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和
網路用語
諧和,是社會生存、延續的定律、契約;與和諧的概念一樣,表達了物質、世界存在的平衡狀態。“諧和”成了中華民族共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天地大道,宇宙本體生成;人類秩序,合理事物之母。
仰望星旋,日月遞照晨昏;俯察得時,草木豐茂春秋。
構之者興,契約以謀自由;毀之者衰,和平以權利益。
諧和,是“天人關係論”——天時論。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天”是——最高主宰、廣大自然、最高原理。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註解——著名學者-萬蒂認為:“朱熹,沒有闡述和諧的真諦。和諧--天人合一,循自然規律,天賦人權,中西合璧,勿泥古頌今.”。)。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管子·水地》云:“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想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入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者,道之室,工者之器也。”水的屬性——“淖弱以清”“唯無不流、至平而止”與“仁義”關係對應。“大樂與人地問和,大禮與大地同節”——樂禮統一。
諧和,是理情關係論——地利論。理與情是倫理學、美學的要求——“詩言志”是中國傳統詩教。“志”有三個意思:記憶、記錄、懷抱。《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入“詩以言志。”《尚書·堯典》:“詩言志。”《孟子·萬章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莊子·天下》:“詩以道志。”《荀子·儒效》:“詩言其志也。”《苟子·解蔽》說:“志也者臧(藏)也”;《詩序》疏:“蘊藏在心謂之志”。《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日風,日賦,日興,曰雅,日頌。”《毛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鳳,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孔穎達“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言志”“比興”“風骨”三說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理——理亦禮道。
諧和,是善美關係論——人和論。《國語·楚語上》“伍舉論美”:“靈王為章華之台,與伍舉升焉,日:“台美夫!”對日:“臣聞國君爪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鈔為美,而以金石鮑竹之昌大、囂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孔子《論語》兩段記載:“(1)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人。’;(2)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孟子·盡心下》“浩生不害與孟子”:“浩主不害問日:‘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下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善惡辨證。
諧和,是構建未來地球村的藍圖,是神聖、先進的文化。諧和,滲透在社會道德、公眾契約、群體審美之中。“諧和”同時是群體審美的先導、是社會向善的、道德成熟的標誌。諧和不等同於烏托邦——“人與人不再有紛爭,不再有矛盾,不再有煩惱,一切都是都是安靜的,就是人間最諧和的現象,即史書上所說的‘大治’。”。
諧和,是中國傳統倫理審美論。中國哲學基是倫理學,美學為哲學一部分,倫理與審美統一是以倫理為核心的。
諧和,被引申到“辭賦文化領域”——日不落在溫州,與周曉明共同發布了《溫州宣言》明確指出:“‘和諧辭賦、諧和駢文’的文化方略——發展了日不落的‘和諧辭賦’理論;同時,和諧辭賦是革新運動,諧和駢文為創新思潮,兩者都屬於文化規律,是硬道理。”。其實,早在丁亥20075月中華辭賦革新派,發布的《五四宣言》的總標題就是《中華詩賦駢文革新運動》(搜狐博客文章,為佐證)。在《溫州宣言》中,錫東刀客再次重申“駢文運動革新的思想”很有積極意義,並與中社領導的辭賦革新運動,遙遠相呼應。“諧和辭賦駢文運動的雙流歸一”——包含著一分為二,也包含著合二為一。辭賦駢文有陰有陽,是文化思維物質的本質,思維創造物質不滅定律——是革新的根本。
諧和,xiehe;harmonious(結果由Dr.eye譯典通字典提供)。網路搜索出現的相關“諧和”的辭彙短語有:“北京諧和醫院、諧和醫院、萬家諧和、上海諧和、諧和庭院、諧和動物醫院、成都諧和寵物醫院、盛隆諧和大酒店、諧和語...”這充分說明“電腦字型檔”里已錄入該辭彙。再如:西安到寶雞的特快“諧和號”列車。
現在網路中也很流行這個詞語比如你在某個BBS論壇發的帖子被刪掉。。你就可以說成被“諧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