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河南省第四個國家戰略的主承載區

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位於鄭州城區西北部,南臨西流湖、北接連霍高速、西接鄭州西南繞城高速公路,其中西四環穿區而過。高新區距離市中心火車站約12公里、距離鄭州航空港區約30公里。轄區面積99平方公里,轄區人口約35萬,是河南省、鄭州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區域。鄭州高新區於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是中原經濟區內省會城市國家級高新區,也是國家科技部部署創新體系首批4個重要戰略支點之一。

2019年7月,榮獲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

簡介


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鄭州市城區西北部,南臨西流湖,北接邙山,東與環城快速路相聯,西四環穿區而過,距市中心約12公里,南距310國道2公里,北鄰連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鄭州國際航空港30公里,對外交通條件優越。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高新區水質、空氣質量越來越好。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6226人(2020年),是鄭州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區域。交通便利,軌道交通1號線西起高新區的河南工業大學新校區。科學大道、蓮花街、瑞達路、雪松路、長椿路四通八達,能夠快速方便的與外界聯繫。

下轄範圍


5個辦事處,梧桐辦事處、石佛辦事處、溝趙辦事處、楓楊辦事處、雙橋辦事處。

歷史沿革


高新區始建於1988年,是1991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88年建區以來,高新區按照小平同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要求,完善創新體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國家科技部、省、市的領導和支持下,經過18年的艱苦創業,已初步建設成為基礎設施配套、支撐服務體系較為完善、支柱產業相對發達、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現代文明新城區,已成為我省改革開放的窗口,成為高新產業聚集的"中原矽谷"。 1991年,成為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國家級高新區;1993、1998、2003、2008、2012先後五次被評為全國先進高新區。1998年加入了世界科技園區協會。2000年鄭州高新區正式加入國際科技園區協會成為全權會員。2002年通過了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認證,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通過ISO14001國際標準認證的環境管理運行區域。
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速度。2008年,全區完成總收入797億元,工業總產值695億元,全區各類企業3000餘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成批連片。
鄭州高新區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主導產業。截至2005年底,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499家,佔全省的30%;高新技術產品累計達到795種,佔全省的21%;全區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000多項,申報各類專利900多項,授權專利600多項,實施專利項目500多項,獲得國家、省、市級科技獎勵100多項,是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基地。2005年本年度實現工業總產值266億元,財稅收入13億元;全年引進企業950家,完成註冊資金43.81億元,同比增長39.5%,合同利用外資6219.83萬美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幅度超過35%;有154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市科技計劃,共爭取各級科技資金支持3124.5萬元。宇通集團、豫金剛石、明泰實業、水利十一局等大項目入駐高新區,鄭州三磨所即將進駐,“高、大、外”的方向得到初步體現。
2016年3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在現有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基礎上,再新設河南鄭洛新、山東半島、遼寧沈大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促進湧現更多創新活躍、特色突出的升級發展新“尖兵”。以鄭州高新區為核心載體的鄭洛新自主創新示範區喜獲國家批准。

基礎設施


建設全年建設道路26條,總長度達到32公里,是高新區歷史上投資最多、建設里程最長的一年。西南區供電工程建設任務完成,解決了項目建設及企業生產用電問題。敷設電纜線路8公里,建成冬青、梧桐、紅葉3個公用配和三面環網櫃。供電容量達11萬千伏的瑞達變電站主體工程完工。建成給排水管網13﹒84公里,道路配套雨水建設39﹒5公里,路燈建設2公里。完成6條道路的綠化,種植草坪3萬平方米。國槐街路面維修和銀屏路等5條道路人行道改造,金梭路等6處廣場建設,以及科學大道沿線硬化、綠化景觀建設完成。創業中心2號基地三期工程主體完工,總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完成投資3700萬元;光機電產業基地建成並投入使用,總面積達到5﹒3萬平方米,完成投資4000萬元;國家863軟體孵化產業基地開工;初步完善高新物流園區規劃手續,編製了物流園區分期建設規劃;拆遷安置過渡小區建設試點已經啟動;鑫港大廈及省市重點工程建設完工,並將投入使用;鄭州燃氣電站已經開工建設。全年新開工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工程竣工驗收28萬平方米,新建工程質量監督率達到100%。

