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恆
趙敏恆
趙敏恆(1904-1961)江蘇南京人,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新聞教育家。當年以江蘇省第一名成績考取清華學校(留美預備學堂,清華大學前身)。
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即官費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文學院攻讀英國文學,一年後進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學習。
1925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學習,同時在紐約環球通訊社當編輯。
1926年獲碩士學位。
1926年被留美學生公推任《中國留學生月報》總編輯。
1927年回國后擔任北京《英文導報》副總主筆,兼任中國大學教授。1928年曾任民國政府外交部情報處副科長兼秘書。
1927年8月參加英國路透通訊社工作,先後任南京特派員、漢口特派員,中國分社兼重慶分社社長,併兼美國聯合通訊社駐南京特派員,路透社遠東司長。九一八事變后,美國國際新聞社、英國每日電訊報、日本朝日新聞社、蘇聯塔斯社都曾聘請他發布新聞。
1945年創辦《星期快報》,任重慶《世界日報》總編輯,兼任復旦大學教授。1945年10月,任上海《新聞報》總編輯。
1949年以後擔任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新聞採訪與寫作教研室主任。趙敏恆是少有的新聞奇才,極具新聞敏感性,多次在國際領域首發新聞,引起世界轟動。
1955年7月因“國際特嫌”蒙冤入獄,1961年在江西逝世。1982年獲得平反。
2.1934年最早報道“藏本失蹤案”。
3.1936年12月12日最早報道“西安事變”。
4.1943年11月早14個小時報道秘密召開的“開羅會議”。
·主要著述:
1.《外國人在華新聞事業》
2.《採訪十五年》
3.《新聞圈外》
4.《倫敦去來》
趙敏恆是少有的新聞奇才,這在新聞界早有認同。他之所以名揚國際新聞界,是在於他有多次極具分量的報道。
·超強的新聞敏感性
趙敏恆善於捕捉重大新聞,率先報道,因而產生轟動效應。有三個事例可以說明。
⑴關於“藏本事件”的報道:1934年6月8日,日本駐中國大使館二等秘書藏本英明突然失蹤。日本當局一口咬定,藏本為中國所謀殺,要求中方承擔由此引起的嚴重後果。實際上是藉此挑起事端,準備擴大侵略戰爭。他們一面發出外交通牒,一面下令停泊在下關江面上的日本軍艦準備開戰,戰爭頗有一觸即發之勢。幸好南京警察廳偵緝隊次日就在明孝陵東北山中一座破廟裡將藏本英明找到,但藏本絕口不談出走的原因,蔣介石政府又下令各通訊社和各報社不得報道這一消息,以免刺激日本。
趙敏恆從警官趙士瑞處了解到具體情況,就假扮青年會代表去慰問藏本,藏本大為感動,遂向他傾訴了許多心裡話。原來藏本在中國工作多年,屢受排擠,不能升遷,因而覺得人生無味,決計自殺。趙敏恆不顧政府禁令,立即將談話寫成新聞稿,通過外國新聞社發表出去,使日本政府狼狽不堪。為此,日本外務省情報局局長在東京記者招待會上指名大罵趙敏恆是“中國最惡毒的宣傳員”。但這一罵,卻反而擴大了趙敏恆在國際新聞界的影響。
⑵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時,趙敏恆在家裡突然接到國民黨負責宣傳的要員張道藩的電話。電話里沒頭沒腦地發問:西安有沒有電報?路透社有沒有駐西安的記者?放下電話后,趙敏恆覺得對方問得離奇,決定順著這條線索去尋找西安方面的新聞。他馬上打電話給鐵路局,詢問到西安的通車情況。得到的回答是:“隴海路只通到華陰。”這樣,他就斷定西安方面肯定有情況。他知道此時蔣介石在西安,就保衛工作而言,決不會把整個西安封鎖起來的。根據原先對國內情況和各派力量的了解,他馬上意識到,一定是當地東北軍發生兵變,扣留了蔣介石,所以才會封鎖了整個西安。他再核實了一些情況之後,果斷地向路透總社發電,報道了西安兵變的消息。他成為第一個向全世界發布這一重大新聞的記者。
