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秋日二首的結果 展開
- 秋日二首
- 秋日二首
秋日二首
秋日二首
這組詩的第二首較為著名。此詩首聯“爽氣澄蘭沼,秋風動桂林”,用偷春格(釋惠洪云:“破題已引韻的對,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撐開秋空點題,而以高秋的“爽氣”輕籠曾在陽春時令吐發幽香的“蘭沼”,並用一“澄”字表示“蘭沼”已進入“潦水盡而寒潭清”的季節,暗示時令的推移;接著明用“秋風”點題,妙在不寫秋風凋傷物華的蕭森氣象,而以之搖蕩於“桂林”之間,芬芳四溢,與蘭沼后先相映,各領風光。這裡是以明暗虛實交互映襯的手法傳出妙趣:“蘭沼”是虛,暗逗“桂林”之實;“爽氣”是實,明示“蘭沼”之虛,風光流轉,景物宜人,領略“春秋多佳日”的風情。
頷聯“露凝千片玉,菊散一叢金”,承上聯的時令推移,拈出秋日特有的景象,美化秋之環境。玉露、金菊,本是尋常景物,慣為文人藉以發抒凋零憔悴之感,世民卻用擒縱放卷的藝術手腕,化腐朽為神奇。此中妙在“凝”、“散”兩詩眼的斡旋作用。“露”是無具體形態的大景,經過“凝”字一收縮,變成了“千片玉”。這比“白露為霜”(《詩經·秦風·蒹葭》)要精緻而生動得多。“菊”是有形、色、香的小景。經過“散”字一擴展,變為“一叢金”。如此一收一放,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氣勢。這一聯寫秋日景象,壯麗輝煌,一掃前人“悲秋”氣息。
頸聯“日岫高低影,雲空點綴陰”,運用特寫鏡頭,攝取一瞬間的奇景,美化了秋空,與上聯相聯繫,構成了一幅秋趣圖。“日岫”句,是遠近高低峰巒受日光斜照影調移動的現象;“雲空”句,是疏雲篩動日影,或點點飛移,或連成片段,點綴渲染的動態。這聯寫動景,包容量極大:不僅日影雲蹤運轉作態,而且相互映襯,生髮出秋興的生機。後代詩人摹擬者甚多,王維的“白雲移翠影”(《林園即事》)、“赤日團平陸”(《冬日遊覽》),即從此詩境生出。大凡為詩,寫靜景易,寫動景難,而此種動景又皆為人之所習見而不能道出,世民信手拈出,既見筆力,又顯神思。
末聯“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娛心”,總束全詩,明示作意,表現了高尚的人格與詩格。“望”是全詩共有的:前六句是可望之景,末二句抒發不可望之感。“蓬瀛”,推展至仙境;“不可望”,立即收回到現實,為下句留餘地:“泉石”即上文所寫的山川勝景;“且娛心”即甘娛心於眼前的泉石,而不馳鶩於虛無的神仙世界。這一聯收得渾厚含蓄,實則批判古代帝王的浮華,宣言自己的求實精神。
這首五律,完全合律,而四聯皆對仗精工,實前無古人,后啟來學,唐代新興體制的律詩的初基,於焉奠定,陸遊《初春書懷》中云:“清泉冷浸疏梅芯,共領人間第一香。”若移此以論詩,則李世民詩可謂唐代詩苑中的第一香。《全唐詩·太宗小傳》所謂“……至於天文秀髮,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良非虛譽。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及其手下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后被立為太子。同年9月4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期間內年號“貞觀”。即位后李世民以隋亡為鑒虛懷納諫、注重吏治,使社會安定、經濟復甦,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逝於終南山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1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葬於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