招商引資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建立投資服務快速反應機制,出台了《高新區引進總部基地優惠政策》,不斷探索和創新招商思路、措施。一是在上海、廣州分別設立招商辦事處,初步收到搭建橋樑、建立窗口、收集信息、擴大宣傳的效果;二是積極深入經濟發達地區走訪,並與當地台辦、商會建立聯繫;三是與駐豫商會及省內行業協會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四是重點對省內大型知名企業拜訪;五是有針對性地對國企改制項目進行跟蹤;六是著手設立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部基地,建立新的招商平台;七是經常性地開展招商培訓和招商經驗交流;八是選擇參加各種會展、會議,廣泛收集項目信息;九是對招引外資企業加大主動出擊力度。全年共引進工商註冊企業1005個,辦理稅務登記證的企業764個;引進外資企業21個;引進企業註冊資金31﹒3億元,其中上億元的項目17個、5000萬元至1億元的項目27個。

園區建設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截至2004年底,高新區 共有9個專業園區。創業中心新增孵化企業131個,成功舉辦了中南六省區孵化器網路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年會。海外創業園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中澳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經列入國家科技部海外科技創業園試點工作範圍。大學科技園通過國家科技部、教育部驗收,省教育廳、科技廳、鄭州市政府聯合出台了《關於促進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的若干意見》,爭取省財政支持資金2400萬元,已落實1400萬元。認真落實大學生創業園建設計劃,指導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碩士、博士生入園創業,楓華、地學園林、海爾思等20個留學人員企業相繼入駐。中部軟體園組織企業進行“雙高”、“雙軟”認定,申報各級各類項目計劃,金惠計算機公司獲國家發展改革委重大軟體專項資助,11個企業獲得省級軟體專項支持,12個企業獲得省級計劃項目支持,鄭州信源公司等單位合作開發的電力客戶服務技術支持系統獲省信息產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新材料產業園大力培植骨幹企業,積極引導企業對外合作,新引進國內最大的金屬結合劑專業生產企業,極大地豐富了超硬材料產業基地產業鏈條,基地已形成原輔材料、製品、設備等較為完善的產品體系。光機電產業園加緊基地硬體建設的同時,結合高新區製造業發展的現狀及特點,積極籌劃建設製造業工業園,並有步驟地開始實施建設。鄭州印刷包裝工業園已初步完成選址,招商工作正在進行,部分企業開始申請立項,征地建設前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生物醫藥園積極引進代理公司,建設技術支撐服務平台,不斷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通過國家GMP認證的生物醫藥企業已達到18個,占鄭州市的80%以上。河南省種子產業發展基地已入駐種子企業50多個,集聚了省內30%左右的重點種子企業。

高科技產業


發展截至本2004年底,經河南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412個,佔全省認定總數30%,占鄭州市總數的72%。高新技術產品663種,佔全省認定總數21%,占鄭州市總數的61%;累計實施“火炬”計劃項目191個,其中國家級“火炬”項目91個。初步形成了軟體和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產業,四大支柱產業形成的年產值佔全區總量的80%。

高科技創新


全年共有213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市科技和產業發展計劃,其中113個項目獲得資金支持,資金總額達到4669萬元。全年落實市科技三項費用900萬元,引進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7個,其中國家級工程中心2個。全年共有84個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122個產品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共有19個項目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產業培植


威科姆公司、思達軟體公司、信源公司、雪城軟體公司等4個企業通過2003年度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骨幹企業審核。河南方正信德軟體有限公司等30個企業及40個產品通過“雙軟”認定。區內規模以上企業運行質量良好,對全區經濟總量起到了引領作用。本年有8個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總數達到40個;有1個企業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1個企業獲得“河南省名牌產品”稱號,總數達到6個;全年共批准、登記自營進出口企業15個,總數達到80個。

人才隊伍建設


幹部人事、機構編製管理工作步入規範化,在事業單位中推行聘用制工作完成。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全年共引進人才521名,其中碩士61名、高級職稱人員52名。建立了高新區人才庫,全年有521人入庫。加強人才培訓和幹部培訓工作,全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7次,培訓2000餘人次。截至本年底,高新區共有從業人員53249人,其中博士100人、碩士500人,擁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2208人、中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5650人。

