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曆書

明代徐光啟主編古典書籍

《崇禎曆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從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歷時5年。

歷史沿革


《崇禎曆書》包括46種,137卷,全書分節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關於曆法的,後者是關於天文學理論、天文數學、天文儀器的。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在坐標系方面介紹了黃道坐標系。
此書編就后,因反對派的干擾與明代晚期的戰亂,並沒有得到頒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曆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採用,並改名《時憲歷》,正式頒行。

編纂過程

在編纂過程中,歷局聘請來華耶穌會的龍華民(義大利人,參與短期編製)、羅雅谷(葡萄牙人)、鄧玉函(瑞士人,參與短期編製)、湯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參與譯書,編譯或節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開普勒等著名歐洲天文學家的著作。從崇禎二年到崇禎七年陸續編成書。

頒行應用

《崇禎曆書》在1634年編完之後並沒有立即頒行新曆。新曆的優劣之爭一直持續了10年。在《明史·歷志》中記錄了發生過的8次中西天文學的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最後崇禎帝“已深知西法之密”,並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頒布新曆的決心,但頒行《崇禎曆書》的命令還沒有實施,明朝就已滅亡。之後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湯若望刪改《崇禎曆書》至103卷,並由順治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曆書》被收入《四庫全書》,但因避乾隆(弘曆)諱,易名為《西洋新法算書》。

創作背景


天文曆法叢書。又名《西洋新法曆書》、《新法曆書》、《西洋新法算書》。一百三十七卷(有的版本為一百二十卷或一百二十六卷)。明徐光啟主編。徐光啟去世後由李天經(1579-1659)完成。在編撰過程中先後吸收了西方耶穌會傳教士鄧玉函(瑞士人)、龍華民(義大利人)、湯若望(德國人)、羅雅谷(葡萄牙人)參加了工作。

作者簡介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科學家。萬曆三十二年(1604)中進士,同年任翰林院庶吉士。崇禎五年(1632)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六年(1633)兼任文淵閣大學士。他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在天文學、數學、農學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萬曆二十八年(1600)在南京結識了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與其交往十分密切,向其學習西方先進的天文、數學、水利等科學知識,並與其合作譯出西方科學名著《幾何原本》、《筒平儀說》和《泰西水法》等,成為最早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我國的代表人物,對我國近代科技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著有《勾股義》一卷、《農政全書》六十卷(遺稿由陳子龍整理補輯,1639年刊印)等。崇禎二年(1629)受命組織歷局,從事改歷工作。徐光啟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的天文曆法知識編製曆法,申請製造了紀限儀、象限儀、望遠鏡等西式天文觀測儀器,並聘請鄧玉函、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參與工作,翻譯了大量有關的西方天文曆法著作,編撰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但尚未完成,徐光啟就去世了。後由李天經主持編纂,於崇禎七年(1634)十一月完成。

內容簡介


《崇禎曆書》共包括四十六種著作,根據內容可分為節次六目:日躔(推算太陽位置)、恆星(恆星位置數據)、月離(推算月亮位置)、日月交會(日月食推算)、五緯星(五大行星運動情況)、五星交會(五大行星的相對位置變化)。按各卷的性質和作用,又可分為基本五目:法原(天文曆法的有關理論)、法數(天文數學用表)、法算(天文曆法推算中使用的數學方法)、法器(天文儀器)、會通(中國和西方使用的有關單位換算表)。其中法原部分是《崇禎曆書》的核心部分,共四十卷,約佔全書的三分之一。這體現了徐光啟將曆法的推算建立在對先進的天文學知識的了解的基礎上的指導思想,利用先進的數學方法和精確的天文數據表進行精密的曆法推算。《崇禎曆書》編成後由於種種原因,直到明末也未能用來編寫曆書。清初,西方傳教土湯若望將其刪改為一百零三卷(另有一百零四卷、一百卷、九十七卷、九十卷本),並將其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進呈給清政府,得到了採用。清政府將其稱為《時憲歷》,頒布施行。
《崇禎曆書》是我國最早吸收西方先進天文學知識對中國傳統曆法進行改革的大型學術著作。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天文學知識,形成了對中國已相對落後的傳統天文學的衝擊,使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從此走上了一條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學為主的新路,對推動中國天文學向近代模式發展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崇禎曆書》中詳細介紹了西方托勒密和第谷的宇宙體系,對哥白尼的日心體系雖也曾提及,但卻認為只有第谷體系才是正確的。這是一種介於哥白尼日心體系和托勒密地心體系之間的折衷學說,它雖然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和恆星均是繞地球旋轉的,但卻認為五大行星是繞太陽旋轉的,這就比中國傳統的地心體系或當時已在中國得到傳播的托勒密地心體系要相對進步一些。《崇禎曆書》中的天文用表均以第谷體系為基礎進行編算。也引用了大量第谷的觀測資料,其對日、月、五大行星視運動的描述採用了本輪、均輪一整套小輪系統來解決,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日月的遲疾和五星的順逆留合等現象。在計算中使用了幾何學,從而使中國曆法從傳統的代數學體系向西方經典的幾何學體系靠攏。它還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引進了明確的地球和有關地理經緯度的概念,這樣使日食、月食見食情況的推算進了一大步。在推算的手段上,引進了當時西方較為成熟的球面三角和平面三角術。《崇禎曆書》中專門敘述到球面三角、平面三角、西洋籌算、比例規等西方數學的著作就有約二十卷,構成了其中的法算部分。這就為曆法的精確推算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徐光啟像
徐光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