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德林

栗德林

栗德林,男,75歲,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特聘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畢業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從事中醫內科教學、臨床40餘年,1985年-1999年曾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校長,長期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工作。擔任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分會常務理事,消渴病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美國亞洲醫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已培養國內外碩士、博士、博士后、中醫高徒多名。多次赴韓、日、美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並講學。

人物簡介


國家級名老中醫栗德林教授主攻中醫內科,幾十年來醫教結合,傷寒與溫病並重,傷寒方面對《金匱要略》尤有心得,溫病方面,曾講授十餘年溫病學,對葉天士尤為推崇,曾編著《葉氏溫熱論臨床應用》。臨床工作方面曾與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編《今日中醫內科》,早年對肺膿瘍、肺心病等研究頗深,曾撰寫《肺膿瘍》一書,此後著重在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方面進行研究與臨床實踐,尤其在脾胃病方面有自己獨到見解,對疑難雜症中出現的寒熱錯雜情況頗有心得。近十年主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中西醫診療,開發研製了芪黃消渴膠囊,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葯批件(國葯准字B20020115)生產上市;針對糖尿病冠心病,栗教授研製的芪玄益心膠囊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410020621.2,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針對糖尿病腎病,栗教授研製的麥地參腎消膠囊2008年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2009年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2009年栗教授審定的《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已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正式出版,主編的《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中西醫診治學》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栗教授主攻中醫內科疑難病症:對診治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風濕性疾病、流感、發熱、肺癰、肺心病、老年痴獃和抑鬱症有特長,臨床療效顯著。
栗德林教授目前在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出特需專家門診,出診時間為周一、周四上午,掛號費200元。