教育科技


高新區成立30年來,彙集了鄭州一流的大學:鄭州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具有強大的工科、醫科、IT產業等研發力量;集聚了鄭州機械研究所、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中國煙草鄭州煙草研究院、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等8個部屬院所,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州信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4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1個國家級工程中心,41個市級以上院士工作站和663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
匯聚了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盾構及掘進技術、新型釺焊材料、棉花生物學、超硬材料磨具共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鄭州信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5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1個國家級工程中心。
四萬高科技工作者壘疊出人才高地
全區現有各類科技人才近4萬人,其中博士1700多人,高級技術職稱人員6500餘人,碩士3500多人;理工科本科人才位居全國高新區之首,科技人才密集度居河南省之冠。這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圍繞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建立完善了從研究開發---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的完善政策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初步形成,區內90%的工業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發機構,8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同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全區有創業中心、國家863中部軟體孵化器、河南省專利孵化轉移中心等3個國家級綜合孵化器,超硬材料等5個專業孵化器。孵化面積3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150家。每年,國家、省市和高新區管委會投入的創新資金不低於2個億。
自主創新成果豐碩
憑藉強大的創新優勢,高新區20年來累計轉化科技成果3000餘項,列入國家、省、市各類科技計劃1600餘項,150餘項成果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申請專利3400餘件,全區擁有在全國領先水平的自主創新產品100餘種。全區經認定的高新企業占河南省的31%。鄭州航天電子有限公司的電連接器成為連通神六、神七全身的血脈通道;輝煌科技公司的鐵路信號微機監測系統為全國鐵路八次大提速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支撐……
鄭州高新區堅定不移地實施“一區多園”戰略,以園區為載體,培植產業優勢,引導產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現已建成的園區有: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西區、國家863中部軟體園、新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光機電產業園;正在建設的園區有: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東區、威科姆國際生態軟體園、生態創意園、固態照明產業園、光伏產業園等。
發展和產業迅速集聚的重要平台
園區堅持以高端項目、大項目的引進和培育為重點,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五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產業,形成了電子信息、軟體服務外包、網路安全、新能源、儀器儀錶、生物製藥、超硬材料等七大特色產業集群。2008年,五大主導產業銷售收入326億元,佔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81%。
其中軟體產業集中了河南省70%以上的骨幹軟體企業;新材料產業集中了鄭州市80%以上的同類骨幹企業,金惠公司開發的“綠壩”已經風靡全國,為青少年花季護航;生物醫藥產業被確定為國家級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診斷試劑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產業經受金融風暴檢驗
當今,世界金融危機局勢未明,全球企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而這裡再一次展現了創新優勢,產值仍然得到較快增長。像漢威電子、四維機電、鄭州華晶等企業同比增長都高於100%。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仍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
為了讓企業能在這裡孵化—快速成長--實現幾何式裂變,鄭州高新區不遺餘力,堅持以人為本,搭建最適宜企業成長的平台,形成了獨特的人文環境。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2000年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目區內四季天藍樹碧、草綠花紅,綠化率超過35%,街頭遊園、雕塑藝術、建築精品相映生輝,休閑的人們、玩樂的兒童與優美的環境構成了一幅幅和諧畫圖。
實行“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體制,堅持“企業優先、服務優先、效率優先”的理念,建立投資辦事大廳,設立園區服務辦公室,簡化工作程序,為企業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務。
搭建企業上市通道,提供企業上市服務,引進風險投資、貸款擔保公司,為企業發展提供高效的投融資服務平台。在建的高新信息港將為企業提供了全新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鄭州高新區集動力十足的企業文化和生機勃發的校園文化為一體,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形成了“鼓勵創新、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 2006年以來,200餘名海內外藝術家漸漸在轄區內的石佛村聚集,“石佛藝術公社”因而成立並成為中部地區獨特的文化現象。

