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倉

三倉

三倉鎮,隸屬於江蘇省東台市,是江蘇省重點鎮,地處蘇中平原、黃海之濱,在上海200公里經濟輻射圈內。全鎮總面積157.2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8440公頃,人口61706人(2017年)。

三倉歷史悠久,古有鹽商在此建灶煮鹽,設立鹽倉,三倉由此得名。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7月,新四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復建工程正式啟動,9月份對外展出。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三倉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歷史沿革


明末清代屬揚州府東台安豐場管轄,清末鹽商在此設鹽“倉”經營出售,因此地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形成集市即“三倉街”。
1941年設三倉區三倉鎮。
1948年東台市縣分治,設立東台市,下轄東台、金拱、啟平、西溪四個鎮。同時設立東台縣,縣政府駐三倉鎮。
1949年,東台市,東台縣合併為東台縣,縣政機關移駐東台鎮
1950年12月,蘇北行政部批准東台市縣分治,設立東台市與東台縣,東台縣政府入駐三倉,三倉為東台縣城城關鎮。
1954年,撤銷東台市,東台市轄鎮歸屬東台縣,縣政府移駐東台鎮。三倉為東台縣轄鄉鎮。
1958年公社化時以三倉區而命名為“三公社”,1983年建立三倉鄉。
1984年恢復三倉鎮。
2001年7月與新農鎮合併,仍為“三倉鎮”。

地名含義


三倉前身稱“馬路”。清末鹽商為運輸方便開挖五條沙河並設“倉”經營出售食鹽,“馬路”位於第三條沙河邊,故取名“三倉”。

村莊名錄


三倉鎮下屬村莊:
華美村倉勝村新墩村八一村洋中村新舍村萬行村沙灶村一倉村新紀村龍舍村新五村官苴村新興村三興村聯邊村強西村雙樓村陳林村蘭址村聯南村聯北村機場村

城鎮


三倉鎮是一個經濟大鎮、工業強鎮、商貿重鎮,全國重點鎮。全鎮現有7.6萬人口,11.4萬畝耕地,轄區總面積156平方公里。2001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21.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農村儲蓄餘額5.8億元。
三倉鎮物產豐富、地價低廉,存量資產較多、投資政策優惠,隨著我國的入世,三倉投資環境日臻完善。

三倉特產


三倉西瓜是現代東台西瓜的發源地之一,更是東台西瓜的主產地,年種植面積達10萬畝。

字詞解釋


三倉:
(1).古字書名。漢初,合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和胡毋敬《博學篇》為一書,稱“三倉”,亦統稱《倉頡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晉時,又以李斯《倉頡篇》為上卷,揚雄《訓纂篇》為中卷,賈魴《滂喜篇》為下卷,合為一部,亦稱“三倉”。參閱《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一》。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篇章謂六甲、九九、《急就》、《三倉》之屬。”清錢謙益《識字行》:“人生識字只兩個,何用三倉四部盈箱笥。”
(2).指儲糧之太倉、石頭倉、常平倉。《梁書·陳伯之傳》:“台家府庫空竭,無復器仗,三倉無米,東境飢流,此萬代一時也,機不可失。”《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三倉,太倉、石頭倉及常平倉。”

名稱來由


東台市三倉鎮人文古迹3
東台市三倉鎮人文古迹3
第一個傳說公元前563年,我們的祖先在現在三倉鎮的地方建了三個比麥德龍超市還大的倉庫:第一個倉庫存滿了黃金(相當於現在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第二個倉庫堆滿了糧食(相當於現在的糧管所,中糧集團),最後一個是食鹽倉庫(後來演變成鹽埠和鹽業公司),所謂三倉就是錢糧鹽三倉。
第二個據說,清代官府為了控制食鹽官營,在沿海修建了不少官倉存放食鹽,並派兵把守。其時就有“一倉”、“二倉”、“三倉”-------等官倉,後來這些鹽倉就成了地名。三倉是東台地區面積最大的一個鎮,以前有98平方公里,後來新農鎮劃歸三倉,現在近150平方公里。三倉鎮區建設在東台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建成區超過10平方公里,鎮上高樓林立,道路通暢,區劃合理,已初露現代海濱小城端倪。兩條大河-------三倉河、梁垛河從三倉流過,流向滔滔黃海。

教育機構


三倉鎮中心小學
三倉鎮中學(初中)
三倉中學(高中)

