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帕·溫伯格

原美國國防部長

卡斯帕·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性別男,於1917年在舊金山出生,是美國國防部長(1981-1987),人稱冷戰武士。1938年和1941年先後在哈佛大學獲文學士和法學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戰區第四十一步兵師服役,戰後退役,從事律師職業,1952年11月,溫伯格被選入加州立法委員會。1956年,在加州報業通訊記者的一項民意調查中,溫伯格被評為最具成效的立法委員。同時,溫伯格於1959年至1968年間還為一些加州報紙的專欄撰稿,主持公共事務電視節目,同時還是舊金山某雜誌社的正式書評人。

簡介


卡斯帕·溫伯格
卡斯帕·溫伯格
卡斯珀·威拉德·溫伯格Caspar Willard Weinberger(1917-2006),美國國防部長(1981-1987)他的一生貫越了整個美國世紀。出生於美國加入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童年後期的記憶伴隨著赫伯特·胡佛在競選總統與經濟大蕭條,溫伯格無疑屬於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溫伯格效命於麥克阿瑟將軍參加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他進入加利福尼亞,最終成為羅納德·里根州長的高級幕僚,他曾因早年出任管理與預算署署長之時大幅削減政府預算而獲有“剃刀”之稱,亦因主持美國和平時期最大的軍費擴張而被稱為“長杓”——意指不分青紅皂白四處散財?他主張美國軍隊應當不斷擴充軍力,卻同樣堅決地反對濫用武力。他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卻終因里根政府“伊朗門”醜聞而蒙羞。在退出政壇之後,溫伯格加入《福布斯》雜誌,歷任發行人、主席。2006年3月28日因肺炎去世,葬於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國家公墓。

生平


士兵律師

溫伯格1917年8月18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其父是一名律師。受家庭影響,溫伯格從小就對從政感興趣,而且酷愛文學。 1938年,溫伯格以優等生資格畢業於哈佛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3年後,溫伯格畢業於哈佛法學院,並且是“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會員。
哈佛法學院畢業后,溫伯格投身軍旅,成為步兵團二等兵。1942年他在一艘橫渡太平洋軍艦上認識了後來的妻子。“我愛下象棋,而簡是當時惟一會下象棋的護士”。後來他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島菲律賓的太平洋戰區服役,先在第41步兵師,而後成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情報部的成員。1945年8月,隨著二戰結束,溫伯格回到美國,退役時軍銜是上尉。
回國后的兩年間,溫伯格擔任了上訴法院威廉·奧爾法官的法庭書記員。1947年,他加盟舊金山的一家律師事務所,並在1959年至1969年間成為該事務所的合伙人。

預算局長

在加州期間,溫伯格開始結識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並逐漸成為其主要智囊之一。1967年,溫伯格被任命為加州政府組織與經濟委員會(即“小胡佛委員會”)主席,開始了仕途生涯。
1968年3月,溫伯格被時任加州州長的里根任命為加州財政部長。1970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總統任命他為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副局長,並於1972年6月升任該局局長。預算局工作期間,溫伯格大刀闊斧地削減政府財政預算,贏得了“大刀卡普”的綽號。
1973年2月,尼克松總統任命溫伯格擔任衛生、教育與福利部部長。福特總統任內,溫伯格繼續執掌該部,直至1975年辭職進入企業工作。出任里根時代國防部長前,溫伯格先後擔任紐約百事可樂公司董事、芝加哥桂格麥片公司董事等職。此外,他還擔任貝克特爾集團公司副總裁、董事兼總法律顧問。