高新新城


新城環境
新城環境
根據《鄭州高新城空間規劃》,鄭州高新區將在西四環以西新建一座“高新新城”,與現有建成區、北部生態產業區、西流湖休閑創意區共同組成“高新城”,到十二五末,鄭州高新區總面積將由33平方公里,擴大為近66平方公里。徹底“變身”為集新興產業、科技、創新、電子垃圾處理為一體的鄭州高新城
根據規劃,鄭州“高新城”共有四大板塊,分別是西部的高新新城、中部的現有建成區、北部的生態產業區和西流湖休閑創意區。
其中,高新新城的範圍包括西四環以西、杜英街以北、西南繞城高速以東、連霍高速以南約33平方公里;北部生態產業區位於連霍高速公路以北,約14平方公里;而西流湖休閑創意區則位於化工路至科學大道之間的區域。
鄭州高新區現有建成區面積約33平方公里,將來“高新城”建成后,面積將增加一倍多。
據悉,鄭州高新城將採取“政府主導 市場運作”的運作模式。

發展方向


大目標

高新區人,正以現代、人文、生態理念,吸引各方目光,凝聚發展動力,打造一座科技新城區。

小目標

2009--2015年,鄭州高新區將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為統領:
---經濟規模大幅增長。到2015年,十大專業園區總銷售收入力爭達到2000億元, 2--3個產業集群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並對區域產業發展起到強大示範帶動作用;
---新引進、建設市級以上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200個以上,引進培養100名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領軍人才,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每年解決50個以上高端項目的融資需求,建成科技創業金融服務區;
---按照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標準,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科技城,從城區規模上再造一個高新區。

規劃引領


(一)總體規劃情況
鄭州高新區建設用地規模為78平方公里,其中400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400圈”)範圍內為52平方公里,圈外為47平方公里,允建區26平方公里,不符合規劃的有條件和限制用地區面積20平方公里,其中基本農田8953畝。高新區建成區範圍主要集中在須水河、紅松路以東,化工路以北,西三環以西,開元路以南區域,建成區範圍內工業園區主要有格力產業園、電子電器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企業加速器產業園、大學科技園等;較成熟的居住小區有萬科城、謙祥萬和城、錦華苑、錦繡苑、公園道一號、祝福紅城等;高校有鄭州大學、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河南工業大學和鄭州輕工業大學;重點實驗室有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鐵隧道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州機械研究所釺焊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棉所棉花國家重點實驗室、三磨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二)“多規合一”情況
高新區統一了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坐標系,有利於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兩規合一;將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的職責統一設置在規劃編製科,便於土地規劃和城鄉規劃的有效銜接;按照《鄭州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方案》(鄭政辦 〔2019〕26號)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的,合併辦理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和用地預審。目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在編製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涵蓋高新區),規劃編製完成後有利於推動多規合一的實施。

產業集群


(一)科技創新推動情況
一是創新引領型企業快速成長。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399家,同比增長75.1%,佔全市37.8%,全省16.5%。有效期內高企累計達到823家,同比增長46%,佔全市40.2%,全省17.2%創新型龍頭企業累計14家,佔全省的14%,佔全市的58.3%。二是創新引領型人才隊伍逐步增強。新引進培育領軍人才和高層次緊缺人才84人,同比增長52%,佔全市新增總量31%;擁有駐區院士18人,市級以上創新團隊122個,各類科技人才8萬餘人,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密度中部領先。三是創新引領型平台穩步推進。高新區市級以上研發機構823家,其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3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10家,總數位居全省高新區第一。“國家磨料磨具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獲批建設,是河南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四是創新引領型機構加快建設。目累計設立和引進新型研發機構8家(鄭州信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鄭州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鄭州軌道交通信息技術研究院建、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浙江大學中原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鄭州研究院、鄭州中科集成電路與信息系統產業創新研究院、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鄭州工程技術研究院),其中,省重大新型研發機構2家,全省佔比20%。
(二)培育和特色產業園建設情況
自2008年以來,鄭州高新區堅定不移地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戰略,以園區為載體,打造產業集群,構建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模式,2019年國家高新區評價中,高新區孵化載體在孵企業數以3400家位列全國高新區第五位,建立了電子大學科技園(東區)、大學科科技園(西區)等孵化器,以及電子電器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中原廣告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
(三)特色產業集群謀划、發展情況
聚焦智慧產業,堅持智能感測、網路空間安全、大數據、北斗導航等主導產業定位,深入開展產業研究,全面啟動規劃編製、政策制定、平台搭建和環境營造等工作,謀划“一產業、一規劃、一展會、一學院、一政策、一基金”六個一產業發展模式,推動中國鄭州智能感測谷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天健湖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初具形象,網路空間安全產業園建設初具規模,打造全國智慧產業領域“排頭兵”。
(四)創新性政策支撐
一是支持高成長性企業。全省率先研究出台梯度促進供給側動力轉換“瞪羚獨角獸雙十條”政策,系統構建了瞪羚獨角獸五級企業成長梯度體系和六級培育計劃;研究出台《科技創業創新服務券管理辦法》,支持創新型企業、人才、機構、平台購買在創業成長中所需的專業服務。二是落實民營企業支持政策。研究出台《鄭州高新區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實施辦法》,從減輕民企負擔、解決民企融資難、加快民企創新發展、建設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全面推進民營企業發展。同時,針對高新區主導產業,“網安十條”、“北斗十條”、“網安十條”、“感測器十條”等政策密集出台,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低效資產盤活


