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痔釘療法

枯痔散療法的演變

插葯法又稱枯痔釘療法,是將一定的藥物製成葯釘,直接插入痔核內,使其逐漸壞死、乾枯、脫落而愈的一種治療方法。

概述


早在宋代《太平聖惠方》中就有“以砒霜、黃蠟攪拌和勻,捻成條子治療痔”的記載。到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詳細記載了“以三品一條槍,插至七日,痔變黑色,瘡邊漸漸裂縫,到十五日脫落”。為後世的插葯療法奠定了基礎。近代有學者把藥物製成葯釘或葯棒、葯條等用於治療耳、鼻、陰道等竅道部位的疾患,擴大了插葯法的應用範圍。

操作方法


把依據病症選用的不同藥物製成葯釘、葯棒或葯條插入耳、鼻、陰道、肛門等竅道內,放置一段時間取出。治療痔瘡時把葯釘直接插入痔核內使痔核枯死脫落。

主治病症


一、痔瘡(內痔或混合痔的內痔部分)1.三品一條槍(《外科正宗》)明礬60g,白砒45g,雄黃8g,乳香1.5go將砒、礬二味共為細末,入小罐內,文火燒至青煙盡,白煙起,住火;取罐頓地上,一宿取出,然後加入雄黃、乳香,共研極細,厚糊調稠,搓成如線條陰乾。治療時先令病人排空大便,取側卧位或截石位,常規消毒下鋪巾,暴露痔核,醫生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欲行插葯的痔核,右手捏住枯痔釘中段,使葯釘與腸壁成45。方向,旋轉刺入,插至適當深度(約1~1.5cm),在痔粘膜下層和肌層之上,用剪刀剪去留在痔核粘膜外面的葯釘;葯釘插畢后,即將痔核送入肛內,同時塞入黃連膏或紅油膏,肛門外蓋紗布,一般指頭大的痔核,插葯5~6天,便可逐漸萎縮,故於1周后即可進行檢查,如發現痔核尚未完全萎縮或有痔核在第一次未插葯者,此時可以補插一次,使痔核完全萎縮而痊癒。功能腐蝕枯痔。主治:①質地柔軟、痔面暗紅或青紫色的I~I期內痔。②絞窄性內痔。③輕度貧血、肺結核、輕度高血壓、年老體弱者,以及妊娠婦女等因出血較多而必須治療之Ⅱ~I期內痔或混合痔的內痔部分。
2.地龍化痔棒(《中國民間草藥方選》)地龍20g,蜣螂6個,荊芥穗30g,黃蠟30g。將上藥搗爛或研細末,溶入黃蠟做成藥條,插入肛門中上下滑動,每日數次,病癒為止。功能疏風活血。主治內痔。
二、急性腸梗阻
辛皂通便藥條(《常見病中草藥外治療法》)細辛、皂角各等份。上藥共研細末,蜂蜜煉至滴水成珠,將兩者按3:7混合調勻,製成通便藥條塞入肛門。一般半小時可見排便、排蟲。功能殺蟲通便。主治蛔蟲性腸梗阻。
三、陰縮
散寒插葯(《中醫外治法》)生薑1塊。將生薑一端削尖,以紙包裹4層,水中浸濕,然後放在火灰中煨烤,待紙干后取出,去紙乘熱以煨姜之尖端蘸上植物油插入肛門,生殖器即出。功能溫經散寒。主治陰寒型陰縮。
四、子宮頸炎
枯礬消炎釘(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18(3):22~23)枯礬山慈菇各18g,炙砒霜9g,麝香O.9g。上藥研細末,加適量江米粉水調製成釘形或圖釘形,每支長1~1.5cm、直徑0.2cm。用藥前先沖洗陰道,將本品插於頸管或薄貼於宮頸部,一般3~5天上藥1次,連續2~3次為1療程。功能清熱燥濕散結。主治慢性肥大性宮頸炎、頸管炎。
五、耳鳴、耳聾
通竅插葯(《聖濟總錄》)菖蒲、當歸、細辛、白芷附子各45g。上藥以微火煎,候香濾渣,傾瓷盆中,俟凝,綿裹棗核大,塞於耳中,注意勿將藥丸塞入內耳道。功能活血開竅。主治風聾(神經性耳聾)。
六、牙瘤
九一丹(《中醫口腔學概要》)熟石膏27g,升丹3g。上藥共研細末,用藥線蘸葯插入潰口,然後以紅油膏貼之。每日換藥1~2次。功能去腐生肌。主治牙瘤潰后、腮腺混合瘤潰后。

注意事項


1.痔瘡插葯釘的多少,需按痔核大小來決定,一般3~7條。插葯總數,一般不超過20條。2.痔瘡插葯后當天不要大便,以免葯釘脫出,發生大出血。
3.插葯后必須將痔核送入肛門內,否則會引起肛門腫痛,痔核發生嵌頓壞死。
4.枯痔釘必須插在齒線上方的內痔核中,如果插在肛管上,不但會發生疼痛,而且很可能引起肛門膿腫。插釘不宜太淺,以免其脫落,插口出血;邊不得過深,以免發生壞死感染,增加疼痛。
5.插葯前將痔核翻出時,如痔核有出血,可先在出血點上插入葯釘,以使出血停止。如果痔核較多,可分期插葯。第一次插葯時,應先插容易脫出或有出血點的痔核。
6.必須在無菌情況下進行插枯痔釘。
7.枯痔釘法對痔面呈灰白色(纖維化),質較硬的後期內痔療效較差。
8.其它竅道插葯要注意深淺適度,固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