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鋪鎮

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轄鎮

雨過鋪鎮是蒙自壩一集鎮。地處丘陵盆地,位於雲南省紅河水系與南盤江水系分水巔北側,蒙自市西北部,北緯23°26′—23°28′、東經103°14′—103°22′之間,北回歸線從境內穿過,海拔1296米。距蒙自城11.3千米,地處蒙自壩、草壩、大屯壩的結合部,東與草壩鎮相接,南接文瀾鎮龍頭寨村,西南與箇舊市大屯鎮相連,西北與箇舊市雞街鎮接壤,東北與開遠市羊街鄉接壤。是國家級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所在地,交通便利。

全鎮國土面積88.7平方公里,轄6個村民委員會,26個自然村,53個村民小組;轄區有彝、壯、苗等9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4924人(2017年)。

歷史沿革


鎮政府
鎮政府
1945年成立雨過鋪鄉公所,建國初期建立雨過鋪人民村政府,1950年10月,建立區,雨過鋪由二區管轄,1957年5月,壩區實行撤區並鄉,形成了雨過鋪鄉,1958年3月,雞街、雨過鋪劃歸箇舊,1961年2月,蒙自縣由箇舊市分出,原劃出的雞街、雨過鋪歸回蒙自。同年6月,雨過鋪從大屯公社分出,單獨成立雨過鋪公社。1964年公社改區,1966年1月,從雞街區劃出雨過鋪公社,同年10月5日,雨過鋪公社改稱為工農公社,轄現在的六個辦事處。1972年4月至1976年10月,改稱雨過鋪公社軍委會。1981年5月至1984年4月改稱雨過鋪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至1987年10月改稱雨過鋪區公所,1087年10月到1988年12月撤區建鄉鎮,1988年12月成立雨過鋪鎮,原鄉改為辦事處,2001年4月,實施村改委,辦事處改為村委會。

經濟


農業生產

雨過鋪鎮是地域廣闊的農業大鎮,國土面積88.7平方公里,全鎮有耕地3.6萬畝,其中:水田8069畝,旱地27931畝,人均佔有耕地1.5畝,丘陵地段佔總耕地面積的85%。201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69億元,是2010年(1.94億元)的1.9倍,年均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502元,是2010年(4139元)的2.54倍,年均增長20.5%。2015年完成大春播種面積3.46萬畝,糧食總產量從966.3萬公斤增加到1210.4萬公斤;完成小春種植面積15660畝,主要種植甜椒、番茄、蠶豆、冬玉米等,農業開發實現糧經並舉。經濟林果產業初具規模。2015年水果種植面積達4418畝,蔬菜從2419畝增加到10500畝。引進農業龍頭企業3戶,完成土地流轉2000餘畝,扶持發展以獼猴桃、葡萄為主的水果產業和甜辣椒、番茄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及生豬、家禽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有力地推進了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戶種植的冰糖棗
農戶種植的冰糖棗

畜牧產業

深化畜牧產業化經營,畜牧經濟向著生態、高效、特色的現代化方向穩步發展。近幾年培植畜牧龍頭企業3戶(養牛1戶、養肉雞1戶、養豬1戶),養殖大戶5戶(養豬3戶、養蛋鴨1戶、養蛋雞1戶),建立養殖示範戶16戶(養蛋雞3戶、山地養雞2戶、養肉牛4戶、養豬1戶、養羊3戶、養蛋鴨1戶);推廣生豬的品種改良工作,全鎮豬人工授精點4個,自然交配點8個,優良種公豬30頭,完成豬雜交改良26468胎次,為社會提供仔豬210020頭左右;推廣種草養畜,種植優質牧草(多花黑麥草)1100畝,青貯飼料10650噸;抓好動物防疫免疫工作,以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為防疫工作重點,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狠抓強制免疫;積極開展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建立檢疫申報點1個,確保了上市鮮肉的質量安全,讓人民吃上了“放心肉”;對違反獸葯、飼料條例的經營者進行查處,組織、動員獸葯、飼料經營者,到市級動物衛生監督所學習培訓有關法律法規,並對獸葯、飼料GSP推廣率,建立長效工作機制。2015年畜牧業總產值達1.39億元。【

鄉鎮企業

2015年末,雨過鋪鎮有鄉鎮企業8個,從業人員468人,總產值達16689萬元,上交稅金471萬元。

商業貿易

集市繁榮,購銷活躍。鎮域內有集貿市場6個,其中封閉市場2個,露天市場4個。有個體工商戶370戶,從業人員398人,註冊資本12.9萬元,全年共徵收管理費9.07萬元。

