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劉思儉的結果 展開

劉思儉

原湛江水產學院教授

劉思儉,原湛江水產學院教授,和藹的表情展現的似是經歷了風風雨雨後的波瀾不驚,起伏的皺紋寫下的似是海大一路走來的記憶。

人物介紹


劉老師,一位比海大還老的老師,一位見證了海大從幼小到壯大全部歷程的教授,傾其45年心血於我校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兢兢業業。

個人生活


1951年,剛從山東大學水產系畢業的劉老師,懷著滿腔革命熱情服從國家的分配,放棄了本可以到國家水產總局工作的機會,來到當時廣東汕尾鎮的廣東水產學校即我校前身開始了他長達45年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那時,學校的師資缺乏,養殖專業雖有三個班但卻從來沒有上過專業課,學校非常希望劉老師能教《淡水養殖學》、《海水養殖學》、《魚病學》這些課程,但劉老師為難了。因為他本人也限於當時國家的客觀條件沒有學過這些專業課程,僅僅是在大四那年到湖南進行過家魚受精卵低溫處理的試驗和參觀過淡水養殖場,以及聽了日籍教授的海帶養殖課並在山東煙台養殖場實習過。
怎麼辦?一方面是期待已久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實際!到底該怎麼辦呢?
劉老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就在這時,二年級的學生來拜訪他們渴望已久的專業老師。劉老師從與學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汕尾附近很少淡水養魚,也很少看到過魚病,但在外海岩礁上卻有天然紫菜生長,內灣有牡蠣、泥蚶養殖,還有漁塭養魚養蝦。通過交流,劉老師知道了學校對專業課的迫切需求,同學們求知的目光堅定了他克服困難的決心。
理論如何聯繫實際,考慮到當地實際情況,劉老師跟教導處何主任商量,不如開一門《水產養殖學》。於是劉老師便登上講台,給學生講授“養殖對象和環境的關係”。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的趣事講起,學生都聽得很新鮮覺得很有意思。這大大增強了劉老師的信心和勇氣。於是他馬上給日籍老師去信,索取日本有關海帶、裙帶菜、紫菜的栽培和貝類、魚蝦養殖等書籍和資料。日籍老師很快就把資料寄過來了,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劉老師談起此事對日籍老師當時的雪中送炭仍感激不已。
這一年,劉老師帶著學生深入到汕尾沿海各個海區進行研究調查。包括研究如何人工栽培紫菜,進行牡蠣浮筏式采苗養殖實驗等。期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由於教學行政工作的需要,劉老師被提升為教導處副主任。劉老師身上的擔子加重了。可是年輕人嘛,累就累點,雙肩挑,挺得住。那個時候,劉老師除教好自己的課程的同時,總是不遺餘力的去協調好全校的教學工作。
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學校曾開放實驗室、標本室、圖書館、閱覽室讓群眾參觀。並組織教職工和農民、漁民進行球類比賽和拔河比賽。這些使學校進一步了解到自己的教學設備應該加強,更要大力自製教具,更好地進行直觀教學。那個時候,全國範圍內並沒有水產類的教科書。很多教師僅憑經驗上課,學生們很多都是“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
劉老師深為此憂慮。一天,劉老師拜訪了從華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的陳國賢老師。交談中得知蘇聯的課堂五段教學法以及上課前寫課時授課計劃,開學前訂學期授課計劃等。劉老師大加讚賞,馬上請陳老師作了一次全校性的公開觀摩教學。並在全校大力推廣了這種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學校的教學工作步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1955年,學校從汕尾搬到了江門。在江門,劉老師協助校長和教導主任何鼎元同志處理全校的教學工作,執行中央所頒布的各專業教學計劃,制訂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全面向蘇聯學習,課堂上實行五段教學法(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講新課、複習新課、布置作業),改革考試方式,實行口試和五級記分制。還時常舉行全校性公開觀摩教學,全面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除了自己負擔的海藻栽培學授課任務以外,又為漁撈專業開設了海洋學、為養殖專業開了水文學兩門課。為進一步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劉老師把校門前的西江河口作為實驗基地,充分利用西江水文站的設備進行教學,並鼓勵教師結合各自的專業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劉老師還自己完成了西江魚苗裝撈網具設置地點和河水漲落關係的研究,提高了魚苗裝撈效率。
1959年初,學校遷到珠海。劉老師根據當地自然環境,開展了經濟海藻江蘺栽培方法和提高產量的研究。並借著帶學生去汕尾實習的機會,初步取得了植物生長剌激素對江蘺生長的部分實驗結果。
1960年,學校與暨南大學水產系合併由中專提升為廣東水產專科學校。為了便於劉老師集中力量從事個人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由副教導處主任轉任養殖系主任。
1962年夏,學校遷往湛江。劉老師重點圍繞江蘺高產的科學研究,深入兩廣各地考察研究,並在此項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劉老師為科研不遺餘力,甚至還遠赴海南島探索麒麟菜的人工栽培。
在這期間,劉老師經歷了文革的衝擊,他是學校第一個被批判的老師。對於那段歷史,劉老師只是輕輕一笑,如大海般的胸懷包容了一切。
1979年,學校升格為湛江水產學院,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劉老師寶刀未老,被任命為副院長。此時的劉老師老當益壯,一手抓教學行政工作,一手抓教學和科研。兩手都抓,兩手都抓得硬。劉老師在這一崗位上辛勤工作了八年。