概況


全鎮總面積15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60公頃,人口7.6萬人,現轄33個村、居委會(其中2個街道居委會)、204個村民小組,105個單位,31家定報企業。2008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5億元,同比增長21%;財政總收入3769.21萬元、一般預算收入219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6.8%、38.8%;農民人均純收入8843元,同比增長1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3億元,同比增長33.4%;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1.4億元。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三倉鎮成為省內外聞名的經濟大鎮、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是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B類重點中心鎮、文明鎮,2004年被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等六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重點鎮。

經濟發展


圍繞做大做強紡織、塑料編織的目標,鼓勵現有企業培大育強。三倉鎮現有定報企業31家,福利絨線、鑫海織造、申誠塑業、海滄毛紡等企業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技改實現規模倍增。東台市委、市政府在制定2005~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時,確定三倉鎮為東台市發展空間的副中心。2008年11月,東台市委、市政府批准三倉鎮設立市級“三倉工業園區”,為大客商創業、大項目落戶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平台。

鎮村建設


三倉鎮按照國家重點中心鎮和東台市經濟社會發展副中心的定位,繼續邀請南京大學規劃設計院編製、完善了三倉鎮城鎮建設(2007~2020)總體規劃,編製了三倉工業園區、鎮工業集中區和中小企業園控制性詳規,修編調整了各中心村規劃。至年底,鎮區建成面積4平方公里,集鎮規劃控制區面積10平方公里,開闢了興源路,提高了主要道路路面等級,形成“五橫四縱”的集鎮框架。道路硬質化率100%,鎮區主幹道寬40米,人行道全部鋪設彩磚。突出綠化、亮化建設。集鎮綠化覆蓋率38%,集鎮主街道、新農社區、七一橋社區全部實現亮化。金融、文化、醫療、教育、環保、供電等標誌性建築造型別緻,歐式一條街、綠苑住宅小區、人民路行政辦公帶、新倉中路商業一條街、建設南路農資一條街等精品工程特色紛呈,新金三角“和諧三倉”主題雕塑及景觀燈、鎮西憩園、西轉盤“托起明天的太陽”鎮標雕塑、新時代廣場、東轉盤“黃海明珠”高架射燈相互映襯,海濱新城雛形顯現。

特色種植


東台市三倉鎮地處黃海之濱,下轄33個村(場)居委會,7.3萬畝耕地,5.7萬人口。從92年開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先導,致富農民為目標,積極指導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以大棚西瓜為主體的特色農業,實施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使大棚農業成為致富農民的支柱產業。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西瓜之鄉”。1999年,全鎮大棚西瓜已發展到2.5萬畝以上。在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的情況下,畝平產值仍然獲得2700多元,畝平純收入近2000元,比常規作物增值5倍以上。在發展西瓜特色產業上,他們的做法是:
抓規模種植,引導農民種
三倉素有“糧倉、棉倉、繭倉”之稱。雖然糧棉油繭逐年增產,但增收的幅度不大。從92年開始,該鎮以發展市場農業為契機,以致富農民為已任,多次組織有關村主任及科技示範戶代表南去上海、南京,北去山東壽光、徐州銅山、淮陰丁集等地參觀學習考察論證。根據該鎮發展西瓜生產具有土壤適宜、交通便捷等自然條件和西瓜消費越來越多的實際,確立了發展西瓜產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主要措施,制定了西瓜發展規劃,明確了區域連片種,向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的思路。確定了陳李公路以東為西瓜主產區,以新五和官苴村為核心,向四周輻射,實行集中連片發展,形成區域特色和規模效益。在每年的西瓜上市結束后,都及時召開各種專業會議,分析來年西瓜市場走勢,搞好種植面積的總體安排,向基地農戶提出指導性種植計劃,幫助瓜農落實種植面積。並鼓勵專業大戶跨村、跨鎮鄉租賃土地種植,幫助指導簽訂承租協議,全鎮在瓊港農場等地包田長瓜,每年都在萬畝以上。
抓產品創優,指導農民長
三倉鎮西瓜在蘇南各大城市聲譽較好的奧妙就在於內在品質好。三倉鎮始終把推廣應用西瓜先進適用栽培技術,提高西瓜品質,創出名牌,作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效益的突破口。在技術推廣內容上,一是全面引進優良品種。先後與科研部門、育種單位、西瓜種子經營單位聯繫,多方引進西瓜品種,開展試驗示範,省內外許多科研部門和種業集團也願意把西瓜新品种放到三倉的示範基地上種植。三倉鎮則根據示範和市場情況,選用市場走俏及具有苗頭性的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在推廣抗病蘇蜜等主體品種的基礎上,1999年又引進成熟早、糖份高、果型適中的優質西瓜新品種特小鳳、黑美人等,這些新品種市場熱銷,經濟效益是常規品種的兩倍以上。二是推廣保護地栽培。全面推廣應用了大棚“三膜”或“四膜”覆蓋,普及電熱線加溫育苗。通過應用科學調溫等配套技術,實現了早上市、高效益。