(一)土地利用情況
高新區2009-2019年度總計批回土地41461.3畝,已完成供應土地面積23642.37畝,未完成供應土地面積17818.91畝,供地率為57.02%。未完成供應的17818.91畝土地中,批而未征土地面積7102.19畝,征而未供土地面積10716.72畝。征而未供10716.72畝土地中,使用權面積9659.59畝,其餘為市政道路、綠地等。其中工業用地995.12畝,城鎮住宅用地4408.11畝,商服用地1620.02畝,教育用地1816.16畝,醫療用地248.06畝,其他公共服務用地572.12畝。
(二)土地盤活情況
近兩年,高新區通過協議征遷、協議收購等多種形式,完成熱力公司、鄭州鍋爐股份有限公司、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港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河南省銀湖鋁業有限公司等26宗國有土地的收回工作,總收回國有土地面積1321.829畝,撥付補償資金超過11億元。通過土地收回推動土地功能轉換和二次開發,保障了高新數碼港、高新國際文化廣場、高新動力廣場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落地,解決了區域建設用地匱乏、產業結構落後、土地利用低效等問題。目前,高新區已完成5宗總計320.085畝政府儲備土地(涉及11宗總計340.115畝收回土地)出讓工作,實現土地出讓收益28.7023億元,在盤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同時也提高了土地資源產出效益,促進了高新區經濟發展。

綠色發展


(一)基礎設施綠化改造情況
1.擴大城市綠量,打造精品綠化工程。2017年至2019年底,共完成新增綠化面積649.03萬平方米,新植喬木32萬餘株;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綜合性公園10個,新建500平方米以上小遊園82個,已全部建設完成並對外開放;完成生態廊道綠道連通44公里;新建道路綠化23條,提升改造精品道路11條。
2.鐵路沿線、生態廊道、過境幹線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區域綠化。制定《鐵路沿線、生態廊道、過境幹線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區域綠化工作方案》,完成五大區域綠化320.72萬平方米,栽植苗木11萬餘株。
3.大力推廣庭院花園化。按照市級園林小區(單位)標準要求,綠化率達到30%,綠化覆蓋率達到35%。截至19年12月底,申報市級園林小區(單位)20個,其中17個獲得了市級園林小區(單位)的稱號;完成屋頂綠化1.1萬平方米。
(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開展情況
1.印發《鄭州高新區2019年節能低碳發展工作要點》(鄭開創[2019]156號),對全區年度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工作提出總體要求,全區產生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企業僅泰祥熱電及拓洋實業兩家,均與固廢處理公司簽訂了回收合同,對工業固體廢物進行了處置回收再利用。
2.組織區內企業申報第四批綠色製造綠色工廠名單,完成可口可樂、佛光發電等2家企業完成國家級綠色工廠建設工作,新增格力電器、黎明重工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明泰1家省級綠色工廠。
(三)集中供熱、污水集中處理等管網運行基本情況
2019年高新區集中供熱管網入網面積1600萬平方米,實際供熱面積855萬平方米。目前在運行的污水管網總體運行情況穩定良好,累計14萬米,有3條主要管線。高新區的生活垃圾由河南高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收運,日產日清,全部運往滎陽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現有垃圾中轉站7座,清運車輛35台,清運人員共計75人。
(四)企業污染集中整治和重點行業提標改造情況
2020年5月31日,高新區完成轄區內4蒸噸以上(含)天然氣鍋爐12家企事業單位20台燃氣鍋爐的改造工作;排查轄區內4蒸噸以下天然氣鍋爐,目前12家單位已完成改造、拆除17台。按時完成18家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任務。基本完成高新區45家重點行業VOCs深度治理企業的深度治理任務。