現代服務業

雨過鋪鎮
雨過鋪鎮
隨著雨過鋪鎮轄區內工業的不斷發展,一些為園區企業服務的輔助性行業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帶來了極大的空間,以物流、包裝、勞務、物管等為主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形成了糧食物流、創捷物流和20多家民營物流組成的物流產業項目,股份合作經濟如:雨過鋪村蒙鑫冰糖棗專業合作社,新建佔地700多平方米的雨過鋪冰糖棗交易市場,建成了包裝車間、倉儲、冷藏室、交易場地和商鋪等設施;紅河恆豐園林環衛有限公司,為園區企業提供園林綠化設計和施工、環境衛生整治、垃圾清運及處理等業務;新光物業管理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解決了園區企業用工難和失地農民就業難等諸多問題,促進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

人口民族


有漢、彝、壯、白、哈尼、傣、回、苗、景頗等9種民族,千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壯、漢三種,常住人口24924人(2017年)。

社會


基礎設施

雨過鋪集鎮
雨過鋪集鎮
(1)集鎮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注重挖掘片區歷史、民族文脈,結合彝族民族特色和文化傳承,以彝族風情小鎮開發帶動雨過鋪鎮區更新,提升片區活力。立足於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空港經濟區、城市總體規劃編製集鎮規劃。集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編製完成正在報批,規劃面積5.9平方公里;集鎮管理不斷加強。成立了集鎮監察中隊;投資122萬元,對原集鎮街道進行改擴建,新建12650平方米的街天臨時交易市場;鎮政府投入資金100萬元徵用11畝土地,引進贏海商貿有限公司建成集鎮農產品交易市場,總投資完成1300萬元,動員230戶經營戶進店經營,規範集鎮經營秩序,改變以路為街、以街為市的面貌;拆除54戶違章搭建物,集鎮品質不斷提升;投資30萬元,加大環境衛生整治、管理力度,衛生狀況明顯改善。【
(2)水。雨過鋪鎮是少雨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僅為711.8毫米,由於境內旱地多,田少;永寧村、仁厚村、雨過鋪村、新光村分別引長橋海和大屯海水庫水灌溉。全鎮6個村委會,除仁厚村外,其餘5個村委會村民均飲用自來水。【
(3)電。雨過鋪鎮通過農村電網改造,到2005年,已經達到村村通電,覆蓋全鎮6個村委會,26個自然,53個村民小組,全鎮年用電量達204萬千瓦時。
(4)通信。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雨過鋪鎮通信設施很發達,到2005年底,固定電話安裝數量達2663部,行動電話擁有量4016部,聯通電話擁有量401部。達到了戶均擁有一部電話。
(5)廣播電視。雨過鋪鎮擁有電視的農戶達4823戶,其中有線電視用戶達1246戶,有線電視人口覆蓋率為22%,電視普及率達95%。
雨過鋪鎮
雨過鋪鎮
(6)交通狀況。
紅河大道、天馬路西延線、繞城高速高速、玉蒙-蒙河鐵路、蒙自現代有軌電車貫穿全境,蒙自火車北站和正在建設的紅河蒙自機場落戶雨過鋪,綜合交通網路即將全面建成。鎮轄區內有二級公路15千米,三級公路24.6千米,鄉村公路35千米,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永寧村
永寧村
雨過鋪鎮
雨過鋪鎮
(7)村容村貌。近三年來,共投資7850.83萬元,實施了永寧、廠房、他乍口、小寨、關聖庄、新光、安南邑、觀音等11個美麗家園建設示範村建設,做特民居完成2254戶,其中拆除重建1512戶,提升改造742戶,上級補助資金3617.6萬元。通過美麗機家園行動計劃實施,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