劉老師一直致力於海藻栽培學和海洋學的教學和提高江蘺產量的科研工作。劉老師治學期間,先後在《水產學報》、《海洋科學》、《熱帶海洋》、《湛江水產學院學報》、《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美國《水生生物學報》、日本《海苔與海藻》等刊物發表了40多篇學術論文,並著有《海藻栽培學》(與曾呈奎教授合編)、《江蘺栽培技術》、《江蘺養殖》等。劉老師獲得的一個又一個榮譽稱號是對他45年的辛勤勞動的認可:江門市的先進工作者、廣東省水產系統先進工作者、湛江地區文教戰線先進工作者、國家教委高等院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中共廣東省委人民政府園丁獎、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支農扶貧生產服務成績突出獎、廣東省高教“七五”期間先進科技工作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等,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辛勤工作的劉老師直到71歲高齡才正式退休。
劉老師執教期間,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研精神以及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的他每年都有很多在全國各地工作的學生前來拜訪。說到劉老師的學生,這裡不能不說的就是劉老師的夫人,曾淑芳老師,既是他事業成就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所教的第一屆學生。
退休后,劉老師仍非常關心學校的發展,並先後幾次回校做報告,引起較大的反響。劉老師對學校和學生都寄予厚望,五十多年來,劉老師看著海大從幼小到壯大,一步步走向新的輝煌;五十多年來,劉老師看著一屆屆海大學子走出校園,走向人生燦爛......
在海大七十周年校慶之際,劉老師欣然寫下了《45年教學與科研點滴——校慶感懷詩一首》——
海大華誕七十年,四十五載執教鞭
講授課程僅七門,科研論文四十篇。
回顧過去如轉瞬,今天彷彿是昨天。
主觀認為尚儘力,功過評說留人間。
劉思儉教授逝世:
廣東海洋大學副廳退休幹部(原湛江水產學院副院長)劉思儉教授,因病於2008年3月9日7時30分在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逝世,享年83歲。
劉思儉同志遺體送別定於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時30分在湛江市殯儀館舉行。
永遠的老師,永遠的親人:
我校退休幹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授、原湛江水產學院副院長劉思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3月9日7時30分在湛江逝世,享年83歲。劉思儉同志遺體告別儀式於3月13日上午在湛江殯儀館舉行,學校領導劉衛國、何真容景春潘泰陳澤球章超樺,離退休老同志、有關部門領導、校友代表以及劉思儉同志生前好友出席了告別儀式。告別儀式由黨委副書記潘泰主持,黨委書記劉衛國介紹了劉思儉同志的生平事迹,黨委副書記容景春宣讀了唁電
劉思儉同志1925年7月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1951年7月畢業於山東大學並參加革命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學畢業后,劉思儉同志懷著滿腔革命熱情,投身到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他服從國家分配,放棄了到條件優越的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來到廣東汕尾鎮廣東水產學校工作。從此,他把自己的一生與學校聯繫在一起,獻給了海洋水產事業。在我省水產教育創辦初期,條件較差,環境艱苦,他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辦好學校。他經歷了廣東海洋大學的整個歷史變遷,學校從發展初期到壯大,都有他的辛勤奉獻。
劉思儉同志擔任過教導副主任、養殖系主任,1979年任湛江水產學院副院長。在黨委的領導下,他依靠廣大幹部教師,在抓行好政領導工作的同時,孜孜不倦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為湛江水產學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為廣東海洋大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思儉同志在我國水產養殖方面具有很高造詣,在海藻江蘺的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先後在《水產學報》、《海洋科學》、《熱帶海洋》、美國《水生生物學報》、日本《海苔與海藻》等刊物發表了40多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劉思儉同志幾十年來,不管炎夏寒冬都深入到生產科研第一線,經常到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地區考察調研,發揚了嚴謹求實的科研傳統。在長期教學科研工作中,他言傳身教,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大學子,桃李滿天下,在師生中享有很高聲譽。他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羸得了廣大師生的愛戴,成為“三能”人才培養的領導和師長。
劉思儉同志退休后,繼續發揮餘熱,堅持不懈地關心支持學校發展和建設,經常到湛江周邊地區,提供水產科技服務,參與關工委工作,關心青年學生成長。
劉思儉同志參加革命工作五十多年,熱愛水產教育事業,堅持原則,愛護幹部,寬以待人,言傳身教,生活簡樸,平易近人,關心群眾。他一生忠於黨、忠於人民,為我國水產教育事業貢獻出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