三倉烈士陵園


三倉烈士陵園,坐落在東台市三倉鎮新五村境內,是在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亭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起來的,粟裕將軍為陵園題名。陵園原佔地面積為2.34畝,1980年開始擴建,現已擴展到64.7畝,陵園主要由“抗日烈士”和“粟裕將軍”兩大主題的紀念建築群所組成。
抗日烈士紀念亭,建於戰火紛飛的年代,由開明紳士施景程等發起捐資,蘇中四分區黨委、行署積極支持,於1945年2月動工,當年7月竣工。烈士亭坐北朝南,高19.6米(含基座高度),呈五角形,當地人稱為“五角亭”,原為木質結構,新中國成立后,於1958年、1965年、1980年三次進行修建,如今烈士亭,頂部為琉璃瓦,頂尖為陶瓷葫蘆頂,立柱、欄桿都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亭內上方懸掛蘇中四分區專員梁靈光手書的“烈士亭”橫匾,亭柱楹聯亦為梁靈光所題,上聯是:“碧血丹心灑山河三敵驅除成解放”;下聯是:“蒼松翠柏依亭墓五星照耀記功勛”。亭內正中立有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一塊,高1.4米,寬0.83米,厚0.22米,質地為白玉石,於1945年7月7日落成,碑文計784字,由蘇中四分區司令員張震東、政委盧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符確堅、專員梁靈光共同署名,紀念碑的背面鐫刻有120名抗日烈士的英名,今人肅然起敬.
陵園中部,建有抗日烈士紀念塔。原塔為磚塔,建在烈士亭的南側,只有五六米高,因多年雨水浸蝕而傾坍。1980年,三倉鎮人民政府擴建三倉烈士陵園時,在陵園中部建造抗日烈士紀念塔,於1984年底建成。紀念塔座西朝東,塔基佔地1畝,塔高20米,雙層護欄,塔身正面嵌有陳毅元帥題詞“立德立功,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塔北側,聳立著新四軍戰士躍馬東進抗日英姿的雕塑,還有南京軍區贈送的曾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立過功的54式122榴彈炮。
三倉鎮是當年蘇中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於1941年初率部駐紮三倉吳家橋,歷時4年之久。粟裕將軍在這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處處都留下他征戰的足跡。1975年5月粟裕將軍又來三倉看望老區人民。為紀念粟裕將軍在三倉領導人民英勇抗日的豐功偉績,三倉鎮人民政府決定在陵園內興建粟裕將軍紀念堂。紀念堂為蘇式古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200平方米,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為“粟裕紀念堂”題名。紀念堂內陳列有粟裕將軍生平簡歷、歷史照片、半身胸像和夫人楚青敬獻的花籃。還有陳丕顯、梁靈光、周巍峙、章蘊等老同志題詞多幅。
東台市三倉鎮人文古迹2
東台市三倉鎮人文古迹2
三倉烈士陵園高清大圖
三倉烈士陵園高清大圖
根據粟裕將軍生前遺囑,1984年4月19日,夫人楚青楷子女前來三倉烈士陵園,安葬粟裕將軍的部分骨灰,並在墓穴周圍栽上七株松柏,象徵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將軍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當年6月,在粟裕將軍部分骨灰安葬處建立石碑,作為永久紀念。
陵園內還有新中國成立前後為革命犧牲的林少克、何德越、賀德和劉建軍烈士墓四座。林少克烈士是福建省平和縣人,生前系新四軍八縱三旅七團團長,1946年9月10日在攻打海安戰鬥中犧牲后安葬在三倉烈士陵園。1975年5月,粟裕將軍親自為林少克烈士掃墓,流著淚水動情地說:“戰爭年代,犧牲了多少好同志呀,我們要永遠記著他們!”
現在,三倉烈士陵園已成了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前來參觀陵園賃吊烈士的人絡繹不絕。建園16年來,先後接待了幹部、群眾和學生100多萬人次。