教科文衛

(1)教育。雨過鋪鎮有中學1所,始建於1986年,校園佔地面積31畝,擁有教學樓、綜合實驗大樓、計算機室、田徑運動場、足球場、沐浴室、食堂等設施,近年來加大教育力度,2005學年教育投入200.5萬元,極大地改善教學環境。教職工52人,其中男教職工21人,女教職工31人;本科學歷40人,專科學歷7人,學歷合格率達100%;中學高級教師2人,中學一級教師17人,中學二級教師25人,中學三級教師3人;黨員21人,積極分子1人。1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73人。入學率100%,鞏固率99.5%。
雨過鋪鎮的小學教育源於明啟4年次歲甲子(公元1624年),清代辦學緩慢,中華民國校點發展至永寧村、雨過鋪村、觀音村三處。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小學教育的發展,26個自然村設了6所完小,共計18個辦學點,學生有4000餘人,適齡兒童100%入了學,小學教育為當地群眾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兒女,有力地促進了當地人口素質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確保小學教育質量,1978停辦附設高中班,於1983年停辦附設初中班,1985年小學恢復六年制畢業,1990年小學五年制過渡完畢。1994年全鎮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2002年普及自然實驗教學,2003年投資50萬餘元普及信息教育。2005年教育綜合改革雨過鋪鎮中心學校積極響應縣黨委政府、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結合雨過鋪中心學校實際,實行校長公選、教師競爭上崗,分流7名教師。截至2005年,雨過鎮中心學校擁有教師129人,本科7人,大專學歷80人,中師40人,高中1人,初中1人,現任教師的師資合格率為100%,大專學歷佔67.4%,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共有完小9所,在校學生239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2)科技成果及普及應用。雨過鋪鎮是農業大鎮,但缺乏水資源,針對這一情況,雨過鋪鎮黨委、政府結合本鎮的實際,因地制宜,認真落實科技增糧措施,推廣高產集成栽培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立體種植技術),選種高產優質常規稻。全鎮糧食播種面積53160畝,產量1210.4公斤。認真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全鎮水果種植面積達4418畝,產量達912萬公斤;種植蔬菜10500畝,產量1740萬公斤,花生(油料)種植完成2000畝,總產34.5萬公斤。建立專業合作社8個。
2016年4月,國家交響樂團到永寧採風
2016年4月,國家交響樂團到永寧採風
(3)文化。
雨過鋪鎮文化站成立於1984年9月,2002年雨過鋪鎮文化和雨過鋪鎮廣播站合併成雨過鋪鎮文化服務中心。全鎮共有村文體活動場所6個,農家書屋6個,藏書9600冊。雨過鋪鎮是少數民族彝族的聚居地,是蒙自彝族花燈歌舞的發源地,有名的花燈之鄉,有著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蘊:有祭祀禮儀;習俗禮儀;土風歌舞;口頭文學;服飾工藝;特色飲食;民族樂器;花燈歌舞戲劇;民間音樂;洞經音樂。全鎮共有村文藝隊158支,每年舉辦10次以上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尤其是春節、“祭龍節”“三八”婦女節、“火把節”等重大節日都要舉辦文體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目前,全鎮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省級1人、州級4人,市級2人,有效保護和發展了彝族傳統文化。雨過鋪鎮歷史優久的彝族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藝人,楊鴻儀:男,彝族,彝族花燈的創史人之一;李展:男,彝族,雨過鋪鎮永寧村第二代花燈傳人;李如章:男,彝族,雨過鋪鎮永寧村第三代花燈傳人;李子厚:男,彝族,雨過鋪鎮永寧村第四代花燈傳人;楊錦輝:男,彝族,雨過鋪鎮永寧村第五代花燈傳人。李應東:男,彝族,楊應華:女,彝族,普東方:男,彝族,雨過鋪鎮永寧村第六代花燈傳人。李梅:女,雨過鋪鎮永寧村第七代花燈傳人。馬長春,男,彝族,雨過鋪鎮永寧村人,現已從市文化館退休,從事繪畫、攝影和群眾文化工作,精通彝族文化,為雨過鋪鎮永寧彝族花燈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2005年3月10日,永寧彝族花燈傳習館正式成立,這對於傳承彝族花燈歌舞,弘揚民族文化事業,活躍村民文化生活,促進全鎮政治、經濟、文化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雨過鋪鎮的文化事業蒸蒸日上:2015年,在全市舉辦的廉政文化文藝會演中,雨過鋪鎮的小品《懸崖上的表演》、舞蹈《唱支山歌給黨聽》兩個節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2015年蒙自市舉辦的“愛我中華·端午節”龍舟比賽中獲二等獎。2016年蒙自市舉辦的“我們的節日·端午節”龍舟賽比賽中,我鎮的兩支代表隊分別獲一等獎和二等獎。雨過鋪鎮的三支洞經隊,在2015年和2016年的“蒙自之春”洞經展演活動中,以優秀的唱聲和表演贏得了領導和觀眾的高度評價。2015年至今,雨過鋪鎮在永寧村和雨過鋪村舉辦了民族刺繡培訓班,共培訓了100餘人。雨過鋪鎮的文化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為繼承弘揚彝族尼蘇民族文化遺產,開發鄉村旅遊產品、幫扶貧困戶、開拓致富門路打下堅實基礎,有力的促進了雨過鋪鎮的穩步發展。
(4)衛生。雨過鋪鎮衛生院始建於1958年,土地面積2407平方米,業務用房1665平方米。設床位50張,核定編製15人,現有在職職工14人,主要負責向轄區內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設有外科、內科、婦產科、兒科、功能科、基本公共衛生科、護士站、藥房、收費室等科室。現有特定蛋白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血液分析儀、尿液分析儀、血液細胞分析儀、低速離心機、水浴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隔水式恆溫培養箱、微波治療儀、彩色B超、電子陰道鏡、多參數監護儀、十二導聯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2015年11月紅河州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現場會在雨過鋪衛生院召開,該院的經驗和做法在全州進行推廣,2015年該院被國家衛生計生委確定為全國首批“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近年來雨過鋪鎮衛生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了雙豐收。

