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八景
龍井八景
“龍井八景”位於龍井寺東北部的山谷中,西北以龍井路為界,北與西湖西景區相連,東南達南高峰山腳。所謂八景,是指“風篁嶺、過溪亭、滌心沼、一片雲、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和翠峰閣”。
乾隆曾先後4次巡幸龍井,歷次皆題詠八景,八景因此而聞名於世。“龍井八景”位於龍井寺東北部的山谷中,西北以龍井路為界,北與西湖西景區相連,東南達南高峰山腳,以下為地圖: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慕龍井山水與茶名,先後四次巡幸龍井,尋山問水,觀茶作歌,作《龍井八詠》,御題“龍井八景”——風篁嶺、過溪亭、方圓庵、神運石、滌心沼、一片雲、龍泓澗、翠峰閣,譽為“湖山第一佳”。 1985年,“龍井問茶”列為新西湖十景之一,2005-2006年,杭州市實施龍井茶文化景區整治工程,終於在今年國慶可以令遊客一睹“龍井八景”的歷史風貌。
詩碑廊中幾乎沒有一塊石碑,而是採用了京磚雕刻和御筆手書的方式重新表現。這些御筆手書均是根據珍藏在首都博物館的乾隆第三次南巡時給龍井八景題詩的原件,被放大一倍後用古宣紙直接在詩碑廊展出。另外的24首詩,也是在國內各大圖書館、檔案館尋找到的乾隆手筆的拓本,未找到也是請國內著名書法家來寫的,這餘下的24首詩就被刻在京磚上展示,京磚是一種青灰色的方磚,故宮裡就是用這種磚鋪地,因皇帝踩在上面而得名。
過溪亭:位於龍井寺門外。北宋高僧辯才自天竺退居龍井寺,寺前有條名為虎溪的水流,虎溪上的小橋為“歸隱”,意為辯才已經歸隱山間。一日,蘇東坡來訪,辯才與他一見如故,二人秉燭夜談。次日辯才送客下山,兩人邊走邊談,辯才竟忘記自己訂下的“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的清規,送東坡過了虎溪。因改橋名為“過溪”。後人作亭嶺上,稱“過溪亭”,亦稱“二老亭”。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
一片云:在龍井東北側,為一形似片雲的岩石。亭亭丈許,青潤玲瓏,巧若鏤刻,松磴盤屈。龍井八景之一,乾隆曾親自提寫“一片雲“名。神運石:在龍井旁,高六尺許,狀若游龍,古人有擊石祈雨而雲生之說。據傳,以前杭州大旱時期,到此地祈雨,異常靈驗。明正統年間從龍井中撈出,據記載當時刻有“截臬神運石,下有玉泓池”等草書。今天所看見的神運石上刻有清乾隆題“龍井八景”詩一首。
龍泓澗:龍井,又稱龍泓。龍泓澗發源於龍井,流經滌心沼、過溪亭、外雞籠,最後注入西湖。此地泉水湉湉,長年流淌。自龍井寺旁延緣而下,層崖壁立,飛流傾瀉,越過溪亭,匯入西湖。古人的遊記中曾描寫龍泓澗景觀:在滌心沼一帶怪石嶙峋,澗水如數十道白龍一般自亂峰中劈裂而出,激流撞擊石穴的聲音如數百萬鑼鼓齊奏一樣洪亮。乾隆御題“龍泓澗”,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
方圓庵:原來是北宋高僧辯才建於老龍井的建築,清代李衛在重建龍井寺時移址再建。該建築圓蓋方趾,蘊涵天圓地方之說,原是佛教對世界的一種認識。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風篁嶺:北宋元豐年間,上天竺高僧辯才告退龍井后,人們欽慕他的淵博學識和高尚道德,前來探訪,絡繹不絕,辯才為方便行人遊客,化緣募集資金整治山林,開闢山道,廣植翠竹,逐漸形成一條修篁夾道的盤纖小徑,風篁嶺由此而得名,蘇軾、秦觀等著名文學家曾多次經此地與辯才會晤,交流禪、詩、茶藝。經過溪亭,沿溪而上,山嶺高峻,地多修篁,風韻蕭爽。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
滌心沼:在龍泓澗上游,龍井寺門外。龍井泉水流經此處,因地勢落差,形成沼澤水潭。《壽聖寺記》稱沼曰滌心,淵清澈也。“滌心”之含義與佛教中的“洗心”意義近似,“滌心”即清澈之意。近旁建有滌心亭。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翠峰閣:翠峰,又稱碧螺峰。此處奇石深峭,巒翠欲滴,風景極佳。乾隆曾登閣遠眺,覽盡龍井勝景,欣然題名為“湖山第一佳”。
蓀壁山房:宋人金應桂,號蓀壁,曾任知縣。在宋朝被元朝取代以後,他棄官歸隱,在風篁嶺建屋隱居。自題居室為“蓀壁山房”。他擅長書畫,左弦右壺,設圖史古器,清談不休,以林和靖(宋代人,四十多歲后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歲死於孤山,葬於孤,性情淡泊)自比。體現了文人一種恬靜安怡、縱情自然山水的田園生活。
夕佳樓:樓名取自陶淵明名句“山氣日夕佳”。原為南天竺崇恩演福寺塔院之建築。舊有東西二樓,“夕佳”是西樓。該樓右瞰澄湖,左挹高峰。每當日落西下之時,餘光返照,五色相鮮,色彩斑斕,異常鮮艷。初建於南宋咸淳年間,毀於明代。今重建在龍井草堂茶山高坡,四周翠色環抱,與三台閣對景,別具特色。
龍池、瀉池:天目山“龍飛鳳舞到錢塘。”山脈南支為鳳,稱鳳凰山;北支為龍,其泉其橋,故多用龍名。北支轄龍井範圍,龍井一名,原出於此。龍井泉,水量充沛,四時不絕,順山勢而下,至過溪亭飛流成瀑,形成深潭,俗稱龍泓,又稱龍池。池上后建過溪亭。乾隆南巡至龍井時,曾駐留亭邊,凝視池水,深情地感慨“此泉永不枯竭。”龍池水,過橋而入瀉池,經過濾流速相趨平緩,最後匯入西湖。
詩碑廊:清乾隆皇帝先後四次巡幸龍井,歷次皆題詠八景,形成《龍井八詠》詩三十二首。現陳列詩刻,大部分是根據當年原作復原而成,部分請國內著名書法家補寫。
浣花池:明正統年間(1436-1449),出現一場大旱。時任浙江總督李德命軍士淘井,泉水洶湧,因而疏浚三池,浣花即是其中之一。泉水自龍泓屈曲下注,旁蒔雜花,飛英蘸水,漫天起舞,故名“浣花”。
龍井草堂:龍井草堂依託一個充滿野趣的江南古典園林——遺園,秉承“獨青山水樂,還作鯤鯨游”的主題,演繹中國傳統文化,並使之成為一家奉獻地道民間名菜的美食會所。
門票免費,公交27路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