冷戰武士

1980年11月,在溫伯格等幕僚的幫助下,里根競選總統獲勝,這為溫伯格走到政壇前台提供了機遇。一個月後,羅納德·威爾遜·里根提名溫伯格出任國防部長。表面上看,溫伯格明顯缺乏國防和軍事戰略事務的經驗,因此,這一任命引來不少懷疑目光。
雖然只在軍隊呆過4年,但這絲毫不影響溫伯格成為一名立場強硬的國防部長。他骨子裡仇視蘇聯,主張以強硬姿態對抗蘇聯,反對美蘇緩和。溫伯格是里根“星球大戰”計劃的堅定支持者。在任期內,溫伯格推行了大規模軍事擴張計劃,大規模發展包括隱形轟炸機導彈在內的戰略武裝力量以對抗蘇聯,使美國軍費在和平時期實現了最大幅度增長。他在任期間,美國軍事預算增長到每年3000億美元之巨。這一時期的軍費開支超過越南戰爭階段。以和平時期從事如此大規模的軍備擴張在美國歷史上前所未見。一直到2001年“911事件”之後,這一紀錄才被打破。
在溫伯格任上,里根政府啟動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這一計劃的正式名稱為太空反彈道導彈系統——小布希政府本世紀重啟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算得上“星球大戰”計劃的一個具體而微的新版本。 20世紀90年代被民主黨柯林頓政府放棄之時“星球大戰”計劃耗費了數以百億美元計的軍費開支。卻沒有創造出任何具可用性的武器系統。但以“星球大戰”為代表的軍備競賽策略,卻成功地拖垮了冷戰大敵蘇聯。一般認為資源無法支持巨額的軍事開支是蘇聯不得不改弦更張、但經濟仍不免於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始至終,溫伯格是美方軍備擴張政策的象徵。他對蘇聯威脅的警惕,使他成為1987年裡根與戈爾巴喬夫達成的美蘇裁軍協議的最大反對派。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他抱怨道?“戈爾巴喬夫是不像赫魯曉夫那樣脫鞋敲桌子,可他也有爪子。”因此,溫伯格獲得了“冷戰武士”的稱號。
溫伯格是意志堅強、爭論中決不後退的人;他崇尚武力,認為武力的作用遠比外交重要。因此,這種性格和立場,也導致國防部國務院長期失和。里根時代先後擔任國務卿的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主張對蘇緩和,實施溫和主義的外交,但這遭到溫伯格的反對。在溫伯格的極力唆使下,1983年10月25日,美軍入侵格瑞那達。這是自從越南戰爭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成為超級大國美國恃強凌弱的典型事件之一。此外,在溫伯格入主五角大樓期間,美國國防部定期進行戰爭模擬演習,以便更好地判斷美國面臨的威脅和美軍存在的缺陷。
1987年11月,溫伯格宣布辭去國防部長職務,在職7年之久。在美國歷史上,其在位時間僅次於越戰時期的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直到在任的最後一刻,溫伯格還不失時機地敦促里根加強美軍軍備,並指責以往多屆美國政府使美軍軍力廢弛。溫伯格聲稱:“軍備強則美國強”。

老鷹失寵

在里根舉行的辭職儀式上,里根讚許溫伯格是美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國防部長。溫伯格辭職背後,與他的失勢以及捲入伊朗門事件有關。美國媒體稱,捲入“伊朗門”事件是溫伯格的重大污點。溫伯格最初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但對於里根政府的忠誠使他默認了這套秘密安排。
伊朗門”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的政治醜聞。里根政府希望以出售武器,達到“一石三鳥”:一換回美方人質,二將軍售之款資助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三為提升伊朗對抗伊拉克的軍力,好讓兩伊戰爭繼續打下去。醜聞被揭露后,身為國防部長的溫伯格難逃其咎。這在兩個意義上是非法之舉——第一,不得與恐怖分子談判。第二,不得繞過國會資助中美洲反政府武裝。溫伯格最初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但對於里根政府的忠誠使他默認了這套秘密安排。
由於“伊朗門”遭受挫折,里根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鴿派”開始佔據上風。里根本人開始聽從舒爾茨的建議,推行美蘇緩和。在這種形勢下,溫伯格1987年萌生退意。出於國家利益考慮,國會沒有彈劾里根。但溫伯格因涉嫌向國會撒謊、隱瞞數千頁手寫文件的罪名,而接受過審訊。1992年,老布希卸任前,宣布給予溫伯格赦免。據稱,溫伯格是和老布希走得最近的幾個智囊之一。

