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篳路藍縷的結果 展開

篳路藍縷

漢語成語

篳路藍縷,漢語成語,拼音為bì lù lán lǚ ,意思是指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道路。形容創業的艱苦。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也寫作"篳路襤褸",由於成語運用時望文生義與誤解書寫成補衣旁,久而久之成為該成語的另外一種書寫形式。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最早出現於《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意思是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闢山路。用以形容創業艱辛。另有出處《史記·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近義詞】:風餐露宿、寢苫枕塊、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歷盡艱險
【反義詞】:輕而易舉、養尊處優、坐享其成、榮華富貴、花天酒地

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率軍攻打鄭國,鄭國派大夫皇戍[shù]到晉國求援,並稱楚人很驕傲,現在出兵可以大敗楚軍。下軍副將欒[luán]書極力反對,說楚王滅庸以後經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記楚國先君若敖開創基業時篳路藍縷的生活。晉國出兵,結果被楚軍打敗。詳細內容如下:

輔佐文王

楚國國君鬻[yù]熊,自幼習文練武,精通文韜武略,有治國安邦之才。他雖年高九十,仍然雄心勃勃。姬昌特到荊山拜訪他。鬻熊見到姬昌,喜出望外地說:“久仰大名,老朽正欲投奔,同濟蒼生,不料明主謙恭下士,來到敝國,幸甚,幸甚!”姬昌見鬻熊皓首銀須,便惋惜地說:“老人家雖有雄心壯志,只是風燭殘年,能光耀幾時?”鬻熊聽后,很自信地說:“我雖年邁,奪關斬將力所不及,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尚不老啊!”姬昌見他講得有理,而又歸附心切,便問:“你何以輔我立千秋之功,建萬世之業?”鬻熊答道:“今紂王施暴政,使得天下大亂,諸侯們為了偏安一隅,擄民夫充軍伍,刮民財濟糧餉,使民眾苦不堪言。我輔賢王招賢納士,集諸侯於麾下,以法繩約束之;施仁播德,天下歸心;弔民代紂,建千秋之基業。然後,修文息武,教代萬民,振興百業,便可國泰民安,四海昇平。”文王一聽大驚,惶然拱手謝罪說:“老人家果然懷有雄才大略,請登車同往西岐共謀大事。”鬻熊到西岐后,被用為謀臣,尊為師長。後來他立了許多功勞,成為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從而也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譽。

獲封爵號

周成王時,周王室為賞賜開國功臣的後代而分封諸侯。當時分封的諸侯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號,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為第四等爵號,稱為楚子,居住在荊山一帶,國都設在丹陽(今湖北秭歸縣東南)。

盟會受辱

周成王分封諸侯以後,在岐陽(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盟會諸侯,楚子熊繹異常高興,因為這是楚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諸侯身份出席朝廷召開的盟會。於是他興緻勃勃地按期赴會。在舉行盟會儀式之前,諸侯們均散坐會場四旁。熊繹見會場布置得整肅莊嚴,祭品豐盛,熱鬧非常,心中十分得意。頃刻,一位大臣逐一請各諸侯入席,各諸侯依次就座完畢,熊繹不見點到自己,心中著急起來。正在這時,另一個大臣攏來,對他說:“請速同東夷鮮牟國君到會場上安放蓍草(濾酒祭神用的香草)、木牌(用以標明天子和諸侯席次),然後再去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熊繹一聽,以為是大臣找錯了人,連忙自我介紹說:“我是楚國諸侯啊!應該……大臣沒等他講完就笑著說:“哈,哈,哈,我知道你是楚子,今日侯伯以上方可入席,你小小楚子,又是蠻夷之族,何以入席?這是天子之命,不得違抗,去吧!”熊繹的肺都要氣炸了,但在如此場合,不敢發作,只得忍氣吞聲地服從。

