師資和運動員做了一定貢獻。
一九五八年,受國家體委委託,由余和李劍華、李天驥、唐豪、顧留馨、陳照奎等同志共同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其中“陳式太極拳”傳統一路動作說明,由余和李劍華同志執筆、由陳照奎拍插圖照。完稿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時出版,此稿由顧留馨同志帶走,在後來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一書中被採用。
在五十年代,河北省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住院者均為縣團級以上幹部。為把太極拳用於醫療保健事業,秦皇島市委決定調余到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任教。余到任后,除教授住院療養員學拳外,並辦培訓班數期,為全國各地培養了一大批普及太極拳的師資和骨幹,從余學拳者逾萬人,眾弟子中,以秦皇島太極拳協會王大勇和新建村武術隊王鳳鎖出眾,他們為河北省的太極拳事業發展做了不小的貢獻。
一九六零年,由余口述,余的學生張天戈執筆整理了余的《太極內功》。初作為教學用內部資料,後於一九八六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而公諸於世。一九六四年余寫出論文《對太極拳纏絲勁等問題的體會》發表於一九六四年十月廿一日《體育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百花齊放、百廢待興。尊重知識、尊重人材的風氣日盛。太極拳運動在一度沉寂之後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過去從余學過太極拳的一些有成就之士,以及慕名帶藝求師者,紛紛投貼拜師,余只好俯就。數年中,余在全國各地之入室弟子己達七十餘人,其中不乏出類撥萃者。余退休后,常有學生來家問難求教,欣然與之切磋,興趣盎然,絕無退休后的孤寂之感。此亦因習武得來晚年之樂趣。

近年來

近數年來,學生們屢次請求將餘數十年練拳、教拳之心得付諸文字。余知此舉絕非易事,均婉言謝絕。一九九零年餘八十壽慶之後,此種請求愈加強烈,並稱此為“功德無量”之舉。余如再次謝絕,恐擔“保守”之嫌。故勉從所請,編成此集,擬名為《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集》。此集編入余少壯時拜師所學之陳式太極拳一、二路;吳式太極拳、劍、刀;太極推手和太極內功。拳、械、推手諸篇均由余之學生王大勇、呂德和兩人執筆,由余審修定稿。《太極內功》一篇,採用餘一九六零年口述的《太極內功》中“練功心得”一章,並做了部分刪修和補充。
謹將以上呈獻給太極拳愛好者諸君。
余已屆耄耋之年,雖身體粗安,然執筆實難,故本集中舛誤之處在所難免,深望同道諸家不吝賜正。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原中顧委常委、中國武協名譽主席李德生同志的親切關懷,並為之題詞。
本書還承於植元先生題寫書名,張文廣、李天驥、王培生馮志強門惠豐李德印李秉慈等同志題詞或寫序,孟康光先生繪圖,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八十二歲叟 李經梧

百年誕辰


2012年10月10日,中國太極拳高手近百人聚集“夏都”北戴河,紀念一代太極拳大師李經梧百年誕辰並為大師銅像揭幕。在當日舉辦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李經梧後人及眾入室弟子針對近期社會上瘋傳的關於太極拳的“怪”現象,正式向社會承諾:“維護國粹尊嚴,蕩滌門內濁流”,並聲明將閆芳開除山門。
李經梧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太極拳代表人物,擅長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兼采孫式、楊式勁法,心意六合拳內功,融會貫通,造詣極高。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顧問、亞洲武術聯合會名譽主席徐才評價李經梧是位“深諳太極思想,深研太極拳藝,深修太極道德的武術大家”。
當日,來自美國、俄羅斯、新加坡、中國香港的海內外百餘位太極拳大師級高手、李經梧後人及親傳、再傳弟子,匯聚北戴河奧林匹克公園,目睹這尊由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梅墨生捐資鑄造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銅像揭幕,彷彿在銅像前再次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
身為書畫家、李經梧大師入室弟子的梅墨生駁斥當今太極拳“怪”象說,是功利化的社會、功利化的時尚造成了許多急功近利的現象。真假虛實、魚目混雜,把真正的太極功夫搞成了雲山霧罩,把真的隱藏了,把假的凸顯了。他提醒人們有必要辨別真偽、辨別是非,不違背道理去做一些事情。
河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秦皇島太極拳研究會主席賈仲滿則表示,他對“女大師”閆芳的“隔空打人”假推手是否是真的,有自己的看法,也很反感。實際上,人具備一定功力以後,懂太極以後也做不到。把一堆人全給推的東倒西歪,這個誰也做不到,不可能做到那種程度。
唐山市武術運動協會主席項國員痛陳“假推手”事件將中國的太極拳推向了深淵,而且在世界上產生惡劣影響。李經梧次子李樹峻等後人委託項國員等入室弟子向社會公開聲明:“因為閆芳的假太極拳推手,把中國的太極拳推向了深淵,而且造成的影響極其惡劣,我們一致同意將閆芳開除山門。”
一段時間以來,“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閆芳老師收徒儀式上推手”的視頻在中國乃至世界引發軒然大波,女大師不需肢體接觸就能用掌風將多名男子擊打得上躥下跳,被網友諷為“像摸了電門”、“這不是武術,是妖術”。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評閆芳太極推手隔空打人是熟人間的遊戲;也有太極拳愛好者評價閆芳是“皇帝的新衣”。
其實早在數年前,就有中國體育界人士稱,中國功夫病了。閆芳的太極推手事件所揭示的,僅僅是當前中國功夫病症的冰山一角。除了造假之外,中看不中用、自證 悖論、武術變舞蹈,這一系列的病症都在困擾著中國功夫的發展。更為可怕的是,各種文學影視作品對於中國功夫的過度神化,讓不少人把中國功夫與愛國、民族自 信心聯繫在一起,中國功夫,已經到了“輸不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