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府
總督府
中國清代軍政衙署建築。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中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古城保定的直隸總督署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是清代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是直隸省的最高軍政機關,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直到清亡后廢止,歷經182年,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歷史內涵十分豐富,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民國年間是直系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駐此。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總督府
2、一些英聯邦國家也設有總督府,總督由英國女王任命,在法律上總督仍然是這些國家的最高元首,但只是象徵性的。
坐落在山東省觀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居高臨下,天然造就了權力機構的肅穆和威嚴氣勢。此樓建成於1906年,初為德國總督、海軍大帥托爾帕爾的辦公之地,故有“總督府”(俗稱“提督府”)之稱。大樓外表均採用青島優質花崗岩石料砌成,屋頂覆蓋紅色筒瓦。整個建築既莊重典雅,又美觀堅固,至今仍屬青島市著名建築之一。為修建此樓,德國宮廳特意在青島周圍開闢幾處採石場,並在大鮑島北部修建許多窯場,燒制磚瓦以供蓋樓之用。現青島中山路北端的“大窯溝”之名就由此而來。大樓周圍環境的規劃設計也十分得體,樓體坐北朝南,樓門前自左向右輻射出6條馬路。正南方恰好正對青島路,並以青島路為軸線,周圍道路呈對稱之勢。
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憲宗在梧州創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總督府。
《總府題名碑》由明弘治年間狀元倫文敘書寫標題,兵部尚書湛若水作跋的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碑的正面,刻著明代六十一位駐梧的總督、總鎮和總兵的名字,名下都注有籍貫、出身、勛銜及出任時間。湛若水的《總府題名后跋》,記載著設碑的經過。據載當年湛若水出使安南(即今越南),途經梧州,了解到梧州三府官司吏之間不團結,矛盾重重,於是他會見了駐梧州的總督、總鎮、總兵,要求三府要團結互重,同心同德,並立碑把歷任的府員名字都刻在碑上,讓人民辨別好壞,使好的令人敬仰,壞的自知能改。用意是強調駐梧三府官員要同心協力,為振興梧州作貢獻。此碑也說明了梧州在明代就已經是兩廣總督的所在地。總府,就是明代封建王朝在各省區設立的軍政機構——、總鎮府和總兵府這“三府”集中議事的地方,梧州總府的遺址分佈在現在的建設路和東正路一帶。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兩廣總督由梧州改治廣東肇慶。
順治十二年,總督府遷往梧州。
康熙二年,別置廣西總督,廣東總督移駐廉州。
次年,撤銷廣西總督,廣西政務復歸廣東總督管轄,廣東總督遷駐肇慶。
雍正元年,重設廣西總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為統一西南軍事指揮權,鎮壓苗族起事,廣西政務暫歸雲貴總督兼轄。
雍正十二年,廣西政務仍隸廣東總督管轄,更號兩廣總督。
乾隆十一年,兩廣總督遷駐廣州。
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兩廣總督兼任廣東巡撫。
1746年(乾隆十一年)總督府移駐廣州府。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裁廣東巡撫,遂兼廣東巡撫事務。
直到清朝滅亡取消兩廣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