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炎
周太炎
周太炎,植物學家、植物藥學家。他長期從事十字花科植物和藥用植物分類研究,是中國十字花科植物分類研究的奠基者。
主編出版《中國植物志》第33卷(十字花科)及其英文版《Flora of China(Cruciferae)。是國內最早應用近代植物分類學,系統研究古今藥用植物的帶頭人之一,編寫《中國藥用植物志》9冊,為中國傳統藥物的繼承和開發利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周太炎,字慕蓮,曾用名大賢。
1912年7月28日生於江蘇常熟縣大河鎮。他出生於世代中醫家庭。曾祖父周景山和祖父周竹謙都曾經是當地著名的中醫師。只在父親一代,因受曾祖母的影響才放棄醫道。曾祖母認為醫生救死扶傷,職業雖高尚而光榮,但責任重大,難免會有所失誤,於人於己都不利。於是,他的父親雖已攻讀了多部醫藥學書籍,最終也沒有能拗過曾祖母的固執而棄醫從商。
周太炎幼年在大河鎮讀完初級小學,於1923年升人塔前小學讀高小。
1925 年到常熟縣中學念初中。
1928年到太倉縣中學讀高中。
1930年轉學至上海大同大學附屬中學讀完高中。
1931年8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學。金大為私立大學,系由美國人創辦的一所基督教會學校。雖然學費較貴,但以周太炎家庭的經濟情況,有足夠的能力供給他上這樣的貴族學校。僅管如此,周太炎仍然保持著生活的儉樸,甚至連西裝都沒有一件。
當時的校長陳裕光,平時總是穿著中式長袍,要接待外國人時才著西裝,這給了周太炎以樸實、好學的影響。在大學階段由於學習環境好,師資水平高,為周太炎先生後來的事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周太炎就讀的是農學院植物系。植物系是新成立的系,因此他成為該系第一個獲得農學士學位的大學生。該系系主任是美籍教授斯圖爾德(A.N.Steward)。由於周太炎對專業興趣濃厚,品學兼優,很得斯教授的關愛。開始時是每周六下午周太炎到系辦公室,在斯教授的指導下,做1~2小時的工作,後來便正式被聘請為斯教授的助教。助教共做了3個學期。在此期間,給周太炎在植物學的教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41年至1945年期間,重慶物價步步高漲。學校給他的待遇,除月薪之外,每月補貼一擔當時戲稱為“八寶飯”的大米(即最差次的米)。儘管如此,仍然是杯水車薪,生活難以為繼。周太炎不得已只好到校外謀兼數職。他曾經在同一時期內,在英庚款機構做過協助科研員,在私立鄉建育才學院兼任講師;又在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做協助特種科學研究員。他在生活如此艱辛的情況下,仍然不放棄對專業的追求。在教學工作之餘,與弟子徐國鈞常外出調查採集植物標本,曾去峨眉山調查藥用植物,並向當地有經驗的老藥師、老葯農訪問取經。
1945~1946年,由國家選派周太炎赴美國進修。先到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進修,后又到農部麥迪遜木材利用研究所實習。期滿回國時,國立藥專已由重慶復原到南京。周受聘為該校副教授。
1947 年6月,他離開國立藥專去上海,到原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間,周太炎開始進行十字花科植物的專科研究。
1950年又開始藥用植物的分類研究。
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直至90年代末,50年的科研生涯中,周太炎主持和參加編寫了大量的植物分類研究的書籍和專著(包括藥用植物)共達20餘部,研究論文50餘篇。他對藥用植物的考證、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對十字花科的研究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周太炎1956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
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治學嚴謹、作風樸實,工作認真,一絲不苟,熱心培養後生。
1959年應邀赴北京參加國慶10周年慶祝大會,上天安門城樓觀禮並獲紀念章。
1965年當選南京市第六屆人民代表。
1980年當選南京市第八屆人民代表。
1986年獲中國植物學會頒發“從事植物學工作50年的科學家”證書。
他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政府特殊津貼。周太炎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以及該所藥用植物研究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藥學會江蘇分會理事和南京分會理事長;中國藥學會天然藥物學科分會第一屆委員;曾擔任《中藥志》(十字花科中草藥)的修訂;《中草藥》、《中藥通報》編委以及《辭海》、《簡明生物學辭典》;中日合作編寫《原色中國本草圖鑑》等書籍的編委及編審。
1981年6月周太炎受命於中國科學院率領中科院3人小組赴墨西哥考察訪問,參觀了墨西哥藥物研究所;自治大學生物系;植物園以及南部動植物園等單位,收集了藥物研究所有關治療糖尿病的芸香科和木蘭科植物葯的豐富資料。回國後向中國科學院作了考察報告。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東方大國,有光輝燦爛的文化。就葯文化而言,傳統藥物的豐富更是世界之冠。自公元1~2世紀《神農本草經》問世以來的兩千多年中,有關本草書籍層出不窮,浩如煙海。它們都是我國各族廣大勞動人民幾千年的醫藥實踐和智慧的結晶。歷代本草的作者,代代相傳,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加上個人的艱辛勞動、考察、體驗和實踐,加以繼承和發揚。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52)集歷代本草之大成。到清代吳其睿的《植物名實圖考》(1848),不僅內容翔實,更配有精美的植物圖畫,可以說是我國歷代本草中關於植物葯的一個總結,在國內外都具有廣泛影響。該書於1890年由日本人伊藤圭介翻印出版,以後日人松村任三在編著《植物名匯》和牧野富太郎編著《日本植物圖鑑》時,多數的植物名是以《植物名實圖考》為依據。
