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代謝藥物

抗代謝藥物

抗代謝葯是指能與體內代謝物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影響或拮抗代謝功能的藥物,通常它們的化學結構與體內的核酸或蛋白質代謝物相似。

概述


抗代謝葯:影響核酸生物合成的藥物。

作用


其一,兩者競爭同一酶系,影響酶與代謝物間的正常生化反應速率,而減少或取消代謝物的生成;
其二,以“偽”物質身份參與生化反應,生成無生物活性的產物,而阻斷某一代謝,致使該合成路徑受阻。

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是葉酸拮抗藥用於治療兒童急性白血病,療效顯著。
也用於治療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卵巢癌、頭頸部腫瘤及消化道癌等。

6-巰嘌呤


6-巰嘌呤是嘌呤拮抗藥。其化學結構與次黃嘌呤相似,為嘌呤核苷酸合成抑製劑。
在體內,經次黃嘌呤-鳥苷酸酶(HGPRT)的催化,6-MP首先轉變成硫代肌苷酸,後者阻止肌苷酸轉變為腺苷酸和鳥苷酸,從而干擾嘌呤代謝、阻礙DNA合成,使腫瘤細胞不能增殖。
6-MP→次黃嘌呤-鳥苷酸酶→硫代肌苷酸→阻止肌苷酸轉變為腺苷酸和鳥苷酸。
對S期細胞及其他期細胞有效。
臨床主要用於兒童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的維持治療,亦用於治療急性或慢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玻

5-氟尿嘧啶


1.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
5-氟尿嘧啶是嘧啶拮抗藥。
5-FU在細胞內轉變成5-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后才發揮作用。
其抗腫瘤譜廣,對多種腫瘤尤其是對消化道癌症和乳腺癌療效較好。臨床用於治療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胰腺癌及肝癌,也可用於治療卵巢癌子宮癌鼻咽癌、膀胱癌及前列腺癌等。
常參與組成幾種聯合治療方案,是重要的抗癌藥物之一。
局部應用其軟膏劑,治療惡變前皮膚角化和表淺基底細胞瘤,但不用於浸潤性皮膚癌。

不良反應


靜脈滴注后常見消化道反應,且最早出現;
一般於用藥后第二周出現骨髓毒性,常表現為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抗代謝類藥物作用於核酸合成過程中不同的環節,按其作用可分為以下幾類藥物:
(一)胸苷酸合成酶抑製劑: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雙呋啶FD-1)、優氟泰(UFT)、氟鐵龍(5-DFUR)。
抗腫瘤作用主要由於其代謝活化物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干擾了脫氧尿嘧啶苷酸向脫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轉變,因而影響了DNA的合成,經過四十年的臨床應用,成為臨床上常用的抗腫瘤藥物,成為治療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藥物。
不良反應比較遲緩,用藥6-7天出現消化道粘膜損傷,例如:口腔潰瘍、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一周以後引起骨髓抑制。而連續96小時以上粘腺炎則成為其主要毒性反應。臨床上如長時間連續點滴此類藥物應做好病人的口腔護理,教會病人自己學會口腔清潔的方法,預防嚴重的粘膜炎發生。
(二)二氫葉酸還原酶抑製劑:甲氨喋呤(MTX)、氨喋呤(白血寧)等。它們具有對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作用,應用甲醯四氫葉酸(CF)解救MTX的毒性后,較大地增加MTX的劑量。它對治療成骨肉瘤和頭頸腫瘤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有效。其不良反應可引起嚴重的口腔炎、潰瘍性胃炎、出血性腸炎、甚至腸穿孔而死亡;骨髓抑制與劑量和給藥方案有關。臨床上應做好病人的口腔護理,認真觀察病人有無腸穿孔等嚴重的不良反應的發生,及時報告醫生,做好搶救準備。
(三)DNA多聚酶抑製劑:阿糖胞苷(Ara-c)、環胞苷,氯環胞苷,它們在體內變成阿糖胞苷三磷酸(Ara-CTP)后發揮作用,此反應由脫氧胞苷激酶催化。在白血病細胞及淋巴細胞中此激酶的含量較高,故它對白血病有選擇作用,對DNA多聚酶有強大的抑制作用,而影響DNA的複製。
一般劑量可以引起骨髓抑制、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但較輕,高劑量時有嚴重的骨髓抑制如白細胞、血小板降低和貧血,明顯的噁心、嘔吐、嚴重的腹瀉,護士應根據病人出現的不良反應的類型做好病人的相應的護理。如做好預防感染、出血、腹瀉的護理,減少不良反應帶來的併發症。
(四)核苷酸還原酶抑製劑:羥基脲(HU)、肌苷二醛(inosine dialdehyde)、腺苷二醛(adenosinediialde-hgde)、胍唑(guanazole),包括胞苷酸、鳥苷酸、腺苷酸、胸苷酸還原成相應的脫氧核苷酸,最終阻止DNA的合成,通過抑制核酸還原酶的抑制。臨床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頭頸部癌、腸癌、對銀屑病也有效。不良反應主要為骨髓抑制。臨床上應注意對血象的監測,預防感染。
(五)嘌呤核苷酸合成抑製劑:6-巰嘌呤(6-MP)為嘌呤類衍生物,由於6-GMP對鳥苷酸激酶有親和能力,故6-TG最後可以取代鳥嘌呤,摻入到核酸中去。它可以抑制嘌呤合成中的反應。臨床用於治療白血病,也可作為免疫抑製劑,用於腎病綜合征、器官移植、紅斑狼瘡。主要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外還可以引起高尿酸血症,用藥后要充分水化及鹼化尿液,減少高尿酸血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