三倉烈士陵園是在“五角亭(即‘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亭’)”的基礎上,於1980年至今逐步擴建起來的.原佔地面積為2.34畝,現已擴展到64.7畝(不含經濟實體用地).經過16年來的建設,陵園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抗日烈士”和“粟裕將軍”兩大主題的系列紀念建築群,主要有:“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亭(五角亭)”.該亭建於戰火紛飛的年代,為悼念為國捐軀的四分區抗日烈士,由施景程等當地開明紳士捐資發起,蘇中四分區領導支持,三倉地區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建造的.1945年2月施工,歷時五個月零五天,當年7月竣工.建成后,蘇中四分區於1947年7月7日在這裡隆重補行了近萬人參加的落成慶典.該亭位於陵園東南角,坐北朝南,高19.6米(含基座高度),呈五角形,佔地1100平方米.原為木質結構,新中國成立后經三次大的維修.現頂部為琉璃瓦,頂尖為陶瓷葫蘆頂,立柱,欄桿均為鋼混結構.亭中上方頂部內懸掛著蘇中四分區專員梁靈光提寫的“烈士亭”橫匾(原物)一塊,同時在正南亭柱題寫楹聯一副-----“碧血丹心盡灑山河三敵驅除成解放;蒼松翠柏憑依亭墓五星照耀紀功勛”,因建圓前無專人管理,未能妥善保護留存.後於1996年1月,由梁靈光同志重新提寫.亭內正中立有“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原物)一塊,高1.40米,寬0.83米,厚0.22米,質地為白礬石,於1945年7月7日抗戰八周年立.碑文共784字(不含標點符號),由蘇中四分區司令員張震東,政委盧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符確堅,專員梁靈光共同署名.字體為隸體,系本地塾師鄭明龍手書,刻字匠劉用富鐫刻.戰爭年代和文革期間,此碑遭到損壞,曾參加過建亭施工的三倉鎮新強村瓦匠楊仁才搶修過,后在建陵時採用水泥基座加以保護並重立亭中,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抗日烈士紀念塔”.在“五角亭”的南側,曾於1955年建有一座高五六米的磚塔,因基礎不實,雨水侵蝕倒塌.1980年,三倉鎮人民政府決定以“五角亭”為基礎擴建“三倉烈士陵園”時,在陵園正中部位重建“抗日烈士紀念塔”,全鎮干群積極擁護,捐款2.3萬元;各級政府也給予大力支持,先後撥款9萬元,於1984年底建成,重建的“抗日烈士紀念塔”,座西朝東,正對陵園門樓和黃海公路.塔基佔地一畝,總高度為20米,雙層欄桿,四面上下.塔身正面為陳毅題詞“立德立功,永垂不朽”鎏金銅字鑲嵌其中,金光閃耀,雄偉高大,與“五角亭”渾然一體,形成壯麗景觀.
“粟裕紀念堂”.粟裕將軍於1941年1月率新四軍一師駐三倉吳家橋,先後長達4年之久,結下了魚水深情.新中國成立后,粟裕將軍又於1975年5月來三倉看望老區人民.為表達對粟裕將軍的愛戴與崇敬,1987年三倉鎮政府決定在陵園北部建“粟裕紀念堂”.江蘇省,鹽城市和南通市等各級政府部門給予支持,共撥款12.5萬元,於當年底開工,次年春建成,為古典蘇式建築.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展廳面積達200平方米.1995年12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同志為“粟裕紀念堂”提寫了匾額.現紀念堂內陳列有粟裕將軍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獻的花籃,以及老同志的題詞多幅,東台市委黨史部門在這裡舉辦了《粟裕將軍在三倉》和《東台英烈》的圖片展覽.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墓”.根據粟裕同志生前囑咐,1984年4月19日,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偕子女來三倉烈士陵園,將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於紀念塔的西南側,並在墓穴周圍栽植七株松柏,象徵“七戰七捷”.當年6月,三倉烈士陵園在安葬處建起了水泥墓,並立碑紀念.
“烈士墓群”.三倉烈士陵園內現有新中國成立前後為革命犧牲的林少克,何德越,賀德和劉建軍等烈士墓四座,均坐落在陵園南側,成為“烈士墓群”.其中,烈士林少克福建省平和縣人,華中野戰軍一師(原新四軍八縱)三旅七團團長,1946年9月10日在攻打海安戰鬥中犧牲后安葬於此。

有關圖片


三倉
三倉

榮譽稱號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三倉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