文化


名優特新

(1)地方特產。雨過鋪鎮的地方特產主要有甘蔗、烤煙、小紅棗、精品西瓜。甘蔗歷來都是雨過鋪鎮的主要產業之一,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面積和產量逐年下降,到2005年,種植面積達16096畝,總產量3.9萬噸。烤煙也受“雙控”的影響,到2005年,種植面積才有7000畝,收購煙葉15251擔,煙農收入792萬元,上等煙比例60.77%。1999年在仁厚村委會引種50畝小紅棗,第三年掛果后,上市價格為每千克10元,為產值達3700元,現已全面推廣,2005年全鎮種植面積達1871畝,已掛果的畝產量可達5000千克。精品西瓜是雨過鋪鎮特有的水果,在永寧村委會米湯寨村引種成功后,它以品質優良、口感好,而且耐旱等優勢贏得了雨過鋪老百姓的愛戴,在反季栽培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5年,雨過鋪鎮精品西瓜種植面積已達5000畝,成了雨過鋪鎮繼烤煙后又一大經濟支柱產業,雨過鋪鎮將繼續做大做強精品西瓜這個產業,讓它為雨過鋪鎮的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經濟實惠。
(2)特色村莊。雨過鋪鎮有特色的村莊有觀音村委會的下寨村、永寧村委會的米湯寨村、永寧村和仁厚村。下寨村緊連紅河鋼鐵廠,地勢優越,適宜發展第三產業,村容村貌道路建設得很好,村民素質高,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2006年被縣級規劃為整村推進示範村。米湯寨村2005年被縣級規劃為沼氣示範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全村86戶農戶已有77戶農戶用上了沼氣,成了有名的沼氣村。永寧和仁厚兩個村依山旁海,景色宜人,長橋海與村子緊緊相連,適宜發展旅遊業、農家樂等第三產業,且民族文化氛圍濃厚,至今仍保留地方民族語言,彝族同胞們還喜歡以花燈歌舞的形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成了有名的花燈之鄉,自編自演帶有地方特色的花燈歌舞多次參加州、縣組織的文藝演出且獲獎,為傳承彝族文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民族風情

雨過鋪鎮主要是一個彝族聚居地區,其它民族有壯、漢、苗等。
當地歷史上的文人有永寧的李拔,於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擢進士第,寄廣西府學選新興州訓導。清未年,永寧彝族子弟楊鴻儀為清秀才,他酷愛民間藝術,是永寧彝族花燈的第一代傳人。
彝族的花燈是經先輩將漢族花燈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通過移植、改編、整合、創作等方式提煉而成。彝族的花燈表現了彝族人女的規矩、靈巧、男的大方、豪放。每逢辦喜事、做壽等主人家或親戚都會請村裡的花燈組到家裡祝賀。
彝家紅、白事伙食特色:彝家人主食大米,副食一般為豬、牛、雞鴨與各種蔬菜。彝族人逢婚煙嫁娶等大喜之日,待客的彝家特色菜為:"皮肝生"、"皮干生"、"辣白旺"、"涼拌魚"、"臘肉豆生"。相對於喜事,喪事宴席極其簡單,以蔬菜為主,肉類一道,以彝家皮干生為主,菜譜八到十個菜,突顯樸素、簡約。
彝族喜事風俗:程序有聘媒、說親、下聘、送禮、娶親。一對青男女相互看中后,告訴雙方父母,雙方父母同意后就聘請寨中能說會道有威望的人到女方家提親,如果女方的家長同意后,媒人就為雙方協商"訂婚酒"的日期,吃訂婚酒的這天,男方要送女方家"見面禮",媒人要帶男方同輩的青年幾名,挑上一公一母兩隻雞和糖一包、紅酒、白酒各兩瓶,豬肉一方。從此,雙方父母互稱"親家"。婚嫁時,男方要到女方家過禮,禮金必須帶六,還有酒、米、豬、蔬菜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等新娘梳妝好后,新郎按新娘朋友要求給足紅喜錢。隨後放鞭炮送新娘。送親隊伍這新娘的長輩和伴娘等8人,到新郎家后,門口擺有"撒占"用各種禮數,待"撒佔有"完畢,新郎、新娘進家,爭搶床位,決定今後兩人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一般結婚當天,新郎新娘不同房,回門時由兄弟接回,新娘回門前要將自己親手縫製的鞋當眾交給新郎家長、兄弟姐妹們,被贈人還新娘押紅錢。
壯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豐厚,集其精萃有:崇拜並保護森林的"生態文化";以稻作生產維繫民族生存的"那文化";承傳文化古籍的"麽文化";創造並承傳至今的"銅鼓文化";人神共娛的"節日文化";以歌代言的"歌圩文化";以壯錦為特色的"服飾文化";用糯米加工的"美食文化"等。
苗族的民族傳統特色最主要的是花山節(即踩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