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六國論的結果 展開

六國論

宋代蘇轍創作的論文

《六國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轍所寫的一篇論文,著重探討了六國當時應採取的自安之計,全文抓住一個“勢”字,站得高、看得遠,從大處著筆,高談闊論、說短論長,頗具戰國策士縱橫捭闔之風。

作品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 ● 兵:兵器
● ● 善:好。
● ● 弊在賂秦:弊病在於賄賂秦國。賂,賄賂。這裡指向秦割地求和。
● ● 道:原因
● ● 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 ● 率:都,皆。
● ●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 ● 完:保全。
● ● 以攻取:用攻戰(的辦法)而奪取。
● ● 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 ● 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 ●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 ● 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 ● 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 ● 視:對待
● ● 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 ●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 ● 厭:同“饜”,滿足。
● ●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厲害。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 ● 判:決定。
● ● 至於:以至於。
● ● 顛覆:滅亡。
● ●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 ● “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事,侍奉。
● ● 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 ● 終:最後。
● ● 繼:跟著。
● ● 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 ● 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 ● 既:連詞,既然
● ● 免:倖免。
● ● 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這句中的“始”與下文“至丹”的“至”,“牧”的“”,“用武而不終”的“不終”,互相呼應。
● ● 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 ● 斯:這。
● ● 始:才。
● ● 速:招致。
● ● 再:兩次。
● ● 卻:使······退卻。
● ● (jì):及,等到。
● ● 以:因為
● ● 讒:小人的壞話。
● ● 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後,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 ●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 ● 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 ● 向使:以前假如。
● ●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 ● 當(tǎng):同“倘”,如果。
● ● 易量:容易判斷。
● ● 以:用。
● ● 禮:禮待。名作動。
● ● 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咽。
● ● 勢:優勢。
● ● 而:卻。
● ● 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
● ● 劫:脅迫,劫持。
● ● 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狀。下文“月”同。
● ● 於:比。
● ●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
● ● 可以:可以憑藉。
● ● 苟:如果。
● ● 下:自取下策。一本無“下”。
● ● 從:跟隨。
● ● 故事:舊事,先例。
● ● 下:指在六國之後

白話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麼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麼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後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後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禦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後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餘四國在後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採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創作背景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藉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藉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北宋建國以後,鑒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為了防範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鬥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文的開頭,欲擒故縱,引出論題。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的絕對優勢,卻相繼為秦所滅,乃是決策者目光短淺,“不知天下之勢”之故。隨之,從當時的“天下之勢”展開論述。
文中反覆論證秦與六國爭天下,關鍵就在韓、魏之郊野。因為對秦來說,韓、魏首當其衝,若韓、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對山東之各諸侯國來說,韓、魏是他們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鬥的形勢下,韓、魏的地位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是當時起決定作用的“天下之勢”。
形勢擺出之後,接著從正反兩方面引例作證。以秦來說,范雎受秦重用,立即助秦昭王收韓;商鞅受秦重用,則助秦孝公收魏。當韓、魏未附秦之時,昭王出兵攻齊,范雎憂之。由此證明秦欲爭得天下,必先收韓、魏而後可。當秦軍越韓過魏而攻燕趙,這本身是件冒險之舉,若燕趙正面迎戰,韓、魏再乘機擊之於後,那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秦人遠攻燕趙,卻毫無韓、魏之憂,那是因為韓、魏屈於秦之淫威而已歸附它的原故。文章寫到這裡,再作收束,歸結到“天下之勢”。如此說來,韓、魏附秦是不識天下之勢了;進而又為其開脫:韓、魏本身勢孤力弱,面對虎狼之秦,又怎能自保而不歸附於秦呢?其中自含山東各諸侯國“不知天下之勢”而不助韓、魏杭秦之意。正由於六國都不能正視天下之勢,以致秦人得以東指而“天下追受其禍”。
末段再從各諸侯國著筆,闡明作者為其構想的“自安之計”。當時的天下之勢,一方面韓、魏不能單獨杭拒強秦,另一方面,山東各諸侯國又要藉助韓、魏以巴秦。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山東諸國應不惜代價去“厚韓親魏以摒秦”。這樣,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秦人不敢越過韓、魏的土地遠攻齊、楚、燕、趙;而齊、楚、燕、趙也就能安居後方。一旦齊、楚、燕、趙能與韓、魏通力合作,相互支援,那秦國就不能有所作為。這確是當時拯救六國危亡的良方。末尾筆鋒一轉,回到冷酷的歷史現實:即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不識“天下之勢”,彼此“背盟致約,以自相屠滅”,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突”,從而自食惡果,相繼滅亡。文章截然而止,含不盡感慨。
全文緊扣“天下之勢”,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層層解剖,鞭辟入裡,說透“自安之計”。而筆又一氣流注,曲折盡意。

藝術特點

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為了獨佔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最後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係,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走向統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本文屬於史論,但並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於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繫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為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範。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後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後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繫,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在語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論說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之外,還有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讚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痛惜、激憤,都溢於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方式的運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歐陽修語),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於變化,承轉靈活,縱橫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勁,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作品評價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百五十引唐順之:“此文甚得天下之勢。”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百五十:“識見大而行文亦妙。”
愛新覺羅·玄燁《古文淵鑒》:“洞徹當時形勢,故立論行文爽健乃爾。”
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看得透,寫得快。筆如駿馬下坂,雲騰風卷而下,只為留足不住故也。此文在阿兄手中,擾是得意之作。‘三蘇’之稱,豈曰虛語?”
儲欣《唐未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先生全集錄》卷五:“老泉論六國之異在路秦,蓋藉以規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穎濱論天下之勢在韓魏,直設身處地為六國謀矣,故其言篤實而明著。兩作未易議優劣也。”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是論只在‘不知天下之勢’一句。蘇秦之說六國,意正如此。當時六國之策,萬萬無出於親韓、魏者。計不出此,而自相屠滅。六國之愚,何至於斯。讀之可發一笑。”“感嘆作結,遺恨千古!”
唐德宜《古文翼》卷八:“熟悉天下大勢,瞭然於心口之間,當時范灘深見及此,故有遠交近攻之說。惜乎六國不悟,乃自相併吞,遂致折而入於秦也。”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五:“厚韓魏以擯秦,此即蘇秦說趙之說也。子由窺破此旨而暢言之,覺天下大勢確不可易。老泉論其弊,子由論其勢。”

作者簡介


蘇轍畫像
蘇轍畫像
蘇轍(1039-1112年),漢族,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宋神宗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間參加過治河爭論,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對者。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