奮發圖強

楚國一班文武,算定熊繹的歸期,一面組織十里長隊迎接,一面準備豐盛的豬羊酒禮,為熊繹接風,歡歡喜喜慶賀一場,熱鬧一番,以揚國威。誰知熊繹回來后,卻是垂頭喪氣。眾人不知其故,你一言我一語地詢問赴會情況,熊繹總是一言不發。過了半晌,熊繹長嘆一聲后,向文武大臣們講述周王室欺他國小位卑,不給席位的情況。眾人越聽越氣憤。熊繹見此情景,便沉著而又鄭重地說:“眾文武息怒,聽我一言。今受中原欺凌,是因楚國財富貧乏,兵微將寡。眼下若與中原對峙,是自取滅亡。欲求生存,不受欺侮,惟有同心創業,奮發圖強。”一席話說得眾人連連稱“是”。於是,他帶領楚人在自然條件很差的荊山墾地。《左傳》中說他們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篳(bi),是荊、竹、樹枝之類;路,同“輅”,就是大車。篳路,是用荊竹樹枝編製成的大車,或者叫做柴車;藍縷,即“襤褸”。破爛的衣服。啟,就是開,意思是說就地取材製成車子,穿著破衣服,去開發荒山野林,艱苦創業。經過五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楚國的疆土不斷擴大,財富昌益增多,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竟然成了江漢一帶的霸主。周王朝不把它當諸侯,它對周王朝也不是很尊重了,甚至在某些行動上還有所冒犯。

三犯楚國

周王朝對這樣的諸侯國當然不能容忍。一天,一個大臣對周天子(昭王)說:“如今楚國不但自己不派人來進貢,還不讓南方其它部族進貢。這種目無天子的行為如不懲罰,往後天下人眼中還有周王室嗎?”昭王一聽覺得有理,立即親率大軍,向楚國殺來。周王室大軍過了漢水踏上楚國的疆土,只見到處是深山老林,不見楚軍,但經常受到從樹林中鑽出來的小股楚軍的襲擊。一些毒蛇猛獸也經常找他們的麻煩,特別是性情凶野的犀牛群亂竄,常把周軍撞得人仰馬翻。龐大的軍隊在這深山密林中無法施展,昭王只好帶著大軍回去了。過了三年,昭王又親自率軍南征。這一次他只帶了久經沙場、個個驍勇善戰的御林軍----守衛鎬京的“西六師”。他們一過漢水,仍不見一個楚軍,以為和上次南征一樣,楚國無大軍抵擋。正在這時,猛聽得一陣雷鳴般的鼓聲,前後左右湧來無數的楚人,周軍被打得大敗而逃。周昭王當然不甘心失敗,又親率“西六師”第三次渡過漢水進攻楚國,又被楚軍團團圍住廝殺,大將祭公和辛余靡見勢不妙,急忙保著昭王殺開一條血路逃跑。他們逃到漢江邊,忽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推船下水渡江。船剛到江心,一下子散成了無數塊木板。原來楚人料定昭王兵敗后,必定從這裡渡江,於是就預先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做成船,放在岸上。這樹膠粘的木板船到了江心,樹膠溶化,船就開裂散架了。最精銳的王家“西六師”這樣被消滅了,周天子落江而死。周王朝的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把這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只得悄悄地把昭王埋葬了。

寓意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運用


例句

1、“幾代人篳路藍縷艱苦奮鬥,五十載風雨兼程春華秋實。”(《甘肅日報》,2009.11.6)
2、“故清儒雖以治經餘力,旁及諸子,而篳路藍縷,所得已觳。至於最近學者,轉治西人哲學,反以證說古籍,而子學遂大白。最先為餘杭章炳麟,以佛理及西說闡發諸子,於墨、庄、荀、韓諸家皆有創見。績溪胡適,新會梁啟超,繼之,而子學遂風靡一世。”(錢穆《國學概論》)
3、“風雲激蕩的30年,無數港人滿懷憧憬,積極投身於這個傳奇夢工廠,篳路藍縷,殫精竭慮,共同參與構建了一座城市的傳奇。”(人民網,2010.12.4)
4、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先驅者曾篳路藍縷地開闢荊荒。
5、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正義: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
6、方言云:楚謂凡人貧,衣破丑敝為藍縷。藍縷謂敝衣也。後者比喻創業的艱苦。連橫台灣通史序:夫台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亦作蓽路藍縷﹑蓽露藍簍﹑篳路襤褸。
7、應修人《上海通信圖書館與讀書自由》:“我們篳路襤褸,孤軍苦戰,非為金錢,非為名譽,不厭不倦,但求心之所安。”
8、篳路藍縷,孫公既開其先;發揚光大,我公宜善其後。(蔡東藩、許父子父第九回《民國通俗演義》)

辨析


近義詞

披荊斬棘,寢苫枕塊,歷盡艱險,開天闢地,櫛風沐雨,蓽路藍蔞,襤褸篳路,風餐露宿

反義詞

輕而易舉,花天酒地,榮華富貴,養尊處優,坐享其成