深遠影響

提到溫伯格,不能不提起一個人,他就是黑人國務卿科林·盧瑟·鮑威爾。溫伯格的提攜,在鮑威爾的仕途中起過重要作用。上世紀70年代,由於對管理有特殊興趣,鮑威爾報考了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當時任局長的正是溫伯格,他很欣賞鮑威爾的才能。
溫伯格擔任國防部長后,鮑威爾成為他的高級軍事助理。溫伯格在其回憶錄《在五角大樓關鍵的7年》中,對鮑威爾的評價很高。他說:“鮑威爾是我工作多年來所遇到的最優秀軍官之一。”國防部長的信任和扶持,使鮑威爾的仕途一片平坦。他曾是“伊朗門”中的主要人物,早期給伊朗運送的導彈都是他經手操辦的。但事件敗露后,溫伯格將鮑威爾調往駐德國的第5軍任軍長,並晉陞為中將,使他遠離風暴的中心,得以在軍界繼續平步青雲。
《時代》封面上的卡斯帕·溫伯格(1981年)
《時代》封面上的卡斯帕·溫伯格(1981年)
雖然溫伯格離開了國防部,但他的軍事戰略思想在很長時間內主宰了五角大樓,直到“9·11”事件發生之前。擴軍備戰的初期,溫伯格希望確定部署軍隊的原則,以避免重蹈越南戰爭的覆轍。不久后,做過律師的溫伯格,用他嚴謹的頭腦制定了適用於美軍任何軍事行動的六個原則。
這六個原則是:軍事行動必須關係美國或美國的盟友至關重要的利益;一旦動用軍隊,就使用所有必要的資源保證取勝;軍事行動必須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一旦政治目標不再存在,就應調整軍事計劃;動用武力必須獲得美國公眾和國會的支持;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由於後來鮑威爾對其進行了修正,美軍的這套作戰思想被稱為“溫伯格-鮑威爾原則”,也稱“壓倒優勢原則”。
自1993年5月以來,溫伯格一直擔任福布斯公司董事會主席。此前,他還擔任該雜誌發行人。雖然從國防部卸任,但溫伯格沒有停止對國際事務的關注。1996年,溫伯格與人聯手推出了《下一場戰爭》,全面模擬未來二十年內全球最有可能爆發的五場戰爭。在溫伯格模擬的第二次太平洋戰爭中,讀者可以看到2007年日本是如何發動下一場戰爭,如何襲擊中國,如何攻打東南亞和美國,又是如何被中、美等國聯軍打敗的。

成就


福布斯》主席(1993-2006)
《福布斯》雜誌出版商(1989-93)
外國情報諮詢委員會(1988-90)
美國國防部長(1981-87)
柏克德副總統和總法律顧問(1975-80)
美國健康教育福利部(US Secretary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部長((1973-75)
美國董事、管理和預算辦公室(1972-73)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1970-72)
加利福尼亞洲的官方財務總監(1968-70)
加州眾議院議員(1952-58)
《舊金山紀事報》智囊團評論家
柏克德董事會成員
百事可樂董事會成員
伊朗軍售門
妨礙國會
作出虛假陳述
被總統喬治·布希赦免(1992.12.24)
青銅星章
“總統自由獎”獎章(1987)
國際安全領袖獎(1982)
大英帝國的騎士(1988.2)
波西米亞的種植園
福布斯總統競選委員會(Forbes 2000)①
喬治·艾倫的朋友
肯尼迪中心受託人(過去)
當代研究學會(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理事會成員
國家公共利益法律中心董事會
美國新世紀工程
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
美國年輕一代基金受託人委員會(Young America's Foundation Board of Trustees)
φβΚ社會(Phi Beta Kappa Society)
哈佛大學(The Harvard Crimson)
通過測謊儀測試(1992.5)
葬禮:理查德·尼克松(1994)
葬禮:羅納德·里根(2004)
猶太血統
①這裡是指Steve Forbes' Presidential campaign committee,不要與福布斯富豪榜混淆。

著作


《In the Arena: A Memoir of the 20th Century》(2001, memoir, with Gretchen Roberts)
《Home of the Brave》
《在五角大樓的關鍵七年》(軍事科學出版社
《第二次太平洋戰爭》
《溫伯格回憶錄——為和平而戰》(世界知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