智能化改造


一是推進智能化改造。
完成格力電器(鄭州)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智能車間、河南凱邦電機有限公司智能工廠的建設工作。2家企業被納入第二批省雲平台服務商,3家企業被納入省雲應用服務商;企業上雲達1860餘家,占鄭州市的14.3%;天邁及金惠兩家企業入選國家級融合發展類試點示範,佔全市的40%;14家企業入選省級智能製造、智能車間、智能工廠融合發展類試點示範,佔全市的25%;
二是推進技術化改造。
2019年,實施工業技改項目80個,投資額28.94億元,增長18.1%,其中:製造業25.29億元,增速29.4%。

優化營商環境


(一)政務服務事項工作推進情況
一、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印發鄭州高新區“一網通辦”實施方案。參照高新區政務服務“一件事”聯辦清單,以只跑一次為目標,梳理一網通辦表單,完善一件事涉及到的事項材料、情形、辦理流程、涉及到的系統等。
二、推動“最多跑一次”
按照網上政務服務辦理深度具體標準,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壓縮辦理環節、精簡辦事材料、縮短辦理時限、減少跑動次數,目前,高新區“三星”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占事項總數80%。
三、推行事項免交身份證材料辦理服務
深入開展“五減一優”工作,在全市率先推行部分事項可免交身份證即可辦理的功能,在窗口接件時實現對全國人口的身份證在線核實與電子身份證的下載與復用,通過審批系統直接獲取、自動提交辦事身份證材料,是高新區提升營商環境的便民亮點工作之一。四是大力推行“平台之外無審批”。秉持“平台之外無審批”的原則,利用數據對接及物理錄入的方式,使政務服務事項通過統一的平台進行審批辦結,明確辦件監察及數據統一沉澱,實現辦件的可控性和提高辦件的透明度。
(二)創新舉措落實情況
高新區作為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單位,選派5名業務骨幹加入市攻堅組,脫產參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自2019年7月1日市工改系統運行以來,已經辦理項目373個,涉及業務428個。初步形成了“事前聯合輔導、事中並聯審批、審批過程幫辦代辦”的服務模式。
(三)跟蹤服務機制建立情況
一是制定《鄭州高新區工程建設項目幫辦代辦隊伍建設實施方案》,通過開展業務培訓、能力測試和集體討論等環節,選定專人作為高新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幫辦代辦員,確保“店小二”式的服務真正落到實處。二是印發《鄭州高新區政務服務工作“好差評”工作制度》,積極啟用“好差評”評價器,讓企業和群眾通過“好差評”器現場提交評價意見,切實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目前在公示及回訪數據中,未發現差評數據反饋。

體制機制改革


1.內設機構
2018年高新區實施管理體制與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構建了“兩級兩類四板塊”的全新組織架構體系,共成立10個內設機構、5個辦事處、4個專業化機構和5個園區運營中心。對參與改革的行政事業編製人員的編製、身份、職級、檔案工資等進行封存,推行全員聘任制,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通過實施公開競聘、分級聘任和績效考核,有效實現幹部能上能下,大大提升人員的動力和活力。
2.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進展及取得成效
2018年6月底,原有行政事業正式人員的身份封存、定向選聘、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全面完成;同年9月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市場化人員和選聘高層次專業人才入職到崗,“兩級兩類四板塊”新型組織架構搭建完成。2019年1月1日起,全面賦權的政府規章《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暫行規定》正式施行;2019年5-7月,結合改革后綜合運行調試情況,進行適度優化調整。從目前情況看,改革過程平穩有序,人員融合團結協作,重點工作推進有力,創新驅動發展提速提質。高新區2018年、2019年經濟發展目標和科技創新指標均完成情況良好,改革成果初步顯現,自創區建設漸入佳境。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9日,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