⑶關於“開羅會議”的報道:1943年10月,趙敏恆以路透社特派員身份參加訪英團,途經埃及、葡萄牙飛赴倫敦。到達埃及首都開羅時,偶然在街上碰到蔣介石的侍衛長,他知道此人是緊隨蔣介石身邊的,不可能獨自遠行,所以立刻判斷出,蔣介石此時一定也在開羅。於是他就留下來繼續尋找線索。恰好這時蘇聯塔斯社記者羅果夫也在開羅,他問羅果夫蘇聯方面有什麼情況?羅果夫告訴他,這裡有許多蘇聯軍政要員。他判斷,斯大林也到了開羅。於是,再通過美聯社和路透社的關係,打聽羅斯福和邱吉爾的消息,知道他們此時都不在國內。這種種跡象都說明:開羅正在舉行同盟國首腦會議,而且一定是決定戰爭進程和世界命運的會議。於是他立刻寫好新聞稿,準備通過郵局發往英國,但被告知:上級有令,一律不準往外發送新聞稿。這一通知,再加上沿途見到開羅市內軍警戒備森嚴,使他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確定無疑。於是他立即飛往葡萄牙,在里斯本用加急電報向路透社總社發送了開羅會議的消息。有趣的是,在路透社向全世界發布開羅會議的新聞稿之後,蒙在鼓裡的英國外交部,還指責路透社亂髮消息。而美聯社關於開羅會議的報道,則比路透社整整遲了14個小時。
因為開羅會議報道的特殊成績,趙敏恆獲得了金煙盒獎。這是路透社的最高獎項,煙盒上刻有受獎者的名字,只有很少的人獲此殊榮。同時,也因這個報道,趙敏恆被提升為路透社遠東司司長。
·忘我的敬業精神
上世紀40年代,日本侵略者對重慶狂轟濫炸,趙敏恆不顧炮火,多次去電報局發電訊稿。一次日機轟炸,他去大棵子電報局,電報局以是一片火海,空無一人。走出電報局後路上碰到一逃避轟炸者,趙敏恆打聽哪裡還有可發電報地方。那人認為趙是瘋子,驚訝地說,這個時候你還要發電報?無奈之際,趙登上嘉陵江上的英國輪船請求發報,終於將日軍暴行在第一時間向全世界發布。後來英國駐華大使批評趙借用英艦電台發報,趙說,我是路透社記者,我要完成我的工作。我不是你的僱員,你無權命令我。他妻子謝蘭郁說:“他採訪新聞,不要命。”又如,在開羅會議期間,他敏銳嗅覺到有重大新聞,於是客服重重困難,一路追蹤並冒著可能被軍事法庭審判的風險,第一時間發出報道。趙敏恆在《採訪十五年》中寫到:好外勤,應當一生只當外勤;好編輯,應當一生只干編輯。做新聞記者的,不應當爭名奪利,而應當求事業的成功。他的忘我鑄就了他的成功,也應驗“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這句古訓。
·恪守職業道德
趙敏恆教授人格獨立,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是非觀強烈。1932年“一·二八”后,英國駐中國大使蘭浦森要調停中日戰爭,從北京到南京再去上海,行蹤甚為神秘,趙敏恆得知消息后即予發表。蘭浦森到上海,看到報紙勃然大怒,約見趙,責問他未經准許怎能發表他的行蹤,並要他交出新聞來源。趙義正辭嚴地回答:新聞如不正確,你能否認,其他方面均無權干預。我更無必要交出新聞來源,因要維護新聞自由原則。趙聲稱只對路透社負責,而對其無理干預置之不理。無奈之下,蘭浦森要求路透社更正並將趙撤職開除,最終路透社拒絕了蘭浦,主持了公道。
1944年,英國組織一批記者到非洲去寫英軍統帥蒙哥馬利的勝利。但趙敏恆看到的是英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非常氣憤,他沒有去寫歌頌蒙哥馬利的文章,卻寫了不少揭露英國在非洲殖民統治的通訊。這些通訊原是寄給他的夫人謝蘭郁的信件,卻被他的學生陸鏗看到了。陸鏗覺得這些通訊寫得很好,就把它交給重慶《新民報》發表,總題為《倫敦去來》。這些揭露殖民主義的通訊觸怒了英國政府,他們要路透社開除趙敏恆,並不準將這些報道彙編成書出版。但路透社是民營機構,政府不能直接管理。社方頂住不辦,趙敏恆則表示:如果我寫的不符合事實,你們可以處分我、開除我,如果我寫的是事實,則這屬於新聞自由,他們無權干涉。後來官方對路透社董事會施壓,要趙敏恆寫檢討。但趙敏恆為了維護新聞自由的原則,為了維護記者的尊嚴,嚴辭拒絕。他毅然辭去路透社的工作,拒領退職金。
趙敏恆的記者業績將會作為新聞採訪和寫作史上的範例,供新聞從業者學習,而且他本身的遭遇,也將成為法制史上的一個案例,給後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個人愛好:喜歡抽雪茄煙,橋牌技藝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