我國現時的植物研究以《植物名實圖考》的植物名稱作為科名和屬名的正式中名非常多;以它的植物名稱作為種名的也不少。然而僅管如此,由於時代不同,在鑒別植物種類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局限,因此往往不免有一物多名或多物一名,種類混淆的現象。這對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確是一個障礙,以至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內一些藥用植物學工作者在野外採集標本或室內鑒定植物時,還以牧野富太郎的《日本植物圖鑑》作為重要工具書,遺憾的是,許多中文名稱,雖然他依據的是《植物名實圖考》,但由於上述原因,錯誤不少,以致以訛傳訛。著名的植物學家裴鑒教授早已看出這一重要問題,要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遺產,必須以近代植物分類學的手段來認真考證古代本草中藥物名稱的真偽,以達到名符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裴鑒就著手進行古今植物葯的研究,編寫並出版了《中國藥用植物圖志》(1936)和《中國藥用植物志》(1939)。
50年代初期,周太炎與裴鑒先生合作,繼續進行藥用植物的研究。從1951~1966年的十餘年間,編寫出版《中國藥用植物志》7冊,連同1939年的第1冊共8冊。70年代初,周太炎為紀念裴鑒,與郭榮麟合著《中國藥用植物志》第9冊,每冊50種,共計450種,包涵了我國傳統葯的大多數重要種類。書中對每一種藥草,就本草所述的名稱,包括異名,地方名,產地,醫療效用,植物形態描述及附圖等等,進行綜合研究和考證,用近代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將其歸屬於相應的科、屬和種,然後給予正確的中文名和拉丁名稱。
每種均有詳細的形態描述,清晰精美的原植物圖版,包括有主要器官的解剖圖。對於歷史上有名稱混淆的種類,加以引證註釋,從而給醫藥使用和科研、教學部門以應有的方便。此套專著,因其成書早,研究方法對路,科學性較強,對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繼承和開發利用,在國內同行中起到了帶頭和促進作用,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周太炎治學嚴謹,刻苦鑽研,一絲不苟,數十年如一日。他言傳身教,熱心幫助青年人,培養了兩代學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對青年人就開始傾注了滿腔熱情。最成功的事例是對徐國鈞的培養。周太炎與徐國鈞同是常熟人,但徐家住東鄉,周家住西鄉,他們素不相識。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周太炎全家逃難到重慶,徐也去重慶,在逃難的過程中,徐與周相識。徐當年只有16歲,周看重他聰明、細心、精幹、素質好,有意培養他。經聯繫,國立藥專同意讓徐國鈞做周太炎的助手。在工作中,周太炎指導他學習植物學知識,帶領他上峨眉山採集植物標本,認識藥草,教他學習實驗室操作技術。徐國鈞進步很快,最後考進本校國立藥專。畢業后留校任教。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徐國鈞升為教授。因其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上做得非常出色,特別在生葯粉末的顯微鑒別方面獨樹一幟,具有實用和學術雙重價值。1995年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全國生藥學界的帶頭人。徐國鈞能有今日的功成名就,登上學術界的最高峰,這當然是他本人異常努力的結果,但同時也有周太炎的精心培養分不開。徐國鈞青年時代求學的機遇、環境以及學習條件等等,無一不是周太炎精心安排、提供和扶持的。周太炎是他的引路人,啟蒙人,是親密的朋友,也是他慈祥、至誠、至善的老師。
1 裴鑒,周太炎。中國藥用植物志.1-8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1-1965.
2 周太炎,郭果麟。中國藥用植物志.9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3 周太炎,丁志遵。南京民間草藥。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4 周太炎。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5 周太炎。江蘇野生植物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
6 周太炎。辭海生物分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7 周太炎。山東經濟植物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8.
8 周太炎。原色中國本草圖鑑.1-4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984.
10 周太炎。江蘇植物志。上、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1982.
12 周太炎。中國植物志(33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13 周太炎。中藥志。第三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4 周太炎。新華本草綱要.1-3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991.
15 周太炎。辭海。上、中、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12 周太炎。中國植物志(33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13 周太炎。中藥志。第三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4 周太炎。新華本草綱要.1-3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991.
15 周太炎。辭海。上、中、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