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鉛丹的結果 展開

鉛丹

中藥

鉛丹,中藥名。為用純鉛加工製成的四氧化三鉛。分佈於河南、廣東、福建、湖南、雲南等地。外用具有拔毒生肌,殺蟲止癢的功效;內服具有墜痰鎮驚,攻毒截瘧的功效。主治癰疽瘡瘍,濕疹癬瘡,驚癇癲狂、瘧疾等。

入葯


純鉛加工製成的四氧化三鉛。

性味


味辛,性微寒。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解毒祛腐,收濕斂瘡,墜痰鎮驚。

主治


用於癰疽瘡瘍,外痔,濕疹,燒燙傷。

配伍


1、治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消:,黃丹七兩,蠟二三兩,白蘞二兩(銼),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二兩(末),黃連一二兩(銼),生油一升。上藥白蘞、杏仁、黃連以生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濾出,下黃丹,以柳木篦攪,候變黑膏,入蠟、乳香更熬,硬軟得所,用瓷盒內盛,故帛攤貼,日二換之。(《聖惠方》黃丹膏)
2、治破傷水入,腫潰不愈:鉛丹、蛤粉等分。上同炒變色。摻瘡上,水即出漸愈。(《聖濟總錄》鉛丹散)
3、治外痔:黃丹、滑石各等分。上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次上。(《嬰童百問》丹石散)
4、治燙火傷:黃丹一兩,潮腦五錢。為末,以蜜調勻,塗於傷處。(《瘍醫大全》)
5、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數不減:黃丹一兩(炒令紫色),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搗末)。上件葯,用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聖惠方》)

用法用量


內服:每日0.15-0.3g,入丸、散,時間不能超過2星期。外用:適量,研末撒,調敷;或熬膏敷貼,每次不得超過20g,用藥範圍應小於30cm。

不良反應


1、急性中毒首先是局部刺激現象,口腔、咽喉乾燥,口渴,上消化道灼痛,口有金屬味,流涎,噁心嘔吐,吐出物常含氯化鉛,呈白色奶塊狀,陣發性腸絞痛,可有便秘或腹瀉,糞便中可有黑色硫化鉛,重者休剋死亡;如拖延日久,可引起腓腸肌疼痛、痙攣、麻木癱瘓,血紅蛋白尿等。若鉛丹慢性中毒,早期可無明顯癥狀,以多發性神經炎腹絞痛、貧血、嚴重的鉛中毒性腦病為特點。神經系統癥狀早期均表現為神經衰弱症候群,以後可有多發性神經炎,症見四肢及關節疼痛痙攣,繼而肌肉癱瘓,日常活動較多的肌肉最易受累,表現為腕垂或足垂症。消化系統癥狀早期牙齦出現藍色鉛線,食欲不振,腹脹、腹痛等,繼而由於腸道平滑肌受鉛化物的刺激,岀現典型中毒性腹絞痛。疼痛位於臍附近,呈陣發性,可甚劇烈,用手按壓,痛可減輕。伴有嘔吐、出汗,但不發燒。輕度中毒者,可無明顯貧血;中度及重度中毒者,常有貧血。患者呈鉛容(面色呈灰色),伴有心悸、氣短、乏力等。周圍血內可發現網織紅細胞、嗜鹼性點彩紅細胞。其他可見肝稍大,輕度壓痛。少數可見蛋白尿、月經不調。
2、急性口服中毒者,以1%硫酸鈉硫酸鎂溶液內服,以形成不溶性硫化鉛,再以清水洗胃,導瀉。靜注10%葡萄糖酸鈣溶液10毫升,每日1-2次,或口服乳酸鈣1克,1日3次持續2-3天。急慢性中毒者均可用依地酸鈣鈉( EDTACa-Na)、二巰基丁二酸鈉(二巰琥珀)、促排靈等行驅鉛療法。對症處理及支持療法,注意營養,給予維生素B1.中藥解毒可用昆布海藻煎湯頻服,或用金銀花30克、菊花15克、甘草15克共煎湯內服,或大量選服生蛋清、牛奶、豆漿、綠豆湯等食品。預防鉛丹中毒的主要措施是嚴格掌握適應證,採用正確的用藥方法,把藥量嚴格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

注意事項


鉛丹有毒,且有蓄積作用。外敷不宜大面積、長時間使用,以防引起中毒。一般不做內服,必要時應控制劑量,只可暫用,並嚴密觀察。服藥期間禁止飲酒,防止過勞、飢餓、感染,以免使潛在鉛遊離出來,引起急性中毒。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禁用。中毒癥狀,出現面呈土黃色或灰白色的“鉛性面容”,口中有金屬味,齒齦鉛線,腹絞痛,便秘或腹泄,貧血,肝腫大,黃疸,精神及神經系統功效紊亂,多發性神經炎,尿毒症等鉛中毒

炮製


《經驗方》:“煅透紅,冷,取研細為末。”《綱目》:凡用,以水漂去消鹽,飛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葯。

分佈區域


產於河南、廣東、福建、湖南、雲南等地。

性狀鑒別


本品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不透明;土狀光澤。體重,質細膩,易吸濕結塊,手觸之染指。無臭,無味。以色橙紅、細膩潤滑、遇水不結塊者為佳。

藥理作用


鉛丹能直接殺滅細菌、寄生蟲,並有抑制黏膜分泌的作用。

論述


1、論鉛丹非“性涼而無毒”朱丹溪:“丹出於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曾見中年一婦人,因多子,於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貼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本草衍義補遺》
2、《本草經集注》:“即今熬鉛所作黃丹也。畫用者俗方亦稀用,惟《仙經》塗丹釜所須。雲化成九光者,當謂九光丹以為釜爾,無別變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