名醫傳記


名醫傳記:栗德林 作者:栗德林
----春華秋實五十年
栗德林 1940年9月生 黑龍江省肇東市人
1959年高中畢業,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使得與留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幸運始建的黑龍江中醫學院包容錄取了我,這為成就我的中醫藥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學期間,以一種新奇感探索中醫的理論,以強烈的使命感培養對中醫的興趣,學習中採取課堂理論教學、實踐和自學相結合方法,理解記憶、背誦各取所需,勤求古訓、博採眾長、由博反約、取精存異。充分發揮對事物感知的悟性,投入到對中醫藥的繼承和發揚之中。把“書香門第”的學風引入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創新思維培養當中。視主持學生時代的行政與黨團工作及無數加冕的榮譽為鍛煉鞭策自己奮進的助推器,是先做人後做事的一種客觀選擇,是消極因素的抑製劑。1964年4月光榮的成為學校在校期間發展的第一名共產黨員。1965年元月榮幸的參加了全國學聯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受到黨政國家主要領導的集體接見,回校后彙報與傳達了會議精神和被接見時激動人心的幸福時刻。1965年7月以各科全優的成績畢業,並被留校工作。
學校黨政領導出於對年青人的培養,首先讓我擔當年級輔導員,帶領65級新生下連隊當兵,同戰士同吃同住同訓練,磨爬滾打享受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軍營生活。省委為文教衛生戰線培養年青的後備幹部隊伍,專門組織一批年青人,學校里抽我參加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6年春節後進點,直插到生產隊,隊伍由省、地、縣、社四級組成,人員結構是干、農、知、兵。在實踐中開闊了眼界,豐富了人生的閱歷,增長了農村的農業知識和經受了勞動鍛煉。我也充分的看到了農村衛生資源的嚴重匱乏,缺醫少葯嚴重程度及農民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認識的巨大差距。我用所學的中醫藥及針灸為村民治病,獲得廣泛的讚譽。
回校不久就到學校附屬醫院出門診,後去住院處肺科病房作住院醫。醫院地處城鄉結合部,急、重患者很多,病證結合,發揮中醫優勢對肺部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運用中醫相關理論辯證治療。藉助附院名醫薈萃,疑難病制度性經常會診,進一步吸取諸師之所長,特殊疑方用藥的體會。頻頻聆聽聽省內名中醫的學術報告。為72屆講中醫內科和溫病學,為內科黨支部宣傳委員。
1973年10月獲准去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研修一年。因正值全國範圍的西醫學習中醫的熱潮,我參與了瑞金醫院的第一期西學中班講課與帶教工作,得以向院長及各科主任和技術骨幹傳授和交流中醫學術的機會,在課堂上講述中醫理論,在臨床上中西融合,參與會診疑難重症,對個人教學相長,相得益彰。瑞金醫院編寫的中西結合治療常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療效。醫院的良好醫風和嚴謹的科學作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們科學的管理和工作效率,一直值得我們借鑒。在此期間,與醫院建立良好關係,先後推薦相關人員去學習,為提高我院的科學管理水平和醫療水平起到推動作用。
1977年冬帶領防克醫療隊奔赴克山病高發區歷時3個月,在“頭場雪、過小年、三九天”的三關時刻均在一線與克山病患者共同度過。培養了一批克山病搶救員,開展了計劃生育手術工作。當年已是文革后恢復活動的省青聯委員,1978年恢復職稱評選被晉級為主治醫師、講師、兼任內科黨支部副書記。
1980年任中醫內科副主任,為省政府高等教育優秀教師,並在省衛生廳的支持下組建中醫內科研究室,開展對“呼吸四病”“糖芥芷甙”“兔毛蒿注射液”“丁香葉治療呼吸道感染”“中醫脈象”等研究,在臨床中跟師省四大名醫之一、琴棋書法均有較深造詣的馬驥老師出診、查房,吸取其學術思想與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消渴病、腎病的治療上頗有受益。
同年率6.26巡迴醫療隊,去處中俄邊境的密山縣巡迴醫療,與縣醫院中西各科對口支援,為期半年。為提升中醫的科學研究水平,參加了中國醫科大學舉辦的科學研究方法研修班。
1981年任教務處副處長,每周堅持兩個半天從事臨床,為本科生、研究生、第八期中西醫結合班主講中醫內科學,併兼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深入的研究了中醫高等教育、中醫藥研究生教育,提出教改的方案並試行。
1985年2月被任命為黑龍江中醫學院副院長(行政挑頭),負責學校的全面工作。1987年被任命為院長並被選為校黨委副書記,同年晉陞為副教授,為碩士研究生導師,11月份首次隨省高教考察團赴西德、奧地利進行考察。
1988年在中國與韓國沒建交的情況下帶團首次參加在韓國召開的第五次國際東洋醫學會議,以貴賓身份參加議政市迎奧運聖火大會,於此期間向韓國電視台、電台、韓國日報、京鄉日報、保健報等新聞媒體介紹了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中西醫結合、中國醫療保健體系等情況,與韓國慶熙大學韓醫科大學建立了校籍關係。考察了兩所大學,三所病院和七所韓醫院。回國后就考察內容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作了特別報告。引進了中國首台韓國抽葯機(煎藥機)。
1991年晉陞為正教授兼市心內科教研室主任,同年3月去中央黨校學習,7月份畢業;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指導教師;1994年榮獲衛生部頒發的“邊遠地區優秀醫學科技工作者”榮譽證書。同年被省中醫管理局命名為省“名中醫”並帶高徒兩名為第二批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任學校主要領導后,一直堅持“雙肩挑”,專業上始終堅持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臨床上以療效為第一要務,教學以質量創新為先,科研以臨床基礎與應用研究為主線。在學校的管理上,在抓好學校的全面建設中,優先抓好重點學科建設工作,認為這是在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牛鼻子),因為它包含了人員梯隊的建設,教學、臨床研究基地的建設,各學科穩定的研究方向的建設等一系列涉及學校當前與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目標。重點抓住教學質量這一永恆的主題,圍繞新時期對中醫藥各類人才的需求而調整人才的規格和標準;積極的開展外事工作走出去、請進來,既培養了大批的博士、碩士、本科及研修留學人員,向世界傳播了中醫藥,又增加了學校的經濟效益,擴大了學校的海外影響,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提高了自身的外語水平,建起了覆蓋英、俄、日、韓語種的師資隊伍,為把學校辦成同類院校國內一流,在世界有較大影響的院繫結構設置合理,專業門類齊全的中醫藥大學奠定基礎。
1995年5月參加了以大學校長為主體,含中國中醫研究院、葯植所主要領導參加的赴寶島台灣的訪問團,開啟了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的先河。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人事分配製度的改革,在質量和效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抓住有利時機,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掘蓄積人才潛力,使一大批青中年骨幹脫穎而出,為學校騰飛增添了後勁。
1989年學校被確定為省重點院校;1995年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更名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和設立博士后流動站; 1996年5月3日正式掛牌,教育部、人事部、國務院學位辦、衛生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領導、主要領導、省委省政府主管領導和有關各廳、局主要領導參加了掛牌儀式。當時以五個博士授權點,十六個碩士授權點,一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二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十四個省級重點學科和綜合實力跨進“國家隊”中醫院校行列。這是多年努力的結果,也是一個新起點,鞭策我從更高的角度審視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和有利措施,使學校從以教學為中心向以教學、科研兩個中心轉變,學科建設加大改革的力度,進行結構性調整。
內涵建設在改革中不斷賦予更高,更新的內容。堅持解放思想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機制創新是學校發展的動力,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貫徹學校發展的始終,聖潔是教育的品格,經典傳承與探索經驗是高等教育的永恆。在實踐中學校在不斷的發展,人才輩出。
1997年獲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建承工作指導老師的榮譽證書。
1999年我離開了精心耕耘獲得碩果的崗位,而全身心的轉移到所酷愛的中醫藥事業上。青春永駐是祈福,自然規律不可抗拒,但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可使中醫的醫術更臻成熟。狠抓了所在的中醫內科學科建設,中醫內科已是省重點學科,是學校較早的博士授權點,身為學科帶頭人如何把中醫內科學科建設成國家級重點學科,這是我的宿願。第一步用五年時間建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一個和三級重點研究室一個;第二步再用3至5年時間建成國家級重點學科,現已基本實現。
在實施中緊密結合穩定的幾個研究方向,深入開展臨床疾病的研究,碩果累累。先後培養了國內外博士研究生37名,碩士研究生21名,指導博士后5名,帶高徒4名。先後發表了學術論文,經驗總結百餘篇,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委、局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3項。開發上市了二種國家新葯,還有一種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批件。主編和參編了十部書。現為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並為旗下的局級重點學科中醫內分泌科、心血管病科技術帶頭人。
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任務,不只是成為名中醫、大師,看好一些疑難重症,而要利用學科建設這一平台,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並儘快的應用到實際當中去,要有所創新,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是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充添應有的內容。
今特聘為同仁堂中醫醫院中醫大師,發揮餘熱,服務於社會,為頑疾病人解除疾苦,甚感欣慰。“繼承要精益求精,創新要做苦行僧,崎嶇堅韌成正果,少看結果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